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陆军攻打马奇诺防线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空军只能扔普通炸弹或者不让上,不让扔导弹,不能用类似白磷弹这种武器。
关注者
529
被浏览
1,962,928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 私信答主深度交流 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随便扫了一下回答,看到一堆人在抖机灵,但是对问题的本身却并没有什么深入的研讨——我指的问题本身是:马奇诺防线的构成大概是怎么样的,其强度到底如何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先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够讨论现代陆军攻打马奇诺防线会怎么样的问题。


那么,马奇诺防线的情况到底咋样呢?我们先看个图:

这个是马奇诺防线的示意图,左边法国右边德国,上面有卢森堡和比利时。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马奇诺防线当时是想修满整条东部国境线的,但执行上只搞了上面实线的部分,虚线部分本来在达拉第政府时期想把它完成的,但是没有完成就已经开战了(允悲)。


我们从上图可以看到整个防线是由多个防御扇区和要塞扇区所组成的。这些防御和要塞扇区的防御强度并不一致。图上标志从1到25的是法国设置在边境的各个防御要塞扇区(Fortified Sector)和防御扇区(Defence Sector),在图上以S.F和D.F作为标识。在1938年马奇诺防线修筑完成的其实只有从第7防御扇区到第16要塞扇区之间的地域,而法国和瑞士边境的第17-21扇区以及法国到比利时边境的第1到第6扇区都并没有完备的要塞构筑。1938年在开战前法国又进行了Escaut(第3扇区)、Maubeuge(第4扇区)和Montmédy(第6扇区)这3个扇区的工事加固,但强度并未达到一期工程中各扇区的防御水平。而1、2、5防御区则仍然保持空虚的状态。


而德国在黄色计划中A集团军群突破马奇诺防线的位置正是通过比利时阿登森林后方的Maubeuge和Montmédy防御扇区(防线中的第4、6防御区)以及两者之间没有工事设防的第5防御扇区——阿登防御扇区(SD Ardennes)。(请允悲)


在各防御和要塞扇区之后则是几个大型的要塞堡垒(fortress)作为支撑,在图上以星号标记。

当然从事后诸葛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防线存在两大问题就是北方比利时战线的空虚和阿登森林到默滋河一段的强度不足。这两处罩门导致了1940年德国从两路突击前后一包抄就把40万盟军在敦刻尔克包了饺子。这里不少同学就会质疑这帮脑残法国佬顾前不顾腚的脑残思维了,但是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下,在事先构造这个防线的年代,法国是基于以下想法去打造这个防线的:

  • 节省人力(法国3900万居民,德国7000万),两者的人口对比决定了法国处于被动防御地位。
  • 保护 1 918年回归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防止德国的越境攻击。
  • 为法国军队的动员争取时间(一般动员需耗时两到三周)
  • 推动德国努力绕过瑞士或比利时并允许法国在第三方国土与德国交战,以避免重演1914-1918把法国打成焦土的噩梦。
  • 被用作反攻的基地。

所以为了推动德国绕过马奇诺,该防线刻意削弱了比利时侧的防御强度,同时由于本防线是为了争取两到三周的动员时间,所以设计上并没有按照无法攻克的思路进行设计——法国人在一战的经验已经充分说明了在现代炮火的覆盖下不存在无法突破的防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利用防线迟滞并杀伤敌人,吸收敌人的进攻能力,并在防线后方迅速构造出一条新的防线。


也就是说,即使是在马奇诺防线修筑的当时,这个防线也并没有什么坚不可摧的神话。法国佬只是希望靠防线给自己争取个两三周,好利用这些时间完成战争动员并建立新的防线而已。


然后马奇诺防线具体是个啥情况呢?我们再接着说。


这个是马奇诺防线其中一个扇区——第15扇区Haguenau防御工事扇区的平面图。


虽然“马其诺防线”这个名字说的是一条线,也就是指一条相当薄的线性防御工事,但是真实的马奇诺防线拥有非常大的纵深,从边境到后方大概有20-25公里左右的深度 。它由一系列复杂的永备工事,防御设施和军事设施所组成,如边防站,通讯中心,步兵庇护所,路障,炮兵,机关枪和反坦克炮位,供应站,基础设施和观察哨等。这些设施共同构成多个所谓的"ouvrages"(可以翻译成为要塞或者堡垒),而多个ouvrages连在一起则组成一条完整的防线。

一段完备的马奇诺防线从前到后(从东到西)由以下部分组成:

1.国境防线 :由明暗碉堡(blockhouse)和加强火力点组成,暗堡通常被伪装成无害的住宅,建在距离边界几米的地方,由部队人员操纵,以便在发生意外袭击时发出警报,并有专门的雷区和路障区迟滞敌方坦克。

位于Richtolsheim的公路边机枪堡

2.前哨支撑点线 :边界后面约5公里(3英里)设置了一排反坦克碉堡,提供反装甲攻击并为后方主防线争取准备的时间。这些前哨覆盖了边境线上的所有主要通道。


3.主防线 :这条防线在边界后面10公里(6英里)​​处开始,后面紧贴着各防御要塞,是由铁丝网和反坦克路障共同构成的。其中反坦克路障是由垂直六排高0.7-1.4米深埋至地下两米的的金属导轨制成的,这些反坦克障碍物在主防线前端从一端到另一端延伸,超过数百公里,仅在极其茂密的森林,河流或其他几乎无法通行的地形中断。

位于Hochwald山沟的9号反坦克铁轨路障,该段路障位于第15要塞扇区。

4.步兵掩体 :这些掩体是水泥永备工事,一般有20-30人驻守,是双层结构,下层是储藏和休息区域,拥有发电机、水、食物和通风设备等储备,上方拥有一个或两个的铸钢装甲固定炮塔(法语叫做"cloches",原意是钟罩),并拥有多个方向的射孔。炮塔内装备有双管机枪和37或47毫米反坦克炮。

位于第14扇区 Philippsbourg要塞的步兵掩体


5.次级要塞Petits ouvrages :,缩写P.O。以通道连接在一起的多个独立的小型堡垒和步兵掩体组成次级要塞。一般由几个步兵掩体组成,通过地下的隧道相互连接,并附带复杂的地下设施,如军营,发电机,通风系统,食堂,医务室和仓库等。一般由100至200人驻守。


这个是位于Maubeuge防御扇区(第4防御区)的次级要塞Salamagne的示意图,由两个堡垒构成,堡垒之间有地下通道连接,装备有一门47mm反坦克炮和大量自动火力。

6. 大型要塞Gros Ouvrages :缩写为G.O。这些大型的堡垒群是马其诺防线上最重要的防御工事,拥有最坚固的建筑和最重的火炮。由至少六个“前方掩体系统”或“战斗区”( blocks )以及两个入口通道组成,并通过隧道网络连接,这些隧道通内部署有窄轨电气铁路,用于在掩体系统之间运输。在要塞内部包括基础设施,如发电站,独立通风系统,军营和食堂,厨房,蓄水和配水系统,升降机,弹药店,车间和备件和食品商店。驻员从500人到1000多人不等。

Ouvrage Hackenberg 的示意图,位于第11要塞扇区(Fortified Sector of Boulay),马奇诺防线最大的几个堡垒群之一。


7.观察哨所 位于山上。他们的目的是找到敌人并指挥和纠正炮兵的间接射击,并报告关键敌方部队的进展和位置。这些是大型加固埋地混凝土掩体,配备包含高精度光学器件的装甲炮塔,通过野战电话(法语缩写为TSF, TélégraphieSansFils )和无线电与其他防御工事连接。

8.电话网络 :该系统连接马其诺防线的每个防御工事,包括掩体,步兵和炮兵堡垒,观察哨所和庇护所。两根电话线平行于防御工事线放置提供冗余备份。沿电缆有设置电话接入点连接到网络。

9.步兵预备避难所 :在主要阻力线后面500-1,000米的地下混凝土掩体,设计成可容纳一个步兵连规模的战斗单位(200至250人),装有发电机,通风系统,供水,厨房和供暖等功能设施可供持续作战使用,还可以用作临时总部和反击基地。


10.泄洪区 是可通过开闸放水淹没的天然盆地或河流区域,可以在敌人发动攻击时放水淹没敌军。

11.安全区 在主要防御工事附近建造,因此在和平时期突然袭击事件中,堡垒( ouvrage )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他们的战斗位置。

12.供应仓库

13.弹药库

14.窄轨铁路系统 :在整个防线后方设置了一个完整的600毫米轨距内部铁路网络,上面跑汽油发动机的机车头拖动的列车,用于运输补给。

15.高压输电线路 ,最初是架空电网,但随后改成了地下电网,并连接到民用电网为防御工事和堡垒提供电力。

16.重型铁道炮 重型铁道炮被部署于各要塞10-12公里距离的位置,并可以通过铁路网在各要塞之间迅速机动,必要时可以作为强大的支援火力使用。

整个马奇诺防线一共设置了142个堡垒(ouvrages), 352个廓堡(casemates), 78间房屋(shelters), 17个观察所和大约5,000个碉堡(blockhouses)。

然后所有的堡垒上装备有1000多个铸钢外壳的装甲炮塔(机枪塔)。


要塞上使用的装甲炮塔,有多种不同的类型,这种是GFM型,整个防线上共有1,118个,能容纳两人,拥有机枪射击孔和50mm迫击炮射击孔,顶部有潜望镜观察孔。

VDP型炮塔,主要用于炮兵观瞄。

JM炮塔,装备MAC 31双管重机枪。JM是双管重机枪 Jumelage de Mitrailleuses 的缩写。有174个。

同样的构造但装备了25mm反坦克枪( Armes Mixte) 的就叫做AM炮塔。有72个。

这个是装在堡垒顶上专门用来给士兵丢手榴弹( Lance-Grenade )的LG型炮塔(好吧这也是炮塔)。有75个。


以及装堡垒顶上专门给潜望镜使用的VP炮塔,有20个。

炮塔内部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可升降式的活动炮塔。



升降炮塔的剖面图

75mm炮的升降炮塔,马奇诺防线有34个。

135mm升降炮塔,这种有17个


81mm炮升降炮塔,有21个。

可升降机枪塔,有61个。

反坦克混合升降防御塔(AM Turret),有19个,其中七个装了50mm 迫击炮。



好,上面基本上把整个马奇诺防线的情况说了一下了。那么可以回答下个问题了:马奇诺防线以现代战争的标准来说,攻击下来是否很困难呢?


首先我们需要看看历史上的案例。

法国战役期间的情况:

在历史上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德国A集团军群是在5月10日通过阿登地域的无防护地区,只花了5天就穿过了马奇诺防线,并且在5月25日就打到了敦刻尔克。而在德军的海峡冲刺行动的同时,A集团军群的16集下属的地28步兵师和第5装甲师也同步对莫伯日地区的马奇诺防线进行了攻击(主要是Maubeuge和Montmédy两个扇区),他们首先绕过防线占领了防线后方的城市Maubeuge(该城市有两个规模不大的要塞,Vauban要塞在5月15-18日三天被攻下,leveau要塞则在5月18日当天被攻下),并在210mm重迫击炮和88mm高射炮的掩护下花了4天时间使用工兵炸毁并占领了Montmédy扇区的次级要塞拉法叶要塞,并消灭了要塞内的107名士兵。在进攻要塞的同时德军的坦克部队用炮火清除了附近所有的边境碉堡和步兵掩体。

Montmédy扇区拉法叶要塞被德军的直瞄火炮摧毁的马奇诺防线炮塔。

在随后6月14日的“老虎行动”中,德军第一军对圣阿德沃德到萨尔布吕肯间的Maubeuges扇区马其诺防线发动了进攻,迫使防守该段防线的法军向南撤退到 Crusnes防御扇区 ,在随后数天中德军占领了该段防线的全部4个次级要塞。


第一军还对阿尔萨斯北部东部的马其诺防线进行了两次攻击,其中一次进攻成功突破了该段防线并消灭了多个次级要塞(Boulay扇区和Sarre扇区被占领了多个次级要塞导致德军打通了突破马奇诺防线的通道),但是另一次攻击占领了Einseling扇区的两个次级要塞后打到维森堡附近被Einseling次级要塞依托Laudrefang大型要塞的81毫米火炮及周边几个要塞火力支持击退了德军的进攻。


6月15日,德国第7军的步兵师在“小熊”行动中袭击了莱茵河,深入防御并占领了斯特拉斯堡和科尔马。


1944年盟军进攻的情况:

在1944年盟军重返法国之后,交战双方的进攻路线是走的法国到比利时到德国鲁尔区的路线,因此马奇诺防线的大部分地区被绕开,德军放弃了大部分的马奇诺防线,但是在部分扇区仍然发生了战斗。其中洛林行动中美军第90步兵师遭遇到了在梅斯地区的Boulay扇区的Hackenberg要塞以及Thionville扇区Koenigsmacker要塞的炮火打击,虽然该要塞的大部分武器已经被挪到了大西洋防线,但仍然有部分火炮被保留。当时Hackenberg的德军在90秒内发射了99发炮弹打在了美军阵地上,猛烈的炮火给了美军深刻印象并阻止了美军企图在莫塞河上架桥的行动。而Koenigsmacker的100毫米炮也以持续的火力给美军带来了很大的伤亡。美军在采用坦克歼击车进攻该要塞失败后,改为使用155毫米自行重榴弹炮进行攻击加战斗工兵用炸药进行爆破的方式并当天成功占领了该要塞。

同时在1944年11月底美军第7军追击德军25装甲掷弹兵师到达Rohrbach扇区,美军的44步兵师(其中第44团在战斗中途转去支援第100步兵师占领其他要塞)在12月初发动了对该扇区Schiesseck要塞的进攻。美军采用了地空火力进行轰炸,用装甲推土机开路把路障全部清除,并使用了缴获的88毫米炮和8寸重榴弹炮进行打击,但事实证明使用坦克歼击车的直射火力是清除要塞火力点最有效的方法。在12月18日美军完成了对Schiesseck要塞的占领。该扇区其他的几个要塞因为德军主动撤退和放弃的原因也迅速的被德军占领。


1945年北风行动中德军反攻的情况:

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的北风行动中德军在孚日山脉地区发动突袭并进攻并夺取了多段的马奇诺防线当时德军是从占领的Vosges扇区作为出发基地进攻Rohrbach扇区Schiesseck.要塞。德军为进攻准备了战斗工兵和喷火坦克。由于当时的Schiesseck要塞在历次战斗中被多次破坏已经不具备防御价值,所以防御该区的美军第100步兵师在战斗中主动放弃了该要塞地域,并在稍后的反击战中从新夺回了该地域。


对于防御效能的评估: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以二战级别的陆军进攻力量,在师级规模敌人的进攻下,次级要塞也会在数天之内被攻破。国境线碉堡和步兵掩体无法抵御当时德军坦克普遍装备的37mm和45mm坦克炮,次级要塞无法承受88mm高射炮的直瞄火力以及210mm迫击炮的曲射火力的持续打击。在1940年没有聚能装药的实战案例,但是法国战役之后德军以Faulquemont扇区中的Laudrefang次级要塞的block3工事中的机枪塔进行了聚能装药的测试,表明聚能装药也可以有效破坏炮塔。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尽管有观点指出空军的发展导致马奇诺防线变得毫无意义,但是事实是尽管在1940年多个次级和大型要塞都承受过德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轰炸,但都没有产生决定性的破坏。同样1944年美军的空中打击也没有产生很强的效果。这与当时空中打击技术的落后有关,但是并不代表现代的空中精确打击能力对这些二战时代的碉堡无效。


只有大型要塞,依托其驻守的重炮以及附近的要塞的保护,可能承受师级规模的敌人的进攻,但是我们也需要了解两个问题:

1.法国的大型要塞分布过于稀疏,导致无法形成一条完备的防御线,因此德军实战中通过拔出多个薄弱的次级要塞点就已经完成了对该段防线的突破,继而将这些大型要塞实施了包围。而被突破且被包围的大型要塞已经失去了防御价值,陷落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即使真的大型要塞有卓越的防御效能,防线上其他要塞都陷落了光剩下几个大型要塞也是毫无意义的。

2.由于已经胜利完成了突破,1940年战役的德军并没有像对付列日要塞和埃本埃马尔要塞一样对这些失去进攻价值的大型要塞花大代价进行坚决有效的打击。同样的1944年已经被突破到比利时的德军也主动放弃了这些没有价值的马奇诺防线大型要塞。这并不代表面对敌方认真简介的攻击这些大型要塞真的有幸存的可能。

3.还有一个问题在于,整个马奇诺要塞是以一战的静态防御标准设计的,其纵深虽然达到了20-25公里,但是对于现代机械化战争的大纵深攻势来说,这种程度的纵深深度简直是儿戏一般。即使按照二战后期的标准,盟军或者德国都完全有能力在几小时内突破防线中的薄弱地段(这里的薄弱地段是指没有大型要塞的火力覆盖的位置),然后只需要几小时到一天的时间整个快速装甲集团就会快速通过突破地域并对防线后方实施分割包抄。而战后的炮火射程更不是二战的十几公里射程可比,榴弹炮的射程超过30公里,火箭炮组的射程更是超过60公里,这意味着在马奇诺防线后方的炮兵部队和二线兵营、弹药库和后勤仓库等后方设施一开始就处于敌方的火力覆盖范围下,一旦开战必会在第一波炮火覆盖中被炸成齑粉。


所以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对这个问题有完整、详细的概念了,整个马奇诺防线即使以当时的标准来看,也不是啥无法被逾越的铜墙铁壁,无论是德军和盟军都曾正面硬刚过马奇诺防线并实现过突破,更遑论火力更猛,更凶残的现代陆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