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山西之方言

2021-12-23 21:35
山西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方言土语,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 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

方言灵动,紧贴生活,用得好对人物的塑造会事半功倍。

关于方言,有一种较为宽泛的说法,粤语与晋语是“活化石”,也就是说,许多古时候的信息都藏在这些方言当中。

山西各地的方言出入较大,即便是邻邑,口音也相差甚远,当真是十里八乡虽同源,却不同音,并且山西方言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是,它无法做到覆盖本省,却能覆盖、影射到许多个省市,甚至有学者研究发现,晋南的一些方言与远在南面的广东话有相似之处,与客家话也多有雷同。

据统计,晋语主要使用的地区有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陕西省北部、河南省黄河以北大部、河北省西部,地跨175个市县 。晋语位于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是造成晋语在北方较为独特的原因。

二零零四年的时候,我报考驾照,才第一次真正接触晋语方言的圈子,我即听不懂更不会说,常常一脸懵然,以致后来,只要与我交流,教练与学员们都改用普通话,那个时候我才发觉,不会乡音是件多么遗憾的事, 不会讲不打紧,若听也听不懂了,实则是丢失了来自祖上的一种传承,包括对生命、文化、图腾、习惯等等的解读,到最后,自己的根基也将越来越模糊。

起初,我不太喜欢当地的方言,觉得晋语有特别多的入声,并且它的语调有着复杂的连续变调的现象,听起来铿锵有余,柔美不足。在日常的口语中,晋语还常会用一些生僻的字词引领整句,最常见的是“圪”字,比如,“圪挤眼”,挤眼睛的意思;“圪转”,散步、溜达的意思;“圪梁梁”,山梁的意思;“圪蹲”,蹲下的意思,很多很多,“圪”字本身无实义,晋语只是习惯用它做领起,再加上晋语有浓重的全浊音,总让人以为他们的鼻腔、咽喉、以及舌头似乎与众不同。

直到后来渐渐了解了晋语的相关知识,才发现自己有多蒙昧,多无知。

首先是在学习近体诗的过程中,因《平水韵》发现了晋语与唐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晋语区是中国唐诗的重要产区,晋语基本能合平仄格律。据考,平水应为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史料记载,金元时期,平阳是北方文化中心之一,地位仅次于元大都,雕版印刷业十分兴盛。平阳雕版中最著名的《平水韵》当时风行全国,成为诗人作诗押韵的依据,被称为“诗韵”,有“平水诗韵行天下”之说。

那么,那些灿烂了上千年的瑰宝、妇孺皆朗朗上口的唐诗,是不是以晋语为模板吟诵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又搜索了一些资料,虽然没有查到具有定性的文献,但查到一则有趣的消息,消息说,一些研究晋语的专家,让一些人用太原话朗诵了唐诗,发现,用晋语朗诵的唐诗听起来别有特色,并且声韵更美,那些短而促的入声字恰恰是吟诵唐诗的关键节点。

更有趣的是,在细读唐诗时,又发现了一个晋语与唐诗有关联的地方,并且,这种关联在许多唐诗中都有体现。也许早有学者专家发现其中的奥妙,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做为平凡之人后知后觉的激动心情,那便是晋语的口语中,至今保留了许多古语词的实用。

比如“荷”这个字,它有另一个动词词性,意指“背、扛”,(读he、四声)如今国内已较少使用,但晋语常用,当地人口语中常说“荷上吧。”意思是背上吧,或者又说“荷上把锄头”,是扛上一把锄头的意思。陶渊明诗“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句里,“荷”字的使用与当地人口语中“荷”的使用完全一致。

又有“窈窕”一词,它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词,《诗经·关睢》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在前几天,我还听母亲的邻居、一位大娘眉飞色舞地说:“那婆姨,可窈窕了,整日吊眉扯眼来地。”

再比如“ 恓惶”,意指贫苦、烦恼,不容易等,唐诗人韦应物有诗“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晋中一带人现在依旧常用此词,比如看到一人劳苦,内心同情时会说:“恓惶地,她可是个能干的好女人。”

更令人惊喜的是,有众多山西籍诗人为大唐文坛留下了厚重的笔墨,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勃、白居易、王之涣、王维、王昌龄、宋之问、柳宗元、温庭筠、王翰、卢纶、薛道衡、司空徒等等,想必,他们一定是用晋腔吟诵着自己的诗作。

所以,也就不奇怪三晋大地上,能吟诗作画的人比比皆是。

在晋语核心地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叠词的运用,这些叠词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儿童都会使用,绝非卖萌,也绝非儿语专用。比如:凳凳,盆盆,布布,门门,棍棍,腿腿,眼眼,花花,叶叶,除了这些名词性的叠词,其它词性的叠词也有,比如:“一勺勺米”、“一堆堆土”、“两圪答答肉”、“坐坐”、“挤挤”、“亲亲”,总之非常多, 还有山西民歌,将方言之美诠释得淋淳尽致。尽管很多地方的方言都有叠词的用法,但晋语的叠词更为明确,且使用频率不会因年龄有变化。

这又让我想到《诗经》,《诗经》里的叠词数量非常庞大,比如:“采采”、“言言”、“语语”、“呦呦”、“依依”、“夭夭”……妇孺皆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句,或者就可以用晋语叠词的特点来解释“关关”。叠词的使用,即充满了声韵美,又形象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

王维诗“望望行渐远,孤障没云烟。”王勃诗“送送多穷路,遥遥独问津。”并且,山西方言的叠词在元曲中也大量出现,这不免让我浮想联翩,这些本来自于民间的诗歌,保不齐就是沿袭了古时的晋语,将晋语里日常口语的叠词吟成诗,诗歌就大放异彩,唱成曲,曲就唱出了人们心扉。不过是妄自揣测一下,如果不对,请过往君子勿笑。

前面说晋语无法覆盖本省,却影射到多个省市地区,这绝非危言耸听。明洪洞大槐树数次的人口迁移,以及山西人走西口等等,因各种历史原因被迫背井离乡的那群人,他们不只人走出了山西,同时也将晋语带向了四面八方。

所以有“洪洞大槐树,一半中国人的老家,它是中国历史最大规模迁移的起点。”之说。那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一半中国人的老家,都在山西,一半中国人的母语里,都包含着晋语。就如三晋大地上晋商的儿郎们,也一定是操着一口晋语,一边把生意做到了全国,一边把晋语说向全国。

山西方言,大美。(杨永红)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