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采访龚全珍,记者听到一番言辞恳切的自我批评:“这两年,我为党为国为群众做的事情太少了,离优秀党员的标准还差得很远。”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几十年过去了,甘祖昌将军的嘱托,龚全珍一刻也没有忘记……

“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决不能无功受禄不劳而获”

1985年冬天,甘祖昌将军的病情加重了。

他让龚全珍找出一个珍藏的铁盒子,又把孩子们叫到床头,当着大家的面说:“盒子里的几样东西,都是我最珍贵的,留给你们作纪念。你们要珍惜荣誉,不给组织添任何麻烦,更不能做任何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

铁盒子里,是用红布包着的3枚铮亮的勋章。勋章在孩子们手上转了一圈,最后回到了龚全珍手里。将军语重心长地说:“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不劳而获。”

这一幕,深深刻在了龚全珍脑海里。

将军病故那一年,龚全珍63岁。尽管年过花甲,为了将军的嘱托,她几乎把自己全部的光和热,都无私奉献给了社会。

在幸福院里居住的那些年,龚全珍不像是被照顾的对象,倒更像院里的工作人员。她自己动手料理家务,经常组织老人进行政治学习,又成立了“幸福学习小组”,义务辅导院里的孩子们学习。隔三岔五,她还要到附近的学校或者纪念馆去上传统教育课。

从1997年起,她连续10年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任领导职务。走街串巷跑学校,更是成了家常便饭。哪所学校有困难,哪个孩子需要帮助,她心里都有本明细账。

琴亭小学副校长贺景华还记得,龚老师讲的“八粒蚕豆过草地”的红军故事,让孩子很快改掉了挑食、浪费的坏毛病;驻地武警官兵还记得,龚妈妈讲述的甘祖昌将军事迹,感动得不少人热泪盈眶;县老干局局长王慧敏告诉记者,每次离退休老干部集中学习讨论,不论刮风下雨,龚全珍从没缺席过……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龚全珍说到做到。

“身为党员,心里要永远装着老百姓”

在将军心里,百姓的分量重如千钧,在龚全珍心里也一样。

“奶奶”是萍乡实验学校教师彭艳峰对龚全珍的称呼,透着股亲热劲儿,就像是亲祖孙。彭艳峰说,前些年,家里屡屡陷入困境,每次龚全珍都施以援手,而且一帮就是18年,全家人早把她当作了亲人。

“奶奶给我们家的帮助,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她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彭艳峰告诉记者,认识龚全珍时自己还在念小学。当时,身患残疾的母亲没有工作,家里境况窘迫举步维艰。龚全珍一边鼓励彭艳峰的妈妈坚强面对,一边帮着筹措做生意的本钱,还承担了彭艳峰的学费……久而久之,彭艳峰把无私奉献的龚全珍和自强不息的母亲当作了偶像。

高考报志愿时,彭艳峰询问母亲的意见。母亲说,还是像奶奶一样当老师好,关心孩子,教育下一代,生活得很充实。于是,彭艳峰选择了赣南师范学院。如今,她越来越喜欢教师这个职业,2012年还被评为“萍乡市优秀教师”。

采访中,这样的感人故事记者一连听了10多个。

社区居民刘青松家境贫寒、体弱多病,龚全珍主动与他结成帮扶对子,不仅捐款捐物,还多次上门看望慰问,让他时时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孤寡老人赵婆婆年事已高,生活困难,龚全珍定期为她送去米面油盐和猪肉,还自掏腰包带她去看病。

“身为党员,心里要永远装着老百姓”,龚全珍说,这是将军留给她的最大财富。

“挑起老党员的担子,不摆老干部的架子”

对于需要帮助的群众,龚全珍总是尽其所能,慷慨解囊。有人作过统计,近10年来,她花在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方面的钱,超过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然而,乐于助人的龚全珍,自己却很少开口寻求帮助,唯恐麻烦组织、麻烦别人。

5月初,龚全珍应邀到三板桥乡作报告。等到中午上完课,她执意要坐公交车赶回县城,到家里吃午饭。乡里不放心90岁的老人坐公交车,只好告诉她下午有人到县城开会,饭后可以搭顺路车,老人这才留下,破例吃了一顿工作餐。

龚全珍过日子向来节俭,衣着朴素,粗茶淡饭,从不乱花一分钱。前段时间,子女们心疼老人,给她买了几套质量好些的保暖内衣。得知一套要200来块钱,老人家不停念叨“太贵了,买得太贵了”。

龚全珍的女儿甘公荣告诉记者:“我母亲就是这样的人,钱用在自己身上总觉得是浪费,总想着怎么能帮别人。她一直牢记着爸爸生前常说的话,‘挑起老党员的担子,不摆老干部的架子’。”

龚全珍还告诫儿女:“你爸爸一辈子都在为老百姓做好事,我们都要好好向他学习。现在,有些孩子面临失学,我一个人能力有限,你们也要伸出手来,能帮多少就帮多少!”没过几天,甘公荣就向城厢中学贫困学生李利平伸出了援助之手。随后,她又将一名残疾人家庭的女孩作为扶助对象。

这就是龚全珍,永远铭记着将军的嘱托,在一次次捐赠、一次次扶助、一场场语重心长的报告、一个个启迪心灵的活动中,展示出一个共产党人的高贵品格和爱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