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印度电影绝对和你之前看到的所有印度片都风格迥异。没有正能量的教育、猜不到结尾的悬疑,或者最近流行的史诗大片。这是一部披着恐怖外衣的人性寓言—— 《塔巴德》(Tumbbad) 绝对是印度电影的一朵妖艳之花。

《塔巴德》成本不到500万人民币,但前前后后拍摄了6年时间。其实,电影从2012年就拍了几段,但导演拉希并不满意。因为他认为, “它必须是印度前所未有的” 。为了营造神秘恐怖的氛围,打磨细节,剧组为了等一场“乌云压境”的大雨不惜花费数天时间。

为了突出真实感,真假可信度,剧组花了3周时间搭建了一个结构复杂的小镇。

他们还从各种古玩店里淘来武平,片中的老式汽车、自行车、部分家具都是真的。

剧组死磕史料,不光道具上极为考究,连每位演员从头到脚,都是照着半个世纪前的真实照片进行复原。

在有限的预算内,死抓细节,剧组的细致雕刻,为影片带来了良好的氛围营造,高品质的布景,浓郁的末日感。

《塔巴德》成为第一部在威尼斯电影节影评人周(Critics' week)上映的印度电影。展影结束后,现场观众多用 “震惊(Shocked)” 来形容它。电影节之后,片方果断的放出了预告片,结果外观观众直接炸了。在油管上的浏览量已经超过2000万。

豆瓣目前评分7.4

IMDb8.4,烂番茄新鲜度高达89%。《塔巴德》已成为印度今年最大的黑马之作。故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 凡人在女神子宫里淘金的诡异经历 。为了讲述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影片分为了三段, 前后贯穿了三代人,混合了神话、宗教、政治和历史,寓言性的表现了人类深陷欲望时的贪婪。《塔巴德》表征了 “ 欲望,吃人 ”的恐怖过程。

片头即用甘地的话点名了这一主题: 地球可以满足人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的欲望。 1918年,少年时代的Vinayak无法忍受自己的母亲从当当地破落大户人家的情妇,他沉迷于塔巴德的传说,大宅里藏有数不尽的金币。

他和母亲负责喂养大户主人的母亲,一个受到诅咒的不死之人,虽然不死,但终生被饥饿困扰。Vinayak从她口中得知了金币的秘密。可主人死亡,母亲失去了小儿子,伤心失落的她带着Vinayak远走他乡,并且让他发誓永不回归。母亲把主人唯一的金币给了Vinayak,而Vinayak却说,“一块金币不足以过一生”。1933年,成年Vinayak重返塔巴德,找到了只剩下心脏的老祖,得知了金币的位置。

用了几个月时间,他终于找出了拿走金币的方法,但一次性他只能带走几枚金币。

从此,他不断往返塔巴德,一次次从荒废的大宅地下带出金币。终于他过上了贵族的生活,开始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1947年,Vinayak步入不惑之年,国家巨变,大宅将被充为国有,焦急的他决定带儿子最后捞一笔。

可儿子比Vinayak更加贪心,他们决定一次性拿走“所有”的金币,为此他们走上了“重蹈覆辙”的不归路.....《塔巴德》虽然以按照时间线推进故事,但悬疑却放在了最后一幕才完全揭开。 究竟如何获得金币 ?这个影片最具想象力的构建始终如疑云般萦绕在观众心底。

影片以 宗教 切题为悬疑“抛砖引玉”。哈斯塔是丰饶之神的儿子,他贪恋母亲的财富,同时又觊觎其食物。但他获得财富,准备侵占食物时被其他众神攻击,险些化为乌有。

丰饶之神爱子心切,留了他的性命,代价是不能被人追忆,且只能活在她的子宫里。因为没有拿到食物,哈斯塔终生都被饥饿感包围。

温饱和财富 ,这两个原本可以轻易统一的变量,却在哈斯塔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差量。财富的极大值,与温饱的最小量,让哈斯塔始终难以爬出欲望的深渊,填满贪婪的沟壑。 《塔巴德》故事的核心就是探寻人类的欲望,表现贪婪的原型,借用宗教和历史完成宿命的循环。 神都无法克制的欲望之火,凡人能够避免吗?三幕故事,从宗教神话切入,背后还有 历史 的暗自书写为欲望和贪婪写下悲剧的注脚。

1918年,1933年,1947年 ,对于印度来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918年,印度工人运动兴起,甘地回到印度,无产阶级运动拉开大幕,印度脱离英国控制的民族自治运动此起彼伏。1933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最低谷,甘地被判刑,英国大规模镇压解放运动。1947年,二战之后,英国自顾无暇,殖民地政权开始瓦解。印度第四次民族斗争进入高潮。英国宣布决定在1948年6月前移交政权,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塔巴德》选择这一段印度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作为潜文本,自然契合了影片主题。虽然时代在变,政权更替,社会重建, 但人性的贪婪却始终不变

影片中多次提及了印度人与英国人为了利益“同流合污”。第二幕中,欲望的牺牲者是Vinayak的合作伙伴。到了第三幕,牺牲者则变成了Vinayak自己。其实在他们所属的时代,他们已经是当地的富有者,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他们都铤而走险。

在英国人,在新的政权的“威逼”下,选择最后捞一笔,由此悲剧降临,让他们分别遭受了不能承受之重。可以说,他们一个是英国殖民地政权的牺牲者,一个是新印度政权下的失利方。但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可以控制欲望,不渴求更多,其实他们依然可以继续过上不错的生活。当他们选择进入贪婪的通道时,逃生的大门就已经关闭。

只是片尾Vinayak的遭遇更加戏剧化,具有更强烈的悲剧性色彩。宗教、历史、文化给故事披上了多层意象丰富的外衣,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和解读空间,提高了《塔巴德》的耐看度,也升华了主题: 贪婪的根源是欲望,欲望的终点是毁灭。

适可而止的人会活下来,贪得无厌的人会葬身在自己的欲望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