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善良的鞭炮  ·  springboot ...·  1 年前    · 
非常酷的斑马  ·  SeekBar.SetOnSeekBarCh ...·  1 年前    · 

原标题:细说清代瓷器(二十)千姿百态的乾隆单色釉、杂色釉

瓷上色釉,源于商代陶器黄釉。汉末晋初,创青釉瓷器。到唐代,则又创造了以黄、紫、绿为主的三彩,宋代又出现天青釉、粉青釉、红宝釉、紫宝釉和黑釉。到了明代,便有了钧红、祭红、郎窑红、胭脂红、美人醉等名贵色釉。

钧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铜红釉瓷,宋时为河南钧州禹州所烧造,故名"韵红",它的诞生,结束了当时青花瓷独占鳌头的局面,这在中国瓷业发展史上,确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钧窑鎏金贵妇人像,代表了一个时代艺术的新高度

元以后,钧窑衰落,已不再烧,值得庆幸的是禹州烧制钧红的技艺被其他产瓷地区继承下来。景德镇自宋末开始烧制钧红釉瓷,一直延续至今。

从明开始,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又创造了另一种高温铜红釉--祭红,它妖而不艳,红中微紫,色泽深沉而又安定,釉中无龟裂纹理,是颜色釉瓷中之珍品。

祭红制作之难甚于其它颜色釉,传统的制作方法可谓不惜工本,古代配方中不仅有珍珠、玛瑙、玉石等还需掺入黄金,其配料之广,价格之高让后人惊叹,但即使样,在采用同配方时,只要温度、气氛、时间稍有差异,也常烧制不出好的成品,由于祭红瓷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它名贵色釉瓷更为名贵。

明清时代,颜色釉在景德镇获得了巨大进步,其釉色可谓五彩缤纷,晶莹夺目,被誉之为人造宝石,成为瓷都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9400万的拍品-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苍龙教子」图罐

8800万的拍品-清乾隆豆青釉浮雕瑞蝠双鱼「百寿」图如意耳瓶

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土坯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蟮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后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

总之清代颜色釉瓷器与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珐琅彩及粉彩等等各式瓷器相比,也许少了些人工匠意,但丝毫不显单调。

红色的奔放热烈、黄色的尊贵雍容、紫色的神秘魅惑、蓝色的宁静深沉……再加上种种丰富莫测的窑变,充分显示出其釉质的纯净典雅、釉面的晶莹温润,令人叹为观止!

清乾隆红釉赏瓶

清乾隆黄釉暗刻龙纹碗

清乾隆祭蓝釉橄榄瓶

清乾隆孔雀蓝釉龙纹瓶

清乾隆 紫金釉弦纹盌

颜色釉 正是以其不加雕琢的天然意趣,通过自然的工艺变化、配以适应的完美造型,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一、 乾隆的颜色釉

1、 乾隆颜色釉的发展和贡献

(1)颜色釉的划分:

颜色釉是指在釉中掺入不同金属氧化物和天然矿石为着色剂,施在瓷器的胚胎上,再高温焙烧而成。

由于窑变的不确定性,每件颜色釉瓷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绝品,故而显得异常珍贵。

颜色釉它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若以1250度为界,分为高、低两种。

二是按烧成后的火焰性质分为氧化焰颜色釉、还原焰颜色釉两种。

三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釉等。

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

颜色釉与普通色釉的不同在于颜色釉的特殊烧制工艺和配方。颜色釉的釉面,必须经过12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煅烧,才能显现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纹若流云飞瀑的独特魅力。

清乾隆 天青釉六方大瓶

清乾隆粉青釉双龙耳方瓶

清乾隆 冬青釉葫芦瓶

(2)乾隆颜色釉的种类:

乾隆颜色釉五彩缤纷,种类繁多,青色的有:豆青、影青、粉青、龙泉、天青等;

红紫色的有:祭红、郎窑红、均红、玫瑰紫、美人醉、釉里红、火炎红等;

黄色的有:钛黄、象牙黄、蟮鱼黄、粉黄等;

绿色的有:翠绿、孔雀绿、金星绿、哥绿等;

蓝色的有: 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祭蓝

黑色的有:乌金、铁锈花、无光黑。

其他还有结晶釉、窑变花釉、茶叶末、钛花釉、裂纹釉、唐三彩、龙泉釉、蜡光釉、金砂釉、变色釉、"三样开泰"等。

还有低温颜色釉:西洋红、胭脂红、孩儿面、粉红、辣椒红;鹦哥绿、苹果绿、浅绿、鱼子绿、瓜皮绿、炉均翠苦绿、浇绿;正黄、浇黄、淡黄、鱼子古铜、黑地浇紫等。

乾隆红釉、白釉、黄釉牲首尊

二、乾隆颜色釉的发展

颜色釉到了乾隆一朝烧制的更加成熟 乾隆一朝对于颜色的把握更加炉火纯青!各种色釉浑如天成,在唐英烧出的57种颜色基础上颜色越发稳定,烧出的豆青、冬青、粉青釉面滋润肥厚,如巧夺天工的青玉一般,实为罕见。

加之青色符合我国人民的传统审美情趣,青色与碧玉相若,被认为稳重而高雅,其典雅器型搭配宜人釉色,完美体现了当时制瓷业高超的工艺水平。

乾隆时期生产的“松石绿”釉和“秋葵绿”釉也更加突出。

“松石绿”釉,釉色酷似松绿石。

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花卉纹五子登科敞口瓶

“秋葵绿”釉,则宛如植物的嫩芽,绿中带黄。

清乾隆 秋葵绿模印古铜纹花觚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施釉凝厚而不透明,表面有一层油润的光泽,并饰有印花、雕刻花装饰,多为陈设品。仿古铜器造型的秋葵绿釉花觚,通体呈十花瓣状,印花装饰,图案繁密工整,为乾隆时期特有的作品。

乾隆的茶叶末釉成为最有影响的颜色釉,以氧化铁为呈色剂,属高温黄釉,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

清寂园叟《陶雅》云“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矣!

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豔於花,美如玉,笵为瓶,最养目。”

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也说“各种黄色,若和黑、绿二色者,则名茶叶末,茶叶末导源最古,一为纯正之茶叶末,一为不纯之茶叶末,不纯正者,或偏于黄,或偏于绿……”。

茶叶末釉的烧成难度较大,低温阶段一直用氧化气氛

烧制,等到了980℃左右时,若转为还原气氛烧制,则发墨绿色晶点俗称“蠏甲青”,若继续氧化烧成则发黄色晶点俗称“鳝鱼黄”。个别有的挂古铜锈色,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称“古铜彩”,庄重肃穆、沉稳大方,深为世人及藏家喜爱!

清乾隆茶叶末釉绶带如意耳葫芦尊

此外,乾隆时期还有不惜工本烧造的各种新奇的单色釉瓷器,如仿木、仿竹、仿石、仿古铜器、仿玉器、仿漆器以及各种动植物颜色的仿生釉等,都与原物的色泽相像,给人一种逼真的质感。

三、乾隆单色釉

1、乾隆单色釉的品种

单色釉瓷以纯美取胜,对其制作水平的细节要求非常高,稍有差池,影响他的艺术性。釉面的质量和光泽的质感决定了单色釉的效果!纯正明快的色釉在烧制过程中氧化略有不佳,釉面的色调就不均匀。

这对烧制工艺提出近乎完美的苛刻挑战,由于是光素釉面,与之相得益彰的器型也大多是优雅、流畅的胎体。有时,部分单色釉瓷,釉下还暗刻花纹,似有若无,影影绰绰,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珑。不浮、不媚的单色釉,不仅养眼、更能静心,神游其中,或能忘却纷扰,返璞归真。

单色釉,顾名思义是通过单一釉色表现造型与颜色完美结合的瓷器表现形式。单色釉也称一色釉或一道釉。因釉中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在瓷器的坯体上施釉后经窑火烧,呈现出美丽的色泽,即成单色釉瓷器。

如釉中含有一定量的铁,经窑火烧成后呈青色,即为青釉瓷器;含有一定量的铜,经窑火烧成后呈红色,即为红釉瓷器。

自宋代以来,中国瓷器中颜色釉便占据了最高端审美的地位。

从宋徽宗推崇的天青色汝窑瓷器到唐英在《陶成记事碑》中所记载的57种单色釉瓷器,千年以来这些高贵典雅的颜色釉瓷器给我们的民族无尽的艺术滋养与熏陶。

蓝宝石一般的清乾隆宝石蓝釉天球瓶

乾隆时期单色釉达到鼎盛,景德镇官窑瓷器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历史顶峰。

当时的瓷器制作几乎达到了鬼斧神工、无所不能的境界,不仅生产传统的各种釉色,还摹仿其他各类工艺品,烧造出了仿石、仿铜、仿木、仿漆等千奇百怪的品种。

乾隆时期的各类单色釉瓷器,有白中泛青的白釉;有红色鲜艳的各种红釉,矾红、胭脂红、祭红、豇豆红交响辉映,其中以霁红占主流;

蓝釉有祭蓝、天蓝、蓝釉描金等;黄釉有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蜡黄、鳝鱼黄等釉色;青釉包括了豆青、天青、粉青、翠青、东青、梅子青、豆绿、仿龙泉釉,各领风骚!

仿古釉,仿“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瓷器的釉色;

炉钧釉,它通体施呈深浅不一的松石绿、青金蓝色,色彩交汇浸润,具有变幻莫测的装饰艺术效果;

绿釉有多种色调与造型,其中有松石绿釉最为精美,色泽、质感均与天然绿松石相似,十分逼真。

酱釉它们均通体施酱釉,釉面润亮,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好似紫金包镶一般,因此也称“紫金釉”,代表了乾隆时期景德镇官窑酱釉瓷器的制作水平;

茶叶末釉有多种色调,通体施茶叶末釉,釉面呈失透状,釉色偏绿,呈“蟹甲青”色,沉着古朴。

仿石釉,虽然称仿石釉,但仔细观察,它们是以红、黑、赭等色绘画而成。纹理色质模仿逼真,与天然斑花石别无二致,足以乱真;

仿木釉,乾隆仿木釉瓷器均为碗类器物。碗内外满施木纹釉,仿木质纹理清晰,釉面质感逼真,与真正的木碗甚至难分伯仲。

清乾隆木纹釉花盆

2 、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釉内含铁少。白釉还可以分为甜白、象牙白、猪油白、卵白、月白、青白、鱼肚白等。

明永乐朝创烧的这种白瓷,则有“汁水莹厚如堆脂,光洁如美玉”之感。

但当时还没有“甜白”的美称,直到16世纪,也就是明朝末年,白砂糖进入中国后,国人见之尝之,其甜美之感让人恍然想起永乐白瓷,遂以“甜白”命名。

白釉的历史演变

北朝:白釉出现于北朝。宋代:白瓷是宋代陶瓷的精粹,北有定窑,南有景德镇青白瓷。元代:元代景德镇异军突起,烧制成卵白釉,也称枢府釉,为甜白釉的前身。明代:白釉烧制更成功,如永乐甜口釉。

清代:清代白釉烧制进一步发展,且为粉彩瓷等提供了上好的白胎瓷器。

乾隆白釉蒜头瓶

清乾隆白釉锦背纹花盆

此品盆椭圆四瓣葵花形,小折沿侈口,深臂平底。底外缘多出一圈窄边,四只云头型足。周壁胎体厚实,通体满施白釉,釉质均匀而宝光外露,甚是美丽。

底部有15处暗支钉痕均匀分布在各处。最是特别之处当属此花盆纹饰。花盆外壁主题为仿青铜器壘纹式样,两边各有卷香草纹,盆上沿一圈回纹。

仿青铜器纹饰在乾隆一朝甚为流行,大多是为皇家御窑级别瓷器所特别烧制。

乾隆爱花,尤其喜欢将大自然美景移于居室,丰富生活趣味。其材质与形制十分丰富。其时文化界对于养花的各种著作也相继而生。

《瓶花谱》有记载:“春动用铜,夏秋用瓷,因乎时也。堂厂宜大,书室宜小,因乎地也。贵瓷铜,贱金银,尚清雅也。口欲小而足欲厚,取其安稳而不泄气也。”

以上记载可见,瓷质的花器在当时是比金银器更高档次的装饰艺术品。更可见乾隆皇帝对一件花盆配以木座,并且在底部刻字者,足见其爱之如命。

3、 蓝釉

以氧化钴为主要呈色剂,包括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祭蓝。

蓝釉的历史演变 唐代:低温蓝釉已经运用在唐三彩上。元代:高温蓝釉为元代景德镇窑所创烧,后人称其为“祭蓝”。明代:明代特别在宣德时期,蓝釉器物多而质美。清代:清代康熙、雍正时期蓝釉烧造技术有所提高,釉色光泽匀润。

蓝地金彩是景德镇重要的蓝釉品种,蓝釉始烧于元代,盛于明清两朝,以装饰效果格外强烈著称,一向位居高端御瓷之列,备受世人推崇。

乾隆时期开始御窑厂的蓝地金彩制作技法与本金的来源均有异于前,彼时内府档案称之为“洋彩金花霁青”。

清乾隆 蓝釉描金缠枝莲开光粉彩山水纹海棠形瓶

清宫档案诸处记载,乾隆早期御窑厂烧造蓝地金彩器皿时,金彩是使用洋金,绘画技法上多摹仿西洋,纹饰则选用浓厚的巴洛克式样,所以得名“洋彩金花霁青”。

清乾隆祭蓝釉描金五龙纹胆瓶

乾隆一朝瓷业精进,集成古今之菁华,融汇东西之文化,铸就成器,当中尤以华丽彩瓷为最。

在蓝釉上施金彩,又增加许多难度,把蓝色的深幽,通过金彩诱发了许多想象,作为乾隆御制独特品类,堪称别致新颖,成为清宫文艺最辉煌时代的见证者。

如【清乾隆蓝釉洋金彩鸠耳尊】

此尊造型端庄秀雅,左右配饰鸠首为耳,又不失隽巧玲珑之姿。

外壁通体以霁蓝釉为地,描绘金彩花卉为饰,口沿绘缠枝莲纹一周,腹部以缠枝西番莲为主题纹饰,其余部位则描绘五组大小各异的金彩变形蕉叶纹,相接装饰。

腹部交叉对称所绘的四组缠枝西番莲纹,夹迭着圈曲柔婉的枝叶,构图严谨,绘画精细,并用深浅不同的金彩描绘,增加层次的效果,霁蓝深沉凝重,金彩绚丽夺目,视之富丽华贵,品格非凡。

所饰鸠首绘制精湛,面目清晰,威猛精神,以由小至大的金点衬托出鸠首丰富的立体感,证明此瓶的非凡。

清宫御瓷使用鸠首装饰始于雍正时期,主要出现在青花和诸项色釉的鹿头尊上面,乾隆早期承袭之。清宫寓意文化贯穿整个宫廷艺术品之装饰,本品之耳饰亦然。

纵观其画法深具鲜明的西洋巴洛克风格,纹饰与金彩运用技法诸多方面凸显出典型洋彩之特征:一是绘画技法摹仿西洋光影画法,注重枝叶的明暗表现和花朵花瓣的立体层次,以金彩的深浅不同来体现;

二是器身多处使用洋彩特有的圆状光点装饰。器内施饰孔雀绿釉,质地匀净厚润,至为可爱,底部敷设白釉,中心处书写“大清乾隆年制”青花六字双行楷书款,笔道精练有神。

此湛蓝色为清宫最尊贵的色泽之一,可与明黄色相提并论。

清乾隆孔雀蓝釉刻云龙纹瓶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皇帝参加各式祭祀活动对衣着颜色均有不同要求,乾隆皇帝登基后重新修订规定为:“朝服色用明黄,惟南郊、祈谷、雩祭用蓝色”,

即是要求皇帝在祭天、祈求五谷丰收、祈雨三个场合穿着蓝色朝服。

蓝色于清代宫廷中亦一时流行,当时所崇尚的“三蓝”,即是从深蓝到浅蓝三种不同的蓝颜色,可见宫廷对蓝色亦是格外青睐,而这一喜好正极有可能发端自乾隆皇帝自己对湛蓝色的情有独钟,这一点从他在日常服饰的穿着中表现颇为明显。

年青的乾隆皇帝身着湛蓝色地缎织四团龙纹朝服,眉目清秀,意气风发,其绘制时间应在乾隆十年以前,正好也是洋彩瓷器制作的辉煌时期。

因此,湛蓝色地的运用绝对是代表乾隆皇帝的喜好与皇家独有之尊贵。

乾隆官窑之琢器多喜置以双耳为装饰,而且式样丰富,色釉多变,堪称开一代未有之奇。尤其洋彩琢器,耳部式样成为本身造型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精巧别致,越见器物级别之尊贵高雅。

清乾隆祭蓝釉抱月瓶

清乾隆天蓝釉雕刻凤纹花觚

4、 红釉

以氧化铜为主要呈色剂,包括祭红、豇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瑚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盖血红等。

清乾隆 珊瑚红雕瓷仿漆帽架

清乾隆 抹红彩缠枝花卉碗

清乾隆 鲜红釉梅瓶

清乾隆 牛血红釉玉壶春瓶

从明开始,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又创造了另一种高温铜红釉——祭红,它妖而不艳,红中微紫,色泽深沉而又安定,釉中无龟裂纹理,是颜色釉瓷中之珍品。

祭红制作之难甚于其它颜色釉,传统的制作方法可谓不惜工本,古代配方中不仅有珍珠、玛瑙、玉石等还需掺入黄金,其配料之广,价格之高让后人惊叹,但即使样,在采用同一配方时,只要温度、气氛、时间稍有差异,也常烧制不出好的成品,由于祭红瓷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它名贵色釉瓷更为名贵。

这种匀净的祭红釉,实在太难烧成了。

清乾隆祭红釉玉壶春瓶

红釉是以氧化铜作呈色剂,因氧化铜在高温下极易挥发,稍有差异就会出现深浅不同的色调,因而成品合格率极少。

遗存至今的永乐、宣德时期红釉传世之作,均是经过挑选、供宫廷专用的精品,弥足珍贵。

清乾隆胭脂红釉杯

红釉的历史演变

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就已经出现了铜红釉,发展到了宋代,河南禹县钧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瓷器,素以铜红窑变釉而著称。

发展到了元代,蒙古民族崇尚红色,此时期也烧制出了釉色纯正的铜红釉,且由此预示着红釉从此真正登上历史的舞台。

元末明初景德镇始烧一色红釉器,其中以明初永乐、宣德的鲜红(又称"霁红"、"祭红")最著名。

明中期铜红釉曾一度失传,遂改烧矾红。清康熙朝得以恢复,烧成郎窑红,豇豆红等名贵品种。后雍正时期又以黄金作为成色剂烧制出了著名的胭脂红。

清乾隆红釉梅瓶

5 、乾隆黄釉

黄釉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也称铁黄。分高温、低温两种。

高温黄釉是含少量铁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现黄色,唐代即已烧出黄釉器。

低温黄釉是以铅为着色剂在低温烧成,汉代陶器就已见有。

瓷器上纯正黄釉始于明永乐,即以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低温烧成,呈色淡,釉面薄。黄因与皇谐音,故从明代嘉靖以后则成为皇帝专用之色。

乾隆黄釉暗刻龙纹碗

清代黄釉又增加了蜜蜡黄、蛋黄几种,低温黄釉瓷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官窑,但传世品罕见。

中华民族一向崇尚黄色,“黄”与“皇”谐音,黄色因此是皇家尊贵的象征,而全黄器仅限于皇帝所用。黄釉在清代有更为明确的使用制度。

器物内外皆施黄釉的为帝、后及太后所用,皇贵妃则用外黄内白器物,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则用蓝地黄龙器,余者皆不可用黄色器。

如《清宫档案》中《唐英奏折》载:“乾隆二十一年七月七日,唐英将次色黄器一万一千七十九件及次色祭器一百六十四件开造清册呈交广储司按册查收。”

即使是残次品也有严格的处置,以防流人民间,这与同时期处理其他落选御器有明显的区别,如早在乾隆七年,为节省开支,皇帝曾有旨,御窑厂烧造之脚货不必送京,即在本处变价处理。

清乾隆 黄釉刻龙纹花口盘

但唐英认为此不妥,于乾隆八年上奏《请定次色瓷器变价之别,以杜民窑冒滥折》:“唯是国家分别等威,服务采章,俱有定制……至于黄器及五爪龙等件,尤为无可假借之器,似未便以次色定价,致本处窑户伪造僭越,以紊定制……”而乾隆皇帝的谕旨则为:“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价。”

可见,五爪龙在乾隆时期不是被严格禁止的,而黄釉器是绝对不许民间使用。

清乾隆 黄釉仿古簋式盖炉

乾隆黄釉呈色极为淡雅匀净,釉层较薄,施釉均匀,没有深浅不一的色差。由于釉中掺有玻璃白,故釉汁混而不透,淡黄釉釉色淡雅匀净。

米黄釉呈色浅淡,略闪黄,施釉匀净。釉质细腻。

柠檬黄釉釉层较薄,釉面滋润,施釉均匀,釉色较康熙时更为浅淡。

乾隆黄釉器物见有瓶、罐、尊、灯、簋、笔筒、瓷塑、碗、盘、杯、碟等。盘的形制较多,既有高足与折腰,又有收口、花口等。

乾隆黄釉器除光素无纹饰外,另有暗刻等装饰方法,纹饰以云龙纹居多。乾隆黄釉器款识为青花“大清乾隆年制”,或楷款或篆款。

清乾隆黄釉梅瓶

黄釉的历史演变:

唐代: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明洪武时期:真正意义上的黄釉创烧于明洪武时期。明宣德时期:明宣德御窑厂在甜白釉面上施釉,以甜白釉映衬黄釉之妍丽,开启弘治黄釉之先声。明弘治时期:明弘治朝,黄釉烧制采用浇釉方法施釉,故弘治黄釉也被称为“浇黄”或“娇黄”。清代以柠檬黄釉最为名贵。

黄釉瓷作为清宫祭礼的器物,记载“天坛正位登、黑、、豆、尊、爵、盏、和祈谷坛配位篡、豆,用青色瓷地坛正位登、篡、豆、尊、爵、盏,社樱坛正位尊用黄色瓷朝日坛爵、盏、登、篡、豆、尊,用红色瓷夕月坛正位爵、盏、登、篡、豆、尊,用月白色瓷先农坛盏,天神坛爵、豆、尊太岁坛正位盏、登、篡,用白色瓷太庙正殿登用黄色瓷……”

清乾隆黄釉饕餮纹簠簠

6 、松石绿釉

亦称“秋葵绿釉”。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

松石绿釉往往多为彩瓷色地,以彰彩绘之美,而此式工艺不独如此,更多突出松石绿釉之匀净质感。

中国传统颜色釉种类尤为丰富,釉色多达几十种,呈色不同、格调互异,唯有松石绿釉却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

乾隆松石绿釉菊瓣罐

清乾隆时期的《南窑笔记》关于制釉工艺记载:“夫釉水配法,非有书传,亦无定则,法多配试,自有独得之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色之诡怪,奇异不一,而足千变万化,俱成文章,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古代陶工取天然原料,经火力炼造,使得釉色天然所成,无累赘修饰,以其本色之美,展现釉之天姿,表现出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精神内涵。松石绿釉虽为低温色釉,然调配亦颇费功夫,调配得当在施彩时候可得均匀效果,烧成之后现匀净厚润之感。若如本品大面积敷施,更须讲究彩料的提纯与调配,经反复调试方可,如此繁复的工艺必将制约烧造的数量。

如【乾隆松石绿釉梅瓶】

典型的御品,宝光内敛!

造型小口,唇微撇,短颈,丰肩,腹部下敛,瓶体修长,精美雅致。其通体施松石绿釉,均匀纯净,淡雅光洁,纹饰以暗刻之法雕于瓶身,自上而下分别为如意云头纹、变形蕉叶纹、俯莲瓣纹、凤穿牡丹纹、仰莲瓣纹,层次分明。构图虽繁,但密而不乱,主宾分明,腹部所绘“凤穿牡丹”作为主题纹饰也得到突出。

所绘凤鸟体态舒展,姿态优美,取凤求凰之意,牡丹花头丰满,枝叶疏朗,线条流畅,画工精细。整体画风飘逸,运笔流畅,极为典雅,寓意吉祥。

足内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识。

古代传说,凤为鸟中之王;牡丹花有“花中之王”、“富贵花”的美称。丹、凤结合,象征着美好、光明和幸福。

民间常把以凤凰、牡丹为主题的纹样,称之谓“凤穿牡丹”、“凤喜牡丹”及“牡丹引凤”等,视为祥瑞、美好、富贵的象征,为瓷器传统装饰图案。

7 、青釉

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等。青釉是我国瓷器最早的釉色,商代中期已经出现,宋瓷中官、哥、汝、龙泉、越窑、耀州窑等都烧出了不同程度的青釉。

清乾隆天青釉长颈瓶

青釉的历史演变:

商代:商代中期青釉以青绿色为主。春秋战国:原始青瓷的釉为青绿、黄绿和灰绿。三国:青釉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色泽清澈。宋、金:青釉在宋、金之际达到了历史高峰,如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耀州窑的月白青。明、清:明清时青釉虽不是主流,但也烧造精美,如明永乐朝的翠青、冬青,清雍正乾隆的粉青、豆青等。

这里的“青”之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往往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统称为“青色”。因此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其中以豆青为上品。

豆青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本来东青、豆青都属于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 明以前微近黄色,到清代就纯近绿色。 明正德年间的豆青,色浅淡而闪黄;

康熙时则釉色淡雅柔和,釉面润泽,淡若湖水,更为怡人;乾隆朝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其作品质量为历代最精。

清乾隆 冬青釉弦纹高足杯

天青釉,又名“雨过天青色”,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釉。

据文献记载,最早为五代后周世宗时柴窑烧制而成,当时官吏请示烧造御用瓷器的设色,周世宗答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即为“雨过天青色”,其“青如天,明如镜”。

宋代汝窑的釉色为天青,色调淡雅,釉面多无光泽。

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天青釉瓷器,以清三代最为著名,其仿自汝窑,呈淡灰蓝色,分为釉面有开片和无开片两种,有开片者居多。

此天青釉长颈瓶器型规整,口部略外撇,细长颈,丰肩,腹部浑圆,呈球形,圈足外撇,整体器形近似“赏瓶”而线条更加秀逸。

通体施天青釉,呈青灰色,无开片,釉色匀净,釉面光洁莹润,惟足端无釉,呈酱褐色。

唐英在《陶成纪事碑》中所说的“仿铁骨无纹汝釉”。宋代汝釉亦有无开片者,《格古要论》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

此瓶应为在唐英主持下的御窑厂对“无纹”汝釉的成功烧制,传世者极罕。此瓶外底部以青料书写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方款,笔划清秀,工整大方,青花色泽较深。这件天青釉长颈瓶造型端庄,天青釉色灰青泛淡蓝,光洁莹润,古朴拙雅,是一件实现了“者般颜色作将来”的乾隆御窑单色釉精品。

乾隆冬青釉

冬青釉又称东青釉,关于“东青”一名的由来,与传说中的“柴窑”和“东窑”有关。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为北宋时汴京东窑(今河南开封陈留)所烧,所以称为东青釉。实际上,冬青釉是明代永乐时景德镇御窑厂创新的品种之一。

釉色青中闪绿,青翠欲滴,釉层肥厚,釉面环璃质强。清代多有生产,尤以雍正乾隆生产的冬青釉为多。清代冬青釉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釉面凝厚。

该冬青釉洗为鼓式,胎质细腻,胎骨厚重,器身外上下对称各装饰一圈突起的乳钉。通体施冬青釉,釉色晶莹,釉质莹润丰腴。陈设于书房文案,清新静雅,古朴有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乾隆御用文房佳器。

唐英《陶成记事》载:“一仿龙泉釉,有浅、深二种。一仿东青釉,有浅深二种。”现在一般将呈色深且浓者称为“豆青”,色泽稍淡、青中略泛绿或蓝者为“冬青”;色泽更淡、青中泛粉白者,称为“粉青”。

乾隆粉青釉

自宋代产烧以来,青釉美瓷始终备受钟睐,历朝历代巧思层出,然于釉下雕刻纹饰则为新举。

十八世纪景德镇御窑厂,造瓷技术之进步与丰沛原料供给下,终能发展出深浅不一的青瓷釉色,其中最得鉴赏家倾慕者,一为明亮海青色的豆青釉,另一即是此瓶之粉青釉,柔和泛蓝的淡青色。

此类青釉浮雕葫芦尊,首造于雍正时期,稀若晨星,乾隆葫芦尊于风格上,更强调装饰性,缠枝卷叶纹布局更致密,莲纹规整,器形越见丰腴,展现雍正与乾隆审美观之差异。

清乾隆粉青釉浮雕缠枝绶带耳葫芦尊

粉青釉绶带葫芦尊所呈形制、雕工、纹样,罩以莹润粉青釉,和谐相宜,鬼斧天成,属雍正晚期至乾隆初期,唐英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时期之经典杰作,唐窑制瓷水平要求,素来最甚,每一步骤均经周密计划,斟酌考究,成品精美绝伦。 葫芦尊釉色清澈透净,宛若宋时龙泉青瓷,反映乾隆帝慕古之情。

施釉于器身浮雕纹饰上,凹凸之间,釉药流淌,呈现厚薄浓淡变化,自然柔美。

乾隆豆青釉堆白云鹤纹胆瓶

青瓷堆白的艺术:

乾隆御瓷在康、雍两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了许多格调新颖的瓷器。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乾隆记事档案中可以看出皇帝直接干预制瓷事宜。皇帝对部分器物的用途、形体、花纹等常有御旨,制作前须进呈画样或木样,审定后才交景德镇烧制。器物款识、配衬纹饰等在记事文件中均有记载。

其御瓷风格奢华精致,所绘主题多以各式吉祥图案为主,甚而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之地步,此【乾隆豆青釉堆白云鹤纹胆瓶】瓶即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乾隆御窑名品。

釉色稳定匀凈,于乾隆一朝同类作品中亦数翘楚。其上又以白彩堆花装饰云鹤纹,祥云缭绕,仙鹤翩跹,周身纹样均渗透福寿吉庆之美意。

色彩悦目清丽,构图疏朗有序,配合胆瓶秀美婉约之器形将乾隆瓷器优美灵动之气表现的淋漓尽致。

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乾隆时期制瓷技术成熟稳定,对于青釉的颜色控制自如,根据釉色深浅不同可分为豆青、冬青、粉青三个品种。

豆青、东青、茶叶末、蟹甲青各有古雅之气韵,被乾隆极端的推崇!

清代瓷器在釉下以化妆土装饰,始见于雍正朝,盛于唐英主持景德镇窑务的乾隆朝早期,应为仿效宋代磁州窑的手法,与印、刻花及青花加白一起作为各色青釉的重要装饰手法,经久不衰。白彩直接施于釉上,更见隽雅优美之感觉。

清乾隆青釉堆白蝠纹双耳瓶

除此之外亦有松石绿釉堆白之装饰,但大多为嘉庆至道光一朝较为常见,整器以雅致瑰丽的釉色与清代吉庆云鹤纹饰相结合,焕发出新颖的艺术魅力,高大的瓶身愈显端庄隽秀,展现了乾隆制器精美绝伦之艺术风貌。

四、 乾隆的杂色釉

1、 乾隆窑变釉

窑变釉是一种以铜红釉为主,并添加多种金属元素烧制而成的高温釉,为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时仿钧窑釉色所繁衍出的一个创新品种。自乾隆至清代晚期均有烧造,其中以乾隆器质量最为优秀,贵为同类作品之冠,本品为乾隆朝窑变釉贯耳瓶之典型器

窑变釉开创了我国陶瓷釉彩装饰的新途径,它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色釉,是单色釉工艺的创新和突破,为中国陶瓷工艺美学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仿钧釉是清代名贵的色釉品种之一,清代雍正、乾隆二朝仿烧的制品最好,釉色以红为主,天蓝、月白、绿及褐等色交融流淌,犹如火焰般万紫千红,绚丽多姿。

清乾隆 窑变釉小荸荠瓶

清乾隆 窑变丁香紫釉石榴尊

清代乾隆时期,高宗皇帝好古成癖,贯耳瓶因其端庄古朴的造型而得到乾隆帝的喜爱,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因此烧造了大量釉色相异、器形有别的贯耳瓶供乾隆帝赏玩。贯耳瓶器形源自上古青铜器,宋代时开始出现瓷器品种。

乾隆窑变釉贯耳瓶

本窑变釉贯耳瓶为乾隆朝贯耳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其口部略外撇,呈海棠形,颈部两侧饰贯耳,腹部下垂,两面分饰桃形凸起,下承圈足,整器造型端庄挺拔、古朴大气。

瓶通体施窑变釉,釉面遍布开片,釉汁肥厚斑斓,红蓝两色,交织相融,灿若晚霞。

瓶底心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乾隆窑变釉铺首耳尊

此辅首耳尊肩部两侧堆贴铺首衔环,外施窑变釉,色泽鲜丽,令人遐想!

此尊造型仿自青铜器『尊』的形制。釉色艳丽,垂流似霞若焰,典雅隽秀的器形与瑰丽明艳的窑变釉完美地结合,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

借用唐诗来赞美窑变釉恰如其分,『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峪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足内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乾隆 窑变釉嵌猫睛石瑞兽

2、 乾隆茶叶末釉

由于釉吐灰绿,俨如茶叶之色而的名茶叶末釉!

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古人赞誉说:“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嫩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最美目。”质地细腻、造型新颖、工艺精湛、釉色鲜艳。

茶叶末釉产生于雍正时期,早在唐代耀州窑及辽金的磁州窑也有类似的釉色。但是,到雍正时,唐英把它和景德镇瓷器的白瓷胎结合到一起,发明了这种釉色。当初唐英定的名称叫厂官釉。茶叶末是《陶雅》一书中记录古玩商人的叫法。

清乾隆 茶叶末釉荸荠瓶

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

作为中国传统的温颜色釉品种之一,茶叶末釉以其外形颇似茶叶细末而得名,它是釉料中含铁﹑锰的结晶釉陶瓷。其釉色黄中掺杂着绿,在黄褐色的底色中散布着许多细小的绿色斑点。

由于配方和制作工艺的变化,釉色不尽相同,故有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老僧衣等品种。釉面多数呈半木光。

茶叶末釉实际上是一种结晶釉,晶体很小,呈黄绿色或黄褐色,主要分布在釉层表面,表面层下面是黑色底釉。古代茶叶末釉色调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配方和烧造工艺条件的变化所造成的。

茶叶末釉从唐起自宋元明,始终是民窑生活用器的主流。

艺术追求独具慧眼的雍正皇帝一见钟情,授意御窑厂成批制作官窑器物,由唐英创建了「厂官釉」,均为白瓷胎,青褐色釉呈色似茶叶末颜色,釉色中则闪现不规则的黄色斑点和丝纹。这种绿不绿,黄不黄的厂官釉在《陶成记事碑记》中有三种: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这是烧造原料,工艺细节差异派生出的色差,以及人们在品鉴过程中对釉色差异的肉眼判断所致。黄斑点即蟹甲青,即像蟹壳一样的青色。

造型和釉色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官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茶叶末釉艺术风格庄严肃穆,故多施于大件的尊、缸、罐、瓶等器物上,给人以雄伟博大之感,即便是少数小件器皿,也多是仿古造型,且做工精细,显现出端庄古朴的艺术风格。

乾隆茶叶末釉精品中,大器物古穆沉雄。小器物细纤文秀,轮廓线条不能增减,釉色之美更是滋润、鲜明、活泼,如万点金星隐于釉中。这些都是后世难以仿制和企及的。

乾隆时期官窑茶叶末釉制品多为琢器类,有如意尊、纸槌瓶、觚、三牺尊、罐、绶带葫芦瓶、花浇、钵式缸等,碗、盘圆器类少见。

清乾隆茶叶末釉绶带耳葫芦瓶

如意耳尊是雍正时期的创新器型,乾隆朝十分流行,除茶叶末釉外,尚有斗彩、青花、粉彩、青釉、仿汝釉等品种,均制作精致。

清康雍乾三代颜色釉瓷,典雅隽秀的器形与润泽瑰丽的色釉完美地结合,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富有天然韵致,使人领悟到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陶瓷艺术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的真谛。

如:【清乾隆茶叶末釉描金卷草团菊文贴雕“榴开百子”图三瓣式长颈瓶】

追求釉色的层次变化,增加色彩的韵律感又是茶叶末的一大特征。

乾隆一朝瓷艺精进,堪称中国彩瓷历史之巅峰时代,其彩釉之丰富,品类之繁复,技术之高超,皆空前绝后,唐英引领下的御窑厂,极良工巧匠之能事,不独擅长烧制摹仿各式材质的彩釉,亦精于各类象生瓷的烧造,上至飞禽走兽、鱼虾螺蟹,下至祥花瑞果、灵芝仙草,无所不能,并且惟妙惟肖,以假乱真,独步清一代。

此茶叶末长颈瓶是乾隆御制象生瓷之卓绝代表,构思巧妙别致。式样为三瓣式长颈瓶,内施松石绿釉,外施厂官釉,苍绿中闪黄,细观之,灿若晨星。瓷器表面以金彩描绘细密如丝的卷草锦地纹,缠枝菊如皮球花布满瓶壁。

整个画面以散点式构图,既饱满,又疏朗;既瑰丽多彩,又秀丽清逸,高超的描金技法得以完美体现。厂官釉,即茶叶末釉,乾隆朝茶叶末釉描金者品味极高!此品色地装饰之特异,品格非凡,所描金彩虽久经岁月磨砺,依然华丽耀眼。

颈部堆贴折枝石榴,华实并丽,玲珑精致,虬枝苍雅多姿,绿叶浓翠如玉,石榴花开似火,凝红欲滴,果实饱满圆润,最大者成熟绽开,露出了一粒粒犹如红宝石般晶莹的石榴籽儿,质感如真,借喻“榴开百子”。

枝下缀饰灵芝一丛,雕镂俱精妙无比,瑞意迭出,与石榴花果上下呼应。其彩绘技术高超,借助彩料柔和粉润之特性,准确生动地摹仿出石榴灵芝的色泽和质感,风格清丽文雅,意匠天成,栩栩如生,极富巧思,尽显典雅清幽之态。底部随形圈足内印刻“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清乾隆茶叶末釉描金银多子多福绶带耳葫芦瓶

款识上,多是在器物底或足内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少数是四字篆款“乾隆年制”,个别横写于器物口边六字篆书款。字体清晰圆润工整。

嘉庆朝初期茶叶末釉瓷器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如直颈瓶、缓带耳葫芦瓶、盘口瓶、扁瓶等在造型、尺寸、釉色上与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仍有较高的水平。到嘉庆后期,茶叶末釉瓷器质量开始显露出下降的迹象。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的茶叶末釉瓷器仍在延续烧造,但受景德镇瓷业衰落的影响,数量少,造型变化不多,没有什么创新式样。

茶叶末釉的美学思想

茶釉源于唐代,经宋、元、明递相烧造,是较为粗糙、不登大雅之堂的日用瓷,直至清代雍正唐英督陶,在继承古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白瓷胎上,精工细作,巧妙地控制焰性,使之产生富于变化的多种色泽,庄严肃穆而令人回味无穷,方使其成为一种名贵的颜色釉品种。

其中蕴含着中国陶瓷丰富的美学内涵。

中国的颜色釉瓷器多数属于无光釉或半无光釉,如宋代官窑、汝窑、钓窑及龙泉窑的梅子青釉和粉青釉均属此类,釉面没有刺眼的浮光,给人以温润之感,这种审美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玉的崇拜。

追求玉的质感是中国颜色釉的一个重要特征,茶叶末釉亦属无光釉,釉色深沉而含蓄,《陶雅》称:“黄杂绿色,娇烧而不俗,艳于花,类如玉,范为瓶,最养目。”并认为,“茶叶末纹理之佳妙,有若于泥团之疏散于水中者,且其渐渐晕开,汇于足,围绕周遭直如鳝鱼腹皮之姿态流动,又于窑变外得少佳趣。”充分表现了釉色的审美特征。

【清乾隆茶叶末釉牺耳尊】

仿古代青铜器造型,椭圆口微撇,阔颈,鼓腹,圈足外撇。颈部置对称牺耳。尊内外及足内均施茶叶末釉。通体装饰条带纹。外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牺”指的是古代供宗庙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这个尊的双耳就是仿造的“牺”的形状。

由于烧成工艺的某些差异,其色调有多种变化,有的似鳝鱼腹际色,俗称“鳝鱼黄”,有的像茶叶研成的细末之色,俗称“茶叶末”。

3、 炉钧釉

炉钧釉始烧于雍正朝,以炉内低温仿钧釉而得名,是清代单色釉中饶具特色的高贵品种。炉钧釉,系两次入窑烧制的低温釉,具有仿钧窑的釉色。

釉中掺有粉剂,因而釉厚不透明;釉面开细小片纹,其结晶体呈深浅不一的红、蓝、紫、绿、月白等色,并熔融与一体,组成各种不同的垂流条纹,有的垂直,有的弯曲,还有的似山峦云气,与斑点交织在一起,布满器身。

釉中的红色并不鲜艳,红中泛紫,常称之为"高粱红"。炉钧釉器底、口里的釉面,都于其外壁釉面相一致。

底足涂釉或不施釉;涂釉的圈足内底面阴刻四字篆书款识,并有釉汁垂流。胎体较轻薄,胎际覆黑色,足脊尖窄而整齐,亦为其时代特征。

清乾隆 炉钧釉灯笼瓶

【清乾隆炉钧釉灯笼瓶】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高 24 cm。炉钧釉灯笼瓶是清代官窑之经典品种。

本瓶口外撇,短颈,筒形腹,下承圈足,造型稳重敦实,因形似灯笼而得名。瓶腹部两侧堆贴瓶状双耳,瓶上加瓶,寓意“平上生平”,构思新颖,别出心裁。

足内釉底浅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乃先钤章后上釉而成。通体施炉钧釉,釉彩自然流淌,蓝、紫等色交织熔融,极尽变幻之能事,实为一件时代特征鲜明的乾隆朝炉钧釉器代表作。

今天公司来客人,匆匆忙忙结束今天的文章,明天继续《细说清代瓷器》(二十一)-嘉庆时期的瓷器艺术品

2020年06月09 日于山东省济南市大观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