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镇遍布汶川地震灾区

废墟换新颜 住房更“巴适”

本报记者 辛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5-12 [ 打印 ] [ 关闭 ] email推荐:

这是汶川县体育馆旁边一个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避灾广场(5月5日摄)。

四川震后重建将防灾减灾纳入建设范围,加强城镇避灾广场或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场所不仅为防灾避灾提供保障,还能满足群众日常的休闲、健身需求。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两年前,一场特大地震在以四川汶川县映秀镇为中心的10万平方公里区域内释放。震波撼动了四川,撼动了中国。

两年后,还是那个映秀镇,倾斜倒塌的漩口中学遗址犹存。但是,只需从废墟上稍稍转移视线,一座美丽的乡间小城顿入眼帘。在这里,废墟和新城犹如两个世界,对比鲜明。

在自己家门口,映秀镇老家村村民董成群面带微笑,“这个房子比以前的那个巴适(方言,舒服)得多,这还要感谢国家的大力帮助,要不我恐怕还得住‘叉叉房’。”董成群“巴适”的房子为三室一厅,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机各类家电一应俱全。

拥有“巴适”住房的,不只是映秀镇的村民。

官方资料显示,汶川县,农房重建累计开工17053户,开工率100%,完工率95.4%,需重建的4487户城镇居民住房全部开工,完工率也达到了88.5%。截至今年4月底,四川全省城镇住房重建工程已经全部开工,完工率高达82%。

一座座美丽的乡镇像雨后春笋,在巴蜀大地上拔地而起。废墟换了新颜。

映秀:“户户有商铺、家家搞旅游”

映秀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距汶川县城55公里,是通往九寨黄龙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卧龙大熊猫栖息地、四姑娘山的必经之地。

震前映秀,青山如黛、绿水长流,被誉为西羌门户第一镇。

震后映秀,世界关注、全国关心,灾后重建凝聚了四面八方的关怀。重建伊始,援建方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邀请了贝聿铭、吴良镛等4位国际大师和11所国内知名院校参与设计。

重建映秀,全镇辖7村1社区,人口2361户、6101人,规划面积1.04平方公里,资金投入近13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其中:20万平方米为城镇住房,包括1657套统规自建的安置房、597套援建的安居房;8万平方米为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农贸市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建筑以及供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基础设施。建成后的集镇配套齐全、功能齐备,完全能满足居民生活和旅游发展需求。

“映秀的规划总目标,是旅游温情小镇、防震减灾示范区和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地。”站在正在修建的安居房旁边,映秀镇党委副书记蔡代敏说。

为实现映秀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按照“户户有商铺、家家搞旅游”的要求,映秀镇将通过遗址遗迹体系建设、抗震新技术展示等创新设计和绿色发展,倾力建设出一个美丽、温馨、可持续发展的小镇。

“映秀镇将来重要的产业方向是旅游。”蔡代敏说,在规划中,整个城镇建设都要求符合旅游服务的需要。映秀采用旅游带动农村的思想,“居住小区可转化为商业街区,商业街区可转化为旅游景区;农家庭院可转化为生产作坊,生产作坊可转化为旅游农庄。我们的设想是‘家家有店铺、户户搞经营、人人可就业’”。

牟托村:打造休闲乡村旅游村

依山傍水的牟托村,距茂县县城27公里,有3个村民小组、246户、1086人,其中羌族居民占98.8%。全村现有耕地825亩,主产蔬菜和水果,2009年人均纯收入4022元。

牟托村是“5・12”地震中茂县受灾最严重的村之一,房屋基本垮塌,道路桥梁、灌溉水渠、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

灾后重建以来,村支部、村委会积极组织村民自力更生、重建家园。2008年11月完成了全部58户维修加固,2009年9月完成了188户重建,实现了灾后家家有房住、户户能安居的目标。

村民潘敬平坐在自己的两层小楼前,脸上挂满了微笑,如果顺利,今年夏天,他家将迎来城里的客人,“我们家二楼有5间客房,能接待13名客人,以前城里人经常来这里耍,现在我们村条件更好来,来的客人会更多,我们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多。”

牟托村海拔1400米,夏天,成都平原酷热难当时,这里的气温也就二十六七摄氏度左右,非常适合度假。此外,牟托村紧邻213国道,交通便捷。灾后重建中,牟托村依托地理气候优势,充分利用浓郁的羌族文化特色,按照“支部+协会+基地”的模式,加快发展民俗、休闲乡村旅游,不断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目前村民几乎都能接待游客,农家乐成了该村致富的一大保障。此外,还与成都市自驾游车会联手打造牟托大学生写生基地、夕阳红基地、婚纱摄影基地。

现在牟托村,用村民的话说,俨然就是一个世外桃源,泉水从村中流过,樱桃树上结满了果实,造型各异的羌族民居错落有致,在村民的脸上,早已没有了恐慌和无奈,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的乐观和向往。

水磨镇:农民变身成“股民”

78岁的贾淑群老人在自己的小卖部忙得不亦乐乎:“我们的小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我们的收入会越来越多。”

老人的信心源自她生活的美丽乡镇,水磨镇是阿坝州进入成都平原的南大门,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接卧龙熊猫保护基地,处于成都1.5小时经济圈内,将来青水公路开通后,只需十几分钟就能抵达都江堰,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

汶川特大地震两年来,在援建省市的鼎力支援下,水磨镇的灾后重建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着重坚持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工业外迁,腾笼换鸟”,以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生态重建为重点,终使水磨镇由一个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为主的工业园区,一举跃迁为阿坝州的安居、文化、教育、旅游中心。同时,还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水磨共建模式。

水磨镇的镇长助理程莉介绍说,在灾后重建中,既不是单纯的自建,也并非完全的援建,而是由本地州、县、镇各级党委政府主责征地拆迁、过渡安置等工作,援建方组织设计、建设等,双方携手共建、和衷共济的全新模式。

鸟瞰水磨,“一湖两岸四区”的新水磨全貌尽收眼底。现在的水磨,六桥飞架,福利院、卫生院、幼儿园以及西羌汇等公共设施,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了扎实的硬件基础。

在水磨羌城,程莉介绍说:“在重建中,我们没有简单地进行标准居住社区建设,而是充分把握城乡统筹的原则,特别注意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古依山而居的羌寨转化为羌城,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灾区恢复重建中的先导作用,令农民一跃成为了市民、股民。”

本报汶川5月11日电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