《流行病学》课程建设总结
本学年,我教研室承担的《流行病学》课程开课班级有2008级预防本科班、2010级生物科学本科班、2011级临床专科班三个平台。课程建设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
一、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本课程的师资主要组成如下:
汤小兰,硕士,教授,主要授课教师,预防本科课程负责人。黄海溶,硕士,副教授,主要授课教师。夏真芳,硕士,讲师,主要授课教师,其他本科及专科课程负责人。李晓珍,硕士,助教,主要授课教师。
承担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均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授课态度认真,授课中不仅传授书本理论知识,而且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李晓珍老师是 本年度下学期教研室引进的年轻教师,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教研室经常召开主题讨论,对青年教师定期集体备课和培养性讲课,要求上新大课前必须在教研室先试讲,其他老师针对其讲课内容设计、时间、方式方法等所暴露出的问题, 帮助试讲人逐一解决,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紧跟学科潮流,暑假期间黄海溶老师参加了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培训班”培训。 系统评价 /Meta- 分析是循证医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最佳证据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当前临床医学各专业使用最频繁的工具之一。学习系统评价方法有助于正确解读医学期刊发表的系统评价或 Meta- 分析论文结果,有利于提高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能力。李晓珍老师还参加了 全国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项目建设与申报暨教学模式实践创新培训,提高课程建设能力。
另暑假期间黄海溶、夏真芳、李晓珍均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科研及教学技能培训,针对专业实践撰写了结业作业,并组织本课程教师进行同行之间的授课的学习及交流以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
2008 级预防本科班开设的《流行病学》由李立明主编的 第6版更换为詹思延主编的《流行病学(第7版)》,新教材在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进行了局部调整,共分28章,其中总论19章,除系统介绍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学内容外,增加了公共卫生监测一章;此外,还编写了传染病流行病学、伤害流行病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精神卫生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以及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8章分支小总论;各论9章,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章,传染性疾病5章和地方病1章。根据第7版新教材的情况,按照全书28个章节授课课件、教案等内容均进行了更新。在考易系统 完成了近700道题的题库建设。
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化改革,进一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借助目前信息资源和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新形式,并结合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对教学质量(师、生两方面)探索建立新的可量化的评估体系。夏真芳老师积极响应开展双语流行病学教学工作。
三、 教学研究的开展
本年度黄海溶老师 主持了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海南全科医学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并积极带领本专业学生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
夏真芳老师发表1篇教学论文“ 预防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黄海溶、李晓珍老师以副主编、参编参加了“预防医学实验教程、健康管理学、预防医学”等三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四、不足及需要完善的地方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充实,拟引进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人才;年轻教师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主要从态度、备课、听课督导等环节控制;实践教学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建议教务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学生间应加强沟通,保证信息的流畅;加大对教改项目支持力度;及时反馈听课督导专家的意见。
流行病学教研室
20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