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吉斯蒙德一世(Sigismund I the Old of Poland),出生于1467年1月1日,去世于1548年4月1日(81岁)。头衔为波兰国王兼立陶宛大公,统治时间从1506年12月8日到1548年4月1日。他在位期间,以中小贵族为主的施拉赤塔阶层得到崛起,并且在之后的波兰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主导了第五、六次莫立战争,通过奥尔沙之战给了瓦西里三世沉重一击,并且收回了一部分立陶宛的失地。后期爆发了鸡的战争是波兰贵族第一次行使自己的“合法”叛乱权利,哥白尼在他统治期间写成《试论天体运行的假设》手稿,并在自己去世前夕发表。他统治期间频繁的战争没有阻碍波兰的科技进步,文艺复兴的风潮席卷全国,各种领域的大师层出不穷,波兰“黄金时代”的开端。
(在老西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他必须要先让一让,让一群更加重要的人物登场做个自我介绍。我本该在前几期就介绍他们的,但现在历史进程已经进入16世纪,再憋着不讲就很不合适了。他们是波兰史绝对绕不开的一环,也是波兰中后期政治形态中的重要一员。 )
“
Szlachta
”这个词语来自古日耳曼语中的“Slahta”,意为“贵族\贵族家庭”。14世纪时,波兰的骑士阶层和施拉赤塔之间几乎没有区别。
波兰-立陶宛联邦从等级君主制进入贵族共和制之后,施拉赤塔就成为了有着极大政治影响力的中等贵族阶层。
值得注意的是,施拉赤塔虽然都是世袭贵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有钱有势的,一些施拉赤塔甚至还不如部分市民有钱。但即便再贫穷也并不妨碍他们在法律和政治上的特权和影响力,
最贫穷的人享有与最富有的大贵族相同的权利。
就算穷的要给大地主打短工,施拉赤塔也有权利在瑟姆议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投票。
施拉赤塔阶层得以崛起有赖于1505年宪法,早在1501年亚历山大刚刚继位时,波兰的大贵族阶级就进一步增强了参议院的政治作用,将国家的统治权从日益强大和数量众多的中等贵族手里给抢了过去。然而由于要准备与莫斯科的战争,亚历山大本人以国王的名义又把统治权还给了中等贵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和欧洲传统的“公侯伯子男”贵族相比,施拉赤塔阶层在波立邦联\联邦拥有更多的政治影响力。
——注意,这里非常重要,务必仔细看!在中后期波兰-立陶宛联邦共和国的政治环境里,形成了以三股政治势力互相制衡、博弈的局面,分别是:
国王,王室代表的传统王权;
广大施拉赤塔阶层;
少数非常有权势的贵族巨头;
三股政治势力的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良性、稳定的政治环境,
任何一个势力的独大或衰弱都会造成非常糟糕的影响。
在波立联邦晚期,随着战争、经济的失利,王权受到沉重打击,政治生态严重失衡,施拉赤塔和贵族巨头权力疯狂膨胀,直接造成了以“一票否决权”为代表的一系列恶劣的政治现象,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共和国的衰亡。
“1505年,在拉多姆举行的议会上,中等贵族取得了对大贵族的决定性胜利。这次议会通过了一部宪法,叫“毫无新内容”的宪法。宪法确认了由两院组成的议会制度,结束了波兰议会制度的形成过程。” ——《波兰通史》
这部宪法当然不是毫无新内容的,它确立了两院在波兰政治中无可动摇的统治地位。
如果没有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同意,高贵如国王也没有权利颁布新的法律和宪法。
我们提起波兰-立陶宛联邦共和国时期的贵族民主制度就是起源与此,此时波兰的政治制度在欧洲是非常先进的,
她实现了民主议会治理国家和控制国王权力的宪政制度。
而同时期俄国的伊凡四世则走向了彻底的专制集权制度,我无意比较这两种制度孰优孰劣,但我会将他们对国家的影响在以后详细的说明。
很多人在一些简单描写波立联邦贵族的文章中都会看到这么一句话:“波兰的贵族数量是欧洲最多的,10%的人口都是贵族,同时期英国这个数字只有3%。”这段话基本没什么问题,只是描述的过于简单,缺乏很多必要的细节。关于施拉赤塔阶层的数量问题,我在这里简单论述一下。
在波立邦联\联邦时期,贵族的结婚问题并没有其他欧洲国家那么严格,波兰\立陶宛的贵族除了政治联姻外,也有很多和平民通婚的现象。
一位男性贵族娶了一个农民的女儿,他们生下的孩子必然也是贵族。
但如果女性贵族下嫁给了平民男性,他们的后代并不能成为贵族(当然,基本不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再后来,联邦的国王因为种种原因,甚至会直接将贵族的称号赐给别人,比如在吞并利沃尼亚地区后,为了维持稳定的统治,国王大手一挥就封了几万个平民成为贵族。(这完美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穷贵族......)
施拉赤塔约占整个人口的6~12%
,相应的,除西班牙外,其他欧洲国家的贵族人数仅为1~3 %。不同省份,施拉赤塔所占人口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理论上,所有的贵族(施拉赤塔)的政治地位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贵族之内还是可以细分一下的,细分的标准就是他们的财力情况:
“瑟姆奇”(Sejmiki)地方议会与“瑟姆”(Sejm)全国议会
在之前我简单介绍过瑟姆议会,但为了防止很多人对她一知半解,我在这里有必要全面的重新讲一下这个重要的行政机构:
sejm和sejmik这两个词不是波兰的原创,她们来自古波西米亚语:sejmovat,意思是“汇集”或“召唤”。瑟姆奇脱胎于早期斯拉夫国家的“维策议会”,
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出现,并且作为波兰-立陶宛联邦共和国最重要的行政机构一直延续到1795年波立联邦灭亡。
然而瑟姆奇议会作为波兰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坚韧的留存了下来,在波兰沦亡期间一直都作为地方基层的行政机关存在着,虽然有过一些改革和变体,但主体一直延续到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期和今天的波兰人民共和国。
接下来,请大家打开桌子上的抽屉,放心大胆的跳进去,我带大家穿越到16世纪初的波兰,让你们看看这两个议会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此时,在卢布林地区的一个小镇子的教堂里正在举行“瑟姆奇”(Sejmiki 地区议会),镇长、小贵族,地主、牧师、卫队长官以及任何有头脸的人物都参加了,不大的教堂挤满了参加会议和旁听的人。此时,一位留着白色胡子的老者用力敲了敲手中的拐杖,叽叽喳喳的教堂瞬间安静了下来,这位老者就是“最高司法长官”,是会议的主持人。
一身酒气的卫队长说道:“最近附近山里的土匪越来越猖獗,有许多来我们镇子经商的人都被打劫,这影响了我们镇的声誉和贸易,所以我要扩大本镇的卫队士兵,随我进山剿匪!”此话一出,众人开始交头接耳的讨论,一位穿着奢华的小贵族清了清嗓子说道:“秋收时节了,镇子的劳役庄园也很缺人手,如果把青壮年给了你去剿匪,谁来收割农作物?”地主点头同意他的说法,一阵交头接耳的讨论后,司法官宣布了讨论后的结果:“你可以挑选15个男人加入你的部队,同时,本地的地主、贵族和教会可以拨给你一笔钱用来雇佣军队,这样你可满意?”
卫队长听后显得很高兴,他大跨步走到讲台上,向下面的人群观望,然后一个一个指出他要的男人。牧师画了十字,然后说道:“上帝保佑,教堂又需要翻修了,楼顶的十字架都要掉下来了......”说这话的时候,牧师的视线停留在地主身上。地主急了:“我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的,我...”“得了吧,您上次来我肉铺买猪肉佘的钱还没还呢!”有人打断道。周围爆发了一阵哄笑,随后,司法官表示让地主出一半的钱,剩下的让所有镇民一起凑出来,大家都满意的点了点头。
随后又处理了几个财产纠纷,离婚,宣判了几个犯人的罪名,司法官随后问道“距离两年一度的全国瑟姆大会只有两个月了,咱们今年派谁当我们的代表去克拉科夫参加?”一阵交头接耳的讨论后,本地贵族老斯塔瑞茨基年纪大了,让他儿子去吧!
小贵族斯塔瑞茨基高高兴兴的座位本地的代表前去首都参加了瑟姆议会,其实瑟姆议会就是放大版的瑟姆奇会议。讨论剿匪就变成了讨论战争,讨论借钱变成了讨论商业、经济和税收,讨论规矩变成了讨论法律,讨论谁当下一任镇长变成了讨论下一任国王......
第四次立陶宛-莫斯科战争 Lithuanian-Muscovite Wars (1507-1508)
亚历山大·雅盖沃去世后,老西就动身前往克拉科夫,经过一个月的选举投票,他没什么意外的当选了国王,于1507年1月24日在瓦维尔城堡举行加冕仪式。加冕仪式过后没几天,老西风风火火的赶到参议院,将他撰写的与莫斯科大公国开战的提案拍在了桌子上。
1507年,伊凡三世已经去世,其子瓦西里三世继位。当开战的文书被送到面前时,瓦西里被迫紧急征召军队应对战争,双方在边境地区试探性的小打了一场,谁都没有占便宜。就在老西准备集结波兰本国的军队前进时,一个令他感到震惊的消息传来,
立陶宛在一位大贵族格林斯基的操作下发生了叛乱
,情况十万火急。
在亚历山大统治末期,格林斯基已经在立陶宛身居要职,但他坐火箭式的升职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尤其是一些资格比较老的立陶宛贵族,双方暗中角力,谁也不让谁,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亚历山大去世。有趣的是,格林斯基是支持老西继位的,而等到老西继位后,格林斯基的政敌反而设法让老西不再信任他,老西甚至还剥夺了格林斯基的职位。
此时老西忙着去克拉科夫参加瑟姆大会,格林斯基觉得必须要先发制人,他聚集了2000余个士兵直接包围了政敌的庄园,他带人冲了进去,命令手下将政敌斩首在他的卧室里,叛乱由此爆发。然而格林斯基不是傻子,他深知一旦等老西反应过来,自己必死无疑。于是他向莫斯科大公国的统治者瓦西里三世送去信件,想要效忠于他。瓦西里非常高兴的接纳了格林斯基,从这里开始,
叛乱的性质就从立陶宛的内部事件变成了与莫斯科的战争。
从6月到7月中旬,双方几乎都只是试探性的交战,并没有数万军队的大规模交锋,莫斯科军试图围攻几座立陶宛的堡垒,但是都失败了。奇怪的是,老西和瓦西里都很有默契的没有扩大战争规模,
到秋天,双方就签订了和平协定,双方的领土没有任何变动。
然而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第五次立陶宛-莫斯科战争 Lithuanian-Muscovite Wars (1512-1522)
自从上次草草休战后,老西就在谋划着下一次行动,一方面他要求瓦西里将格林斯基送回立陶宛接受审判,另一方面他开始集结军队,准备着下一次战争。果不其然,1512年末,瓦西里三世接受格林斯基的建议,再次进攻立陶宛。应该说,
格林斯基的叛逃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因为他长期在立陶宛担任要职,对立陶宛的军事、政治情况了如指掌。这一次的入侵就是以它为主导的,而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斯摩棱斯克!
我们不得不佩服格林斯基的战略眼光,让我们打开地图,斯摩棱斯克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她属于四通八达的中间之地,往来商旅贸易的必经之地。
斯摩棱斯克身处莫、立两国交界线,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跳板地带
,往东396公里就是莫斯科城。虽然立陶宛现在处于劣势,理论上,如果能以这里为支点,积蓄实力打一波反击是有可能收复失地的。
瓦西里三世发动数万军队将斯摩棱斯克城围的水泄不通,惨烈的攻城战一直打了六个星期,斯摩棱斯克内的立陶宛军倚仗坚固的城墙数次击败莫斯科军的进攻。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斯摩棱斯克是可以撑到老西的援军抵达的,但命运之神对立陶宛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格林斯基从神圣罗马帝国带来了150多门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实心铅丸炮,
他将炮兵带到附近的小山上,猛烈轰击斯摩棱斯克城墙的薄弱点
。
古老的城墙架不住轰击,被炸开一个大缺口,附近的莫斯科军声势大振,发起冲锋。即便如此,斯摩棱斯克的立陶宛守军依然死战不退,他们堵在缺口处拼命抵抗,莫斯科军的进攻又停滞了。
格林斯基毫不犹豫的下令炮兵越过城墙,对城内居民区开火
,用铅包裹的炽热弹头倾斜入城内,斯摩棱斯克的市民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可怕的武器。
“整个城市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人们都喘不过气来,市民惊慌失措。” ——《古立陶宛编年史》
1514年7月30日,
剩余的守军在当地居民和神职人员的压力下被迫开门投降
,斯摩棱斯克落到了莫斯科大公国的手里。斯摩棱斯克城的易手对于立陶宛来说是一次绝对的战略失败,是军事上无法弥补的沉重打击。这意味着以后如果波立联邦要发动反击,必须要进攻重兵把守的斯摩棱斯克城。而莫斯科如果要发动进攻,以此城为支点,将会更加得心应手。
格林斯基对瓦西里三世的贡献是巨大的,从此以后,立陶宛再难有翻身的可能。
奥尔沙战役(Battle of Orsha 1514)
从第二次莫-立战争到现在,立陶宛都没有赢得一场胜利,随着斯摩棱斯克的快速沦陷,老西的救援计划也泡汤了,莫斯科军乘胜追击,又接连攻下了科尔切夫、莫斯特斯拉夫、多布凡纳等城镇,失败的阴影笼罩在许多人头上。
但老西是个心思缜密,性格坚韧的人,斯摩棱斯克虽然已经丢失,但他手上依然有筹码,那就是已经完成集结的强大军队。这支军队的规模虽然不是特别大,但质量是实打实的强:16,000名精锐的立陶宛骑兵,14,000名从波兰抵达的轻装和重装骑兵、3,000名波兰步兵和炮兵和2,500名从波西米亚来的志愿者构成了这支约
35,000
人由骑兵构成主力的军队。
瓦西里深知对手是准备玩真的了,他也不敢大意,
45,000
莫斯科军谨慎的在奥尔沙镇附近建立营地。经过双方探子的来回侦查以及其他准备,9月8日清晨,奥尔沙战役打响。此战莫斯科军的指挥官是来自罗斯的古老贵族后裔,伊凡·切尔雅德宁。
波立联军的指挥官是上一篇1500年在韦德罗沙战役中战败被俘的立陶宛大贵族康斯坦丁·奥斯特罗日斯基
,他将立陶宛的主力骑兵和波兰重装骑兵布置在阵线正中,前方是用来掩护进攻的步兵,波兰的轻骑兵在两翼,预备队和炮兵放在后方。
1514年9月8日清晨,阳光刺破淡淡的晨雾照在了波兰重骑兵银光闪闪的板甲上。伊凡抢先下令进攻。莫斯科军的骑兵在伊凡的亲自指挥下向两翼包抄迂回,试图包围对手的军队。然而波立联军早有准备,弓箭和骑兵协同防御,莫斯科军好几次冲击都失败了。
伊凡执着的继续整理军队进攻对手的两翼,从而忽略了己方本阵的防御
,这是一个要命的疏漏。
康斯坦丁抓住机会,马上下令让波兰重骑兵和立陶宛轻骑兵从正中心向莫斯科军主力冲锋。双方激烈拼杀,立陶宛人一次又一次的向莫斯科军两翼猛攻。
波兰重骑兵在步兵的掩护下发起迅猛无比的冲锋
,他们犹如钢铁洪流般楔入到莫斯科军的阵线中,再撤出来,再冲进去。
莫斯科军也爆发了绝强的斗志,他们拼死防御波兰骑兵的冲锋
,一拨人受伤后另一拨人迅速顶上,虽然防线遭受了猛烈的打击,然而还没有溃散。
此时,正处上风的立陶宛和波兰骑兵似乎经受不住打击,开始向后撤退。
伊凡认为对手已经崩溃,大喜过望之下下令所有后备军队出动追击“逃兵”。
然而波立联军的骑兵的“溃退”仅仅维持了几分钟,康斯坦丁眼见莫斯科军倾巢出动,立刻下令联军骑兵回头,向敌军两翼包抄。此时正在波立联军侧翼鏖战的莫斯科骑兵突然受到了在附近森林里埋伏的波兰炮兵的猛烈轰击,猝不及防的骑兵来不及规避,无数实心弹丸狠狠的砸在骑兵堆里,人和马破碎的肢体混杂着泥土被泼洒到空中。
此时波立联军的骑兵已经完成了对敌军的包围,所有骑兵向包围圈内的步兵发起了无情的攻击
,炮兵也对莫斯科军主力发起覆盖射击。十几年来的屈辱和仇恨在这里得到释放,鞑靼人和立陶宛人射出遮天蔽日的箭雨像冰雹一样重重砸在莫斯科步兵的身上,无数人中箭倒地,发出悲怆的哀嚎。
来自克拉科夫最精锐的波兰重装骑兵擎着红底白鹰大旗来回冲锋
,被冲撞而死的,被践踏成肉泥的,被骑枪戳个对穿的,被战刀,钉头锤,大斧屠杀的士兵不计其数......伊凡这才反应过来上当了,他急忙下令撤退。
康斯坦丁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所有被攻占的城市,除了斯摩棱斯克。
此时波立联军经过奥尔沙战役已经精疲力尽,而且冬季即将来临,这一切都给了瓦西里三世巩固斯摩棱斯克防御的时间。两个月的围城没有任何进展,康斯坦丁只能无奈的撤退,但奥尔沙战役的影响无意是巨大的,莫斯科大公国虽然控制了斯摩棱斯克,但其野战部队遭受重创,短时间内无力组织兵力反击。奥尔沙之战为波兰赢得了足够的国际声望,直接的影响就是让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在维也纳主动与老西和平谈判,解散了针对波兰-立陶宛的联盟。
之后,立陶宛多次试图夺回斯摩棱斯克而不成,1518年莫斯科军再次被康斯坦丁击败在波洛茨克,双方小规模的冲突一直持续到1522年再次签订为期五年的合约。但值得注意的是,
瓦西里三世没有将斯摩棱斯克还给立陶宛,老西竟然也默认了这个事实
,至此,第五次莫-立战争划上了句号。
第五次莫立战争有许多的疑点,奥尔沙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波立联军反守为攻的开始,但在后面几年他们却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军事重镇斯摩棱斯克的丢失是非常沉重的战略失败,老西应该努力将其夺回才是,可他竟然没有那么做。战争结束后,立陶宛不仅寸土未收,竟然还丢失了5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有鉴于此,我认为莫斯科大公国依然获得了第五次莫-立战争的胜利。
[6]维基词条—立陶宛-莫斯科战争、老西吉斯蒙德一世;
对波兰-东欧史感兴趣的人,欢迎加群交流学习!
波兰-东欧史学习交流群号:731688622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