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义学
详细内容
基本信息

语义学是指符号学分支之一。关于符号或语言符号(语词、句子等表达式)与其所指对象关系的学科。美国莫里斯在提出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分时,认为语义学是对指符号与它可以运用于其上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卡尔纳普赞同这一区分,在《语义学导论》等著作中对语义学进行细致研究,并把语义学分为描述的语义学和纯粹的语义学。描述的语义学对某种历史地形成的语言的语义学特征,或对一切历史地形成的语言的语义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因所描述的是事实,故属于经验科学。
概念

语义学(Semantics),也作“语意学”,是一个涉及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一个术语。虽然各个学科之间对语义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大相径庭。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的意义,这里的自然语言可以是词,短语(词组),句子,篇章等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但是各个领域里对语言的意义的研究目的不同:
语言学的语义学研究目的在于找出语义表达的规律性、内在解释、不同语言在语义表达方面的个性以及共性;
逻辑学的语义学是对一个逻辑系统的解释,着眼点在于真值条件,不直接涉及自然语言;
计算机科学相关的语义学研究在于机器对自然语言的理解;
认知科学对语义学的研究在于人脑对语言单位的意义的存储及理解的模式。 [1]
分支
语义学semantics,研究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学科。也可以指对逻辑形式系统中符号解释的研究。发展趋势是两者汇流,相得益彰。语义学有5个分支。
研究传统
中国有很悠久的语义学研究传统,从最早的《尔雅》、《方言》,到后来的《说文解字》等等都是对词汇和汉字的意义的研究。还有中国的注疏训诂学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词汇学以及历史词汇学的很多内容。王力先生的巨著《汉语史》中就有词汇意义发展变化的一个专门部分。
自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引进中国以后,中国的结构主义词汇学有了很大的进展,出现了很多的著作,比如北京大学中文系符淮清先生的《词义的分析与描写》,还有贾彦德先生的著作《汉语语义学》都是代表性的著作。
20世纪末以来随着生成语言学在中国的兴起,形式语义学也开始有所发展,比如中国香港的潘海华和中国台湾的林若望。在中国大陆,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刚刚起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学中文系袁毓林先生,比如他对汉语“都”的研究。
研究重点
语义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语言意义表达的系统,不涉及具体的应用。语用学也研究语言的意义,但是更多的着眼于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言语行为、预设、会话涵义等等。但是在形式语义学的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很多学者把语用学的内容进行了形式化。 [2]
主要理论
语义的行为主义论和语义的语境论有相似之处,它也把语义放到交际互动过程中去研究,但它更注重人的心理活动,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对听到话语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