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创新技术研究院下一代地铁实验室对媒体开放。

北京地铁创新技术研究院下一代地铁实验室对媒体开放。( 邓伟 摄

27条地铁线,836公里运营里程,490座车站——这是来自北京地铁的数据,也反映了中国地铁的最高水平。很快,这些数字又将被更新——按照《2024年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计划》,2024年内地铁3号线一期(东四十条-东坝北)、12号线(四季青-东坝北)、昌平线南延一期剩余段(西土城-蓟门桥)约45.3公里线路实现初期运营,届时本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超过880公里。

在历年首都的重点工程中,地铁新线一直颇有分量。或许在如今人们的眼中,“年年开新线”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一张巨大的地下交通网正是以积跬步而至千里,串联起京城的东西南北。

2024年8月底,北京向“年度”地铁线开通目标又迈进一大步:3条地铁新线全面进入“跑图”阶段,模拟运行,为试运营打基础。

在新线中,3号线长约15.7公里,设车站10座,通车后将连接多条南北向和东西向轨道交通主干线路,并有效解决北京朝阳站客流接驳难题;有“地下北三环”之称的12号线是一条沿北三环东西向敷设的轨道交通干线,长约28.9公里,途经海淀、西城、东城、朝阳4个区,设车站20座,通车后将与南北向的4号线、5号线等12条线路实现换乘,缓解城区交通压力。这两条地铁线填补了朝阳东坝地区的轨道交通空白。昌平线南延一期剩余段虽仅约0.7公里,却是昌平线乘客直达北三环区域的最后一关,沿线居民翘首以盼。

除了即将开通运营的3条地铁新线之外,2024年本市还启动了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其中,M101线一期(商务园-张家湾东)是城市副中心内部骨干线路,长约18.1公里,设车站14座,建成后对推动北京市城市总规实施、助力非首都功能疏解、带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望来路,北京地铁建设因战备之用而诞生,因技术封锁而创新,因城市发展而提速。

“北京要搞地下铁道,不仅北京要搞,有很多城市也要搞,一定要搞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的一席话,揭开了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的序幕。1969年10月,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在北京建成,当时修通的路段包括1号线西段(苹果园站至复兴门站)和2号线南段(长椿街站至北京站),全长23.6公里,设有车站17座。

这是北京值得自豪的起点,那时的旧金山、华盛顿、亚特兰大等国际都市都还没有地铁。

1971年1月15日,地铁一期工程(苹果园站至北京站)试运营,因作战备之用,仅以发售参观票的方式与市民见面。1981年9月15日,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对社会运营。北京另一条地下交通大动脉——地铁二期工程(建国门站至复兴门站)于1984年投入运营,线路呈“马蹄形”,列车往返于复兴门站至建国门站之间,设12座车站。随着1987年复兴门折返线修建完成,地铁二期工程终于成“环”运营。地铁一期工程和地铁二期工程拆分重组为地铁一线(苹果园站至复兴门站)和地铁环线(西直门站至西直门站),后于2002年分别更名为北京地铁1号线、北京地铁2号线。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北京地铁周边逐渐形成了一个个热闹的商圈,乘坐地铁的人越来越多。仅1992年,北京地铁年客运量就达到4.28亿人次,占当年全市公交总客运量的12.5%,此后这一比例持续上升。

1999年至2003年,北京市政府投资100亿元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随着北京的经济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关村科技园区设立、中央商务区开建、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地铁蓝图迎来新的规划,需通盘考虑全市情况,且一改过去横平竖直的棋盘格式,将部分线路改为斜线交叉式,以方便换乘。

2000年6月28日,北京地铁“复八线”(西起复兴门站,东至四惠东站)与原地铁一线贯通,沿长安街东西31公里的交通大动脉被打通。在东西一线通的同时,南北一线通也提上了日程。2002年12月27日,首条贯通京城南北的地铁线5号线开建。它还有一个壮举被载入北京地铁史,那就是首次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盾构暗挖法,以做到基本上不影响地上建筑物和交通,减少地上、地下的大量拆迁,并有效保护了地下水资源。有盾构施工法“护驾”,5号线得以顺利完成6次穿越地铁和国铁既有线路、5次跨越河流、11次穿过城市主干道、41次穿越桥梁设施等关键任务。

新世纪的北京地铁建设一路高歌猛进,随着13号线、八通线、5号线、机场线一期、奥运支线、4号线、10号线陆续开通,北京地铁的触角真正通达京城东西南北,在1号线、5号线“十”字形主干的基础上形成了网络化运营格局。

2017年底,中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运行线路燕房线通车,开启了北京地铁“全自动无人驾驶”的时代。从受国外技术掣肘的首都机场线到扬眉吐气的燕房线,北京地铁用15年时间,实现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从无到有的跨越,一张由创新技术“织就”的智慧蓝图正在展开。

近十年,北京轨道交通吸引力日趋增强,日均客运量由2014年的878万人次增至2023年的946万人次,最高日达1378万人次,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出行中的占比由32%增至60%。2012年以来,全路网累计缩短发车间隔150余次,11条线路最短发车间隔已缩至2分钟以内,列车兑现率、正点率均达99.9%以上。此外,本市还开通了全网互联网票务服务,上线北京轨道交通路网乘客服务热线96123,建成国内首个路网票务设备监视中心和国内首个多运营主体、多线路、全专业入云承载的轨道交通云平台,成立轨道交通行业级的大数据中心……从一条线到一张网,地铁在城市运行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未来这张轨道交通网还将越织越完善,“轨道上的城市”正在加速形成。

目前,北京轨道交通线网总规模居全国第一。根据本市重点工程规划,到2025年,本市将形成由30条运营线路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总长达到1177公里。

条条地铁犹如长龙,每日风行地下,那是城市脉动,见证古都复兴。正所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属于北京地铁的传奇时代,疾驰而来!( 汪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