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合并的南京高中,藏着你的三年青春

被合并的南京高中,藏着你的三年青春

南京人最大的痛苦是什么?赶地铁,刚到门口关门了?斩鸭子,刚排到队卖完了?买房子,前后都摇到号了就你没有?

这些其实都可以用一句「多大四啊」来完美解决。

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好容易考上了大学,自己的高中却被合并了。 它们见证了三年的热血,是一段奋斗青春的证据。校名突然就在地图上被抹去,不由得一阵唏嘘。

为了那一点记忆,我盘点了一下被合并的高中。希望在这里,能找回你知识水平巅峰的那三年青春。

六十七中位于新街口的黄金地段,羊皮巷和程阁老巷中间的金銮巷内,是南京编号最大的高中。古老的六十七中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几次易名也给让它有了浓浓的的沧桑感。

六十七中学生穿梭在还没有地铁的南京城内,隔离了新街口的繁华,时间在这里仿佛静止了。

2006年,六十七中合并到了三中,成为了它的一个校区。

△金銮巷2号,藏着六十七中的故事


被三中合并的不止六十七中。当年的老白下,一中、三中和六中都是排在前几名的。 白驹过隙,一中还在,六中却被三中合并了。

六中的历史比六十七中更早,出过了很多将军、博士和院士。

穿过马府街,在夕阳下的郑和公园聊人生,在校门口的小店等82路,中午跑出来去各种小馆子吃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学后去附近的琴行、三联书店、香蕉奶茶馆……

△时间把六中的暖色调变成了冷色调


六中变成了三中的东部校区,二十三中则变成了三中的初中部。 三中变成了“完中”,也就是“完全中学”,学校有初中又有高中。

完全中学是南京学校的一个特色。 像三中、栖霞中学这些合并了其他学校,开设了初中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完中。

吞并了这它们后,三中就有了4个校区。在这所完中读完六年书,要面临着跨越至少三个校区的奔波。

△二十三中已经成为钟英(第三)初中


而现在,三中的几个校区也成为了老一辈们对旧址的唯一念想。 东部校区是六中,金銮校区是六十七中,文昌校区则有着二十二中的影子。

后来,在大批完中初高中分离的大潮下,已经是三中初中部的二十三中再次摇身一变,变成了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

二十三中的风云已经过去很久了,他们在网络上的朝花夕拾停留在了西祠胡同,成为了毕业多年后一抹明亮的光辉。


二中、八中、五十中的恩怨,恐怕不是两句话能讲清楚的。

因为他们的关系不能算吞并,最多称为“整合”。 作为鼓楼的三个势力都不算弱的中学,谁都不服谁。

△如今的八中,只剩初中部


从萨家湾到三牌楼,从和会街到司背后,每逢放学时都能在这几条路看到五颜六色的校服,在永远饥饿的青春里肆意生长。

不过这一度让也挤在这里的大学生苦不堪言。只好避开疯狂的高中生,把觅食时间推到了七点以后。

二中受到了田家炳先生的资助,没多久三个水深火热的欢喜冤家就合并成了田家炳中学。

而他们的初中部分分合合,什么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什么五十中校区,什么八中校区,最后都成了过往云烟。

田家炳中学的风头在鼓楼势不可挡,里面还留有十六中的传说。

△五十中和八中的初中部已经分开


相比之下,被二十九中吞并的四中要悲惨很多。

北靠清凉山,南邻秦淮河,东望乌龙潭,西毗龙蟠里。现在的二十九中初中部, 当年的老四中龙蟠虎踞,山水环绕,地理位置堪称一绝。

△菠萝山不再属于四中


作为一所专攻文化艺术的学校,四中学子给人的印象是狂傲不羁的。 半夜翻墙去网吧算个啥,夜游清凉山一点也不比夜游紫金山要差。

不过随着艺术科在南京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美术、体育、音乐的教学。四中每年的招生数量慢慢减少,最终在2012年被二十九中吞并。

不知是否因为人人网在当时已经火起来了,校园贴吧一度沉寂。

母校是什么?母校就是自己可以黑,别人绝不能黑的存在。 可是合并之后,四中人再也黑不起来,无论谈些什么,皆是往事。

当过去的痕迹只剩“二十九中”牌匾下面的一句“原四中”,才明白心底是有多么爱母校。

无数人上上下下的菠萝山,操场旁挤满人的小亭子,武术操、简单爱、亲手系上的红丝带。


2011年,以碑亭巷和梅园新村为活动地点的梅园中学和天天在太平门公交站等车的三十四中突然合并,变成了玄武高级中学。

事发突然,可相爱相杀的两边学生该去碑亭巷的还是去碑亭巷,该在太平门公交站等车的依旧在等车。

直到在读的这一届毕业,在白马公园里放空自我,才突然意识到再也没有三十四中、梅园中学了。

北有玄武高级中学,南有建邺高级中学:

上新河中学和南湖一中的高中部从秦淮河以西最为市井之地合并到了真·河西——奥体周边, 失去的不止是回家的时间,更是砂锅、烧烤和皮肚面。

二十七中吞并了四十二中,成为了秦虹一霸;

十二中吞并了三十九中,里面还有铁路中学的灵魂;

十九中、二十中和四十六中合并成了文枢,在来凤小区里日渐发胖。

更狠的的是六十中和三十七中,在朝天宫斗了大半个世纪,却被二十四中吞并。然而最后和二十八中一起,成为了五中的初中。

五中虽然一直很稳,可最近却把目光放在了石杨路上。


吞并其他高中的事情在不仅仅在市区,城墙外高中的势头也未曾弱过。

在广袤的城北大地,栖霞的厂区圈圈绕绕了几代人。 734、898、741、924……每一个神奇的数字都是一群人的一生。 厂弟厂妹们的子女,也都在厂办的幼儿园一直上到中学。

当年最大的完中——烷基苯中学,学生的父母也几乎都是烷基苯的职工。坐落于大院里的它,学生也都是院子里的,几乎不会出现迟到的情况。

高中部被栖霞中学吞并后,从厂办变成了公办, 流失的资源也不仅仅只有老师。


当年牛气冲天的江北一哥大厂,现在只剩两个高中——大厂高级中学、扬子二中。

首先,还没有被称为“高级”的大厂中学吞并了南钢中学高中部,对,就是南钢龙的那个南钢。和栖霞的厂子一样,大厂分为扬子、南化、南钢三个厂区,也就形成了三个生活区。

并入了六合区之后,大厂开始走下坡路。 吞并了六十四中的民办学校育英二外最先崛起,一批又一批的厂校慢慢消失。

相比南化和扬子,处于大厂边缘地带的南钢最先支撑不住,接着是南化一中。南化一中和大厂中学的恩怨在现在看来其实很简单: 熊黛林到底是在哪上的?

△现在的南化一中,已经变成了文化产业园


南化一中坐落于老大厂中心地带西厂门,见到最多的就是梧桐垃圾灰尘,和各式各样的杂货店。

但比八十年代的金坛县要多一份柔情,一份质感,一份西厂门小肠面。 随着西厂门被大厂十村取代,南化一中也被大厂中学合并成了大厂高级中学。


相比被吞并,改名带来的痛苦稍微好一点。

七中就是南航附中,九中就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十一中就是南大附中。提起金陵中学,老一辈也会笑道:“那就是十中哎!”

也有的变成了初中和职专:三十二变成了财经学校,三十六中变成了幼儿高等师范学校,三十八中变成了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四十一中变成了晓庄学院附中……

能念出口的都是回忆。

当今人们大部分只知四大名校,不知当年四大女中:

中华中学与市立女中合并,成为市第一女中;

第二女中:梅园中学;

第三女中:六十七中;

第四女中:人民中学。

四所女校的存在,添重了一笔六朝古都的江南形象。时过境迁,虽然前三所女中已改了性质或被合并, 人民中学却把校名改回成汇文女子中学,将那段历史传承了下去。

高中毕业多年,就算母校已被合并,他们依旧会饱含热情:

“我六中dai,你哪块哒?”


图 / 屋顶的蜗牛、网络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编辑于 2018-07-24 13:46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