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微笑的充电器  ·  正则表达式·  1 年前    · 
喝醉的跑步机  ·  NamedPipeServerStream ...·  1 年前    · 

2022年 ,我局 坚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认真学习 宣传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全面 贯彻 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市委市政府 工作 要求,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 稳中求进,坚持党建引领, 突出稳就业保民生工作主线, 统筹做好人力社保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有力 服务和保障 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大局。

一、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 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面对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坚决落实国家及我市防疫情稳增长工作部署 组织实施稳就业专项行动,制定实施30条政策措 ,多措并举稳保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 26.1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 基本控制在5%以内, 牢牢守住了就业基本盘 一是着力助企纾困稳保就业。 实施社保费缓缴扩围政策,推行“即申即享”经办服务模式,截至11月底,累计缓缴135亿元,惠及3.5万家企业。强化岗补社补等政策支持,截至11月底,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支出79.57亿元, 发放 创业担保 贷款 30余 亿元,新增参保创业单位 5 万户,带动就业岗位 25.3 万个 挖掘重大项目及“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岗位 ,开发疫情 防控 和社区生活服务类岗位 ,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二是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 推出一次性扩岗补助等16条帮扶举措“政策包”,挖掘本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区工作者、科研助理等岗位招用高校毕业生3万余人 ,开展进校园送服务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组织各类毕业生招聘活动528场, 深化 实名服务和“点对点”推荐岗位 、“一生一策”帮扶, 确保了 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 局势稳定。 落实农村就业服务、培训和帮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6.5万人。开展就业援助“暖心活动”,送岗位、送服务、送政策、送温暖,综合运用鼓励用人单位招用、支持灵活就业、公岗安置等措施, 帮扶 城乡 就业困难 人员 就业18.5 万人 ,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三是持续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 。牢固树立职业技能培训为就业服务理念,制定实施首都技能人才“金蓝领”培育行动计划,采取 定岗培训、订单式培训等方式,面向城乡各类人员开展 大规模培训, 完成补贴性技能培训142.8万人次。 四是全方位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实行走访企业和“服务包”制度,推行直播带岗、专场招聘等形式多样的服务, 发布招聘岗位信息 60.4 万个 出台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17条措施,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人力资源服务主题活动,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朝阳园区开园,并获批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贸易基地,市场配置人力资源决定性作用有效发挥。开发外籍人才配偶求职信息采集专属APP,建立外籍人才配偶就业信息库,为有就业需求的外籍人才提供一对一精细化就业服务。五是加强就业风险监测预警防范。 运用社保大数据 加强就业失业监测预警, 强化 互联网平台企业 裁减员情况监测预警、政策指导和跟踪服务。 加强事中监管,在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实施“6+4”一体化综合监管。

二、 持续深化改革创新 ,社会保障安全网进一步织密扎牢

坚持以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目标,不断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持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截至11月底,全市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62.7万人、1390.4万人、1336.8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3.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障覆盖人数为187.9万人。各项社保基金收入3358.9亿元、支出2772 .1 亿元,当年基金累计结余586. 8 亿元。 一是 扎实推进社保 制度改革。 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按要求上解全国统筹资金364亿元。 深化 “年金政策进企业”宣传 工作机制, 持续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 本市 成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 推进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落实, 推动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 二是稳妥实施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7月1日起,启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三是 稳步 提高社保待遇标准。 按照国家部署,制定发布我市2022年社会保障待遇标准集中调整方案,稳步提高各项社保待遇水平, 已于7月底发放到位 四是持续强化社保基金管理和经办服务。 开展社保基金管理提升年行动,组织推进社保基金安全警示教育月活动, 持续推进社保基金管理问题专项整治,健全“六查”“四防”机制,守好群众“养老钱”“保命钱”。 优化社保经办流程,持续推进“智慧人社”一体化平台建设,印发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 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达到61.8%。

三、高标准做好人才人事工作,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激发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聚焦“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以实施“首都育才工程”为牵引,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着力打造适应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一是加强 人才培养培育。 制定出台首都专业技术人才“登攀”计划实施方案和首都技能人才“金蓝领”培育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市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达50家;稳步推进博士后工作,优化站点布局,全市共有博士后工作站1 71 个、园区分站3 90 个、流动站51个、创新实践基地 28 个。实施国际博士后引进计划,为166个科研项目、7个国际交流培养项目提供经费资助1044万元。印发推进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全市新增技能人才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5万人。 二是 优化人才评价机制。 出台深化经济、会计、 艺术等 8 领域 职称制度改革办法,增设经济、会计正高级职称,在全国率先建立应急职称评价体系 ,向 京津冀国家技术中心 等新型研发机构下放职称评审权 。积极推进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强化行业企业在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全市共有218家备案企业开展等级认定,64家机构开展第三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开展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探索实施“一岗双认”评价模式 ,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三是 畅通人才流动渠道。 发布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2.0版),共认可110项含金量高的境外职业资格,增加科技、金融、卫生等领域境外职业资格;搭建首个省级境外职业资格查询验证平台,平台访问量已达14万人次,为322家单位提供610人次查验服务,吸引鼓励更多领域国际专业人才来京创新创业。制定“两区”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实施方案,以市级上账任务、自选任务、市区联动项目“三张清单”为抓手深化任务落实。发布职业资格考试目录(2.0版),支持境外人员在京申请参加的职业资格考试达到40项,涵盖金融、建筑、规划等“两区”建设多个领域,为“两区”建设吸引使用境外人才提供支持。发布“两区”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目录(2022年版),将脑科学研究、作物育种、直播电商等领域急需紧缺岗位和职业列入目录,为用人单位、劳动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指引。平稳推进积分落户工作,6006人获得落户资格。 四是强化人才激励保障。 开展 县以下事业单位职员等级晋升改革, 完成308个 乡镇 街道 职员的等级套转和等级晋升。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体系,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人员队伍生机活力 实施 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 推行“新八级”岗位绩效工资制,合理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完成第六批“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中华技能大奖等获奖人选推荐工作。有序组织开展人事考试,做好 冬奥 表彰奖励、 冬奥组委工作人员赛后安置 工作。五是开展专技类和技能类培训机构监管工作。印发《北京市营利性外商投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办学管理办法》,降低外商投资准入门槛,规范引导外商投资办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专技类培训机构发行预付卡备案监管和预收资金监管,已解决培训退费投诉7763件、协调退费3148万元。

四、着力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 ,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牢固树立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 坚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保市场主体相结合, 突出 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 着力健全劳动关系调处体系,劳动关系保持总体和谐稳定。 一是完善根治欠薪 体系 坚持把国务院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督察 考核作为检验提升本市根治欠薪工作的有力契机, 严格落实欠薪突发事件“两小时快速响应、指挥调度、落位管控”机制,强化联动处置,确保欠薪案件线索动态清零 截至11月底, 为2. 3 6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 3.04 亿元。 二是 加强用工指导和风险监测。 强化劳动用工指导,推动新就业形态领域头部企业开展集体协商, 推行电子劳动合同,覆盖员工近100万人,在自贸区内探索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实体工作站,扩大劳务派遣员工使用范围。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落实“和谐同行”三年行动计划 。发挥 劳动用工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功能 紧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重点行业, 监测 劳动用工 风险企业 1975 家,预警 800 家次,涉及职工 88.6 万人。 三是提升 矛盾纠纷化解效能。 稳慎调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推进新就业形态调解组织建设,开展“百名调解员联千企”专项行动,引入社会力量加大基层调解力度,推行“案前调解+速裁”工作模式。全市调解仲裁机构全年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7万余件,仲裁立案受理13万余件,仲裁结案率95.3%、调解成功率67.3%、仲裁终结率75.5%。 常态化推进信访维稳工作, 提升12333热线咨询服务系统智能化水平, 电话解答群众满意率保持99%以上。 四是加大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调控力度。 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 发布企业 工资指 导线 和行业指导线, 开展企业薪酬调查, 发布人力资源市场薪酬大数据季报和年度报告, 促进一线劳动者薪酬合理增长。

五、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提升人力社保公共服务效能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持续巩固巡视整改成效,以严的主基调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一是持续加强政治思想建设。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 ,巩固 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夯实事业发展思想根基,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创办“学理论悟思想作表率”微信群,采用主题学习+日常学习模式,开展“一日学一日悟一日评”活动,深化理论学习效果。二是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 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 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全面领导, 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党务干部特别是书记队伍建设,切实抓好“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落实,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三是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市委要求,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整治“四风”顽疾。抓好权责清单动态化管理 围绕社保基金和就业培训资金监管、人事考试、非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引进等重点领域和环节,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扎实抓好“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从严管理监督党员干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四是着力推进系统行风建设。 认真落实“接诉即办”要求,持续深化“局处长走流程”专项活动,坚持“全城办同标办 ”,梳理发布涵盖214个服务事项的《北京市人力社保服务规范》,建立政策 文件“四必须三同步两到位一评估”机制,推进 退休、灵活就业、失业服务等事项 打包“一件事”集成式服务改革落地,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群众、企业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人社服务。 五是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选派4个批次47名干部下沉社区一线支援疫情防控,组织机关干部到天桥街道太平街社区参加抗疫值守。积极落实行业监管职责,切实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劳务派遣等行业的疫情防控工作, 组建督导组,对相关企业进行监督检查,落细落实疫情防控要求。

附件:2022年度日常履职考核事项完成情况自查表


2023年1月3日


附件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2022年度日常履职考核事项完成情况自查表

序号

自查内容 (年度任务)

落实情况

1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迅速统一全局思想和行动,深刻领会 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 四个意识 、坚定 四个自信 、做到 两个维护 。坚决落实党中央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稳就业保民生工作主线,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有力服务和保障我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大局,推动首都人力社保工作取得新成效。

2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服务保障。

完成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和突出贡献个人国家级表彰推荐工作,推荐突出贡献集体 20个、突出贡献个人20名。完成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表彰工作,共评选先进集体502个、先进个人1803人,奖金、奖牌、证书、奖章已全部发放完毕。完成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幕式国旗入场环节楷模代表服务保障工作。

3

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各项措施。

严格落实 新十条 和本市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局党组每周听取全局和行业疫情防控一周工作情况汇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将稳定经济增长措施涉及我局的7项任务纳入局重点业务工作目标每月督办,并向局党组和全局通报进展情况,7项任务已全部完成。

4

支持农民就业创业,确保 零就业家庭 动态清零。通过支持企业稳定扩大就业参保、促进农村劳动力乡村产业就业参保、推进公共服务岗位参保、规范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参保、引导多途径参保、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参保等措施,实现5万名就业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保险体系。

全年,通过公共就业服务、开展政策帮扶、强化职业培训等方式,促进 6.5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已完成全年目标。开展就业意愿摸查,强化就业援助帮扶,落实促进就业政策,做好跟踪服务,帮扶零就业家庭614户、就业740人,实现 零就业家庭 动态清零。

5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施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计划。

按照 自愿申报、择优遴选、成熟一家、公布一家 原则,在互联网营销师等数字技能领域开展新职业评价机构遴选及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指导美团、饿了么、滴滴、货拉拉等平台企业召开恳谈会,听取骑手、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劳动者对交流协调机制和投诉举报制度的意见建议。推动美团达成惠及4万骑手的 5.20 关爱计划,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7月1日起,启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6

实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

截至 11月底,全市新增参保创业单位5.03万户,带动就业岗位25.31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余亿元。认定第六批北京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家。举办第五届 中国创翼 创业创新大赛北京市选拔赛暨第五届 创业北京 创业创新大赛,全市共1944个企业及创业团队报名参赛,43个项目获奖,其中10个项目入围第五届 中国创翼 全国总决赛,创历史最好成绩。

7

组织开展 300余场应届高校毕业生线上线下招聘会、就业创业指导活动等服务。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

推出一次性扩岗补助等 16条帮扶举措 政策包 ,挖掘本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区工作者、科研助理等岗位招用高校毕业生3万余人,开展进校园送服务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组织各类毕业生招聘活动528场,深化实名服务和 点对点 推荐岗位、 一生一策 帮扶,确保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

8

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 2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本年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 26.1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控制在5%以内。

9

促进培训与就业、培训与用工有效衔接,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完成 70万人次培训任务。

牢固树立职业技能培训为就业服务的理念,制定实施首都技能人才 金蓝领 培育行动计划,聚焦科技创新、城市运行保障、生活服务等领域,采取 定岗培训 ”“ 订单式 等方式,面向城乡各类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截至11月底,完成补贴性技能培训142.8万人次。

10

加大外籍人才配偶就业服务力度,定向开展就业意向内测,探索建立外籍人才配偶就业信息库,对外籍人才配偶就业提供精准服务。

开发外籍人才配偶求职信息采集专属 APP,建立外籍人才配偶就业信息库;在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外籍人才业务经办窗口,设置外籍人才配偶就业服务宣传专栏和二维码,引导外籍人才在办理业务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同步登记配偶求职信息。针对配偶有就业需求的外籍人才,开展一对一精细化服务。

11

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

贯彻实施《关于进一步发挥猎头机构引才融智作用建设专业化和国际化人力资源市场的若干措施(试行)》,鼓励创新主体通过市场化机制筛选符合岗位条件的人才,发挥猎头机构引才融智作用,为本市引进海内外优秀杰出人才。拨付第二批使用猎头机构选聘人才奖励资金。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朝阳园开园运营,科锐国际、智联招聘、 BOSS直聘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通州园引进5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数超50家。

12

开展高校毕业生线上线下招聘会、就业创业指导活动,推动离校未就业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

开展企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交流活动,为北京联通、青年政治学院、政法职业学院、财贸职业学院招聘毕业生提供精准服务。举办北京地铁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企对接暨直播带岗活动,北京地铁公司提供招聘岗位 100余个。累计制作劳动关系、社会保险政策、心理辅导、面试求职等精品课程23个,完成直播课、公开课等职业指导课程25场。为北京地区高校就业辅导员等人员开展求职创业补贴等培训。通过 好工作 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政策信息1350篇,招聘类信息每个工作日不少于4条。

13

促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就业信息和社保转移接续互通、人才资质互认,推动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和医保药品目录逐步统一。

每周向河北省张家口、承德、雄安、廊坊等地推送企业招聘岗位信息 17.75万个,涉及用工企业5408家次,组织线上招聘会88场。截至11月底,京津冀之间流动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顺畅,北京与天津之间转入转出1.27万人,北京与河北之间转入转出3.15万人。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度北京市职称评价工作的通知》,外迁津冀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中与我市专业技术人才享有同样待遇,并实现京津冀三地应急、创意设计等职称专业互认。

14

持续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服务。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工作,深化岗位信息共享,联合开展招聘活动。继续开展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健全京津冀劳动人事争议协同处理机制,妥善处理跨区域劳动争议案件。

每周向河北省张家口、承德、雄安、廊坊等地推送企业招聘岗位信息 17.75万个,涉及用工企业5408家次,组织线上招聘会88场;举办 2022年京津冀博士后人才招收洽谈会 ,天津36家、河北37家博士后设站单位参加,发布岗位需求200余个。截至11月底,京津冀之间流动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顺畅,北京与天津之间转入转出1.27万人,北京与河北之间转入转出3.15万人。召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委员会专家评审会,审议通过3A级及以上机构15家,认定1A级机构309家。协助雄安新区全部29家民办培训机构完成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分级评估。截至11月底,全市共处理企业所在地位于津冀两地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074件。

15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出台支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在全国首批启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为本市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提供职业伤害保障。

16

稳步提高各项社保待遇标准。

制定发布本市 2022年社会保障待遇标准集中调整方案,稳步提高各项社保待遇水平,已于7月底发放到位。其中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办法调整,惠及318万余名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待遇人均月增40元,基础养老金人均每月900元,老年保障福利养老金人均每月815元,惠及90余万人;工伤人员伤残津贴根据伤残等级程度调整,生活护理费根据工伤人员护理依赖程度调整,工亡人员供养亲属抚恤金每人每月增加170元。

17

推进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便利化出行试点。

北京市社会保障卡(北京民生一卡通)已设计加载交通出行功能,能够满足包含老年人在内的所有持卡人乘坐公共交通需求,并享受优惠政策。

18

北京市社会保障卡(北京民生一卡通)管理办法。

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北京市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办法》共 4章18条,进一步规范了社会保障卡使用和管理,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切实维护持卡人合法权益,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19

发布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促进国际专业人才来京执业。

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两区 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等需要,出台《北京市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2.0)版》,认可110项 含金量高 的境外职业资格,并对持职业资格的专业人才提供 5+5 支持政策,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助力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吸引国际化专业人员来京创新创业。

20

完善社区工作者工资动态调整机制。

发布年度和季度《薪酬调查大数据报告》,为市民政局调整社区工作者工资提供参考。

21

全力建设数字政务 一网通办 ,聚焦个人全生命周期服务,完成灵活就业、失业服务一件事场景建设。

灵活就业和失业服务一件事集成服务信息系统已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业务办理 零跑路、零材料 ,打包联办、一网通办。

22

全面落实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和 5.0版改革任务。

灵活就业、失业服务、退休一件事集成服务信息系统已正式上线运行,实现关联业务打包办理。企业群众持电子证照即可办理经营许可、社保等领域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制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综合监管手册和联合检查单,在东城、朝阳、大兴和经开区开展一体化综合监管试点;印发《北京市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一体化综合监管实施方案(暂行)》,在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试点开展一体化综合监管。出台《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 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