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望云思亲 斗南一人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时期的宰相,以不畏权贵著称,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久视元年(700),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狄仁杰的父母住在远方,他某次登上太行山,看见天上的白云,对身边的人说:“我的父母就住在它的下面。”他思念父母,久久看云,直到白云飘到了远处才离开。这就是成语“望云思亲”的由来。

因为相关电视剧的热播,狄仁杰已经是深入人心的一位历史人物,有“中国古代福尔摩斯”之称。历史上的狄仁杰,比福尔摩斯要厉害得多,他是做到宰相、带过兵打过仗的全能型人才,是唐朝的一代名臣。

狄仁杰同时也是一位孝子。狄仁杰出自名门望族,先祖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是位居平西将军一职的重臣,他的爷爷狄孝绪在唐太宗时期做到了大将军级别,地位十分显赫。这个名门望族不仅家势雄厚,家风也很纯正,十分注重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如他的父亲狄知逊就是靠着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而不是靠先祖的功绩去走捷径。

狄仁杰也是如此,自幼便受到良好家教的他,通过科举入仕,很早就展露出了过人的才学和能力。狄仁杰小时候,家里曾有门人被害。县吏前来查问,众人都争相申辩,只有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不睬。他面对县吏的责问,回答道:“我正在与黄卷之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理你们这些世俗的官吏。”

狄仁杰早年曾被小吏诬告。工部尚书阎立本时任河南道黜陟使,在审问之时发现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才,称赞道:“孔子说‘观过知仁矣。’你真可以说是沧海遗珠啊。”后世遂用“沧海遗珠”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狄仁杰做并州都督府法曹时,工作出色而勤恳,特别是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积累了将近20年的断案经验后,上元二年(675),他当上了大理丞,一年之内,他就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由于狄仁杰善于从平常处看出不平常,加上头脑灵活,逻辑清晰,有超强的推理能力,尽管积压的许多案件案情复杂,涉及人群多达一万七千人,但是却没有人上诉说狄仁杰判错了。不仅如此,他还从中纠正了不少冤假错案,使许多原来被冤枉的人得以平冤昭雪。狄仁杰对于自身要求也是极为严格,清正廉洁。如此良臣,很得当时主政的武则天赏识,两次将他拜为宰相。

狄仁杰不仅自己是个孝子,同时也很能体贴别人的孝心,常有出来相助之举。狄仁杰担任并州法曹时,同僚郑崇质要到很远的地方公干,但是他的母亲年老多病。狄仁杰主动对郑崇质道:“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他去见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行。蔺仁基非常感动,联想到自己与司马李孝廉之间的不和,深感惭愧,主动与李孝廉和解。他还经常对人称赞狄仁杰道:“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后世遂用“斗南一人”比喻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

特别令人崇敬的是,狄仁杰不仅助人成孝,还敢于将这种态度用到武则天身上,乃至于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当时武则天有意将帝位传给武家子孙,也就是她侄子武三思,因此对自己的亲生骨肉,身负大唐李家皇室血脉的李显十分不待见,长期将其流放在外,甚至还有加害之心。许多臣子都知道“审时度势”,选择了把宝押在武三思身上。但此时位居宰相的狄仁杰就敢大胆直言,劝告武则天:“陛下的地位本来就是从李家那里继承而来,如果现在不传给李家,却传给别家,那就是有违天意啊!何况李显还是你的亲生骨肉,你的儿子,没有听说过侄子比儿子还亲的!”一番话说得武则天有恍然大悟之感。

后来狄仁杰又屡屡进言,用母子之情、慈孝之义打动了武则天,最终让李显结束了心惊胆战的流放生涯,被迎回朝堂,当了太子。否则,李渊建立的大唐王朝,很可能会在武则天的安排下,被转到武家人手里。

虽然狄仁杰也曾遭到来俊臣一类的奸佞陷害,身陷险境,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他是武则天极为信任和重用的臣子,也是一位极为正直、极有智慧的人物,为天下和百姓做了许多事情,他的孝道精神更是影响巨大。所以在他死后,武则天哀叹朝廷从此没有人能帮她治理这个天下了。

狄仁杰的子孙,也传承了好家风,如他最杰出的儿子狄光嗣,史称“事亲至孝”。他的族孙狄兼谟也是一位极为杰出的良臣,被认为是有狄仁杰之风的狄家子孙。他所在的时代,唐朝已经十分衰落,官吏普遍腐败。狄兼谟和狄仁杰一样,执政做官,以百姓疾苦为出发点,敢于直言,同时对待父母也是极为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