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icx.zhimg.com/v2-41291afbce65843f6fdaf7b4c5766f34_qhd.jpg?source=57bbeac9)
八旗
清朝八旗虽然吃着铁杆庄稼,但是每次打仗都要交血税的,有清一代,基本上当战争兵器用。明朝宗室就是纯纯的耗材,除了吃饭生崽,浪费民脂民膏外,毫无意义。 先说满洲八旗交的血税吧。 清初两场大仗,三藩之乱和平定准噶尔。 三藩之乱期间,八旗八品官以上(含八品)的军官在三藩之乱期间战死658人。其中都统1人;副都统4人;前锋参领5人(满4蒙1),占定额数的31.25%;署前锋参领2(满2),占定额数的25%;前锋校14人(满12蒙2…
不能,你想多了。 所谓铁杆庄稼,那是正经职业军人才有这钱粮待遇 清代八旗兵有20多万,也就是说能领钱粮的只有这20多万人可以领,按照兵种不同领1到4两。 同时春秋两季度会领取大米,大米是带壳的,因此汉人到内城开了很多磨米房来赚钱。 后来由于旗人生计原因,清廷又开放了一部分职位,比如说有米养育兵,和无米养育兵。这类职位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一个职位是可以领米的一个是领不到的。 [图片] 附一张乾隆31年财政开支。 满汉兵饷…
事实并非如此,从入关到雍正初都是汉军八旗的高光时期,汉军八旗的政治地位在中央层面逊于满蒙八旗,但在地方层面远高于满蒙八旗。 自顺治四年至雍正十三年止,共九十二年,八旗人员之任督抚者,汉军则十居其七, 满洲十居其三,蒙古仅二人。《听雨丛谈》顺治朝的18年中,除屯泰等极少数满洲旗人和骆养性、吴惟华等少数汉人,包括漕运和河道在内的地方总督全部是汉军旗人,汉军旗人任顺治朝总督缺98%左右,占全国总督巡抚缺的77%…
我看有人拿咸丰三年吏部右侍郎爱仁奏折里一句话“ 步军营额设甲兵共两万一千余名,风闻现在空额过半”来证明清朝八旗制度下八旗军队也吃空饷。 然而,这恰好说明清朝八旗制度下的“吃空额”和历代不同。 八旗所谓的“吃空额”是八旗兵丁吃自己的空额,而不是八旗军官和历代军官一样“多吃多占”。 我们可以看《咸丰实录》是怎么记载的: 朕闻步营兵数多不足额,街道堆拨,往往雇夫充数;该管官巡查明知不究,似此上下相蒙,尚安…
借乌兰布通之战,说说八旗军的战斗力。 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五月,噶尔丹率三万骑兵,越过杭爱山脉,对喀尔喀蒙古(今外蒙古)发起了大举进攻。 [图片] 三个月内,喀尔喀三大部集体崩溃,二十余万难民跑到了清喀边境避难。噶尔丹持续东进,一直打到了今天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之后两年,噶尔丹的骑兵军团一直在蒙古草原游荡,试图长久占据此地。 这一举动严重损害了清帝国的利益,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对于这场大战,双方准备得如何呢?…
满洲八旗最后的脸面,最强战力,最悍勇的士兵——索伦人
引言在清朝中后期时,清军中存在着一群特殊的士兵,他们堪称是八旗军最后的脸面,也是清廷能拿出手的最强战力,其战斗力极强,虽然人数很少(最多一次也不过出兵一万人),却参与过清帝国的几十场战争,立下大小功劳无数,这群特殊的士兵就是大名鼎鼎的索伦人。 [图片] 索伦人最开始指的是明末清初时期,居住在东西伯利亚与外兴安岭一带,黑龙江中上游地带森林与草原之中的土著居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野人女真”、“东海女真”、“生…
八百关宁铁骑,能打垮上万蒙古人,为何就是打不赢八旗?
[图片] 编者按:关宁铁骑,是首见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的一支明末强力部队。但历史上并没有“关宁铁骑”这一编制,是以很多说法就认为,“关宁铁骑”实际上是吴三桂的“夷丁突骑”。那么,真的如此吗? 《明季北略》:(吴三桂)部下有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皆耐搏战。而夷丁突骑数千, 尤为雄悍。敌望之辄遁。《明季北略》对于吴三桂兵力的夸张且不讨论,“夷丁突骑”显然是少数民族,最大可能是蒙古人。那么明朝后期的精锐铁骑…
旗制是一种兵民合一的治理手段:一般兵丁连同家人,都编入旗下;结合兵勇训练和平民登录,兵勇农耕所得以供应全旗人丁的衣食所需。满人史家考证,八旗制度上溯始于 1601 年,当时满族首领努尔哈赤(谥号清太祖)组织兵众,以三百人为一「牛禄」,以此奠定日后汉语「佐领」的架构。到了 1615 年,依不同颜色区隔组织的方法就此定型:共有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每一旗统五「参领」:每参领辖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