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积极打造“五个体系建设”升级版,纵深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建设,着力创建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我县“五业并举”助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见实效,确保了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一、抓物业。一是科学设置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充分考虑安置社区的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的原则,引导搬迁群众选择合适的物业管理方式,积极与县移民后扶公司合作,推进县城大型安置点育才社区、团山社区物业公司实体化运行,探索“平台公司+物业管理子公司+社区党建+N”模式,规范物业管理模式。对于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安置社区,由乡镇(或街道)、社区居委会托管、业主自管等方式来实施物业管理。二是提升安置社区综合治理水平。坚持党建引领,把物业管理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明确基层党组织和乡镇(或街道)来统筹协调各方,组织搬迁群众广泛参与安置社区的日常事务。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加大物业管理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搬迁安置点物业管理工作完善和提升,切实解决搬迁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四是探索“红色物业”建设,大力推行“红先锋·微管家”社区治理模式。发挥社区党支部核心作用,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在物业工作中全覆盖,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将物业公司、社区等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整合服务资源、集聚服务力量、健全服务机制,发挥“红色物业”服务功能和政治引领作用。
二、聚产业。产业发展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的基础。一是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要求,全县形成了“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合力抓产业促就业”的工作格局。二是通过招商引资、搬迁户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盘活楼下门面,引进劳动密集性企业,升级“楼下扶贫车间”,多渠道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难题。三是积极谋划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2022年,争取到中央下达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方面(带帽)扶贫资金2460万元,涉及项目4个,分别是:松桃县县城安置点公益性岗位开发项目、后扶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住房保障后扶项目;蓼皋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蛋鸡养殖项目,目前这4个项目已全部完工,并投产见效。争取到省级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易地扶贫搬迁后扶方面)668万元,实施项目2个,其中投入120万元实施的牛郎镇集镇窑湾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施工,另一个是投入548万元实施贵州乐嘉玩具厂二期改扩建项目,该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已解决脱贫群众新就业增岗位1500个。四是积极争取水库移民优势产业项目。2022年争取到省生态移民局投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优势产业项目资金2754.96万元,在盘信镇六塘村、满家村共实施60万羽的水库移民优势产业蛋鸡养殖项目,已全面建成投产,年盈利可达2400万元以上,可提供120个以上稳定就业岗位,间接提供80个以上就业岗位,同时所得收益将惠及全县所有水库移民群众。
三、稳就业。一是重点聚焦易地搬迁群众稳岗就业,发展微工厂,后提升产业配备、多渠道就业技能培训,不断强化东西部协助,不断提升劳务输出服务能力,加大本地就业岗位培育,用好用足劳动力就业服务补贴政策,在实现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和稳住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良好态势的基础上实现新突破。各安置点项目乡镇(街道)积极盘活楼下微工厂、微车间,千方百计提高搬迁劳动力稳定就地就近就业质量,促进就业增收,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逐步能致富。二是积极开展就业政策宣传、线上云招聘、有组织劳务输出等方式拓宽就业渠道,跟踪管理就业人群,每月更新就业台账。县内29个安置区(33个安置点)中有搬迁群众7937户39012人,有劳动力户数7733户,劳动力20731人。累计实现就业创业16977人,其中:县内就业4876人,县外省内就业1441人,省外就业10660人。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等提供的就业岗位700余个,吸纳了180个搬迁劳动力就业。在有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建就业扶贫车间20个,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827人。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特殊“微工厂”,有效解决安置点搬迁户大龄和弱势群体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32个,解决32名搬迁群众稳定就业;2022年8月《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我局利用楼下门面建成特殊微工厂,有效解决了182名“50.60.70”岁弱劳动能力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经验做法;2022年10月31日,我县立足“四个一批”助推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工作在黔南州独山县召开的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四、夯置业。一是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对安置社区后续扶持各项工作的领导,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健全到户到人的管理体制,积极从搬迁群众中发展党员干部,吸收年轻党员干部参与社区管理。继续推进平安松桃、平安社区建设,构建“党组织+居委会+网格化+楼栋长”的党建引领治理机制,大力推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社区治理模式,全力维护安置地社区稳定,居民安定。划分网络数55个,网格员55人(其中专职网格员35人);“十联户”534个,联户长534人。二是在县城育才社区、团山社区以楼栋为单位推行“红先锋•微管家”管理体系,其成员来自县直单位帮扶干部、社区干部、安置点无职党员以及楼栋联户长。主要负责督促指导该栋楼搬迁群众的政策宣传、代理代办、就业扶持、矛盾调解、爱护家园等方面工作,帮助群众之所需、所急、所想,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与满意度。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300余件;三是盘活资产,搬迁安置点积极通过招引企业、鼓励创业、资产处置、落实优惠政策等措施,大力推动资产盘活等,同时,充分发挥县级平台公司优势,协调相关部门将涉及“两个移民”的资源资产由移民后扶公司进行管理和盘活,通过资产合理组合等方式,将项目打包,提升资产吸引力,加快公司实体化运行。
五、强内业。一是党建引领,以社区干部、网格员、党员、楼栋长、保洁员为示范。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彰显模范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凝聚党心、民心。始终坚持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党的建设为统领,全面提升安置地服务功能,县内安置区已建立党组织33个(其中:党总支2个、单独组建党支部15个、由村<社区>原有党支部管辖的党支部16个),选派第一书记27名、驻村干部54名,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第一书记选派全覆盖。持续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发挥好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二是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练“内功”,多规融合显“后劲”,不断提升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配套设施,构建精细化服务机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业有所兴、居有所安”。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理念,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谋划编报项目,补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发展壮大安置点集体经济。四是通过“新市民·追梦桥”和“四安家园”的建设,强化推进“五微”体系,共建共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全县33个安置点的社会中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水电路讯网、警务室、医疗卫生室、学校等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和完善,全面保障搬迁群众在就业、就学、就医、户籍管理、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满足搬迁群众的正常生活需求,实现“病有所医、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玩有所去、死有所葬”的工作目标。五是持续深化“两个移民”后扶工作,努力推动后续扶持高质量发展,扎实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我局积极争取并统筹资金为全县24个乡镇(街道)安装太阳能路灯5000余盏,价值1460万元,极大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文/松桃县生态移民局石杰)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Microsoft Edge、Firefox、360极速版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如果您使用的是双核浏览器,请切换至极速模式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