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幼时因病致
弱听
,14岁辍学。16岁“文革”时期,学校停课,国家分配进入工厂当工人9年。
16岁后当过铆工、
电焊工
、
搬运工
、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
20岁开始涂鸦写诗,25岁首发作品。
1983年与同学发起银杏文学社出版《银杏》。
1984年毕业于
云南大学
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
诗刊
《他们》。
1985年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
[3-4]
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
2022年4月21日,参演的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将回归。
于坚
散文随笔
《影响》《何谓之中国天堂
波德莱尔
》《我的阅读史》《蜻蜓》《杜尚、景泰蓝、世间一切皆诗》《
棕皮手记
》《
人间笔记
》《
棕皮手记·活页夹
》《
丽江后面
》《
云南这边
》《
老昆明
》《在东坡那边:苏轼记》。
作品《只有大海苍茫如幕》获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2004年—2006年)全国优秀诗歌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
《联合报》十四届诗歌奖。
人民文学
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4-5]
2019年5月15日,首届吕梁文学季“吕梁文学奖”揭晓,年度诗歌奖授予于坚的《大象十章》(组诗)。
2019年8月,于坚《大象十章》荣获第七届花城文学奖诗歌奖。
于坚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散文创作也令人瞩目,从上世纪90年代的《棕皮手记》到近年的《相遇了几分钟》,于坚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的另一种言说方式:睿智、博学、平易、多言。《陇上行》和《印度记》,是他近两年的散文代表作,不但保持了早期散文那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特点,还强化了在历史话语中发现日常性的特点。于坚的散文题材广泛,语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将口语和书面语交替使用,使得他的叙述和描写,在体验和经验、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巡游、自由穿梭,堪称当代散文精品。(扬州网)
他的生活依旧保持着普通人的一般水平,他并没有从文学中获得财富。在云南昆明,每天上午写作,不超过2000字,在静静的写作中,于坚却坚守着风起云涌的80年代理想主义在他身上的烙印。于坚、韩东拉起大旗的《他们》和非非、莽汉、《倾向》、海上诗群一起,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