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低碳重建”。4年前,四川广元市提出这一发展理念时,曾引起不同的看法:第一,广元是川北一个连片贫困地区,“低碳发展”还能加快发展吗?不加快发展怎能赶上全国小康的步伐?第二,广元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受灾最严重的6个市州之一,有青川县、剑阁县等极重灾区,“低碳重建”怎能加快重建?不加快重建如何让灾区群众尽早过上美好新生活?

4年后的今天,记者赴广元采访,得到这样一组数据:2011年,广元市生产总值比2007年翻了一番,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是2007年的3.4倍,城乡居民收入均是2007年的1.8倍。在去年9月胜利完成灾后重建规划任务的基础上,截至目前,全市规划重建项目完工98.87%,完成投资100.43%。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个“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秀美新川北。4年的实践证明,“低碳”与“发展”并不矛盾,在广元,经济发展、恢复重建两项主要任务,一项也没有耽误。

4月中旬,记者进车间、下田间、看景点,记下厚厚一沓笔记。掩卷思索,得出的结论是:广元的“低碳发展”不是慢发展、不发展,而是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碳产业 低碳改造

走进广元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只见职工着装整洁,厂区绿草如茵,两根烟囱静静地耸立,直指蓝天,难觅烟尘。在公司余热发电生产车间,记者记下了机组每小时发电量的即时数据:1号机组7504KM,2号机组9834KM。公司办公室主任洪全球告诉记者,公司配套建设的这两套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分别装机9MW,它们将水泥熟料生产线排掉的废气余热转换为电能,再用于水泥生产,年可供电约12000万KWH,相当于年节约6万吨标煤、减少粉尘排放62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935吨。“不仅保护了环境,也让公司效益大增。”洪全球说,余热发电使海螺水泥生产综合电耗降低30%以上,每吨水泥消耗标煤仅为87千克,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先进标准95千克。

广元市经委负责人介绍说,水泥是广元的传统产业,加之汶川地震发生后,水泥等建材供不应求,所以虽然水泥是“高碳产业”,但不可能一刀切掉。

广元的办法是,“高碳产业,低碳改造”。

恢复重建之初,众多水泥生产企业欲进军广元分“一杯羹”,广元对各家企业技术先进性进行严格比对后,最终选择了海螺。同时,广元又对原有众多水泥厂进行关停并转和技术改造,目前,水泥生产企业已从15家减少到5家。

广元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婉拒了多家污染较大的项目,其中一个化工园区项目,年产值可达数十亿元,但污染太大且治理困难。在关停改造与“婉拒”的同时,风能、生物质能、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截至今年3月,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已连续15个月保持全省第一;不仅增速快,而且较益好,2011年企业实现净利润是2007年的近4倍。

节能沼气 高效利用

广元农业的低碳之路亮点颇多,大力发展沼气和测土配方施肥是大亮点。

元坝区昭化镇天雄村村容村貌之整洁,令人印象深刻。村民胡基芳说,这是因为村里普遍推广了沼气。胡基芳门前的一片青菜青翠欲滴,她告诉记者,这片菜地没有施一点儿化肥,施的全是沼液。

记者看见,一根小碗粗的管道从沼气池通向田间,之后又分出多根较细的管道通向不同的地块。胡基芳说,这是沼液的滴灌设施,沼液通过这些管道渗透到地里,就不用再施化肥了,既省工又省钱。看完田头看厨房,记者拧开打火灶,一团蓝色的火焰蹿起来,火力比城里的天然气还足。“煮饭、炒菜、洗澡都没问题,即使最冷的时候,配合太阳能热水器也能满足生活需要。”胡基芳一边向记者介绍着沼气饭煲、沼气热水器等设备,一边高兴地说。

“发展沼气之前可不一样。”胡基芳说,“一年买柴买炭的开支就要几千元;因为要到山上砍柴背柴,丈夫和儿子不能出去打工,一年要损失一大笔收入;秸秆要烧掉,田里施化肥,一亩地的开支又是一二百元。”一笔一笔算着账,胡基芳越算越高兴。

与胡基芳毗邻而居的天下鲜蔬菜合作社理事长李荣深给记者算的是另一笔账:用沼液作肥料的蔬菜不用化肥不打药,菜的品质非常好,远销成都等大中城市供不应求,菜地的效益也比以前翻了番。

据介绍,广元农村已建成沼气池32万口,每年可为农民提供优质燃料1.12亿立方米,相当于标煤约8万吨,可减排二氧化碳64万吨、保护林地112万亩、提供无公害优质沼肥320万吨。预计今年将有一半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

广元还通过与相关组织合作,实施测土配方精准施肥项目,减少化肥施用量,从而减少氧化氮排放量。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土地将达到200万亩,每年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约12.7万吨碳当量。

旅游开发 效益显著

沿着古剑门蜀道,记者由北看到南,不管走到哪儿听到的、感受到的不是“忙”就是“累”。

广元旅游资源特别丰富,剑门蜀道、三国文化在全国以及东南亚都有较大影响。但前些年这些丰富的资源“藏在深闺人未识”。2008年,广元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几年的努力,让全市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到2011年,全市4A级景区由汶川地震前的2个增加到12个,居全省第二位,接待游客14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4亿元,两项指标均居四川前列,分别是地震前的162%和170%。

“以前到广元入境游的旅客零零星星的,去年仅台胞就有1万多人,韩国等国家的旅游团几十个。各种大型接待和推广活动应接不暇,广元的旅游从来没这么热闹过。”这是广元市旅游局市场部主任郑丽娟的感受。

昭化古镇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存较完好的一座三国古城。古镇经重新打造后对外开放才3年,而经营茶楼和旅店业的“陈家大院”已先后扩建了3次。

说广元的旅游业不得不说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剑门关。2010年重建后对外开放的剑门关,去年的门票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而以前剑门关一年的门票收入不如九寨沟一天的收入。剑门豆腐远近闻名,剑门关镇北街“六娃子豆腐店”的老板谭群芳说,店里一个月的收入就有10多万元,在节日黄金周最忙最累,一天就要卖1万多元。

广元市剑阁县旅游局局长母大明说,在以剑门关为龙头的旅游业带动下,剑阁县财政收入从地震前的6000多万元猛增到去年的2.1亿元。

把广元的一二三产看了个遍,离开广元之前,记者与市委书记罗强交流心得。

“当初为什么要提‘低碳发展’?”记者问。

罗强以一个故事作答:“前些年,我到东部一个很发达的地方参观考察。参观到一条河流时,当地介绍说,以前这条河污染十分严重,投了150亿元进行治理,现在好多了,但我看到的还是一河发臭的黑水。我想,西部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作为欠发达地区,应该用好后发优势,从一开始就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钟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