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代及之後的著述中亦屡见不鲜。《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晋书·王羲之传
》:“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琅琊王歌辞》:“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北周卫元嵩《元包经·少阴》:“稚牧於姥,子育於母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臯记下》:“有妇人四五,或姥或少。”陆游《阿姥》:“阿姥龙钟七十强。”
字书
最早收入此字者,大约是唐玄应的《
一切经音义
》,《
广韵
》亦收入此字,
注音
莫补切,上姥明。从历代的用例来看,此字既读莫补切,亦读如老音的卢晧切。其含义,有《
汉语大字典
》所说的“年老的妇人”的意思,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即解释说:“姥,今以女老者为姥也。”有“母亲”的意思,亦用於称呼“姥或爷之母”,还有《广韵·姥韵》解释的“姥,
女师
也”的意思。求之
书证
,借“姥”为形,以“老”为音,来称呼王母,大概不晚於明代。明代的湖南
临湘
人
沈榜
,在其《
宛署杂记
》卷十七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姥姥”二字:“孙称母之母曰
老姥
,母之父曰老爷。”晚於沈榜的明代江西
宜春
人
张自烈
,在其《
正字通
·女部》中说:“嫽,即媪之转声,义与媪通。今人称王母为嫽嫽。”沈榜用“姥”,张自烈用“嫽”,用字不同,读音释义全同。後世,“姥”字通行,而“嫽”字仅存於《正字通》中。张自烈用的“嫽”虽未通行,但他说的“媪之转声,义与媪通”,倒给後人不少启发,
章炳麟
的《新方言·释亲属》中即说:“山西平阳呼祖母曰媪。”概而言之,今中国诸多地方以“姥姥”称王母,至晚在
父系社会
之前,即已在今中国流行。此由沈榜的《宛署杂记》可证。沈榜借用“姥”字,以表示这个音为卢晧切的称呼,或许是缘於作为
形声字
的“姥”,其表音的
右文
“老”即读卢晧切,且汉唐宋元以来,有以“姥”称老妇人之例。此字虽不必定为“姥”字,但用“姥”字,亦合唐宋之後俗词书写之惯例。张正烈的用“嫽”字,或许是因为“嫽”为上声来母落萧切,与卢晧切音近。但两者相较,“嫽”之含义,与王母的称谓相去较远,这或许也是後世舍“嫽”而用“姥”之故。那麼,这个读音为卢晧切,意思是王母的词,究系由何而来,当用何字?从语义上来看,除了“姥”字之外,还有一个“媪”字,也用以称呼年老妇人。“媪”字,《广韵》注音乌皓切,上晧影。《
说文
》解释说:“媪,女老偁也。
从女
,昷声。读若奥。”“媪”字见於先秦典籍中,而“姥”字,大约为魏晋之後的用字,《广韵》虽将“姥”字注音为莫补切,上姥明,但一般认为,其为“老”字的後起
分化字
,专用以指称年老的妇人,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即说“姥,今以女老者为姥也”,含义与“媪”字相近,二者即使不是
同源
,也是同族。自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以“姥姥”称呼王母,後世遂相沿袭用,一直至今。但“姥姥”二字,不见於明之前的著述中,“老姥”一词倒屡见不鲜。《
玉台新咏
》所收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阿姥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之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中有“菩萨以足指地,魔兵却散,三女变为老姥”,《
太平广记
》引南朝
刘义庆
《幽明录·何比干》中有“门首有老姥,看可八十馀”,宋曾慥《
高斋漫录
》中有“老姥自言病痁求药,公随行偶有药,取以遗之”。这几例中的“老姥”皆为老妇人之意。但从用字及称谓的传承来看,沈榜所说的“姥姥”,当由“老姥”而来,二者读音虽同,但含义有别,由泛称年老妇人,转而专用以指“母之母”,这也或许是沈榜记作“姥姥”,而不作“老姥”的缘由之一。再由“老姥”上溯,则当为
秦汉
之前的“老媪”。按照时序,随著语音之变,语义之变和用字之变,先有“媪”和“老媪”,然后有“姥”和“老姥”,再然后,便有了“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