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12点52分许,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磨西镇(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紧急部署,启动应急测绘保障预案和应急测绘二级响应,派遣局测绘应急保障中心迅速集结应急测绘队伍和装备,在落实好成都疫情防控的要求前提下,全力保障抗震救灾和应急指挥救援工作。
快速响应 彩虹-4紧急驰援震中
地震发生时,成都正经历少有的疫情防控社会面管控期。但灾情就是命令,测绘应急保障中心快速响应,精心组织,在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克服人员调配等困难,第一时间派遣正在自贡机场执行国家任务的应急测绘无人机中队,紧急启用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新装备彩虹-4中航时固定翼无人机。
5日下午17时,彩虹-4无人机全面完成起飞前检查、卫通调试、重心位标定、滑跑、空域申请等系列准备工作,等待航飞指令。6日下午14时,空军塔台传来起飞指令,“应急飞行空域申请获批,航飞高度6000米”。彩虹-4无人机立即飞往200余公里外的泸定震中执行灾情侦查任务。除携带传统光学相机外,彩虹-4还专门搭载了可见光与红外视频以及SAR(合成孔径雷达)等传感器,可在震后多云多雨等不利环境下获取灾区多源影像数据,并利用卫星通讯技术实时向应急指挥平台回传可见光与红外视频数据。
6日晚20时,彩虹-4无人机穿越云层飞行6小时候后返航,成功获取王岗坪至燕子沟核心灾区200余平方千米SAR影像。后方内业人员连夜开展SAR影像数据处理,联合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开展影像解译和分析研判。有关数据处理完成后第一时间提供给省抗震救灾指挥中心。
国内首次 无人机SAR应急“第一战”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应急测绘保障中,中心利用彩虹-4无人机系统搭载的Ku波段全极化系统,实现了国内首次利用无人机载SAR系统开展应急测绘实战。
载荷平台上,SAR传感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和云雾穿透能力强等独特优势,由于震中区域天气情况不利,在可见光数据难以获取的情况下,SAR系统在此次应急测绘保障中的作用尤为凸显,弥补了可见光数据在极端天气下获取困难的短板。
航摄方案上,沿分水岭敷设航线和入射角灵活调整相结合的无人机载SAR数据获取方案,极大降低了无法识别的叠掩区域,有效补充了星载SAR影像的“漏洞”区域。
影像质量上,此次无人机载SAR影像分辨率为0.3米,且采用了全极化成像模式,相较单极化的星载SAR影像,分辨率更高、覆盖区域更广、细节更清晰、表征内容更加丰富。抗震救灾相关部门可利用SAR影像,辅助开展公路、水利设施和居民房屋等的灾损调查,助力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震次生灾害排查和精准评估,为抢险救灾指挥决策、灾情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风雨兼程 收获震后首批高清影像
SAR影像获取告一段落,但应急救援的脚步绝无停歇。7日12时,测绘应急保障中心又调派2支无人机组共计14人携3架无人机奔赴泸定磨西镇震区。下午16时,应急分队克服困难,抵达泸定县磨西镇,随即开展航飞工作。
抢险救援时间紧迫。无人机机组抢抓时机,降低航高,克服多雨、空域紧张、气流紊乱等不利因素,于下午18时成功获取核心灾区磨西镇和得妥乡18平方公里高清无人机影像。应急数据处理团队迅速组织数据处理与专题图编制,通宵完成首批灾后应急影像成果制作,编制《得妥乡影像专题图》和《磨西镇影像专题图》。
7日夜间,无人机组又受命冒雨连夜奔赴受灾严重的石棉县。此时离黄金救援72小时已越来越近,石棉地区还没有一张灾后影像图供抢险救灾部门使用,救灾情形刻不容缓。8日一早,机组冒着滑坡落石危险开展场地踏勘、无人机组装等准备工作。此次地震发生区域为高山峡谷,多云多雾多雨,现场时间窗口“短”、天气窗口“少”、空域窗口“紧”,影像获取难度极大。机组顶住压力,在现场蹲守了整整一个下午,终于抓住短暂飞行“窗口”,果断出击,冒雨飞行,终于一战定乾坤。下午19时成功获取王岗坪乡至新民乡沿线及龙头石大坝约40平方公里高清无人机影像。这是震后首批也是唯一的石棉县灾区航空影像,为抢险救灾、次生灾害排查、决策部署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后续,前线应急分队还将决战草科乡,队员们摩拳擦掌,以必胜的信念开展工作。
勠力同心 弹好抗疫抗震“二重奏”
泸定地震发生后,赵桢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勇挑重担,应急测绘队员们一个个挺身而出,纷纷请求出战。省级劳模赵桢带队,成立临时党支部,组成了一支由党员和青年团员为主的应急测绘先锋队伍,紧急奔赴一线。他们中有7人家里因为疫情被封控,虽然牵挂着家中的老人孩子亲人,带着对家人的担忧和想念,他们依然坚定地奔向应急一线,投身到抗震救灾更广阔的“大家庭”中,舍小家为大家。
这些天来,中心党总支多次和前线队员谈心、给予关怀,相关部门积极做好后勤保障,关怀慰问前线队员家属,及时沟通前线应急情况,让家属放心,让一线队员安心,保证前线队伍情绪稳定、气势高昂。
队员们也卸下心理包袱,无后顾之忧,戎装上阵。前方开展灾后无人机影像获取,后方保障数据实时传输和内业处理,分工合作、分秒必争。年轻的应急“老将”李伟还在前线度过了繁忙又特殊的30岁生日,后方内业人员更是实行“防疫泡泡”模式,吃住在单位,一边抗疫一边救灾……正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在疫情防控和抗震救灾的特殊时期,冲锋陷阵,用心用情用力共克疫情难关,共筑救灾堡垒。
灾情不平,行进不止。在抗疫抗震的艰难时刻,这支“破静而动,反向而入”的逆行队伍显得格外耀眼。“国家应急测绘”六个光荣的大字闪耀在他们靛蓝的“战袍”上,对前线的他们来说,这就是测绘人的责任和担当,这就是新时代测绘精神的最好诠释。
(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