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EV情报

提及叫好不叫座的车型,说有 阿维塔11 一席位,我想在座的各位应该不会有任何异议。

如何理解?从出身来看,阿维塔可以说是实打实的新能源新贵,是个含着“ 金汤匙 ”出生的新品牌。

悉知,阿维塔背后有着国内汽车产业链中的 三大巨头 给它撑腰,有 长安汽车 负责整车的制造系统; 宁德时代 负责动力电池等相关技术;华为则是负责车机系统以及自动驾驶技术。

2021年5月份,阿维塔正式诞生,虽说是“ 迟到 ”进场,但它凭借着较为突出的背景,迅速获得了资本的关注。

同年11月,阿维塔就宣布成功完成首轮战略的融资,总额达 24.2亿元 人民币。

时间来到2022年4月份,阿维塔依靠着增资扩股,新一轮估值增长至 62.6亿元 人民币,实现了数倍的高速增长。

此外,宁德时代董事长 曾毓群 还多次表示:“阿维塔是我们自己的品牌,肯定要用最好、最新进的”。仅从曾毓群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宁德时代对于阿维塔是颇为重视。

而另一边的华为虽说未参股阿维塔,但在笔者看来或也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供应关系。

据官方信息透露,2022年5月华为的智能驾驶研发团队有 1000余人 前往重庆,与阿维塔的工程师联合研发阿维塔11。

上述种种举措,皆在表明阿维塔 高贵 的出身。无疑,外界对于阿维塔的首款产品——阿维塔11,是给予着厚望,而现实却恰恰相反。

销量表现不如预期,市场竞争激烈

2022年12月末,阿维塔11正式开始批量交付。但在乘联会所公布的销量数据中,阿维塔11交付首月仅成交了9台;2023年,阿维塔11前4个月的销量,月均仅为1800台的水平。

从阿维塔11的销量反馈来看,当下实际的交付量与先前的声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可以说是,先前口号喊得有多响亮,时下就有多 打脸

如在今年1月初,阿维塔所召开的伙伴大会中表示:“2023年 全年KPI 订单量是 10万台 ”。而就一季度(共交付5654台)的数据显示,目标达成率仅完成了 22.6%

很明显,在这波新品牌造车中,阿维塔是“ 掉队 ”了。

若问阿维塔的表现不如预期,问题出现在哪?笔者认为需从多方面因素来分析。

首先是阿维塔11刚上市没多久,新车就出现了纯电续航里程表现、新车交付时间、首任车主权益等问题,引起了不少准车主的不满,导致出现了 退订风波

其次是在 30万级 40万级 的纯电SUV中,消费者可以选择的产品实在太多,阿维塔需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分出属于自己的“ 一杯羹 ”,其也是颇有难度。

产品缺少标签化,或靠“人事”救市

不过,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阿维塔11缺少产品的 标签化 ,没有真正捕捉到或匹配到目标用户的真实 痛点 以及 用车场景

如有华为 鸿蒙系统 加持的阿维塔11,笔者在官方配置表中并没有查看到对其系统的宣传以及标注说明,面对华为这个“ 大腿 ”,阿维塔没有好好把握住,或也是影响销量的一大元素。

而再看向隔壁的理想汽车,用颇为贴切的“ 家用 ”“ 奶爸车 ”等标签,在4月份收获了25681位用户的认可。

回到产品力上,如若你要问是阿维塔11的是造车的品质不行?还是智能化不高?我想与同级竞品相比,阿维塔11皆有能力与之 抗衡

而眼下,阿维塔面对产品叫好不叫座的局面,或也采取了相应的 补救措施

先是2月2日,原小鹏CEO助理 李鹏程 正式出任公司副总裁、首席营销官CMO,兼任用户发展中心副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品牌营销相关工作;

紧接着又宣布原长安汽车品牌公关部总经理 陈卓 正式担任阿维塔高级执行副总裁,向公司董事长兼CEO谭本宏汇报公司重大项目的推进。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至于火烧没烧起来,笔者是没有看到。

但从销量数据上,阿维塔11在 4月份 (1610台)的交付量竟比 2月份 (2018台)、 3月份 (2221台)还低。再者是相比4月新能源零售量,整体市场环比下滑 8.4% ,而阿维塔环比下滑 27.5% ,比大环境下滑更厉害。

再者是,5月21日,阿维塔11迎来上市后的 第二次大版本OTA升级 ,将针对全量用户进行分批推送,为用户带来 24项 新增功能。

而此次更新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吸引更多潜在用户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品的 销量 。当然,一款车型没有较为吸引消费者的 产品标签 ,其系统再怎么升级调整或很难拥有颇为可观的市场表现。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阿维塔2023年 10万台订单量 的口号,将会完成多少呢?

总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来形容时下的造车新品牌,最贴切不过。当然,对于一款产品来说,能不能适应时下的市场趋势,不单单仅靠自身的 产品力 ,或背后的产品 宣传 也颇为重要。

而阿维塔在经过 人事变动 调整之后,再加之阿维塔11近期又推出新版本的OTA升级,在往后的市场表现中,能不能为销量起到“ 推波助澜 ”的效果,笔者将会持续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