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戴伟华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出版年: 2023-12
页数: 320
定价: 6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凤凰枝文丛
ISBN: 9787550640054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戴伟华先生近三十年的散文、随笔、序跋、书评、书信等精选文章。其中包括扬州轶事、读书随笔、学术随笔、会议致辞、纪念文章、追思文章、书评、论学谈艺书信、访 谈、著述序跋等。有论及陈子昂、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古代诗人、词人的学术随笔,也有追忆近现代著名学者如任中敏、傅璇琮、罗宗强等以及探讨当代学者陈永正、王小 盾、徐俊、胡可先等人的散文、书评,内容丰富,饱含深情,是一部兼具可读性和学术性的学人随笔集。

作者简介
戴伟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广东省“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 1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等10多部。

001.致敬,我们的1977级

016.从此东山无故人

019.五仙居

023.学术斗士任中敏先生

035.车锡伦老师宝卷研究与传承掠影

041.忆许绍光先生

044.陈子昂与李白过荆门

052.李白的婚姻

058.杜甫的凄凉

063.吕温的幸运

066.刘禹锡玄都观诗

071.苏轼的智慧

077.米颠的颠狂

085.李清照的修改

092.文学研究中材料与判断同生共长

098.芈月释“嬴”

102.“芥舟”解

106.嵇康与山巨源书

116.风华西域行——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16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122.人生三境界——广州大学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发言

126.蓦然回首问灯火——第七届中国文体学研究会感言

133.诗意正高远——刘禹锡与中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137.盛世中华日日新——我与中华书局琐记

152.一往有深情——我与《文学遗产》

158.学领新时代的傅璇琮先生

164.岭南英灵罗宗强先生

170.《诗歌中国》丛书总序

180.《诗注要义》序

188.《沚斋书联》序

197.《白居易诗歌精解》序

203.《唐代文学与汉代文化精神研究》序

208.《唐代中央文馆制度与文学研究》序

214.《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士、文学关系研究》序

222.《晚唐文人仕进心态研究》序

228.《西昆体研究》序

233.《融通与建构:〈唐声诗〉研究》序

237.《高处摩翎集》序

266.与同学书(4则)

282.《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修订本)后记

284.《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修订本)后记

288.《地域文化与唐诗之路》跋

293.《文化生态与唐代诗歌》后记

303.后记

致敬,我们的1977级

梦想成真疑是梦,还忧梦醒寸心惊。
冬阳融尽枝丫雪,喇叭始闻榜上名。

今年距恢复高考后首届学生入校已41年,我还能记起接到入学通知时的兴奋。大队部的喇叭响起,党支部书记在喊我的名字,并告诉村里人,我考上大学了。那天,我的名字第一次通过扩音器传送,在方圆两里的村庄上空不断回响。

结果来之不易,我心绪难平,担心消息误传,通知书未到手,心里仍是不踏实的。此诗重现了我当时的心情。

父亲念过私塾,应该是有梦想的,一直未放松过对子女的理想教育。我从小体质较弱,跟在大人后面干活挣工分,实在挑不了重担。有一次挑着两半桶泥浆,一个踉跄,摔得鼻青脸肿。父亲说,如果学会吹笛子、口琴,也能在村里宣传队混口饭吃。所以,我口琴吹过,笛子也吹过,但没几天就放弃了,实在没有音乐才能。父亲有些失望,我心里清楚。有一天我对着茶杯上的图案,画了兰竹图,父亲很高兴,不知从哪里找到一本欧阳询《九成宫》,让我学写字。据某插队知青说,我写的字像模像样。父亲的毛笔字写得好,我兄弟二人在这方面受到父亲影响。母亲性格温和通达,乐于助人,在村里有很好的口碑,她在村里也是少有的能认字、会算账的女性之一。听父母说,我从小比较文静,也爱听故事。

中学毕业时,正好村里民办小学缺老师,家里就托人照顾,让我做了小学代课老师,那是1975年。父亲的理想教育,让我也有了梦想;母亲的性格,使我对待人和事比较平和。两年多的民办教师经历,让我有机会读到书。其实,所谓读书,就是接触到后来可能对我有影响的一两本书。同事张老师是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能说会道,我经常去他家。他有一本《古文观止》的下册,封皮和内页稍有残损。经我请求,他竟把书借给了我。记得开篇是李密的《陈情表》,一字一字读过去,第一次知道古代有这样情理兼备的美文。我开始背诵,不到一年时间,我似懂非懂地能背诵其中十多篇的全文了。参加高考,作文题是《苦战》,取自叶剑英《攻关》诗“苦战能过关”,我竟然把王勃《滕王阁序》的句子用上了,将“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作了修改,变为“关山难越,谁为苦战之人;萍水相逢,尽是攻关之士”。作文得分高,应是这一古文句子的活用引起改卷老师的关注,被加了分。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有了进入扬州师范学院读书的宝贵机会。比起那些一起割草放牛、一起脱粒晒稻的兄弟姐妹,我真是太幸运了。

我们赶上了读书的好时光。本科阶段教我的老师很多,他们为了教我们这些高考改革后的第一批学生,可谓尽心尽力。听说系里还修改了教学计划,安排骨干教师去上课,决心培养好这届学生。那时的老师仿佛和学生在同一跑道上比赛,竞试身手。每次往返宿舍与教室,我都会从老师们居住的筒子楼经过,特别是晚自修结束回来,总能看到老师认真读书研究的情景:陈晨老师斜倚在窗外诵读,李人鉴老师伏案书写……至今令我难忘。

上一篇:【南方日报】在历史中理解文学

下一篇:【羊城派】感受粤北非遗之美:广州大学实践队深入清远英德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