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辖市、区工信(经发)局,常州经开区经发局,各处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最新决策部署,扎实推进“532”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新能源之都”,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级,更好统筹全市工业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助力阔步迈进GDP万亿之城。现将《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3月3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市工信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要点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信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切实担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聚焦聚力“532”发展战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顺利完成全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工业规模总量跨上2万亿元新台阶,跃升至全省第三位,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常州市制造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在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上排名第16位;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入选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工业设计特色类),为该类别全省唯一。
一、2022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工业运行稳中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增速列全省第二、苏南第一;工业用电同比增长1.5%,增速连续六个月保持苏南第一。全市实现工业开票销售2万亿元,同比增长1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1%、列全省第一。
2.工业投资稳步增长。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列苏南第二;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7.5%,增速列全省第三、苏南第一,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53.7%。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2%,占工业投资比重为95.8%,成为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
3.重点项目有序推进。54个2022年江苏省重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87.6亿元,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的121%。339个“532”发展战略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050.3亿元,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的117.2%。
4.节能目标全面完成。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11.11%,下降幅度列全省首位,超额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序时进度。
二、2022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坚持把握“时度效”,工业经济实现稳定增长。一是科学开展疫情防控。切实履行企业防控专班牵头职责,落实“人物环境”同防,严守企业防线。及时转换应急响应和常态防控模式,有效应对“3.13”疫情;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优化调整策略,督促指导企业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二是全力保障双链畅通。创新设立货运车辆快速入常通道,上线“龙城畅运”电子行程单登记系统,设置货运缓冲服务站、健康驿站及货车营地,确保货运物流顺畅。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应急响应机制,构建省、市两级“白名单”,实现项目快速推进,复产难题迅速协调解决,切实保障重点企业稳岗保链促生产。加强跨区域物流合作和上下游产销对接,确保重要原材料供得上、关键产品出得去,向外省市推送协调事项558条。三是不断优化政策扶持。制定出台“关于扶持帮助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纾困的十条政策”,全力保市场主体。鼓励规模以上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根据自身风险管控需要,自愿投保疫情防控综合保险,并对保费进行财政补贴。印发“大走访大服务活动”政策汇编,通过走访、调研等多种形式,拓宽信息宣传渠道,提高企业政策知晓率。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发放1000万元新能源汽车补贴资金,支持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
(二)坚持推进建圈强链,产业集群实现加速成长。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围绕全市“532”发展战略,牵头出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提出10个主攻方向、36项具体举措和30项支持政策,推动地标产业强链、新兴产业拓链、未来产业建链,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硬核产业集群。印发“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二是深化集群培育。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总体发展良好,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新能源集群产值分别增长68.1%、33.4%和28.8%。集成电路产业链强化上下游合作,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13.7%。新型碳材料集群项目高分通过专家组验收,进入工信部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名单。常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入选省集群发展促进机构。三是加快优势形成。抢抓新能源风口,构建以“发电、储能、输送、应用”为关键环节的产业格局,新能源领域产值超过5000亿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同比增长96.5%,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02.2%。全年新能源整车产销超34万辆,整车、动力电池产销量均占全省一半,溧阳市动力电池产业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三)坚持深化技术创新,发展动能实现持续提升。一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提档升级,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获批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推进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筹备建设工作。强化企业技术中心培育,新增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增26家工业企业和1家软件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市新增13个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产业化项目,获省财政补助1.6亿元,占全省项目总数的六分之一,列全省第三,项目数量和向上争取资金总量均创新高。3家企业顺利通过省工信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验收。推荐26家企业申报2023年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工程化攻关项目。三是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制定《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场景实施细则》,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角度组织新技术新产品与应用场景对接,形成以重大应用为牵引的技术产品集成标准和模式,对新列入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的新技术新产品及优秀应用场景给予支持。对上年度55项列入省“双新”目录的新技术新产品及8个优秀应用场景给予资金支持,发放奖励资金1200万元。新增55项新技术新产品进入省“双新”目录。做好市级创新产品认定和推广,共支持创新产品补贴项目17个,涉及企业12家,补助金额152.94万元;发布《2022年常州制造创新产品首购和推广应用推荐目录》,包含创新产品171个。四是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钟楼经济开发区获批开展省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导区(医疗卫生)建设,4个方案入围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优秀解决方案。1个方案获评工信部工业APP优
秀解决方案,3家企业进入省重点软件企业培育名单,6家企业进入省专精特新软件企业培育名单,2个软件产品进入省重点领域首版次软件产品推广目录。
(四)坚持加快以数强实,智造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发布《常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和《关于在全市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中推进“十链突破、百企领航、千景应用”的实施方案》两个纲领性文件,各级工信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全市形成工信部门牵头、多部门协调配合、条线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二是推进“十百千”工程。加快产业链协同转型,出台供应链协同平台创建指引,推动7家企业新建产业链协同平台、6家企业优化提升平台功能。聚焦离散制造型、灯塔工厂、专精特新、上市(后备)和市重大项目库制造业五类重点企业,强化精准指导和服务,扩大标杆覆盖范围,新增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2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1家、全省第一,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7家,省级智能车间37个,省级5G全连接工厂2家,培育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区9个。加快供需高效衔接,实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专项行动,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8465台,推广“人工智能+”案例127个;建立“智改数转”场景库,印发典型场景建设参考指引,打造典型应用场景571个,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个。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资金扶持,市、区两级配套智改数转专项资金6亿,其中2.66亿元支持52个重大智能化改造项目,带动企业设备投入超50亿元。推出“智改数转数字贷”,建设“常州市制造业综合服务平台”,首创“数字增信+风险补偿”模式,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分行业梳理智能制造装备和技术供给短板,支持首台(套)重大装备等智能化产品的研发、推广与应用,新增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5个。四是夯实基础支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入选“物超人”领先城市,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深圳。累计开通5G基站14782个,万人拥有5G基站数26.9个、全省第三,市域5G网络覆盖率达99%。实现全市域光缆覆盖率100%,千兆宽带用户数67.7万。上线综合型二级节点3个、行业型二级节点2个,累计接入企业4413家,标识注册量超41亿,解析量超21亿。出台云化系统迁移实施指南和产品目录,推动超1.5万家企业使用云服务,新增省五星上云企业22家、全省第二。平台载体引培成效显著,新增工信部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全省第一,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7家、全省第二,建成市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4家。常州经开区获批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数字化转型提升试点;推动钟楼经开区以入选省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培育对象为契机,加快创建国家级先导区;新增省 “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2个、省工业互联网标识创新应用特色产业示范区1个。成功举办2022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博览会。五是优化服务供给。高标准开展免费诊断服务,争取省下拨诊断资金3000万元、全省第一,为全市3261家企业开展免费诊断服务、诊断数量全省第二,诊断服务满意度达100%。全方位支持服务商做大做强,新增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5家、全省第二,认定和培育市级“智改数转”服务商60家,遴选首批市级工业信息安全服务商11家。组建“智改数转”联盟,汇聚服务机构近500家。
(五)坚持强化主体培育,企业队伍实现明显壮大。一是着力做强优势龙头企业。开展摸底调研,梳理形成 “十四五”大企业集团培育库和分类名单,多措并举推进做大做强,新增营业收入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8家,总数达23家。二是聚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出台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计划,从梯度培育、创新提升等六大方面提出26条重点任务。新增8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总数达32家、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新增5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81家、全省第四。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8家。新认定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8家。三是努力打造典型示范企业。恒立液压获得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奖、新誉集团获得中国工业大奖项目奖、万帮数字能源和武进不锈获得中国工业大奖项目表彰奖,累计9家企业、11个项目荣获中国工业大奖的各类奖项,继续保持获奖数全国地级市领先地位。广泛开展质量标杆活动,新增国家质量标杆企业1家、省质量标杆企业4家。四是有力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新增国家级示范企业4家、共享制造示范项目2个,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8家、平台7个,均列全省第一。承办2022“紫金奖·工业设计大赛”,组织巡回宣推会10场,服务师生3000多人次、企业100多家,征集1400多件产品(作品)参赛,进一步激发工业设计创新创业活力。加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力度,小牛电动科技等14家企业获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称号、全省第二。
(六)坚持守住两条底线,发展质效实现有效改善。一是推进化工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工作。对照“一企一策”处置建议,进一步明确关闭退出和搬迁重组化工企业数量、名单、工作推进时间节点等要求,制定“一企一案”,对重点地区加强指导和督查,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完成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四至范围优化调整工作,积极推进园区绿色转型发展。二是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工作。加强上下联动,及时掌握了解各地节能形势,对完成进度落后的地区及时进行预警,督促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宣传发动鼓励企业加快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完成71家企业国家、省专项节能监察,47家工业企业、5家公共机构能源审计。推动新墙材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绿色低碳发展,3家企业获国家三星级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累计达32家,总数居全省第一。三是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编制《常州市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专项行动方案》,列入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专项行动方案。新增国家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绿色设计产品14只;新增省级绿色工厂22家;认定市级绿色工厂59家。强化节能支撑体系建设,1家企业入围水效领跑者,1家企业节能技术和2家企业装备入围国家节能技术装备产品目录;新增2家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2家符合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企业。继续开展“两高”技改项目梳理工作,更新项目清单,推进项目整改,加快问题项目处置。创新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在全省开通首列“节能低碳号”地铁专列。四是压实行业管理职责。重点强化民爆、船舶制造业安全大检查、消防“除患治违”和既有建筑隐患排查等专项整治工作。大力推进铸造和印染行业综合整治提升工作。指导督促钢铁企业合规开展产能置换,有序推进稀土、铝加工(深井铸造)行业综合整治,开展烧结砖瓦行业整治“回头看”和铁合金生产企业情况摸底调查,持续跟踪建材行业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等。加强食盐专营管理。推进应急产业发展,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入选第六批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园区名单。
(七)坚持提升服务水准,发展环境实现全面优化。一是全力激发党建活力。探索开展产业链党建工作,牵头成立产业链综合党委,下设5个产业链党委,搭建起“产业链综合党委统筹协调、产业链党委具体负责、链上党组织落地执行”三级管理架构雏形。出台年轻党员干部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建立“强学优链青年训练营”,实现绿色精品钢、大数据等23条优势产业链“一人一链”全覆盖,激励年轻党员立足岗位,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履职能力。二是全力强化交流合作。克服疫情影响,围绕重点工作,邀请金灿荣教授来常授课,全年举办工信讲坛进企业培训班20期;先后为江苏龙骏和新疆克拉玛依独山子区、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陕西韩城市及湖北省荆门市高新区进行联系对接,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加强涉军企业指导服务,推动军地合作对接。三是全力优化服务机制。围绕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注重加强区域立法协同,着力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依据《常州市人民政府2022年度立法计划》,开展“常州市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立法调研工作。成立全省首家中小企业公益服务促进会,吸引首批会员59家。精准服务“专精特新”,选派41名服务专员联系服务167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实现高频次常态化联系。新增2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家平台入围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服务平台。组建市工业信息安全联盟,整合优质行业资源,促进多方协作共赢。实施网站监测和安全诊断,指导企业、平台及时处置风险漏洞。统筹做好重要时期、重大活动、重点考试等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保护重要业务频率无线电安全,开展无线电监测和干扰查处。
2022年,市工信局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全系统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工业和信息化各项工作创新开展、扎实推进,工业经济总体上呈现韧性增长态势。但是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能源、原材料供应偏紧,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创新支撑能力仍显不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增长、促转型任务艰巨。
三、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推进“532”发展战略、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工业和信息化全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把握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推进“532”发展战略,以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为抓手,持续壮大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十百千”工程,着力培育龙头骨干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奋力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加快打造长三角产业中轴。
主要年度目标是: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工业投资增长8%。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全力稳定增长,推动规模化升级。一是强化运行监测。及时掌握工业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苗头,落实难题会办工作机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精心培育200个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强化支撑作用。二是稳定工业投资。帮助企业把握产业政策导向、协调要素保障、提振投资信心,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强化项目跟踪推进力度,实现重大项目精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三是全力保障“双链”。多措并举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问题,推动各类供需对接平台发挥作用,帮助企业抓订单拓市场,畅通工业经济内外循环。四是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系统谋划年度目标任务,持续跟踪、全面掌握集群和产业链最新发展情况,将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加快打造为一流集群。开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重点推动溧阳市动力电池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国家高新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培育一批省级集群。五是培优做强企业。做好“百企引航”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工作,努力培育一批制造业500强企业、中国工业大奖企业、百亿企业、独角兽企业等。
(二)突出创新创优,推动高端化进阶。一是加快专精特新发展。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针对高成长性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在核心指标上具有共通性特点,全面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开展培育企业“对标找差补短板”活动,有重点地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二是推进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摸清产业链“命门”,瞄准“卡脖子”环节,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布局,加快形成以关键技术和环节为支撑、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格局。三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继续推进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建设工作,争取新增1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在省16个先进制造集群中遴选新增100家左右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35家左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四是深化服务型制造发展。实施服务型制造宣贯全域覆盖计划,培育20家以上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完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争创国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推进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培育发掘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炼展示常州工业精神。
(三)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推动特色化凸显。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新能源之都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完善组织架构,组建市级工作专班,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制定分解年度目标任务,督促指导各辖市、区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推进工作例会,及时跟踪工作落实和指标完成情况。二是强化跟踪督导。探索构建规上、上市、重大项目、核心技术攻关、金融支持、重点人才、推广应用、知识产权、政策落实等10项清单,完善基础数据架构,实行清单式信息管理,强化部门协同和工作监督,推动共建共享。三是聚焦强链补链。突出打造新能源之都的战略定位,编制新能源之都建设生态图谱,以打造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为引领,加大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和产业链招商力度,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创新体系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产业链配套协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储、送、用”环节深度融合,以及在全社会各领域的多层次、多场景应用,加快实现两个超万亿元目标。
(四)强化示范应用,推动智能化普及。一是精准把脉施策。继续深入开展数字化免费诊断行动,全年分行业、分层次为3000家中小企业实施诊断,服务并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年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4000个。二是打造示范标杆。积极创建各类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加大力度争创灯塔工厂,加快建设促进中心、示范中心,新增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试点16家。创建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家以上、智能车间50个以上,打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50个以上。三是加强服务供给。培育2-3家具有全国影响力、行业引领力和市场品牌力的“智改数转”头部服务商,支持入库服务商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服务能力。做好高端装备的研发创新工作,加大智能化成套设备和关键部件的应用推广力度。支持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智能装备和研发设计、生产控制、业务管理类工业软件企业加快发展,打造“智改数转”解决方案输出地。
(五)促进工业互联,推动数字化跃升。一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强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梯度培育,力争实现国家级“双跨”平台零的突破,新增培育重点平台7家。深入实施新一轮“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250家。提升5G+工业互联网典型场景应用水平,新增5G全连接工厂1家以上。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二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网络建设投入,年底建成5G基站1.7万个,市域5G网络覆盖率超99%,5G个人用户普及率达60%。加强5G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融合应用。鼓励企业参与标识解析推广,年底累计接入企业超6000家,注册量超50亿,解析量超30亿。引导信息消费产业优化供给,争创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打造区域性信息消费创新应用高地。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三是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工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工业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提升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主体责任意识,实施国家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培育壮大工业信息安全服务机构和网络安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加强无线电监测与保障,升级技术手段,提升监测能力,确保无线电用频安全。四是壮大数字经济支撑产业。引导软件企业加大技术攻关,提升产品竞争力。做大做强医疗特色软件产业。强化软件人才引进、联合培养和落户就业。推动高校、企业共同合作,建立常州市信创产品适配测试实验室,力争获得省级测评资质。深化钟楼经济开发区省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导区建设,招引重点企业落户,填补产业链短板弱项,聚焦关键环节着力强链。
(六)加速优化升级,推动绿色安全化提档。一是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强化能耗强度目标责任评价,扎实开展节能监察工作,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用能单位、重大项目等能耗变动形势,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控高耗能项目准入,确保完成年度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加强工作系统性和协同性,推动各地区、各行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稳妥有序推进工业领域“双碳”工作。二是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贯彻落实国家、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充分合理利用差别化政策。协调推进常州经开区、天宁区绿色涂料集聚区项目开工建设,按照省统一部署开展化工园区认定复核工作。继续推进钢铁、建材和有色等行业转型升级,牵头开展铸造和印染行业综合整治提升工作等。三是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重点推进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船舶制造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深化安全生产学习宣讲,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推动试点先进技术运用于企业安全生产,加快安全产业发展。四是抓好企业疫情防控。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防疫工作政策,预防并降低疫情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加强重点防控物资动态监测,保障疫情防控需求。
(七)创新服务机制,推动工作质效提升。一是深度优化发展环境。完成“常州市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和“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立法工作。支持成立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提供法律保障等综合性公益服务。扎实做好防范和化解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履行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适时动态调整维护政务服务“一张网”事项,优化办事工作流程,完善办事指南信息。二是全面推进工信大数据应用。持续推进工信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数据归集,推动全部功能正式上线运行,实现内部处室及工信条线业务职能和工作需求有效整合,提高跨部门、跨区域信息数据共享利用。依托平台摸清全市产业结构和分布现状,构建多维度产业链、企业评价机制,建设一个多源服务资源汇集的总入口,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精准服务。三是切实开展助企惠企服务。持续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转型咨询、诊断评估等服务,争取打造数字化转型样本的“小灯塔”企业。精准把握企业需求,按照需求分级分类对接优质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举办创新报告会2场、新生代班和高管班赴985高校培训班2-3期,围绕服务“532”发展战略、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举办工信讲坛和协会专场培训20-25场等。
(八)坚持党建引领,推动过硬队伍建设。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深入学习、准确领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读原文、学原著,深研细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新党章,通过举办座谈会、培训辅导、交流研讨等形式开展专题学习教育,落细落实学习宣传贯彻各项任务,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二是毫不松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实施细则以及省委、市委有关办法,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入排查廉政风险隐患,健全制度、堵塞漏洞。紧盯关键少数、关键岗位、关键节点,常态化开展廉政警示教育。用准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第一种形态的监督指导,依纪依法追责问责,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三是持续推深做实产业链党建工作。加强对5个产业链党委工作的指导协调,强化横向互联、纵向贯通,推动共建共享、机制创新,争创3个省级初创型产业链党建先行点。推动党建要素在全链范围有序流动,充分激发红色生产力,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不断锤炼提升“强学优链”青训营队伍。继续推进年轻党员干部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加快打造一支知全局谋长远、精产业熟政策、善协调勇作为的工信年轻干部队伍,为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注入更强工信青春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地址: 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 (市行政中心)3号楼B座116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