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languages,根据英国著名的郎曼出版社出版的所《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的定义,译成汉语即为: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中。当然,他的母语知识和能力通常强于第二语言。所谓的双语人才就是指能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工作、学习的人。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换言之,使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搞清。第一,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 媒介语 。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第二,双语教学提倡师生间的互动,而决不仅仅是听教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用外语授课。是达到既能学会学科知识,又能通过学习学科 知识掌握 外语的目的。
从双语教学的属性看,国外大体可以分为添加性和缩减性双语教育两种类型。添加性双语教育是指在 教学过程 中采用 第二语言 或外语 作为 教学语言 ,目的不是准备替代学生的母语或 第一语言 ,而是培养学生掌握两门语言。
双语教育不仅在 加拿大 、美国、 新西兰 卢森堡 等双语国家或 多语 国家实施获得了成功,而且在 澳大利亚 、日本、 俄罗斯 匈牙利 保加利亚 等单语国家实施也获得了成功。 反思我国的 英语教学 ,我们的英语教师教得非常努力,学生也学得非常辛苦,但是效果却不理想,所以我国部分学校实施双语教学也是一次尝试和探索。
从双语教育的师资看,双语 教学重点 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是外语。作为双语教师,他们不仅要会外语,也必须精通学科内容, 世界各国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国现有的双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他们从事双语教学还大多出于自愿 的性质。
从实施的方法看,首先究竟应该选择哪些学科实施双语教学?世界各国的普遍趋势是,首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等学科实施双语教育。
一是因为 人文学科 和社会学科涉及较多的 本土文化 、本族文化、民间传说,甚至 宗教文化 ,用外语讲授比较困难。二是这些学科 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其表述、词义、 专业术语 的理解和诠释比较一致。三是选择这些学科实施双语教学,便于学生日后进入全球 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
其次是双语教学与英语教学应该并存。在处理双语教学与外语学科教学的关系时,国外的通常做法是:双语教学与外语学科教学 并存, 外语教学 可以解决双语教学中出现的语言问题。
第三是实施双语教学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在国外,家长有权选择和决定子女是否接受双语教育。在这一点上,我国双语教育应该避免出于功利、赢利、争夺生源或其他目的,强迫学生接受双语教学的现象。
从双语教育的政策支持看,许多国家双语教育的初始阶段都是民间的、地区的或学校的 自发行为 。随着双语 教育规模 的扩大和教 学效果的显现,双语教育逐渐得到政府的认同。我国双语教学实验已经开始,相关法规和政策比较滞后,应尽快研究和制订有关双教学的政策与法规,使得双语教学有法可依。
从双语教育的科研情况看,国外双语教育已经经历了100多年漫长的研究历程,跨越了 负面影响 时期、中性影响时期和积极影响 时期,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 理论体系 实践模式
我国的双语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上还存在重双语国家的研究,轻单语国家的研究;重经验介绍,轻理论研究;重争论,轻 实证研究 的倾向。应该坚持“摆事实、重资料、讲道理”的态度,进一步深入双语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中国教育学会 “十一五”重点科研双语课题“中国中小学汉英双语 教学体系 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组长张志远教授称,如果不设立一个权威机构对 双语学校 进行教学 质量跟踪 评估,双语教学将会流于空谈,没有实质的内容,根本无法从本质上提高中国中小学生的英语水平,更不要谈培养一批能进行国际交流的高端人才。没有一个权威的评估机构,双语教学必将陷入一片混乱。
“全国学习 科学研究 双语 研究中心”是集双语 教育方法 、理论研究、双语课题实验、双语师资培训、双语教材开发及双语教育推广于一体的教育 科研机构 。双语学习研究中心拥有由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英语教育 研究员“十一五”科研重点双语课题组组长张志远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等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全国各地中小学特级教师和英语双语教研人员以及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具有资质的优秀双语教师团队,有着丰富的双语师资培训经验。经过三轮面对面的洽谈,作为企业家的王忠和和作为学者的张志远终于走在一起,学界和企界的结缘势必会催生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
在全国双语学习研究中心的学术指导下, 同升湖学校 在双语师资的培训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模式。借助双语研究中心有着几十年丰富教学经营的专家团队,对本校教师进行 基础技能 的强化培训和指导。
从事多年英语教学,全国双语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晓军老师介绍说,“同升湖学校在师资培训上形成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将英语老师培训成为双语老师,提高英语老师的学科知识和 教学技巧 。第二种模式,是将学科老师培训成双语老师,增强学科老师的英语水平。第三种模式,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专业老师。这种培训不单单是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更是一种现代 教育理念 的培训。此外,学校特别注重青年双语老师的培养,着重对双语 教学能力 的培训和提高,把年轻骨干老师推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
有系统的师资培训,使 同升湖学校 成为屈指可数的双语教学示范性单位,并给省内其他 地级市 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双语师资,全省双语教学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加入WTO,中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化,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向中国走来,国家和 社会发展 使得对双语人才的需求 程度迅速提高。英语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大家必须面向这一现实。同时,实施双语教育,也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将来为了科研工作、获取信息、出国深造、在合资企业谋求职业或谋求“高薪”职业,都必须具有双语能力,必须是双语人才。这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中国,不仅很多发达地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积极推广双语教学,而且在西部、在一些贫困地区乃至山区学校,那里具有超前眼光的地方 行政领导 、学校的管理者也已经明确意识到这一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明显有较长周期性的,如果我们等到发现学子们在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以后,因为英语等外国语的掌握方面明显跟不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学生个体的发展,那时才来实施双语教育,那中国就过于滞后了。
双语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 认知能力 的协凋发展。幼儿正处于 语言发展 敏感期 ,如果不能及时从事协调的 活动 ,或者说缺乏适宜的环境,儿童就将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为了使双语教育处于协调状态,从而丰富幼儿多种语言经验,促进幼儿汉、英语倾听、欣赏、识记、表达与表现能力协调地发展,进而优化幼儿的整体素质。我们在语言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时注意使这些内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合幼儿的 认知水平 ,符合幼儿的能力、需要和兴趣,与幼儿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产生一定的联系。在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时,注重幼儿的认知经验,使经验成为两种语言学习的纽带和载体。如,在学习动物单词时,我们就借助幼儿对动物认识的经验,配上图片,实物以及教师的 肢体语言 ,幼儿就能一下子了解这一单词的意思,并不需要教师刻意的翻译。我们以主题为线索,力求做到将母语与英语的内容相统一,使语言与其他各科的内容相协调。在英语 教学模式 上我们采用的是“浸入式英语”,何谓浸入式英语呢?浸入式是指用外语或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幼儿在幼儿园的全部或是一段时间内被“浸泡“在一种目的的 语言环境 中,除此之外我们还尝试在一日生活、游戏和其他学科中渗透英语。把双语融于一日活动之中,例如在来园活动、点名、自由活动、午餐、午点、午睡等,都渗入双语,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听说环境。还会利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玩、学学、说说、练练”中学习双语知识,同时把学过的知识反馈到游戏中去。我们在开展幼儿双语教育的同时,把双语教学活动辐射到其他领域中如:计算、体育、科技、音乐、美术等,让幼儿在看一看、问一问、试一试、做一做、唱一唱、跳一跳、数一数、画一画等活动中发展智力和 创新能力 ,进一步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潜能。
双语教育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 媒介语 ,通过学习科目知识(例如, 地理课 数学课 历史课 等等)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也就是说,双语教育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 语言教育 的目标,而是通过 学校教育 中其它的科目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的目的。双语教育的 基本原则 是教师坚持使用学生的 目的语 。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解答问题,教师都用目的语进行。
至于学生方面,参加双语教育的学生对怎样上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语言形式的使用不是刻意留心,但是要尽量吸收能够听懂的语言知识(句型、词汇等)。学生对目的语怀有掌握该语言的动机,不管这种动机是为了日后能够融入使用该语言的国家,还是把该语言作为工具,利用它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流或其它活动。此外,在逐渐熟悉目的语的过程中,学生尽量使用目的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范围先局限在课堂里。能力和条件许可的时候,扩大到课堂以外。但是,学生不必拘泥于一定要使用目的语。在 语言能力 不够的时候,可以转用母语来表达。
学者卢丹怀2001年第10期《 全球教育展望 》上发文指出:“语言教育"和"教育语言"对于这个定义问题,双语教育界有学者曾经做过明确的阐述。卡明斯(Cummins)提出:“一个最起码的区别是看双语教学是按手段还是按目的来定义的”。如果双语教育被定义为达到某种 教育目标 的手段,那么,对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不一定是双语教育的一个目标……但是,双语教育这个词有时候是根据目标来定义的,指的是为促进学生两种语言技能而设计的教育课程。西古安和麦基(Siguan and Mackey)也指出:“使用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是指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 媒介语 教育体系 。”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 第一语言 。卡明斯对此进一步解释道:双语教育这个词通常是指在学生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者更多)教学媒介语。这两种语言被用来教授科目内容而不单纯是语言课程本身。有鉴于此,亦即语言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教育体系 学习语言 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就是帮助和训练学生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
提倡双语教育的努力各处可见,但是对双语教育的效果并非有一成不变的定论。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社会对双语教育提出了质疑。1998年, 加利福尼亚州 出现227号提案,对双语教育提出数项指责,结果导致该州大多数双语教育课程停办。 加州 美国西部 的一个州。当地居民中很大一部分是非英语为母语的移民。过去,双语教育是该州 公立学校 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反对双语教育的声音在州内乃至全国形成并不断扩大,州政府于1998年对 硅谷 的百万富翁温茨(Ron K. Unz)提出的关于废除学校双语教育的动议进行公民投票。结果,提案以赢得61%的票数而获得通过。1999年,温茨在 亚利桑那州 提出类似的提议,结果以63%的赞成票获得通过。温茨还相信,类似的成功不久会在卡罗拉多州和 宾夕法尼亚州 Massachusetts 出现。
温茨相信,双语教育之所以遭到反对,主要是因为人们从双语教育的现实情况和结果体会到,使用两种语言来对新移民实行学校教育,这不是达到帮助他们提高英语水平、及早融入 主流社会 的有效之途。事实上,“沉浸式教育”的效果更佳。让新移民学生用英语来学习,这样可以促使他们全力 学习英语 。况且,从一些投票的统计数字和移民的反映来看,他们也希望能够尽快掌握英语。
双语教育的经济代价是昂贵的。根据美国的宪法,凡是要获得 美国国籍 的移民,必须展示“理解英语的能力,其中包括用简明的英语说话、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然而,在有些地方,尤其是新移民集中的地方, 驾驶执照 的考试是用双语进行的。更有甚者,选举时的 选票 也是用双语印制的。那些有其它语言背景的新移民,即使不能掌握英语,也照样可以在类似选举等重大政治活动中使用自己的母语。但是,双语课程消磨他们的这种学习动力,使他们产生惰性和 依赖性 。而为了提供双语课程,政府却要花费纳税人缴纳的 公帑 ,为满足这类课程的需要而培训教师、提供学位和课程时间。
据贝克(Keith Baker)博士早在1981年, 美国教育部 就对双语教育的成效进行研究。当时就已经觉得双语课程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此后,有研究者把双语教育课程同英语教育课程相比较,结果证实双语课程在提高英语水平方面比较差。由Aguire International机构为 美国教育部 作过一项为期四年的项目,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语言的情况。根据该项调查,对母语为非英语的孩子,如果要想不妨碍他们发展英语水平,教师可以使用母语的最大比率是全部教学语言的25%。有许多全英语教育课程其实是名不符实的。关键是双语课程不能做到使用足够的英语。大多数学生在学校应该接触英语,但是双语教育课程的倡导者却说,至少75%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学生的母语。
弗吉尼亚州 的萨赫拉马(Laura Sahramaa)认为,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双语教育原意在于确保以非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有同等的工作机会。美好的意愿并未能够实现。现实与愿望之间出现差距,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当初决定实施双语教育时认为,学童应该在双语教育的初期先用母语学习一个阶段,等英语水平到达一定的程度后才开始用英语学习。母语转到英语大约需要三年时间。双语教育未能使学童获得双语能力。相反,双语教育的存在阻碍学童接触英语,推迟了他们利用英语学习知识的年龄和时间。原以为母语教育可以使学童保持自我尊严,减低压力。可惜至今没有研究可以证明这一假设。移民学童一般都对英语显示出强烈的愿望和兴趣。如果让他们早一些开始学英语,他们会有足够的信心完成学业。根据1995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一份报告,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辍学同他们的英语能力不行有很强的 正比例关系 。深入一步看,这同学生错过学习英语的最佳年龄有关。倘若一早便让他们避免在教育中使用母语而改为接触英语,他们或许可以在年纪尚小的阶段获得足够的英语水平。
卡罗拉多州的报纸《投资者日报》(The Investor's Daily)引用 加利福尼亚州 Oceansid学区停止双语教育课程后 考试成绩 迅速上升的例子来说明,双语教育的确可以停止了。事情涉及的主要是以 西班牙语 为母语的学生。报纸引述了一些说西班牙语的家长对该地区西英双语教育课程的意见。有些家长过去曾经大力支持该课程,如今却带头反对。因为他们发现,孩子们一直对课程有抵触情绪。双语教育的一个目标是要 孩子学习 母语的文字,获得母语的读写能力。但是这会大大降低孩子的英语能力,致使他们的考试成绩落后,比不上纯英语课程的学童。
双语教育在香港正当美国对双语教育的成效提出质疑的时候,香港对双语教育的一贯推崇却丝毫不减。2001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学 校长 李国章 博士提出,如果该校的教师能够在某些课程中转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大学可以予以奖赏。对此提议,社会上出现一些反响。有人说这是刻意提高英语的地位,不惜一切代价鼓吹英语教学,是狭隘的教育 工具主义 观点。在香港,教学语言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议论热点。双语教育一直是香港追求的目标。这一点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的首次施政报告中可窥一斑。他当时提出香港语言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 两文三语 ”的能力(“两文”指英文和中文的 书面语 能力;“三语”指英语、 粤语 普通话 口语能力 )。
学校的双语教育没有很成功地发展学生的中英文能力。从20世纪80年代起,批评学生语言水平滑坡的声音绵延不断。尽管政府和一些 商业机构 拨出巨额款项资助有关的科研和教学项目,但是始终没有奇迹出现。社会上对学校教育的产品----、毕业生的中英文水准批评责备依旧。由此不妨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香港的双语教育至今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究其原委,有人说是学校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过多地采用了“传意 教学法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致使语言知识的学习受到忽略;有人说学生语文水平差是因为他们缺乏 学习动机 ,因为在校外没有适当的 语言环境 ,甚至说是因为实施了 普及教育 。也有人认为,教师的英语水平有限使英语教学的结果不尽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