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鸟类,在我国每个省份几乎都有分布。布谷鸟其实是杜鹃科鸟类的一种,生物学上被称为“大杜鹃”。由于在夏季6月份麦子成熟快要收割时,这种鸟就会发出有规律性的“布谷-布谷”嘹亮的叫声,因而得名“布谷鸟”。
布谷鸟的体型,在所有鸟类中差不多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成年之后身长在30厘米左右,它们拥有比较发达的翅膀,双翅的长度在20厘米上下,与我们常见的鸽子体型差不多。布谷鸟身上的羽毛,性别不同、不同部位都有一定的差别,比如雌鸟腹部羽毛红棕色、背部灰褐色、翅膀暗褐色、尾部黑色、头部和颈部浅灰色;而雄鸟的腹部基本为白色、背部暗灰色,与雌鸟有所差别。因此,布谷鸟看起来,羽毛颜色虽然不是那么华丽,但是也是变化多姿。
布谷鸟的性情比较孤僻,习惯于单独活动,绝大多数为候鸟,每年10月份前后随着天气变凉,就会长途跋涉飞往南方越冬。布谷鸟有一个看上去非常“残忍”的行为,那就是它们从来不筑巢,而是在繁殖期交配以后,将卵产在其它鸟类的巢穴里面,让别的鸟代替自己去孵化。如果只凭借着趁别的鸟不注意,将卵下在其它鸟的窝里,我们自然不会觉得它们残忍,只能感觉它们比较“慵懒”而已,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不顾。而实际上,之所以说它们“残忍”,主要是后续它们还有一些“过分”的行为。
比如,它们不是下完蛋就飞走了,而是趁着别的鸟不在的时机,时不时地回来查看一下,有时会叼来一些小虫子给刚孵化出来的幼鸟喂食,更多的时候,是趁着其它鸟不在,将窝内剩余的其它未孵化的鸟蛋给推出去,只留下最先孵化的这个雏鸟。
那么,布谷鸟为什么这么肯定刚孵化出来的雏鸟就是自己的孩子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布谷鸟蛋的孵化期,要比所依赖孵化的其它鸟类蛋的孵化期明显短得多。布谷鸟在选择鸟蛋“寄托”孵化对象时,也并不是随意找个鸟窝就下的,而是通过长期的观察,选择其它鸟蛋和自己形状、大小和颜色差不多的“宿主”。当布谷鸟一两次将未孵化的鸟蛋推出以后,其它鸟类则很难发现自己的窝中早已经出现了“异类”,仍然不辞辛劳地进行孵化。
布谷鸟的另一个“残忍”之处,就是从刚孵化出来之后就表现出来。由于布谷鸟的鸟蛋会率先孵化出来,那么这个刚孵化出来的雏鸟,天生就会施展一个技能,那就是将其它未孵化的鸟蛋,通过自己微弱的力量,慢慢地顶出鸟窝,这个技能根本没有“父母”去教它,而是天生的,从骨子里就带出来的。所以,在一个孵化周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鸟窝里的鸟蛋数量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就有可能只剩下布谷鸟的幼鸟一只雏鸟了。虽然不确定其它鸟会不会数数,但我想它们至少能觉察出自己下的蛋越来越少,但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喂养这只孵化出来的雏鸟,毕竟从其它鸟的角度来看,这只雏鸟就是它的孩子。
从生物学上看,这种将卵产在其它鸟类巢穴中的行为,叫做巢寄生或者孵卵寄生。这是一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选择结果,是一种环境胁迫下的生存之道,可以通过一种代价最小、投入最少的方式来确保种群的延续和稳定性。而在自然选择进程中,布谷鸟的卵也越来越与周围的环境保持高度一致,也就是带有明显的隐蔽和迷惑性,如果所下的卵和寄放鸟窝“主人”所下的卵有着明显的不同,则很容易被发现从而“寄生失败”,留下的则是大小、颜色、花纹与其它鸟卵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虽然从被寄放鸟类的角度来看,布谷鸟的这种做法的确是太“残忍”了,但是,与它们所影响的所有鸟类整体而言,则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一是布谷鸟这种巢寄生行为,并不是只针对一种鸟类,而是包括麻雀、大苇莺、灰喜鹊、伯劳等众多雀形目鸟类,据不完全统计,杜鹃亚科的47种类别,都全部采用这种巢寄生方式,寄生的对象则高达120多种鸟类。
另一方面,布谷鸟所选择的巢寄生对象,通常都是区域性的优势鸟种,它们的数量与布谷鸟比起来要多得多,所以,并不会对所寄生的对象种群产生重大影响,反而会不断地调整和维持一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性。
我们应该看到,布谷鸟虽然行为方式比较“独特”,但对整个生态系统并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布谷鸟的食物来源,主要包括多种昆虫、松毛虫等,特别是以松毛虫为代表的毛毛虫类,很多鸟类并不喜欢吃,正是由于布谷鸟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抑制了森林和人工林病虫害的产生,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典型的益鸟,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