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菠萝 · Zotero和同步盘组CP,一秒搞定多平台文 ...· 7 月前 · |
坚强的佛珠 · 我心里危险的东西漫画什么时候更新 - 抖音· 1 年前 · |
飞翔的小熊猫 · <猛鬼追魂4>演员采访-双胞胎修道士_哔哩哔 ...· 1 年前 · |
玩篮球的柠檬 · 广东食品安全治理“十二大攻坚行动”——实施进 ...· 1 年前 · |
“十二五”时期,杭州将实现人均 GDP10000 美元向 20000 美元的跨越,工业结构升级加快,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进一步强化,工业仍然将是经济发展和“生活品质之城”建设的重要支柱。
《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体制、环境和区位等优势,加快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工业发展新跨越,是“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编制,并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规划主要任务,一是提出“十二五”时期杭州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二是提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三是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规划期限为 2011 ~ 2015 年。
“十一五”时期,全市认真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和“三位一体”的发展方针,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顺利完成预定总体目标,工业总量与运行质量位于全国中心城市与副省级城市前列。
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2010 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 2500.29 亿元,实现利税 1216.34 亿元,分别比 2005 年增长了 91% 和 170% ,“十一五”年均增长分别达到 13.8 %和 22% ;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 7.39% ,比 2005 年提高了 2.4 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 16.65 万元 / 人,比 2005 年增长 57.4% 。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时期,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污染、低消耗的新型重工业销售产值年均增速高于轻工业,重工业占比提高 1.7 个百分点;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规模以上销售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从 2005 年的 31.9% 提高到 2010 年的 37.6% 。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销售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也有一定程度提高。软件、电子商务、物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正在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集聚发展取得成效。“十一五”时期,经国家审核批准我市新设立了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杭州江东工业园区;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被列入省级首批 14 个产业集聚区;杭州装备制造业、萧山纺织化纤、余杭家纺、富阳造纸、建德精细化工等被列为全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调整了 57 家市重点培育的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增设了一批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展城区部分工业企业搬迁工作;工业逐步向开发区、工业功能区集聚发展。据统计,以开发区、工业功能区为平台的块状经济已占全市工业总量的 70% ,形成了萧山纺织化纤等产值超千亿元及余杭家纺、富阳造纸、临安装备制造等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块状经济。
大企业培育成绩显著。 2010 年,全市有 11 家大企业大集团年销售收入超过 100 亿元; 137 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 10 亿元; 1725 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 1 亿元; 38 家企业入选 2009 年度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 500 强, 56 家企业入选 2009 年度中国最大 1000 强(入选企业主要为工业企业)。全省确定的 146 家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我市有 42 家入围。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截止到 2010 年底,全市有国家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 18 家,占全省的 38.30% ;省级技术中心 136 家,占全省的 21.76% ;企业研究院 10 家;省级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228 家,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409 家;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创新载体达 80 家。 2010 年,专利授权量 26484 件,比 2005 年增长 5.5 倍;实现新产品产值 2180.12 亿元,新产品产值率由 2005 年的 4.8% 提高到 2010 年的 19.36 %。
节能降耗扎实推进。“十一五”时期,全市共完成市级节能技改投资项目 695 个,年节能折标煤约 105 万吨左右。 2010 年,全市万元 GDP 能耗下降到 0.68 吨标准煤, GDP 综合能耗比 2005 年末累计下降 20% 以上,顺利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目标。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高端要素向中国转移。西方国家众多跨国公司实行紧缩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人才、科技创新等高端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为杭州企业吸纳国际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国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有望向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
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央将出台一系列的规划、政策、举措,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杭州作为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的城市,科技、教育、人才、体制、资本、环境等优势明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迫切,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速。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国内外大企业战略布局的重要区域。杭州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将在国内外大企业新一轮的扩张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利于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进,获取更大的发展机会。
浙江省开展“四大建设”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2010 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战略部署,要求杭州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中起到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杭州大江东、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列入省级产业集聚区;杭州装备制造、纺织化纤等 5 个产业集群列为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杭州 42 家企业进入全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列。杭州工业转型升级将获得更多、更大的政策支持。
杭州市加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2010 年 8 月,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决策,出台了《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城区与郊县的产业对接、合作机制,促进城区工业提升,推进县域工业加速发展,从而实现杭州工业均衡、协调发展。
“十一五”杭州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总量与质量效益始终保持在全国中心城市前 10 位。但是,也应看到,杭州市工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产业结构不够优。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现象较为普遍,企业大多处在产业价值链低端,高端品牌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企业实力不够强。我市虽然有 2.75 万家工业企业,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至今还没有一家年销售产值超千亿元企业。发展平台不够高。全市 4 个国家级和 9 个省级开发区的国际化程度与长三角先进开发区比较仍有一定差距,对世界 500 强、国内大企业和优势高科技企业吸引力不够强。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我市工业总体呈“东强西弱”格局, 5 县(市)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仅为 20% 左右。发展后劲不够足。我市工业投资、技改投入增幅连续多年在低位徘徊,近两年引进的年销售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大项目也很少,工业持续发展后劲较弱。发展方式较粗放。我市工业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外延式扩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资源能源消耗较多,投入产出比相对低。
“十二五”时期,我市加快转型发展还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一是发展工业的资源环境瓶颈较明显。按照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要求,我市将进一步严格项目环保准入门槛;现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审核面积基本建设完成,部分工业用地由于城市发展需要亟待转换功能,新项目落地难问题日渐突出。二是发展工业的综合成本较高。地价、劳动力等商务成本上涨较快,推动部分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房价等生活成本高昂,制约创新人才与技术工人等高端要素集聚。三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配套条件还有待完善。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我市在科技基础、成果转化、金融保险、法律会计、人才培训、会展物流等产业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建设上有一定差距,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以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工业国际竞争力为导向,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七大重点产业,加快提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优化工业布局,着力推进“工业现代化”九项工程;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全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示范区,实现杭州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高端发展。 瞄准全省乃至长三角工业发展制高点,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新兴产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拓展,提升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坚持创新和创意并重,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新互动,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开展创新,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杭州工业从以“制造”为主走向“制造”与“智造”融合发展。
开放发展。 深度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和合作,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重点加强与世界 500 强、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集聚高层次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高端要素资源,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提升工业国际竞争力。
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倍增作用,深化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智能化管理;积极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提升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总集成总承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应用,促进工业逐步从制造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
集聚发展。 把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统筹城乡区域工业布局;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和参与骨干企业配套协作,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工作取得新突破,形成产业集聚新优势,培育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集约发展。 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强化节能降耗,推广应用节能、节水、降耗等绿色制造技术,严格限制新上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项目,建设低碳城市,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合力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作为新型工业化载体和承担者的作用,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完善公共服务等方式,帮助企业化解发展风险,为全市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努力实现七大目标:
——工业保持平稳增长。 “十二五”时期,全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1% 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工业销售产值年均增长 12% 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年均提高 1 个百分点,力争达到 24% ;到“十二五”末,实现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1000 亿元,年均增长 8%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20 万元 / 人。
——产业结构显著改善。 “十二五”末,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为 35% 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 30% 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 2.5% 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 25% 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25 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800 家以上,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 100 家以上;突破和掌握一批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品牌产品。
——产业组织水平显著提升。 “十二五”末,打造 20 家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培育发展 500 家以上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和 1000 家以上科技型初创企业,形成一批总量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广、市场占有率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产业布局显著优化。 加快建设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提升国家级开发区,新设一批省级开发区,形成“两核三心五区多园”工业布局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工业协调发展。
——“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 重点骨干企业信息化技术综合应用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装备的数控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普及率达到 60 %以上。
——集约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指标稳步提高;“十二五”末,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完成省下达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99.7% 。
“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别 |
指标 |
2010 年 |
2015 年 |
年均增长率( % ) |
属性 |
经济 运行 |
地区工业增加值(亿元) |
2500.29 |
4200 |
>11 |
预期性 |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亿元) |
11114.53 |
20000 |
>12 |
预期性 |
|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685.56 |
1000 |
8 |
预期性 |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 人) |
16.65 |
20 |
4 |
预期性 |
|
工业增加值率( % ) |
19.22 |
24 |
力争年均提高 1 个百分点 |
预期性 |
|
产业 结构 |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 % ) |
25.14 |
35 |
年均提高 2 个百分点 |
预期性 |
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 % ) |
— |
30 |
— |
预期性 |
|
技术 创新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 |
1.59 ( 2009 年值) |
2.5 |
年均提高 0.2 个百分点 |
预期性 |
新产品产值率( % ) |
19.36 |
> 25 |
年均提高 1 个百分点 |
预期性 |
|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家) |
18 |
25 |
— |
预期性 |
|
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家) |
1361 |
> 1800 |
— |
预期性 |
|
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家) |
46 |
> 100 |
— |
预期性 |
|
产业组织 |
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家) |
11 |
> 20 |
— |
预期性 |
工业化信息化融合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装备的数控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普及率(%) |
— |
> 60 |
— |
预期性 |
集约发展『节能减排』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 ) |
— |
完成省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
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 % ) |
— |
完成省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 |
— |
完成省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
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 % ) |
— |
完成省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98.6 |
99.7 |
约束性 |
按照“优化结构、高端高新、集聚集群、融合发展”的要求,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优化工业布局,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杭州现有和潜在优势,强化科技创新,掌控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加快推进产业化,成为省内核心、长三角前列、国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基地之一。
依托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杭州)通信产业园、杭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杭州)基地、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城市等产业基础和区域品牌优势,以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新兴领域为重点,加快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与产业化,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不断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打造“互联网经济强市”和“物联网经济高地”,使杭州成为重要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基地。
依托我市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在优势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依托我市装备制造行业龙头企业和特色产品的竞争优势,抢抓国内高铁(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机会,大力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依托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快推动海洋综合利用工程设备研发及产业化,积极发展船舶核心部件和关键设备。培育发展航天航空配套件产业。
依托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和在杭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与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合作,优化新药研究开发环境,以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开发为先导,大力引进国际大公司、研发中心和专业人才,重点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新型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积极开展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促进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生物农业、生物服务、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产业,实现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建成浙江省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和产业化重要基地。
依托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和传统产业对节能环保的需求,加快推动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积极发展以 LED 为重点的新光源产业。积极发展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室内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和垃圾成套处理设备等环保装备和产品,大力推广应用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快生物环保研发与产业化。
抓住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和杭州打造低碳城市契机,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究,以电池及组件为核心,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积极扶持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整机以及关键零部件发展,构建相对完整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产业链。突破生物质转化技术瓶颈,培育发展生物质能。积极发展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海洋潮汐能利用设备、抽水蓄能机组、核电技术装备等其他新能源装备。
围绕我市重点发展产业与现代产业集群建设,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产品为导向,重点发展高分子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硅基新材料等产业。积极发展光通信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电子与微电子材料、纺织新材料、包装新材料等产业。加强纳米技术研究,推动新材料向更高水平、更宽应用领域发展。
以杭州列为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以及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国家财政补贴试点城市为契机,结合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形成的产业基础,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积极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积极探索电动汽车商业化模式和车载电能供应商业化模式,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市场开拓机制。
充分发挥杭州科研机构、人才和风险资本集聚优势,积极引导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向物联网、信息软件、电子商务、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聚,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以打造“智能杭州”为目标,构建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网络构架体系,重点发展先进传感器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传输、数据存储与分析决策、物联网系统集成、物联网应用与服务,率先建成产业化应用好、专业化水平强、市场化程度高、辐射带动面广的物联网经济强市。到 2015 年,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 1000 亿元。
( 1 )先进传感器及无线传感器网络。 围绕物联网感知层关键技术,发展先进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及智能终端设备制造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传感器核心控制芯片设计、研发、封装及规模化量产企业和研究机构,大力培育高性能射频识别标签设计、封装及相应读写器具设计、开发和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引进和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企业,提升无线传感器网络构架、自组网、信息安全以及异型传感器接口标准化能力。
( 2 )网络传输、数据存储与分析决策。 围绕物联网网络层数据传输、存储、处理以及控制等环节,优化提升大容量数据传输、存储和分析处理软硬件产业。重点扶持和培育 3G 、软交换等下一代网络传输技术与设备研发制造企业,大容量数据交换和存储设备研发制造企业,异构网络和云计算技术的研究开发企业。
( 3 )物联网系统集成。 围绕物联网应用层关键技术,重点突破物联网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提供、网络运营以及信息服务等物联网相关高新技术服务业,全面提升在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两化”、智能环境监控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集成开发能力;大力培植物联网领域操作平台软件、中间件软件的开发。
( 4 )物联网应用及服务。 以服务“数字城市”和“生活品质之城”建设为落脚点,积极推行涵盖城乡管理、百姓生活、工业信息化、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的试点示范项目,拓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市场。
围绕建设“天堂硅谷”目标,依托杭州在信息软件产业的基础和区域品牌优势,以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新兴领域为重点,加快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着力发展现代通讯、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云计算、数字电视等领域,打造全国一流的信息软件产业基地。到 2015 年,信息软件主营业务收入超 1500 亿元。
( 1 )现代通讯。 以发展第三、第四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 3G 、 4 G)设备为重点,自主开发基于 TD-SCDMA 、 WCDMA 、 CDMA2000 三大标准和 TD — LTE 标准的交换机、基站、手机关键芯片及系统软件,大力推进产业化应用。加快发展无线接入网系统、智能手机( PDA )、无线定位、卫星定位( GPS )、光通信设备、光通信材料、核心电子元器件、应用蓝牙技术和终端产品。
( 2 )集成电路。 依托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信息家电和数字音视频产品专用集成电路等整机专用集成电路,优化发展各类 IC 卡专用集成电路、部分网络产品关键电路和片上系统( SOC )电路、混合集成电路,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射频集成电路、高清晰度电视专用集成电路芯片、信息安全保密芯片。
( 3 )软件。 充分发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集聚优势和“天堂软件”的品牌效应,提升优势软件产品的标准化、产业化和质量保证体系水平,在巩固应用软件、通信软件优势的同时,加强发展嵌入式软件与系统、通信软件、网络软件与电子商务、行业与企业应用软件、优化控制软件、公共事务与设施管理软件、教育软件、娱乐软件等的开发,在若干重点领域建立拥有核心开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软件。以信息系统集成和服务外包为重点,积极开拓国际软件外包市场,抓好软件委托加工和软件出口。
( 4 )云计算。 加快发展“云计算”新型信息服务,推动云计算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通讯运营、金融服务、企业信息化等领域的应用。支持高性能计算机、高端服务器以及关键配套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 5 )数字电视。 抓住杭州被列为全国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机遇,重点发展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 NGB )、交互电视( IPTV )等相关技术。发挥数字电视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技术开发协作,提升数字电视芯片设计、标准评测等核心竞争力,拓展数字电视在安防、通信等领域应用空间。
依托杭州“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品牌优势,着力抓好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网络化创新服务体系、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到 2015 年,电子商务服务收入突破 1000 亿元。
( 1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支持阿里巴巴、淘宝网、生意宝等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行业领先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发展,为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便捷可靠的电子商务服务,重点发展面向中小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推动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云计算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建设。
( 2 )网络化创新服务平台。 依托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或大型专业网站,按照应用服务提供商( ASP )服务模式,建立和发展为面向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服务公司和行业协会的网络化创新平台,积极发展基于网络的在线研发、设计、咨询、培训等互动服务,更大范围、更高效率地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高企业的敏捷性及响应市场的能力。
( 3 )电子商务支撑平台。 把握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围绕宽带移动通信、网络安全、移动支付与认证等互联网前沿技术领域,建设电子商务联合征信平台、信用信息数据库及电子认证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在线资金清算体系,推动银行卡、支付宝、财付通、 e 票通、手机钱包等多种形式的在线支付平台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打造电子商务交易数据中心,制定交易记录标准,提供电子交易记录的比对和查询。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和应用需求,加强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整合,促进电子商务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
抓住国家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机遇,重点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汽车暨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航天航空配套件、基础装备等领域,把杭州打造成长三角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到 2015 年,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 6000 亿。
( 1 )智能制造装备。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及品牌产品优势,重点发展大型空分成套设备、深冷成套设备、大中型化工成套设备,冶金、乙烯等化工装置驱动用汽轮机、高效能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IGCC )配套的对流锅炉、辐射锅炉、气化炉和空分设备等重大关键及成套装备;大力发展大型、精密、高速、专用数控机床和柔性制造单元;加快发展智能化立体车库和仓库、机场输送设备大型高性能起重设备、智能物流搬运机器人系统等。
( 2 )轨道交通装备。 紧抓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和地下空间开发蓬勃兴起的机遇,依托杭州地铁建设等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的自动化供电、信号、通信与监控系统,自动检售票系统,站台屏蔽门及安全门系统。加快研发与生产轨道交通整车、轨道交通车辆主要部件、轨道交通地面关键装备产品,积极发展高性能盾构机等隧道施工设备。
( 3 )汽车暨新能源汽车。 以汽车整车企业入驻杭州为契机,坚持乘商并举,重点加强与境内外大型汽车集团的战略合作,优先发展乘用车,积极发展中高档大中型客车,培育发展载重汽车及专用车。借助杭州列为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以及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国家财政补贴试点城市的有利时机,努力突破并掌握动力电池及其控制与管理系统、电机及驱动系统、整车控制系统、加速系统、转向系统及相应支持平台等一批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积极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清洁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快充电站、充电柱、加气站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构建新能源汽车商业化运作模式,建成国内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
( 4 )涉海(水)工程装备。 大力发展特种船舶制造,积极发展船舶配套产品,重点开发运动艇、游艇等船艇;加快发展船机产业、港口机械设备制造业等延伸产业。加大海水淡化技术在水资源再利用领域和特种分离领域的推广,积极研发制造大中型海水淡化装备。
( 5 )航空配套装备。 积极参与上海大飞机项目和长三角地区飞机制造的配套协作,大力引进国内外航空制造企业,引导本地装备制造和电子工业企业向航空制造领域拓展,积极发展飞机及其零部件、机场特种设备等航空产品制造。
( 6 )基础装备。 加快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大力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重点发展仪器仪表、电工电气、轻纺设备与高端机电产品和机电基础件等产品,抢占市场与技术的制高点,成为国内重要的基础装备基地。
发挥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优势,以现代生物技术开发为先导,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药物、新型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领域,积极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积极培育生物服务等产业领域,努力把杭州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研发基地。到 2015 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 1000 亿元。
( 1 )创新药物。 在生物工程医药方面,重点发展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在生物疫苗方面重点推进重大传染病预防和恶性肿瘤、心血管病等防治疫苗及联合疫苗的研究和产业化。在诊断试剂方面重点开发传染病、肿瘤和基因异常的快速诊断试剂,加快研发基因诊断试剂、生化检测试剂、酶标免疫试剂、单克隆抗体免疫试剂。在新型化学药物方面,重点发展新型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心血管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老年病治疗等化学合成、半合成的创新药物,加快发展新型化学药物制剂和剂型。在现代中药方面,促进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争取在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治疗药物上取得突破,部分品种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 2 )生物医学工程。 顺应医疗器械高技术化、智能化、小型化、精确化、家庭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信息技术、现代加工技术和医疗技术的融合,重点发展新型智能化、光机电一体化的医疗诊断、治疗设备和体外临床诊断设备、检测仪器、医用消毒设备和医用软件等高新技术产品。突破发展生物人体器官及工程组件。
( 3 )生物农业。 以服务长三角都市农业发展和全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为重点,突出发展农业良种、生物农资、农产品加工、海洋生物、淡水养殖生物等五大领域,将杭州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生物农业基地。
( 4 )生物制造。 发展生物制造技术,推动环境友好的生物加工工艺取代高污染的化学工艺,以生物可再生资源取代不可再生的石化资源。大力发展微生物制造、生物基材料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我市传统优势产业。
( 5 )生物服务。 加快发展筛选测序、预测医学、基因档案等技术服务机构,大力培育与引进专业从事新药申报、专利申请、报关代理、商标注册、信息咨询、技术交易,人才培训等中介机构。进一步加强临床试验基地医院和农业生物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扩大新产品试验点,完善管理和提高水平,为全省生物产品开发提供实验服务。
依托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和传统产业对节能环保的需求,加快推动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开发高效节能技术设备及产品、环保设备及产品、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设备与产品,成为国内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核心集聚区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引擎之一。到 2015 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 1400 亿元。
( 1 ) LED 新光源。 把握“十城万盏”试点城市建设机遇,重点支持半导体照明芯片、器件、测试仪器以及应用领域的自主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打造包括 LED 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产品、检测技术和生产设备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 2 )节能设备与产品。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节能装备转型升级两大目标,大力发展超临界锅炉、汽轮发电机组、高参数热电锅炉、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纯低温余热发电锅炉和汽轮发电机组及相关核心配套装备。大力推广平板电视、单元式空调、冷水机组等高效节能家电、办公及商业节能产品。
( 3 )环保设备与产品。 重点发展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环保水处理设备、室内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垃圾成套处理设备制造。重点开发生态与环境观测、监测网络系统和动态预警系统,大力推广应用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多参数废水及烟气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和成套设备。鼓励开发有市场需求的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和便携式污染分析检测设备。积极探索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与工业垃圾。
( 4 )资源循环利用设备与产品。 大力培育和规范垃圾焚烧发电产业,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扶持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泥制砖及制复合肥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有序发展。加强膜分离技术在废水资源化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大豆蛋白废水提取低聚糖、 PVC 离心母液废水回收、生活污水处理及回用。
( 5 )节能环保服务。 加大环保技术开发,大力扶持工业、医疗废弃物及污水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产业,净化空气、水质、绿化环境等环保服务业的发展。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鼓励大型重点用能企业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积极培育节能设计、测量、咨询、审计、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行业。着力推进污染物治理和处置、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监控等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
抓住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和杭州打造低碳城市的契机,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和风电,积极开发核电、水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发电装备,建成国内一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到 2015 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 1000 亿元。
( 1 )太阳能光伏。 积极鼓励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加大对高效低成本晶体硅电池及组件封装工艺关键技术的研究;大力支持薄膜电池的生产;加强光伏系统集成技术和控制器、逆变器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积极推动太阳能电池用光伏超白玻璃、背板、 EVA 膜、封装材料、密封材料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实施“阳光屋顶计划”,积极推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 2 )风电装备及关键零部件。 加快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兆瓦级以上成套机组设计研发能力,重点发展大功率双馈式发电机组、直驱式发电机组和液压式主传动发电机组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引导机械加工类企业积极参与风电配套件发展,重点提高发电机、高速齿轮箱、机舱、轮毂、底盘、主轴、回转支承、叶片等关键配套件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
( 3 )核能、水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发电装备。 把握我省核电站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发电和未来沿海潮汐能资源开发的机遇,依托大型电力设备制造和机械加工基础,积极推动传统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核电机组、潮汐能机组设备、生物质发电锅炉以及核心配套零部件的研究和制造。依托资源适度发展甲醇汽柴油等生物质转化能源和太阳能热发电装备。
七大重点产业
物联网 |
预期性发展目标:产值达到 1000 亿元。 |
构建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网络构架体系,重点发展先进传感器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传输、数据存储与分析决策、物联网系统集成、物联网应用与服务。 |
|
信息软件 |
预期性发展目标:主营业务收入超 1500 亿元。 |
加快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着力发展现代通讯、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云计算、数字电视等领域。 |
|
电子商务 |
预期性发展目标:服务收入突破 1000 亿元。 |
依托杭州“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品牌优势,着力抓好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网络化创新服务体系、电子商务支撑体系。 |
|
先进装备制造 |
预期性发展目标:产值超过 6000 亿元。 |
重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暨新能源汽车、基础装备三大领域。 |
|
生物医药 |
预期性发展目标:产值达到 1000 亿元。 |
以现代生物技术开发为先导,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药物、新型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领域,积极培育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造、生物服务等产业领域。 |
|
节能环保 |
预期性发展目标:产值达到 1400 亿元。 |
加快推动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开发高效节能技术设备及产品、环保设备及产品、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设备与产品。 |
|
新能源 |
预期性发展目标:产值达到 1000 亿元。 |
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和风电,积极开发核电、水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发电装备。 |
以高新化和品牌化为导向,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引导特色优势工业向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拓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再创产业竞争新优势。
以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为主线,重点发展高档丝绸、新一代化纤产品、名牌女装、服饰用品、产业用纺织品和装饰用纺织品,争取成为国内重要的服装设计中心和国际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出口基地。到 2015 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规上销售产值 2500 亿元。
丝绸。整合现有资源优势,重点开发丝绸与多种纤维混纺的新颖、特色面料,大力发展“高、精、尖”、多功能丝绸产品,打造国际性“丝绸之都”。化纤。以低污染、低耗能、高技术、高附加值为发展方向,在强化涤纶聚合、纺丝等化纤纺织产品优势的基础上,积极研发新型、高档、功能性纺织面料和差异化、功能化纤维。女装。以杭州女装品牌国际化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工业化、规模化为基础的女装成衣产业,适当发展“定制服装”,加快推动女装产业链向设计、商贸、展览、媒体等领域延伸。家纺。围绕发展潮流化、功能化、个性化大家纺,创新运用大豆纤维、竹纤维、彩棉等生态健康新材质面料,加快发展中高档家纺,建设全国品牌家纺制造中心和世界家纺基地。羽绒。坚持国际化、时尚化、功能化、个性化、品牌化路线,完善羽绒被、羽绒枕、羽绒垫、羽绒睡袋、羽绒服等产品系列,开发适合四季使用的羽绒制品。
应用高新技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优势、特色食品,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型产品。到 2015 年,食品饮料产业销售产值达到 1400 亿元。
饮料。巩固水饮料等优势产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积极发展果蔬汁饮料、啤酒、植物蛋白饮料、茶饮料以及营养保健饮料。优势食品。巩固优化优势产品,着力发展乳品加工、肉类加工、果蔬加工、方便食品制造、水产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旅游休闲食品、食品添加剂制造等优势产业。特色食品。挖潜、提升杭州特色食品,推进传统食品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开发具有杭州特色的水产品、果蔬等深加工产品和餐桌食品。功能食品。大力发展功能性食品,开发蜂产品、维生素与矿物质营养剂、铁皮石斛、保健酒等药食同源滋补品。
依托优势品牌企业,以小家电、厨卫电器为重点,开发高效、节能、智能、环保、安全型家电系列产品。到 2015 年,家用电器产业销售产值达到 500 亿元。
小家电。把握“健康、环保、智能型”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性价比高、方便、安全的模糊控制多功能微波炉、电饭锅、智能节水洗碗机等产品。厨卫电器。坚持“安全、健康、节能、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内排式、环保型吸油烟机及节能灶具和燃气热水器等厨卫用家电。洗衣机。重点发展具有新型结构水流技术的静音波轮式全自动洗衣机、搅拌式洗衣机和滚筒式洗衣机。冰箱。重点发展大容积、新款、多门、多温区、多功能节能环保型冰箱。家电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新型节能压缩机、变频双转子、涡旋空调压缩机、电子控制单相异步多速电机、钕磁铁直流电动机、变频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
充分利用建设世界包装组织亚洲包装中心的有利条件,加快推进亚包中心总部基地和贸易中心建设,将杭州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组织背景的包装产业中心。到 2015 年,包装产业产值达到 500 亿元。
亚包总部。积极引进亚洲包装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及包装行业国际大公司、大集团总部,强化亚包中心的总部功能及包装设计与文化创意功能,促进我市包装工业提升发展。包装材料。依托中国真空镀铝包装材料绿色环保生产基地和富阳造纸产业的基础,大力推动造纸向规模大型化、产品高档化、原料基地化、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过程循环化方向迈进,重点发展特种用纸,促进高档包装用纸和包装装潢印刷用纸发展。包装制品。依托中国真空镀铝包装材料绿色环保生产基地、中国纸包装开发生产基地和中国印铁包装容器开发生产基地,积极支持骨干企业发展资源节约型的高新技术包装制品。
以低污染、高技术、高附加值精细化加工为发展方向,做强做大精细化工产品,有选择地发展有机化工原料和新型合成材料,成为长三角绿色环保新型化工示范区。到 2015 年,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到 1800 亿元。
精细化工。依托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重点发展生物化工、信息化学品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的精细化工产品。有机原料及合成新材料。加强与中国石化集团的战略合作,积极发展精细油品、乙烯下游特色有机原料、新型工程塑料、功能性合成纤维等产品。橡胶。重点发展全系列、多规格子午线轮胎,保持橡胶轮胎行业在全国的领军地位,建设成为国内中高档产品开发、生产基地。在行业内部全面推广连续循环的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自动控制水平,采用新型环保与节能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生产技术条件,提升化工产业整体工艺技术水平。
重点发展环保、绿色、节能的建筑陶瓷、玻璃、钢结构、新型墙体材料,努力打造中国钢结构基地和建筑陶瓷研发制造基地。到 2015 年,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达到 800 亿元。
钢结构。在建筑钢结构保持国内领先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住宅、电力、通信钢结构,逐步向轨道交通、海洋、桥梁钢结构产业发展。建筑陶瓷。以价值链提升和节能减排为突破,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具有环保健康功能的高端产品。高标号水泥。以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效率为导向,重点支持和鼓励熟料企业以国际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新型干法窑处置工业废弃物、污泥和城市垃圾的试点和应用。优质浮法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超白、超薄、超厚玻璃。大力发展建筑节能、采光、隔热、光控、自洁、环保等环境功能性玻璃、家具玻璃和中高档汽车安全玻璃,支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用超薄玻璃、氧化铟锡透明导电膜玻璃( ITO 导电膜玻璃)、低辐射玻璃( LOW - E 玻璃)。新型墙体材料。重点研发节能型新墙材,节能型幕墙,节能型改性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梁、柱、剪力墙的保温技术和复合自保温产品;重点推广应用框架填充墙裂缝控制技术研究成果,突破非粘土类新墙材推广应用的“瓶颈”。
立足杭州城市资源和环境许可条件,适度发展金属材料加工,大力发展金属薄板、有色金属新材料等高附加值金属制品,努力成为浙江省重要的金属加工及制品产业基地。到 2015 年,特种冶金产业产值达到 1000 亿元。
薄钢板。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加大技术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性能的优质金属板材,实现薄钢板行业由建筑领域向汽车、家电行业领域的转型跨越。铜冶炼 。以铜精矿和再生铜回收冶炼为主,不断提高铜冶炼业节能减排及综合利用水平 ,努力打造浙江省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绿色生态型铜生产(冶炼)示范基地。铝压延加工。大力发展铝系列高附加值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瞄准国家大飞机工程、高铁工程及装备业振兴工程,研究开发飞机制造、交通、大型工业装备用铝材。
依托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地位,发挥“省会经济”资源优势,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工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重点发展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总集成总承包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工业企业将生产辅助服务、售后服务、生活服务等外包给社会专业化服务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生产服务集聚区,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依托较为发达的工业及服务发展需求,以杭州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为契机,以培育科技服务市场与主体为重点,支持和引导各级科研院所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面向市场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服务,尤其是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开展前沿技术和多学科融合、交叉技术研究;积极探索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建设新模式,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公共实验室,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合作建设实验室;整合全市各级的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协会等资源,搭建集中介、信息、孵化及科技交易市场多功能为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加快培育从事科技孵化、信息咨询、技术经纪、知识产权代理、技术评估、资产评估、风险投资、技术产权交易等科技中介机构;积极推进国内外大院名校来我市共建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载体,加强与上海、香港等城市在科技服务领域的合作,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力争成为国内重要的科技服务基地,科技服务业成为杭州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和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坚持专业化发展和工业融合发展相结合,引导文化创意企业与工业企业合作,重点围绕机械及装备设计、电子通信产品设计、纺织品设计、轻工产品设计等四大领域,开展产品设计、企业形象设计( CIS )、环境设计、设计管理( DM )等工业设计业务,扩大工业设计产业规模;依托工业设计信息平台、融资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平台、商务平台、交流平台、研究平台等七大服务平台和工业设计大赛、工业设计双年展等活动,大力培育工业设计机构;加快工业企业设计中心建设和工业设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园建设,推动工业设计集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创意设计机构,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各类工业设计提升活动,不断提高我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和服务水平,建设成为国内工业设计水平较高、区域品牌影响力较大、面向全省辐射长三角的工业创意设计中心,力争进入全国城市工业设计“第一梯队”。
依托港口、陆路口岸、航空等集疏散、中转、配送功能的枢纽转运型物流发展,以强化大型产业基地和大型工业企业的配套物流服务为目标,在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布局一批具有仓储、配送、加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功能的大型产业基地型物流园区;建立和完善以第三方物流服务为主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整合物流资源,推进工商企业与运输、仓储、货代、快运等企业的联合重组,扶持发展一批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和虚拟物流的大型企业;加快杭州空港物流保税中心建设,整合海关、商检、工商、货运、货代、外管、财税、银行等的相关物流信息,推进“大通关”建设;积极发展以物流园区为基础、信息平台为支撑、龙头企业为示范、全程物流为方向的产业基地型物流,有力推动杭州作为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中心建设。
适应产品服务逐渐从单机销售向高水平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型,鼓励骨干企业在总集成总承包方面开展增值服务,建立设计—施工总承包( E — P 与 P — C )、交钥匙总承包( EPC )、建设—经营—转让( BOT )、民间主动融资( PFI )模式等多种发展模式。鼓励开拓大型成套设备的总承包业务,提高系统集成能力,支持总集成总承包项目的信息化建设;鼓励有条件企业延伸拓展总集成总承包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开展总集成总承包业务;积极培育总集成总承包型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系统集成能力,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包括杭州江东工业园区、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前进工业园区、杭州空港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物流基地、保税基地等各类产业配套服务功能。
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包括青山湖科技城、临安经济开发区、余杭创新基地):打造科技研发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高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高新技术产业。
江南副城(包括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软件服务业和汽车电子产业;积极发展都市型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加快推进开发区“腾笼换鸟”工作,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产业转型提升。
下沙副城(包括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巩固提升电子通信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核心区的地位,坚持盘活存量与拓展增量相结合,优化利用工业存量空间,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发电机、柴油机等成套现代装备业,提升发展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产业。
临平副城(包括余杭经济开发区、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和厨卫家电等产业,提升发展“余杭家纺”产业。
富阳经济开发区(含高新园区、新登新区、场口新区、银湖科创园、富阳中央商务区):重点发展光通信、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桐庐经济开发区(凤川—江南新城区块):重点发展发电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发展针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借助杭州树人大学等高校资源,加快建设配套的产业研发和生产性服务设施。
建德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按照“符合环保达标排放要求前提下,现有存量化工企业可以搬迁入园、增量化工企业入园必须严格把关”的原则,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及深加工产品,改造提升有机胺和香精香料产业,适度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加快培育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
建德经济开发区(寿昌区块):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进行布局,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对横钢工业区进行整体转型升级,加快启动温泉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工业与温泉资源之间的生态景观带。
淳安经济开发区(含文昌区块):重点发展食品产业,加大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造力度,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以珍珠半岛高新技术区块为承载地,加快孵化器建设,强化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引进。积极推进多层高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强度。
“多园”,即市域范围内其它有鲜明产业特色支撑的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和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软件园。杭州市六城区工业功能区,利用原有搬迁企业厂房,因地制宜地发展物联网、电子商务、软件、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产业和具有杭州地域特色、高附加值、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萧山区、余杭区和五县(市)各具特色的工业功能区,结合各自产业特色做强做大。对设置区位不合理、发展方向不符合区域发展要求、不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业功能区进行适度调整或撤并。
围绕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任务,重点实施推进“工业现代化”九项工程,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深入贯彻实施省政府块状经济“六六工程”,大力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形成一批总量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广、市场占有率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建设好 5 个千亿级销售收入的示范产业集群。千亿级示范产业集群主要依托国家级产业基地和试点城市建设,以跨行政区的产业大基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整合全市相关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提升研发设计能力、掌控营销渠道、创优品牌等,率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重心从制造环节为主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两端延伸转变,提升产业集群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重点建设以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杭州大江东产业集群区为核心的先进装备产业集群,以杭州新能源产业园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培育约 20 个百亿级销售收入示范产业集群。结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包装、精细化工、特种冶金等特色优势领域,在约 20 个特色优势示范区块推进技术研发、知识产权、质量检测、人才培训、营销展示、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和创业孵化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衔接省“龙头企业百强工程”,深入实施“杭州市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五年行动计划”,鼓励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和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形式,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并购重组联合,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制造中心和营销中心,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争创世界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知名商号,充分发挥“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鼓励支持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巩固提升技术和市场优势,成为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大集团。每年在全市工业企业中评选“杭州最大规模工业企业百强榜”,实行重点扶持政策,着力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 2015 年,培育发展年销售收入超 1000 亿元企业 3 家, 500 ~ 1000 亿元企业 4 家, 100 ~ 500 亿元企业 15 家。
坚持实施“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五年培育计划”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构筑有活力的企业梯队结构。
培育发展 500 家以上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技术装备,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成长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开展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各领域的合作,重点培育一批“亿元企业”和国内同行业“单打冠军”。到 2015 年,累计重点培育 500 家以上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其中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过 3 亿元的企业 50 家以上, 1 ~ 3 亿元的企业 60 家以上;在国内同行业中销售产值名列前三名的企业 30 家以上;上市企业 25 家以上,列入上市辅导计划企业 60 家以上。
培育发展 1000 家以上科技型初创企业。进一步优化创业机制,集合创新要素,改善创业环境,鼓励大学生及归国留学人员自主创业,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初创企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后备队伍。到 2015 年,累计重点培育和扶持 1000 家科技型初创企业,其中培育年销售收入超 500 万元的企业 400 家以上,培育 15 ~ 20 家创业板上市后备企业, 5 家创业板上市企业, 150 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
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领域,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力度,通过一批重大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实施和竣工投产,增强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全市工业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
引进 100 项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以世界 500 强、国内大企业和优势高科技企业为主攻目标,建立高水平重大项目库;充分利用开发区、省外杭州商会、企业联合会和各类中介机构开展招商,尤其要推动市属企业在重点产业核心技术上与世界 500 强、国内大企业和优势高科技企业的合资合作;对具有重大影响和引导作用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政策,在要素保障、项目报批等方面予以倾斜。到 2015 年,累计引进总投资额在 5 亿元以上重大工业投资项目 100 个,总投资超过 1000 亿元。
实施 400 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政策支持力度,继续深入推进“技改双百工程”实施,每年实施 100 个投资在 1 亿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重点项目,每年确保 100 个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到 2015 年,累计推进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400 项,总投资超过 2000 亿元。
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掌控产业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能力,实现由“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的跨越。
培育 25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地位,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引导更多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支持企业到境外采用收购兼并等形式设立研发机构,不断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能力。到 2015 年,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超过 25 家。
培育 40 家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依托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园、青山湖科技城、大江东创新基地等十大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在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投资机构和民营企业的科技资源和资本优势,大力扶持创办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科研孵化基地、企业孵化器、孵化创业园等各具特色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40 家,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孵化示范区。
组建 10 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重点发展产业,以龙头骨干企业依托,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整合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的研发、人才资源,重点推进组建 10 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对联盟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推动联盟围绕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创新,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支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实施 100 项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与省“ 958 ”企业技术赶超计划相衔接,针对杭州工业发展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口,组织开展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原始创新方面,突出网络及通信技术、自动控制设备与系统、嵌入式数字智能产品、数字音视频、半导体照明、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纳米技术等领域创新;集成创新方面,突出现代通信设备制造业、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智能精密医疗器械、光机电一体化数控先进制造设备、工业自动化传感装置、数控装备及控制单元、工业汽轮机、工业及余热锅炉、绿色化工生产技术、新型污水处理、除尘脱硫和垃圾处理环保成套设备、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农产品 ( 食品 ) 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等领域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突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敏捷制造系统、大规模定制系统、电梯叉车物流装备、现代纺织加工设备、化学新药及制剂、现代物流系统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技术等领域创新。“十二五”时期,累计实施 100 项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掌控一批重点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物流、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努力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完善“两化融合”应用服务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我市软件与信息服务发展优势,加快发展支撑“两化”融合的信息网络、技术和产品。组织行业协会、电信运营商、 IT 企业等制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相关标准,重点建设面向行业、区域的示范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规范平台的建设和运营。
提升一批“两化融合”示范行业。重点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特种冶金等优势特色行业,以解决行业共性问题为突破口,推动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实现行业内涵式发展。到 2015 年,传统产业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 )、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 CAPP )、计算机辅助工程( CAE )、产品数据管理( PDM )、企业资源计划( ERP )、库存物流管理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 85 %以上。
树立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以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创新能力强、影响面广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每年培养 10 家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 30 家信息化应用试点企业,实现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环节的覆盖、渗透、融合和集成,为全市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借鉴。
开展一批“两化融合”示范公共项目建设。在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建设行业信息技术推广中心、装备制造加工中心、供应链管理示范工程、能源监测控制中心等。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促进信息技术在市政公共设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实现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围绕增强产品竞争力,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积极应用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认定驰名商标突破 55 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和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尤其要发挥大企业集团在品牌创造、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主导作用;支持企业通过研发核心技术,改进产品外观、包装、服务,创新品牌营销传播方式等途径,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海外品牌,支持自主品牌在境外注册商标,促进自主品牌跨国经营和国际化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级试点和基地的影响力,推广、应用和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培育形成区域国际品牌。对获得驰名商标称号,尤其是获奖后品牌价值提升、名牌效应显著的企业集团给予重点奖励。到 2015 年,认定驰名商标突破 55 件,名牌产品总数保持全省第一,力争在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与制定 200 项以上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积极鼓励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一批自主标准创制项目;围绕质量提升与消费安全保障需求,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等领域,组织企业参与制定产品安全性与能效标准;以产业集群为纽带,鼓励企业联合制定标准;支持将自主知识产权上升为自主标准,促进自主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十二五”期间,力争在重点产业领域参与 200 项以上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定。
贯彻实施省“ 733 示范工程”,结合杭州产业和资源特色,实施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动工业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废弃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比重增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开发 5 个工业循环经济领域。以绿色设计及制造、工业 “ 三废 ” 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等五个领域为重点,加强重点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尤其是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选择技术成熟、减排潜力大的低碳技术在重点领域推广示范,努力实现低碳化发展。
培育 5 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继续全面推进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绿色产业链接技术,努力促进循环经济在开发区的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各个环节和企业、园区、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重点培育和建设好钱江经济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临江工业园区、临安经济开发区、淳安经济开发区等 5 家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培育 30 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鼓励企业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产品废弃后可回收利用的技术工艺和材料,重点建设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富春江环保热电有限公司等 30 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带动全市企业节约资源、清洁生产。
深入开展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建立严格的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完成省下达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指标。
推广一批节能技术和产品。着力推广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新技术,重点在电力、化工、轻工等行业全面推广电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技术、火电厂烟气综合优化系统余热深度回收技术、工业冷却塔用混流式水轮机技术、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用大功率电子镇流器新技术等节能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灯、变频调速装置、水源热泵、水煤浆锅炉、节能型冷藏设备、自动控制扶梯等节能设备和太阳能等新能源。
改造提升一批重点用能企业。开展年耗标煤 1000 吨以上工业企业节能目标管理,制定节能进度表和方案,加大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调整企业产品、工艺和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企业生产工艺的优化和产品结构的升级,实现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到 2015 年,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部分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行业领先水平。
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和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对造纸、建材、印染、冶金等重点用能行业和变压器、锅炉、发电机组、大功率电机、白炽灯等重点用能设备提出逐步改造淘汰计划。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区、县(市)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即暂停对该地区项目的能评、环评、核准和审批;对未按期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吊销其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予提供信贷支持,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国土资源部门不予批准新增用地,相关管理部门不予办理生产许可证和安全许可证,已颁发的许可证依法撤回,电力部门依法停止对落后产能企业的供电。
切实加强对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各负其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坚持和完善工业经济专题例会制度。坚持市和区县两级工业经济专题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实行工业发展目标责任制。根据部门和地方责任分工,强化各级各部门推进工业发展工作的任务目标与责任。各部门和各区、县(市)、开发区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确保全市目标的实现。
执行市政府颁布的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结合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扶持产业、提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调整优化工业布局的重要任务,提出杭州工业发展中的鼓励、限制、禁止类项目以及有关项目落地区域的具体规定,引导企业投资行为。
统筹政策资源导向。以产业产品发展导向目录为总方向,协调各部门涉及工业发展领域的财政、税收、土地、环保等优惠政策应用,集聚政策资源到重要环节和领域,在限制、禁止类项目和敏感地区项目的管理上形成合力。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严格把握 “ 双控 ” 标准和入区企业的条件,凡是容积率、投资强度不达标的,坚决不予引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以发改等部门确定的产业要求为前提,逐步提高项目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要求。对总投资额低于 1000 万元的工业项目,不予单独供地,鼓励租赁或购买多层标准厂房。积极稳妥调整企业低效用地,采取收购、转让、租赁等方式逐步把效益差、污染大的现有企业迁出;对列入限制发展的产业、产品的现有企业,要求限期完成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或迁至其它容许发展的地区。
适度提高工业用地新增指标。对事关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大平台、大项目,在每年的切块用地指标分配使用过程中给予倾斜。在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规划中科学合理安排工业、仓储、对外交通、市政公用设施、道路广场、居住、绿化等用地比例,尽可能提高工业用地占比。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主要向优势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倾斜。
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立主管部门与金融办、人行、银监局联席会议制度,整合政府、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与中小企业的资源,开设中小企业金融超市,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引导和促进金融创新。继续实施工业债权基金融资项目,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设立“风险池”基金,联合开展“天使”担保,壮大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投资机构优先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工业项目。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 356 工程”,依托全国著名高校,以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主体,紧扣杭州经济发展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贴近企业实际,设置培训项目,优化培训举措,提升培训成效。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有计划地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中高端科研骨干人员和专业技能型人才;着力吸引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来杭创新创业。积极创建一批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的专业培训机构。实施创新团队扶持政策和各类人才培养措施,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完善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加快人才专项住房建设,按照《杭州市人才保障性住房申购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做好企业人才住房的申购工作。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和事业单位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
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 815 培训倍增工程,努力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总体数量和素质。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推动行业、企业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强职业教育,增强技能人才培养基础。组织开展高技能实训。完善考核认定办法,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
整合财政资金使用。按照整合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整合各类扶持政策和财政性专项扶持资金,设立工业转型升级重点扶持产业专项资金。围绕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支持重大项目投入、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开展节能和循环经济试点建设等。各区、县(市)要统筹相应的财政扶持资金,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扶持力度。
强化财政资金使用评价。逐步建立财政经费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
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民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政府采购向重大自主创新倾斜。在“同等优先”原则下,我市使用财政资金的重大建设项目优先对我市企业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采购,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首购支持力度。
改进政府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深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抓好治乱减负工作,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全市各级各部门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营造“工业兴市”、“合力兴工”的良好氛围。积极推介杭州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理念,争取上级部门、社会各界的支持。
序号 |
工作任务 |
牵头部门 |
参与部门 |
1 |
加强市级产业集聚区规划,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
市发改委、市经委 |
科技局、质监局、环保局、规划局、国土局 |
2 |
加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 |
市经委、市发改委 |
科技局 |
3 |
编制投资导向目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
市发改委、市经委 |
科技局、环保局 |
4 |
组织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发展规划 |
市经委 |
市发改委、科技局、质监局、环保局、规划局、国土局 |
5 |
组织编制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或转型升级方案 |
市经委 |
市发改委、科技局、质监局、环保局、规划局、国土局 |
6 |
加强规划宣传,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
市经委 |
市发改委、科技局、质监局、环保局、规划局、国土局 |
7 |
组织实施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
市经委 |
市发改委、科技局、质监局、环保局、外经贸局、经合办 |
8 |
加强对特色优势产业工作指导,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提升发展 |
市经委 |
市发改委、科技局、质监局、环保局、规划局、国土局 |
9 |
鼓励实施兼并重组,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 |
市经委 |
市金融办、工商局 |
10 |
推动管理创新,增强工业发展活力 |
市经委 |
市质监局 |
11 |
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
市经委 |
市发改委、科技局、信息办、财政局 |
12 |
支持实施产业投资项目,工业扶持财政资金重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倾斜 |
市经委、市财政局 |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
13 |
支持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试验基地 |
市经委、市科技局 |
市发改委、质监局 |
14 |
组织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撑计划等科技计划项目 |
市科技局 |
市发改委、市经委 |
15 |
支持创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市经委、市科技局 |
|
16 |
促进品牌和标准化建设 |
市经委、市质监局 |
工商局 |
17 |
加强用地保障 |
市国土局 |
市经委 |
18 |
完善人才支撑 |
市人事局 |
市经委 |
19 |
推动企业“走出去”发展,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开展对外承包工程 |
市经委、市外经贸局 |
市工商局 |
20 |
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市经委 |
市工商局 |
序号 |
产业类别 |
产业领域 |
核心区域 |
主要区域 |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
||||
1 |
物联网 产业 |
先进传感器及无线传感器网络 |
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杭州)通信产业园、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杭州)基地、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 |
杭州市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临平副城、下沙副城,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
网络传输、数据存储与分析决策 |
||||
物联网系统集成 |
||||
物联网应用及服务 |
||||
2 |
信息软件 产业 |
现代通讯 |
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杭州)通信产业园、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杭州)基地、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 |
杭州市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下沙副城、临平副城,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富阳经济开发区,富阳市富春街道通信电子功能区 |
大规模集成电路 |
||||
高端软件 |
||||
云计算 |
||||
数字电视 |
||||
3 |
电子商务 产业 |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
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 |
杭州市区,江南副城、下沙副城 |
电子商务支撑平台 |
||||
4 |
先进装备 制造产业 |
智能制造装备 |
杭州大江东新城产业集聚区 |
下沙副城、临平副城,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安经济开发区、富阳经济开发区、桐庐经济开发区、建德经济开发区、淳安经济开发区 |
轨道交通装备 |
||||
汽车暨新能源汽车 |
||||
涉海(水)工程装备 |
||||
航空配套装备 |
||||
基础装备 |
||||
5 |
生物医药 产业 |
创新药物 |
下沙副城——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
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桐庐经济开发区 |
医疗设备 |
||||
生物制造 |
||||
生物服务 |
||||
6 |
节能环保 产业 |
LED 新光源 |
临平副城 |
|
节能设备与产品 |
||||
环保设备与产品 |
||||
资源循环利用设备与产品 |
||||
7 |
新能源 产业 |
太阳能光伏 |
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江东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
江南副城、临平副城,桐庐经济开发区、建德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 |
风电装备及关键零部件 |
||||
水电 |
||||
8 |
新材料 产业 |
纳米材料 |
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 |
临平副城,建德经济开发区、建德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 |
高性能金属合金材料 |
||||
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 |
||||
高分子新材料 |
||||
有机硅新材料 |
||||
二、特色优势产业 |
||||
1 |
纺织服装产业 |
丝绸 |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杭州)女装产业园 |
余杭区经济开发区、桐庐经济开发区、淳安经济开发区,萧山区新塘街道羽绒服装功能区、余杭区崇贤镇布艺功能区、建德市乾潭镇五金功能区、桐庐县横村镇针织功能区、淳安县汾口镇纺织功能区 |
化纤 |
||||
女装 |
||||
家纺 |
||||
羽绒 |
||||
2 |
食品饮料产业 |
饮料 |
下沙副城 |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淳安经济开发区、桐庐经济开发区 |
优势食品 |
||||
特色食品 |
||||
功能食品 |
||||
3 |
家用电器 产业 |
小家电 |
下沙副城 |
余杭经济开发区 |
厨卫电器 |
||||
洗衣机 |
||||
冰箱 |
||||
家电关键零部件 |
||||
4 |
包装 产业 |
亚包总部 |
钱江新城,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临平副城 |
|
包装材料 |
||||
包装制品 |
||||
5 |
精细化工 产业 |
精细化工 |
萧山临江工业园区 |
建德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 |
有机原料及合成新材料 |
||||
橡胶 |
||||
6 |
新型建材 产业 |
钢结构 |
萧山、富阳(钢结构),余杭(建筑陶瓷、),建德、富阳、桐庐(水泥),余杭、萧山(玻璃) |
|
建筑陶瓷 |
||||
高标号水泥 |
||||
优质浮法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品 |
||||
新型墙体材料 |
||||
7 |
特种冶金 产业 |
薄钢板 |
萧山、富阳(薄钢板),富阳、桐庐(铜冶炼),余杭、萧山(铝加工) |
|
铜冶炼 |
||||
铝压延加工 |
坚强的佛珠 · 我心里危险的东西漫画什么时候更新 - 抖音 1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