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个回答
恭喜这位宝宝!年仅三岁,就找到了能玩半天、乐此不疲的事。
接下来就简单了, 触类旁通,跟着兴趣走就行了。
对于孩子已经喜欢的“玩积木”,我就不赘述其好处了,主要谈谈“看书”。先说一点:
十分钟,一点儿也不短
发展心理学家Natalia Gerso的研究发现,约18个月大时,宝宝开始有了“个性化”的兴趣爱好,并开始专注于自己喜欢做的事了。
但这个专注,不过是“过眼云烟”。
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列举了不同年龄幼儿的专注力持续时长。
3-4岁 :幼儿对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续 约10分钟 。
4-5岁:幼儿能专注于操作性学习活动约15分钟。
5-6岁:幼儿能专注于安静的活动15-20分钟左右。
三岁能坚持十分钟,一点儿也不短,并且这个时间是具有一定弹性的。
所以,“玩积木能玩半天”和“看书最多十分钟”之间的差异在于:玩积木时的专注力是有连续性的,即被各种内外因素干扰后,还能回到最初的事情上;而看书时一旦走神,就容易被新活动所吸引。
说白了,就是 兴趣程度不同 ,那么:
按图索骥,实现兴趣迁移就好
看书的兴趣不够浓,很大概率是孩子没有体会过阅读的乐趣。
我以前试过很多方法,比如提供体验丰富的书(有色彩、有声、有纹理、有触感、有趣味翻页),和孩子积极互动(一起读书、聊书、角色扮演、编故事),布置专属阅读区,留意是否有浇灭他阅读热情的言辞等。
但这些都不是关键,延续兴趣远比培养一个新爱好容易的多,你不妨试试:
先让孩子读与自己喜欢的活动或事物有关的书,再顺藤摸瓜,不停地找兴趣。
喜欢玩积木?那不妨读读由同名动画片改编而成的绘本《积木小屋》,看看一层又一层像搭积木一样往上叠的房子里藏着怎样的生活记忆?再深入点嘛,就可以从《建筑师的大创造》里了解进阶版的搭积木:建造房子的全过程。
喜欢追气球?那就用《红气球》来激发想象力;用《气球小熊》来感受害怕、生气、难过和开心四种情绪状态;再用《你不能带黄气球进大都会博物馆》《你不能带绿气球进波士顿美术馆》和《你不能带红气球进美国国家美术馆》来走进高高在上的艺术,你瞧那些怒气冲冲乘船穿过大湖想捉拿黄气球的人们是不是跟油画《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中的士兵们一模一样?这么多有意思的拓展不得追着读?
喜欢捏泥巴?那你一定不要错过生动介绍泥巴派和泥巴夹心蛋糕制作大法的《泥巴书》,还有教大家怎么做泥巴、怎样玩泥巴的《小泥人》,这不就能一路读过去了嘛?
喜欢小动物?那就太多啦,《让路给小鸭子》《假如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逃家小兔》《小兔子学花钱系列》《活了100万次的猫》《田鼠阿佛》《可爱的鼠小弟》《小黑鱼》《月下看猫头鹰》《大猩猩》《祖母的动物故事集》等等,不都得看看?
喜欢交通工具?地上的有《轱辘轱辘转》《100层的巴士》《宫西达也小卡车绘本》《托马斯和朋友幼儿情绪管理互动读本》《好厉害小车迷》等,天上的有《飞机场是怎样工作的》《第一次坐飞机》《一次荣耀的飞行》等,海上的有《小船的旅行》《从前,有一艘船》《呀,拉出了香蕉船》等,小人儿不妨都去试试合不合眼缘?
当然,我不是在推荐童书,只是举些例子。
这世上没什么非培养不可的爱好,也没什么非读不可的书。 所谓畅销榜、新书榜、经典榜等不过是出版社和经销商的噱头,与其说是给孩子看的,不如说是卖给家长的。
看书前,千万别给孩子背上“非读不可”的心理负担。
读书和玩耍一样,是很享受、很快乐的事,不要太顾虑“看了能如何,不看会如何”,有兴趣就读,不合眼缘就散。
等孩子追随喜好,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之后,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咱们也就功成身退了 ,毕竟: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我是从小学艺术,出版过3本设计类著作的 @优米妈 ,知乎母婴盐究员,咱们一起快乐育儿呀~


同款宝宝这里有一枚!我相信,作为妈妈,题主担心的,是孩子不喜欢看书的习惯,在未来会影响学习。但后来,在咨询儿童心理医生意见后,我就释怀了。
根据医生给我的意见,宝宝在这个阶段会更喜欢一切能动手的活动,不止是积木,也能是绘画,甚至是家务活。
我们家小杨姐,每天晚上不止沉浸在自己刷牙的喜悦里,也会追着要求给弟弟刷牙,因为她觉得这个过程很有趣,在刷牙的过程里,她会收获成就感、弟弟的笑容、爸爸妈妈的称赞。
发掘你家宝宝的天赋
“每个人都有至少一项与生俱来的天赋,如果在六岁前能够加以培养,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专家。”这是出自某个名人的总结(不好意思具体是谁我忘了)。
事实上,这话虽然没有数据支撑,但我们无可否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圣经》说:“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别说小宝宝了,就是我们成年人,都是各有专长的,只要是好的兴趣点,何不在这个方面加强培养呢?
玩积木的好处
俗话有说“72行行行出状元”,题主担忧宝宝过于沉浸在积木中,按描述来理解,似乎啊,对砌积木存在一些误解哦!
喜欢玩积木,玩积木能玩半天
当我发现大宝姐姐很喜欢砌积木的时候,我就查阅过相关的资料,走访专门的积木培训机构外,也参考了一些积木比赛的视频以及儿童兴趣培养的书籍,在了解过后,我就对宝宝砌积木不止是不阻止,甚至是加以培养、鼓励她发展这项爱好。
宝宝玩积木的好处有什么?
- 开发宝宝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宝宝搭建的过程,需要靠他们自己的小脑袋去创造不同的造型,开始的时候是模仿,后来慢慢地就会有自己想法,不知不觉间就会惊艳了爸爸妈妈。
- 开发宝宝的表达能力。每当大宝姐姐搭建好一个造型后,她都会兴高采烈地向我介绍她的新作品,同时我也会很认真地倾听,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表达能力可见地在一点一点地成长。
- 锻炼宝宝的专注力。我能说,呱噪的大宝姐姐,只有在认真搭建的时候是最安静的吗?虽然会听到她时不时地蹦出一两句外星语,但那是她在跟自己默默地present这个造型呢!
- 丰富认知。不同的积木块有不同的颜色、形状,在宝宝搭建的过程中,就是他们在认识这些差异。我们家大宝姐姐对鲜艳的颜色特别敏感,最喜欢红色,时不时就会砌一个全红色的造型来。
- 帮助宝宝养成分类整理的好习惯。我们家围栏里是什么玩具都堆一起,但只有积木,大宝姐姐能够准确且认真地分类整理好,生怕丢了一颗影响到她的造型。
- 成为宝宝表达情感的工具。虽然3岁宝宝已经具备基础语言能力,但是他们依然会更倾向用行为来表达对别人的情感。比如大宝姐姐常常会砌一些天马行空的造型,然后咧嘴地跟我说:“这是送给妈妈的礼物!”
为了支持她的喜好,我特地安排她每周一节积木构建课程,课堂上,老师会展示一个基础造型,向宝宝讲解造型的特点,然后让宝宝根据展示的模型来模仿搭建基础元素,宝宝会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插一些自己的想法,作品完成后,课堂会预留10分钟的时间,由宝宝向我介绍她的作品,最后再由宝宝自己亲手将每一块积木分类整理放到对应的盒子里。
这样的流程下来,看似在玩,但实则每一个步骤都在培养孩子对应的能力,包括模仿能力、理解能力、专注力、语言表达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精细动作)、分类整理习惯......当然,这一套课程其实家长在家也是可以做的,只是专门的机构会有更多的构建组件,更容易发挥宝宝的想象力。对了,那个,我不卖课......
❤️这是大宝姐姐3岁时,热情地向我展示她砌的“波波公园”❤️
如何引导孩子爱上读书?
这是不是说就让孩子以后专注搭建,往理科那边发展就可以丢掉文科了呢?那当然不是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将来孩子进入义务教育阶段,那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我也会引导大宝姐姐拿起书本来,看能不能让女汉子也坐定定看书一下下,让老母亲未来有个盼头,不用那么累。
其实小时候,大概一岁两岁吧,大宝姐姐也是个爱读书的宝宝,只是她在3岁开始,明显地对需要动手的活动更感兴趣。后来通过一些行动,她在积木玩累了之后,也开始拿起书本来读了。我是如何唤醒她的阅读习惯的呢?
亲子共读睡前绘本故事
这个阶段的宝宝,仍然处于迷恋爸爸妈妈的阶段,所以睡前时间,最好可以安排10分钟来个亲子共读。刚开始可以妈妈读,渐渐地缓过来让宝宝读,但是最好坚持同一本书读7天或以上,让宝宝可以不断地加深对故事情节的印象,逐渐地由“听”转为“讲”,不断深化阅读的乐趣。
图书馆是个好地方
相信每个家长都曾经有过至少那么一霎那的冲动,希望宝宝可以读名校,不就是觉得名校会有个努力学习让优秀成为习惯的氛围嘛。同理,在图书馆里,在书的海洋里,宝宝也是可以感受到的。
推荐带宝宝到当地的少儿图书馆,馆里有数以万计的绘本,里面会根据书籍的类别,区分不同年龄层适合的图书。我当时就是带着大宝一起,去挑选她喜爱的书本。这个阶段的宝宝到图书馆,都是被图书里面色彩缤纷的图画吸引着的,特别适合宝宝培养阅读习惯。在图书馆里,我会让她挑选喜欢的三本书,然后借回家。
其实小宝宝在图书馆里面坐着1小时是很难的,我为什么要带她去呢?因为由宝宝自己挑选的东西,她会格外喜欢,为往后多次阅读打下基础。
让绘本阅读变得立体,甚至具备声音
既然宝宝是个爱动手的孩子,那就不妨投其所好,让阅读绘本不再只是静态的翻书。比如以下列举的两个就挺不错。
- 翻翻书
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选择硬装的立体翻翻书,书里面会有不少3D立体场景,像“魔法”一样,吸引宝宝不断地翻阅每一页。三岁仍然处于物件认知阶段,可以给宝宝选择不同主题内容,建议从宝宝身边日常接触到的事物开始,再到抽象的内容。
比如交通工具→游乐园→城市→动物园→海洋馆→节日→四季→气象→森林→农场→恐龙→宇宙。
- 发声书
发声书可以说是集“价格+趣味性+语言启蒙+质量”的结合体了,小手指只需要点一点,就能对应发出不同的内容,把“音乐及各种声音+互动趣味+色彩丰富的画面图案”融为一体,几乎是每个宝宝都喜欢的宝藏,可以让宝宝抱着爱不释手一小时没有问题哦!
有声书对比点读笔等其他有声读物性价比更高,几十块就能轻松入手。
对辣,每次小杨姐给我介绍她的最新作品的时候,我都会露出“来自妈妈的关爱星星眼”,因为呀,,每个人都是先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人生中第一次被认同的获得感的呀,所以你也别忘了给你家宝宝一个大大的大拇指哦!
我是 @鱼头妈咪Zoe ,知乎认证【母婴家庭领域答主】,爱宝宝也爱自己的二胎妈妈,关注我,一起快乐育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