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机甲动漫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文学和影视无疑是科幻文化的两大基础性载体。但相比于在世界各国遍地开花的科幻文学,能够长期、持续、大规模输出科幻影视的国家,目前来说,也只有“一个半”——其中之“一”,无疑就是拥有全世界最成熟科幻产业链的美国,而另外的“半个”则是日本。之所以只能算作“半个”科幻影视大国,是因为日本最优秀的科幻影视作品大都是动漫。其中,机甲动漫更是整个日本科幻文艺中最具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题材类型。

机甲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科幻小说家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太空战争史诗作品《星船伞兵》(Starship Troopers)里。书中描写了一种将宇航服与增加步兵单兵作战能力的动力外骨骼相融合的“动力装甲”。穿着这种动力装甲在外太空与虫族外星人作战的人类士兵被称为“机动步兵”。类似的科幻创意被后续的众多科幻作品所继承,而最为当今科幻迷所熟知的就是“漫威电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缩写为MCU)中的人气王——“钢铁侠”。

相比于美国科幻中的真人等身大小、独行侠式的钢铁战士,日本动漫中的机甲却是以“巨大”著称。日本科幻史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机甲动漫是《魔神Z》。该作由永井豪原创、东映动画制作,于1972年首播。笔者将其视为日式机甲动漫的开山之作,主要是因为作品的科幻设定,故事让驾驶员进入到巨大机器人机体内部进行操控,并将其作为武器使用。后来的日式机甲动漫无不遵循这一基本模式,同时,该作中还有很多故事情节设计都为后来的同类题材作品反复使用。

同时,《魔神Z》也是机甲动漫“系列化”的开端。作为姊妹篇的《大魔神》和《UFO机器人古连泰沙》接力播出。整个系列热映近两年,最高收视率达30%。而在1974年的“东映漫画节”放映的动画电影《魔神Z对暗黑大将军》更是开创了在同系列动画的电影版中揭晓电视动画版结局的先例。

《魔神Z》系列动漫的热播,带动了日本机甲科幻的第一波热潮。但从科幻创作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只是将有着巨大机器人外观的机甲作为一种满足剧情需求的机关布景。科幻的外衣下,仍然是正邪对抗的“爽片”套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日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显著推进,日本民众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逐渐提升,科技领域从业者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也不断增长,再加上《星球大战》等美国科幻大片的涌入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促使日本机甲动漫的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

1979年,日本日升动画公司审时度势,推出了以“兵器化的超级机器人”(机甲)为中心的科幻动漫制作项目策划,最终孕育出了机甲动漫史上的划时代名作——《机动战士高达》。

从剧情上看,《机动战士高达》并没有太多的新意,故事主线仍旧是热血少年驾驶机甲在战场上与强敌抗争。该作真正的迷人之处,在于其严谨的科学和军事情景设计。比如,在初代《机动战士高达》里,联邦军装备的机动战士有3种型号,用于远程火力覆盖的RX-75“钢坦克”和用于中程火力支援的RX-77“钢加农”,而由男主角阿姆罗·雷驾驶的“高达”,型号为RX-78,负责近程近战格斗。3种机动战士分工不同,配合作战,体现了现代战争体系化作战的理念。

除电视动画版外,1981年至1982年间,高达系列推出了3部动画电影版(剧场版):《机动战士高达:高达站立在大地上》《机动战士高达:哀战士》《机动战士高达:相逢在宇宙》,内容包括重新剪辑的电视动画版内容和部分新加入的剧情。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这3部动画电影属于典型的“粉丝电影”。在日本科幻动漫作品中,这种“视而优则影”的营销策略始于《宇宙战舰大和号》,高达系列则将其发扬光大。1988年3月,作为高达系列第一部故事完结篇的动画电影《机动战士高达:逆袭的夏亚》公映,作为宿敌的阿姆罗·雷和夏亚·阿兹纳布尔在最终之战后,双双不知所踪,预示着第一部故事的彻底落幕。

继《机动战士高达》后,又有一部明星作品的出现让机甲动漫的影响力再上一个台阶。这就是1982年10月首播的《超时空要塞Macross》。

从剧作的角度来看,《超时空要塞Macross》吸收了众多经典科幻作品的情节桥段,人物刻画也更加生动自然,尤其是对一条辉、林明美和早濑未沙三个角色之间情感纠葛的描绘颇见功力,彻底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动漫都很幼稚”的刻板印象。而片中出现的以美军F-14战斗机为原型设计的超级变身战斗机VF-1“女武神”堪称史上最强机甲,拥有战斗机、守护神和机器人3种变形形态,能够适应空战、陆战和太空战等不同作战环境的需要。

与“高达”一样,《超时空要塞Macross》也很快走向系列化。1984年,经过重新设计剧情的动画电影版《超时空要塞Macross:可曾记得爱》上映。由于该片制作精良且剧情更加跌宕起伏,后来的“超时空要塞系列”便将该片(而非1982年的电视动画版)作为整个系列的故事开端。

“超时空要塞系列”可谓承上启下,引发了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机甲动漫热潮。后来,美国金和声公司购买了《超时空要塞Macross》《超时空骑团》和另一部首播于1983年的机甲动漫《机甲创世纪》的北美播放权,将3部原本互不相干的动漫作品进行了剧情整合和内容重构,使之更加适合北美观众的欣赏口味,并命名为《太空堡垒》。受美国科幻影响至深的机甲动漫,至此实现了对北美市场的逆袭。后来这部《太空堡垒》在90年代被引进到内地,又成为了无数“80后”“90后”中国科幻迷的启蒙作品。

然而,花无百日红。机甲动漫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辉煌后,也逐渐走向了平庸和套路。这背后反映的则是日本动漫创作者和观众群体的代际更替,以及商业资本对动漫创作更加强势的控制。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横空出世,日本科幻动漫才重回巅峰。

相比于其他同类作品,《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成功主要建立在“反传统”之上。首先,是世界观设定的残破。世界观是科幻作品存在的基石,《新世纪福音战士》故意用各种与科学、历史、心理、宗教有关的词汇,堆叠了一个充满漏洞的世界观,给受众留下足够的想象乃至二创空间,增加了受众的沉浸感。

其次,是拒绝成长的主角。以往机甲动漫中的男女主角不管登场时性格如何,都会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获得某种成长,最终承担起与他们的“力量”相匹配的责任。但《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的主角碇真嗣从登场时就展现出明显的性格缺陷,并且拒绝任何的“成长”要求。这种对于主角在文本中存在方式的彻底改写,令其脱离了光环的庇佑,展现出另一种更为真实的存在向度,反而给受众带来了一种信服感。

再次,是革命性的视听语言运用。以往机甲动漫中,考虑到成本和制作周期等方面的因素,很少使用复杂视听语言手法,但作为电视动画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却大量使用了复杂的电影剪辑方法以及非线性叙事方式,大量的快速镜头切换和蒙太奇的运用,进一步烘托出作品本身的超现实性。

《新世纪福音战士》为机甲动漫创立了新的典范。但令人遗憾的是,业内追随者却寥寥无几。此后20年,日本机甲动漫就几乎再无有影响力的佳作问世。尽管以往的经典作品不断推出续作,但基本上都是对旧有IP价值的再开发而已。机甲动漫作为一个题材类型衰落命运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在日本本土机甲动漫日趋衰落的同时,机甲却作为一种文化,不断在异域激起涟漪。2013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环太平洋》,堪称是日式机甲动漫与好莱坞科幻片的完美融合。2015年,改编自中国漫画家孙恒(白猫sunny)的同名漫画的动画片《雏蜂》登陆日本。这部融合了美少女和机甲等元素的国漫作品在日本播映,标志着国漫对日本市场的影响已经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