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记者 宋勤宇) 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 8 次经济危机。那么, 新中国到底经历了哪八次经济危机?这八次危机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5 7 19:00 ,在诚信三层国际会议厅, 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与贸大学子分享他的探讨与思索。

首先,温铁军谈论了 1950 年的中国经济危机,它是民国危机的延续。民国从 20 30 年代被认为是“黄金十年”,经济年平均增长 8.4% 这一时期出现外生性和内生性两个重要因素 。在民国快速发展的时候,西方爆发了生产过剩危机,导致贵金属价格上涨。中国当时是以白银作为货币,海外白银价格的上升自然就引致中国白银外流,加剧通货紧缩,严重打击了正在高增长的民国经济,这是外生变量。另一方面,因为当时的中国被殖民化,工业化原始积累只能内向型发生。城市工业高速发展,农民遭到高利贷金融资本和工商业资本的双重剥夺,开始大量破产,乡土社会衰败,农民革命兴起。内生性变量极大影响着民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民国不得不在 1935 年前后开始推行纸币制,加上当时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形势,国民党用仅剩的贵金属购买军火,从 1937 年到 1950 年金融大规模通胀。所以说 1949 年到 1950 年的危机不是新中国自身的危机,而是民国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两个变量的同时作用。

新中国面临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经济烂摊子,怎么办?土地改革。中国接近 90% 的人口回归了传统的小农经济,与现代城市经济割断了联系。大多数人口回归农村,自给自足,这是新中国得以恢复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使民国时期遗留的危机软着陆的重要制度基础。

以中国 1950 年进入工业化的情况来看,中国的资本要素绝对稀缺,而每一次大规模引入外部资本都会转化成外债,这些外债带动发生危机。由于中国在 90 年代开始加快进入全球化,因而 90 年代以后所发生的危机明显具有全球化代价向中国转嫁的特点,所以温铁军把 90 年代末期以后的最近两次危机归类为外生性变量造成的经济危机,而把此前中国自己进入产业资本的发展过程归纳为六次内生性危机。

60 年代,两次大规模的外资投入带来了四次大规模的危机。在这几次危机中, GDP 、经济支出、财政盈余都纷纷下降到零以下,中国有了上山下乡运动。这些危机引发的重大成本转移给社会,这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代价。

70 年代,中国引进的外资导致财政赤字危机。 1979 年连同对越战争的军费开支,财政赤字突破 200 亿。 80 年代,物价指数攀升,而物价调控又导致了 1989 年出现的市场停滞。 90 年代,外汇赤字、财政赤字、金融赤字同步爆发,于是中国进行外汇、财税和国企的三大改革,加快全球化的步伐。

那么, 21 世纪我们面对的矛盾是什么?温铁军答曰:生产过剩。于是朱镕基开始西部大开发、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温家宝开始中部崛起战略、新农村建设。

本次活动由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编辑黎松主持,我校学生会学术实践部主办。

温铁军简介:

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先后任职于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著有《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我们到底要什么》《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认识与实践的对话》等

  • 媒体贸大

    凤凰卫视:(蓝庆新)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基础已具备

  • 媒体贸大

    经济网:(屠新泉)美关税战“杀”疯,但不是“傻疯”

  • 媒体贸大

    《质量与认证》:独家专访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

  • 媒体贸大

    《人民日报海外版》:(张小锋)“三足金乌”美育...

  • 媒体贸大

    《中国青年报》:(马巍)从战略支点到大国担当:...

  • 媒体贸大

    《新闻联播》:(赵忠秀)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五次...

  • 媒体贸大

    《新闻联播》:(赵忠秀)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 ...

  • 媒体贸大

    《中国日报》:(王志民)China, Pakistan to ta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