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互联网浪潮风起云涌,整个世界都在迅速发展,经济、生活形态、工作方式都在改变。设计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作为为明天的中国输送人才的教育界能做些什么?我们要培养的是明天的设计师,而非昨天的。所以,设计教育也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网上盛传的一段话发人深省:大学本科读的知识,大三就过时了大半。虽然不尽如实,但也有一定道理。
作为老师,无法传授明天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唤醒大家的前瞻意识,训练大家的思维方式,帮助大家学习明天可以使用的工具。如此,有了《设计调研》一书。
传统的设计调研不是必需的,很多时候,设计师凭借审美直觉和经验灵感做设计,甚至无须调研,结果是无数设计师的窘境:在企业中并不受重视,工作无法体现价值。这一页,在未来,应该会翻过去。科技的发展,使得所有的行业必定遭遇转型。产业发展到体验经济,对用户的深度理解和创造为用户的体验而做的产品成为未来的必然。我们的生活正在每分每秒地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设计是体现创新的重要途径。
未来的生活,无法参照过去的经验,我们必须从各学科中汲取养分,从用户那里直接寻找创新的依据。能够被市场接受并活下去的产品,必须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需要更简便、更迷人的交互过程,甚至能激发情感等精神层面的感受。在新技术不断推出的今天,继续使用传统的工具都将无法跟上前进的步伐。所以设计调研的新技术可能脱胎于传统,但是又必须应运于互联网时代而生。本书中,选取的主要设计调研方法都来自互联网实践,但是其使用的范围也同样包括传统的产业。它们是互联网思维执行的工具。
与传统的理论先于实践,教育指导业界不同,我个人认为,在设计的今天,业界在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了高等教育的前面。虽然基础研究领域,还是以学界为主,但作为以实践论成败的设计专业,在更多的创新中,企业冲在了前面。学界要向企业学习,因为我们在暖洋洋的教室里探讨的案例,可能是许多企业生死的抉择。有理由相信,他们会比我们更体察其中的甜酸苦辣。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大量地邀请了来自互联网企业第一线的设计师参加编写。相信他们在互联网实战的经验对我们的学子和初入职场的设计师们有很好的价值。
我不知道2014年会发生什么。就像在2012年,我也不曾想象到会有如此的互联网大战,我和妈妈的生活会有如此大的改变。但是,我坚信这个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欣喜地期待新一轮的风云起伏,看更多的连接正在形成,也许凯文·凯利所预言的蜂群思维的时代已经不远,也许它们正跳跃着、高歌着“涌现”出来!
挥手2013
2013年,机缘凑巧让我遇到南怀瑾,使我领悟了与世人的交往方式:以助人者的身份连接、布道。我将不辱使命。
且容我以互联网的姿态,将放肆的幸福连接给你们。
青春怒放,不忍散场。
戴力农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