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永州是一本“书”,而零陵古城则是这本书精华之所在。这里,春秋战国时期属楚之南境,位居楚粤要冲,自古乃楚南一大都会。大文豪欧阳修誉为美于“画图”之郡,名贤高士,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历经千年沧桑,她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 古邑考
零陵这一地名的由来与上古五帝之一虞舜有关。太史公司马迁为撰写《史记》,曾游历九嶷,追根溯源,他考证的结论是: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也就是说,舜帝死后葬在九嶷山,舜帝的陵墓叫零陵。古时帝王坟墓皆称陵,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为何舜陵要冠以一个“零”字?对此,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一说是,零陵得名于潇水文流古泠水。《水经注》“泠水南出九疑山”,而在上古“泠”与“零”是通用的,“泠水”又作“零水”。因舜帝葬于泠(零)水之源,舜陵因水而名,故称“零陵”。这一解释是颇有说服力的,因山因水命名,是地名学的基本规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因境内有舜陵一一零陵,而设立零陵县,辖地包括九嶷、潇水流域,零陵县最早的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咸水乡。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辑录的重要古地名,“零陵”,是我国夏以前就已出现的全国三十四处重要地名之一。可见,零陵之名极其古老。
零陵古城是公元前124年开始修建的,至今已有2129年。其建城历史在湖南仅次于长沙。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即公元前124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县级泉陵侯国于此,辖今零陵、冷水滩、双牌、祁阳、祁东、东安县地。泉陵侯国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今零陵城内泉陵街一带,传为泉陵城故址。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当时,零陵郡的治所设在今广西全州。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将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县城。此后直到清末,零陵均郡(府)县同城,且城址始终没有迁移。两汉时期零陵是一个大郡,辖7县4侯国,后增至13县,辖地包括今邵阳以南的资水上游,衡阳、道县之间的潇水、湘江流域,广西桂林市永福以东阳朔以北区域,面积达9万余平方公里,大致包括今永州、邵阳、衡阳、娄底和广西桂林五市的广大区域,北端一直延伸到湘乡。三国时,零陵郡辖区经历两次大的变更:吴甘露元年(265)分零陵郡南部置始安郡,即今广西桂林市;宝鼎元年(266)划出零陵郡北部置昭陵郡(今邵阳市),又划出湘乡、重安、蒸阳三县置衡阳郡。隋开皇9年(589)废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废全州的零陵县,改泉陵县为零陵县,将谢沐、冯乘二县即今江永、江华从临贺郡划入。至此,永州行政区域基本定型。唐宋时期,境内分为永、道二州。自隋置永州总管府后,历代或称郡,或称路,或称府,永州、零陵之名,常交替使用。永州得名的由来,最权威的解释是永州境内有“永山、永水(在今双牌县内)”,所谓“永山永水之所出州也”。“泉陵”作为县级区域名称,从西汉元朔五年置泉陵侯国至隋,前后沿用了713年。
零陵城前临潇水,环以群山,延以林麓,地当楚粤门户,自古号称“不墉而高,不池而深,不关而固”,一座巍峨方城,气势非凡。汉唐以来,零陵城累经修筑,今见诸史志的就有几次大的增扩。东汉初年,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县城,城区规模大增。三国时,孙权遣大将吕蒙取零陵,太守郝普凭险拒不投降、吕蒙遂在城北二里筑“吕蒙城”守候。后通过郝普好友邓玄之以谎言诱骗郝出降。吕蒙夺取零陵后,对城廓进行了修建。据说,当年吕蒙的“吴军司马将军府”设在千秋岭的古龙兴寺,唐时怀素曾从龙兴寺古井中淘出“军司马印”汉铜印一枚,从此爱不释手,常在其得意之作中钤盖。后历经两晋南北朝的经略,到唐代城厢格局基本形成。宋嘉定年间,刺史赵善谧增修里城。此后,数十年间,频遭战乱破坏,几成废墟一片。南宋景定年间,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筑城活动。这次筑城起于景定元年,到景定五年即公元1264年工程才告结束,历时五年之久。新城落成,参与其事的教授官吴之道特作《永州内谯外城记》,以纪其盛。吴文对修城始末及城池规模记述备详:全城略成方形,周长1635丈,达9华里,城门四座,正东为和丰门、正西为潇湘门、正南为镇南门、正北为朝京门,还开有五条便门,以利交通及取水。远观“女墙云矗,雉堞天峻”,里城严严翼翼,官舍民间鳞次栉比,俨然都会气象,所谓“宋有天下三百余年,而后方有斯城”。零陵宋城的规模形制,在荆湖南路,除长沙城外,其它州郡无与伦比。直到一百年后的明洪武年间,常德府城才达到9里13步,岳州府城周长计仅7里;而衡州府城在零陵宋城两百年后的明成化年间才增扩到周长7里30步。这些,都是见之于清光绪《湖南通志》的史实。
自宋末零陵大规模拓城后,元、明、清时期又有几次重修,城廓有所拓展。但由于自宋明以来,楚粤通衢重心东移江西、福建,永州交通优势日渐丧失,加之境内战乱、天灾等因素影响,经济文化发展放慢,逐步拉开了与先进地区的距离,府城建设失去活力,所以,终明、清之朝,零陵城始终未能整体上突破宋城主体规模。
如今,从清康熙年间绘制的《零陵城厢图》上,我们还依稀可见当年零陵城厢的概貌。到清末,城内有12街18巷25坊,重要街道按“两纵八横”布局,纵向有正大街、北正街、后街,横向有府正街、新街、文星街等,河西有柳子街;城中胜迹则有众所熟知的“九井三槐”、“五码三台”等;城内主要建筑有府衙、县署、万 寿宫、高山寺、濂溪书院、府学宫……。历史上零陵城不乏著名建筑,名气最大的要算潇湘楼、钟楼、鼓楼和镇永楼了。
潇湘楼,在城北潇湘二水合流处萍岛的东岸,是一座千年古建筑,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化底蕴。最早建于唐代,五代以后湘口驿站驻此,清康熙年间,因湘口驿迁于城内,楼遂塌废。潇湘楼是古人游览潇湘必登之所,刘禹锡、柳宗元、沈辽、范成大等名家游此均有题咏,宋范纯仁贬居永州期间,登此楼题额“江天一馆”,故又称“潇湘馆”。
鼓楼位于正大街,始建于宋咸淳三年(1267年)。这一年,郡城贡院忽产硕大玉芝一株,邑人视为祥瑞之兆,此后,零陵便有“芝城”之称。传说,元御史伯颜九成曾题“芝城”两大字于楼上。钟楼旧在府衙后面的万石亭旁,明弘治十二年知府王爵迁建于府衙东侧,即原零陵军分区院内。历史上,钟、鼓二楼累遭兵火,历代宰官多有修葺。最后一次重建钟楼和鼓楼是在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由永州知府李策鼎主持修建。两楼为姊妹楼,均系砖木重檐结构,陡拱彩绘,“飞甍隆栋,高出云表”,为古城两处重要建筑。志载,钟楼之上,置巨钟两口,其一原为太平寺钟,钟上刻有汪藻铭文;鼓楼之上悬大鼓一面。其时,每晨击钟报时,暮时击鼓。“晨钟暮鼓”,历来为太平盛世之写照。
镇永楼,俗称转角楼,在府城东北角的鹞子岭上,明永州知府彭世济始建于嘉靖二十四年,后经重修扩建,成为一个建筑群,除主楼外,有山门、土皇阁、玄帝殿及两旁道院等建筑。镇永楼耸立于地势高峻的府城第十山头,前对嵛岭,襟带潇湘,煌然巍然,为零陵一大胜迹。平时,它是名人雅士及百姓大众登临赏玩的地方,战时又是望敌台。有诗咏道:“两岸城垣烟雾里,千家楼榭画图中。”据考,此楼存世近400年。1918年,湖南督军谭延阊为纪念在护法战争中牺牲的永州镇守使刘建藩,将楼下的庙宇改建成“护国祠”。次年,又在镇永楼傍建“崑涛亭”(崑涛为刘建藩别号),亭分两层,呈六角形。
二 通衢考
零陵城在历史上作为楚南一大都会,系由地理交通与经济、人文因素促成。
这里,“北扼荆湘、南控百粤”,是古代楚粤交通的重要门户。广东广西古称百粤,又因地处五岭之南也称岭南。由两广进入内陆腹地必经逾五岭。在我国历史文献中,“五岭”往往不仅指横亘南北的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和大庾五座大山,也指由北到南入粤的五条通道。《晋书·地理志》、唐杜佑《通典》等都采此说,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更为清楚:“五岭之说,旧以为皆指山名,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入南雄,二也;自湖广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州入广西之贺县,四也; 自全入静江,五也。”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骐骧认为,—在这五条路中,由全(州)入静(桂林),由道(州)入贺(州)两条通道是最主要的,也是开发最早的。据湖南省社科院郭仁成《楚国经济史新论》一书考证,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版图已延伸到南越,一处达广西全州以南地区,一处达道州以南的苍梧地区,而这两处正是楚越两条通道之所在,即是说,其时两条古道事实上已经形成。郭的这一观点,也可从二十世纪两广地区出土的大量春秋战国文物中得到佐证。秦汉以降,历代王朝对这两条通道的修筑倍加重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征服岭南百越各部,命监御史禄率众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凿渠运粮”,于公元前214年建成举世闻名的灵渠,从而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古代中原到岭南最为重要的通道。由零陵湘江水道向南可入漓江、达西江,而抵番禺(广州);向北可出洞庭而抵中原。湘一一漓水道,平时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战时又是大军和粮饷传输的通道。至于陆路,由于从零陵向西经全州到桂林,是一个较大的山谷地带,地势平坦舒展,其间有一条千古不变的旱道,也是历来的官驿大道。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详细记载了此路由零陵进入广西一段的走向:“黄沙铺、深溪铺、太平铺、全州、界首、塔儿铺;兴安万里桥、严关、灵川”。以上水陆两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湘桂走廊”。
另一条通道,由零陵南经道州入粤,则更为便捷。秦朝的驰道已修到零陵境内。《方舆纪要》曰:零陵驰道在“永州府东南八十里,阔五丈余,类今之河道”。它是与古深水即今潇水并行的一条官道,向南过道州逾岭入粤。依据有关文献资料,由道州进入南粤,大致又分为三条古道:一是曲道州双屋凉亭,经江永麦岭、青山口、黄龙至富川古城,路宽1—1.5米,多为鹅卵石铺面,也有用青石铺成的,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开凿的“新道”,全程170公里;二是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通桂岭古道,由道州经江华大圩,到贺州八步与桂岭河水路相接,然后顺贺江,直下珠江;三是东汉大司农郑弘奏开的峤道,由道州、经萌渚岭与九疑山之间的山谷,抵广东连州,具体线路失考。这三线,主路是“新道”一线。“新道”也称“潇一一贺古道”,是穿行五岭间的山地大道,虽无贯通一气的水路,但它一端连接道州峤道、北通云梦,另一端连通临贺古郡、南极苍梧,可出粤港东南亚地区,其间无须翻越太多的高山大岭,从零陵沿潇水谷地到道州,过谢沐、临贺,马车一溜烟便到达广信(梧州)。该路在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被视为中原入南粤的重要路径,自公元前213年开通,到公元729年张九龄开凿赣粤梅岭驿道前的1000年间,是它的全盛时期,唐宋时代仍为“岭口要道”。西汉陆贾两次出使南粤,均走此道;汉武帝平定南越时,王义侯田甲一军也取此道“下苍梧”。如今,道县双屋凉亭的那段“新道”,仍保留着鞋底磨出的锃亮光洁的凹痕,人们不难想象当年人流浩荡的景象。
以上两条入粤通道均交汇于零陵城。这座古城为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楚粤门户”。零陵城西门外的黄叶古渡,就是向西进入“湘桂走廊”的必经之处,明万历年间知府叶万金在此建造浮桥,并请郡人户部尚书周希圣作记,名日“平政桥”;城南两里的百家渡,历来为南下道州的重要官渡,旧志上,苏轼经此留有《百家渡》诗作。
考察历史上的楚粤古道,不能不提到的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双牌大型水库,改变了永州境内南北交通的整体格局。从双牌县城沿潇水而上,原本有一条20多公里的峡长谷地,其间地形平缓,无大的起伏,它连接北部的零祁盆地与南部的道江盆地,是永州唯有的一条贯通南北的峡谷地带,也是一条历史交通孔道。从秦时的弛道、汉代的峤道,到后来的官驿大道,无一不是采行此线,故较易通行。民国35年,修建零道公路也是循潇水谷地穿行的,其线形平坦直捷,零陵县城至道县里程仅为80余公里。1962年水库建成,淹没了潇水谷地,致使零道公路改道翻越都庞大岭,于是这条公路变得陡峭险峻,里程也因此延长13.5公里。
综上所述,零陵自古处于南北交往的孔道之上,所以继秦皇汉武用兵南越、取道零陵之后,两晋南北朝避乱和经商的人流,以及唐代李靖平定岭南,宋代潘美统一南汉,无不由此而南。在中原先进文明向岭南传播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桥梁和“中继站”的作用,因而永州也成为南方开发较早的地区。
三 经济考
古代零陵城市的兴盛,与本地封建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永州地处五岭北麓,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经济发展可谓得天独厚。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1995年,道县玉蟾岩出土的距今1万年前的古稻谷遗存证实,这里是人类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同时出土的原始陶片,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陶制品。从秦汉到唐宋的整个中古时期,永州经济发展在湖南一直居于前列。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弥足珍贵的两幅古地图,其中《地形图》的中心区域,是今永州南部潇水流域,图上明白标有8个县治及70多个乡里级居民地。考古学家张修桂经对《地形图》深入研究,结论是:“秦汉之际,潇水流域已是一个久经开发、人烟稠密的重要经济活动区。”人口繁衍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反映。到汉末,零陵已成为长江以南为数不多的百万人口大郡。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湖南境内置有四郡,总人口281万,其中零陵郡人口为1001578,是桂阳郡50万的两倍、武陵郡25万的四倍,仅比长沙郡少5万人。
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营开发,到唐宋之时,永州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水平较一般地区为高,时称“湖南名郡,甲永(州)乙邵(州)”。农业方面,永州、道州一带大量荒地得到垦复,梯田显著增加;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从柳宗元《田家三首》诗中可知,这里的农民在中唐已普遍使用较先进的曲辕梨耕田。宋代,永州各地出现了水力筒车,南宋文人张孝祥游永州,写有《湖湘以竹车激水》之诗;至宋末又代之以功效更大的风力水车。由于耕作面积的扩大和生产条件的改善,永州的粮食自给有余。“人家储粮,皆及数岁”。唐刺史韦宙在永州“筑太平仓收谷”,以应国家不时之需。《府志》对永州粮食多次外调,均有记载。其它如柑桔、杉木、茶叶等,也已广为种植,“江华杉条”远近驰名;《说郛》记述:“金桔出营道者为天下冠广卜争工业方面,永州葛、细紷、绸缎等丝织品产量可观,因质地优良、“漂染皆宜、他邑无有”,列为贡品。《宋史·食货志》:“衡、永岁入中平小罗各万匹。”宋永州官窑遗址中挖掘到的瓷器,坯胎涂有底粉,施半截青黄或淡黄釉,证明陶瓷制作工艺已具相当水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永州庠刻《柳河东文集》30卷,这是湖南采用雕版印刷的最早史籍记载。永州矿严资源丰富,采冶业发达。江华多锡,在《水经注》中被称为“锡方”,锡的加工很有名气,有“湖南锡器推零陵工巧为最”之说。境内多数县产铁。宋时,道州为全国20个官设铁冶贸易机构一一“务”的州县之一,铸冶技术先进。唐宋两代,其地私人铸钱在五岭南北地区大肆流通,震动朝野,为此皇帝多次颁诏“禁道州私铸钱”,民间铸钱能以假乱真,其工艺技术之精湛可见一斑。商业方面,因永州地处楚粤之交,两地间的贸易往来源远流长,随着本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境内商业贸易活动更趋兴旺。一者,本地一批新型圩镇开始出现,民间形成了商品货物交换的固定集日,俗称“赶闹子”;再者南来北往的商贾,多会集于此,或采购本地特色产品,或将所贩运货物进行中转。到明初洪武年间,零陵城内建有大小旅店、商铺达76处之多(见《永州府志·城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永州商业兴旺的景况。
唐宋时代永州经济社会繁荣,最有力的史实就是朝廷划定重要县份的数量。当时根据各地区 位、户口、赋税的多寡,将全国州县划分为不同等级,其中重要县份有“望”、 “紧”、“上”之名。唐代,今湖南境内有上、紧、望县共23个,其中有零陵、祁阳、弘道、延唐、江华县,加上郴州蓝山县,今永州市占6个;宋代,全省重要县份17个,永州占5个,且零陵县为全国85个“望”县之一。唐宋两代,永、道二州所辖区域与现永州市相当,而两州人口占湖南14州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一时期的永州,与潭州(长沙)、衡州被史家列为湖南三大经济发达区(据《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工商物产分布图”)。
上述情况表明,中古时期的永州,封建经济颇为发达。正如杨万里《曹中永州谢表》所云:“家娴礼义而化易孚,地足渔樵而民乐业”,“视中州无所与逊”。作为来自先进地区的杨万里,且任职零陵,认为当时的永州与中原先进州郡相比毫不逊色,应当说他的这一评价是中肯的。
四 先贤考
楚故多材。永州山川奇秀,地灵人杰,才俊之士,代不乏人。他们或以文学显,或以功业著,名垂于后世。
隋唐科举制度推行以前,朝廷选拔官吏,主要是地方荐举,即所谓通过“举贤良方正”、“举茂才”等,推荐优秀人才直接从政为官。据康熙《湖广通志·荐举》所列名录,今湖南、湖北两省经由荐举官至公卿士大夫的,两汉三国时期为36人,零陵郡有曾谭、刘优、蒋晋、熊尚、刘巴、刘敏、赖恭、黄盖等8人;两晋南北朝27人,零陵6人,中有泉陵人唐宏官至大司徒;唐代18人,永、道二州占6人。
隋唐开启科举考试后,与这一制度并行的是地方遍设官学,规定应试者必先入官学。零陵素有重教传统,这里至迟在唐代就办有官学。明隆庆《永州府志·学宫》明确记载,永州官学是刺史韦宙于唐元和年间创办,旧在城外,宋太守柳拱辰迁建于东山之下;道州州学在“州西门外,唐薛伯高创制”,柳宗元作记。宁远、江华、永明三县唐代已有县学,其它各县也都于宋代建起官学。宋代私人或官府创办的书院兴起,零陵城内有东邱书院,道州有濂溪书院。公元1261年,宋理宗赵昀亲赐“道州濂溪书院”御匾。到明代,永州各地书院达15处之多。由于官学、书院的兴办,加之柳宗元、范祖禹、范纯仁、胡安国、蔡元定等一批名家硕儒,在此聚徒讲学,积极传播思想文化,本地大批人才得以脱颖而出。据清光绪《湖南通志·选举志》列名统计,唐代湖南考取进士25人,今永州占9人;宋代今永州考取进士373人,占全省937人的40%。在科举史上,永州籍人士曾留下许多世所传颂的佳话。宋代有6科进士考试,湖南登科者均系永州、道州举子;南宋大学士道州人何友兰,斗家两代有七人考中进士,四人在朝廷做了高官,理宗皇帝赐联“三科七进士,两世四中丞”,特加褒奖;与周敦颐并称为“潇川二先生”的永明人周尧卿,一家三代先后有11人考取进士。唐文宗大和元年,也就是公元827年,延唐县(今宁远)举子李邻,应进士科考试,一举夺魁,时年20岁,成为湖南最早的状元。经查阅《中国历代状元录》,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最早的状元,湖北杜陟唐大和五年(831)状元及第,江西卢肇唐会昌三年(843)癸亥科进士第一,广东莫宣卿唐大中五年(851)钦点状元,广西赵观文唐乾宁二年(895)考中状元,四人皆在李邰之后。据此,李邰也是今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五省区第一个状元。
秉潇湘山川之灵气,受舜帝道德文明之熏陶,永州历代多出骨鲠担当之士,同时也孕育出周敦 颐、怀素等文化艺术宗师。
如果说,我们在“濂溪悟道”中领悟到了周氏理学的博大精深与辉煌,那么,我们从黄盖身上则进一步读出了永州人的智与仁。孔子说得好,“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正是黄盖献上火烧曹船的“苦肉计”,促进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黄盖的智谋和担当精神,谁都佩服,尤其是让吴国人敬仰不已,因此才享有“图画盖形,四时祭祀”的殊荣。
三国的另一位顶尖级风云人物蒋琬,零陵郡人,从小寄住在外祖父零陵太守刘优家,故居在城内千秋岭。青少年时代即以才学闻名于郡县,后以州书佐从刘备入蜀,诸葛亮称其“社稷之器”。孔明攻魏,琬留守,常筹集充足粮草保证军队供给。诸葛丞相临终前密表后主,言琬可托付大事。诸葛亮死后,代为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死后谥“恭侯”。如此众多光彩照人的头衔,人们不难感觉到他在蜀国的份量。
在魏国,则有零陵人刘先官居要职。刘先自幼博闻强记,明通典故。初为刘表射驾,献计刘表依附曹操,刘犹豫不决。曾出使许都,冒着掉脑袋的危险,于大庭广众之中驳斥曹操对刘表的责难,使曹无言以对。汉献帝时,官授武陵太守,后升为尚书。凭刘先的实力和凛然之气,后来竟做了魏国首任尚书令。
唐代开湘状元李邰,20岁时即登上荣誉的巅峰,本可以安安稳稳做个京官了,但他却偏要上书,愿将自己进士第一让与同科考生刘簧,因而得罪宦官,被排挤出京。后任贺州刺史,升吏部侍郎,授正义大夫。晚年辞官还乡,寄情九嶷山水。为政惟观民风,做人惟守正义,将正大之德置于自己梦寐以求的功名之上者,李郐也。
宋代抗金英雄陈遘,零陵县人,21岁进士,有文武才。初为莘县、雍丘县令,以政绩升广西转运判官,因得罪蔡京被罢职。不久复官,以龙图阁直学士经制东南七路财赋,创设历史上有名的“经制钱”,并在杭州大兴水利。靖康元年(1126),加授资政殿学士,光禄大夫。是年冬,金兵大举攻宋,康王赵构亲任天下大元帅,陈遘任兵马元帅,驻守河北重镇中山府(今定州)。在外无援师的情况下,坚壁固守达半年之久。京都失陷后,朝廷命陈适(陈遘弟)临城谕旨,令他放弃中山,但陈遘誓与中山共存亡,率部全力抗战。不幸,部将沙振判敌,乘夜持刀闯入府中将陈遘及一家17口杀害。金兵入城后,将陈遘葬于铁柱寺,称之为“南朝忠臣”。
明朝大臣陈荐,字君庸,号楚石,祁阳县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累官户部尚书、河漕总督。为官以公正廉明、不畏权贵著称。任陕西巡抚时,三秦荒旱,他清理积牍,得四万余金,上疏请献赈灾,救活不少老百姓。
又如周希圣,永州何仙观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初授华阳知县,以政绩升御史。因具疏极陈滥取宫扇之弊,谪灌阳典史,家居十八年,后升为南京户部尚书。旋因弹劾奸臣魏忠贤,被削职为民。老年虽复起用,已无意仕途。其为官卓立不阿,甚为时人称颂。
清代宰辅陈大受,祁阳人。雍正十一年进士。一个汉族文人,官做到兵部、吏部尚书,累官协办大学士直军机处,加太子太保,曾任直隶、两广总督,荣华、风光独占。他本可做个太平宫,但却甘冒风险,所到之处,兴修水利,赈济灾民,撤查贪官,民受其利。深为时人景仰。
还有何凌汉,道州人,嘉庆十年进士,历任顺天府尹、工部和吏部侍郎,后至工部尚书,又转户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立朝正直,廉洁自持,史称“以文章道德,系中外望者数十年”。其子何绍基,为晚清最有影响的书法大师。
提到书法大家,比何绍基更负盛名的是唐代“草圣”怀素。怀素(725—785),俗姓钱,因曾在长沙住过,在《自叙帖》中有“家长沙”之语,有学者说他是长沙人,大概缘于此。然而,他在《藏真帖》中已明明白白写道:“怀素,字藏真,生于零陵”;《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等专著,也都确认怀素“籍贯零陵”。怀素出家的寺院原在离零陵城西北2 0多里的书堂寺(今岐山头乡)。后来,书堂寺衰毁,宋元间僧人便在零陵城东门外两里怀素故居重建绿天庵,庵内有“怀素塔”,后迁建东山之麓。今天,透过“绿天蕉影”,墨池、笔琢、穿孔漆盘,这类流传了千余年的掌故、物事,我们能感受到一位伟大艺术家所付出的艰辛。“十年怀素学临池”。他自幼勤奋学书,无钱买纸练字,便于庵旁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因名其寺为“绿天庵”;经长期精研勤学秃笔成琢,埋于山下,名“笔琢”。
他生逢李唐王朝的盛世,是主体精神有一个相对释放空间的时代。这位出身在僻远山地的“零陵僧”,不但在书法领域对求雅崇格的“大王书风”进行了挑战,也从不为佛界的清规戒律所束。怀素生性嗜酒。他在长安写《食鱼帖》,直陈自己整日喝酒吃肉,虽为常流所笑,仍然我行我素。“酒”使他热血奋张,禅宗的超越精神极自然地与“酒神精神”融合一体。兴到运笔,如骤风旋雨,飞龙走蛇,虽多变化,而法度俱备。今天,人们亦不难想象到他那“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风姿。
怀素的狂草引发了李白、戴叔伦、卢象、钱起等大诗人书法诗歌创作的雅兴。从而开启了一个书法与诗歌完美结合的艺术景象。李白游九嶷在零陵会见怀素,实在是一种艺术奇缘。李白遂作《草书歌行》称,“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潇湘与书法相得益彰。古朴苍茫的永州,山川风云相映成趣的永州,在怀素的挥洒之间便有了大气,有了格调,有了精神。永州万物在他眼里成为狂草纵横可象者之“象”:阿娜杨柳的柔和之美,夏云随风的飘逸之美,枯藤劲松的浑荆、之美,翔雁飞鹤的迅疾之美……全汇合在狂草线条、墨色、结构的无形之“象”中了。今存永州的怀素书法有《瑞石帖》、《千字文》、《秋兴八首》等。
永州历史人物还可以排出长长一串。我们从这些先贤身上,不难找到永州人刚直秉赋代代衍化的踪迹。
五 流寓考
永州本土名贤心灵的传承脉络,自然也会感染来永州的为官者和贬谪者。永州历代守官均不乏勤政爱民、博学贤德之辈。历史上,因这里地极楚南,远离京城,故往往又是朝廷贬谪“罪臣”之所。仅唐宋时期,贬来永、道二州的宰辅人物,就有杨炎、寇准、丁谓、范纯仁、蔡京、王黼、张浚、汤思退、赵汝愚等十余人。众多名流学士仕宦流寓于此,无疑对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翻阅史籍,大文豪苏轼、苏辙兄弟和宰相张浚、张拭父子与永州这片山水有一段难解之缘。苏轼于宋徽宗元年贬永州团练使,后得朝廷恩准,改居成都玉局观;其弟苏辙几乎是在同一年改贬永州,徙岳州,不久复官大中大夫,实未到永州任职。但永州人却没有忘记苏氏兄弟,在朝阳岩建寓贤祠加以纪念。
在张氏父子贬永之前,先来了一位非凡人物范纯仁。范纯仁是范仲淹的次子,官至尚书右仆射。他颇有家父“先忧后乐”之遗风,且宽容大度,曾说“苟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已之心恕人”,即便是自己无辜遭贬也从无怨言。后张拭在城东碧云庵为他建了“思范堂”。永州人就是喜欢范先生这种豁达和宽容。
张浚,四川绵竹人,北宋著名宰相。他在国家民族危难关头,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力主抗金,即使遭贬闲居,也不放弃自己的主张。绍兴八年二月(1138)张浚首次贬居永州,其后又于绍兴二十年、绍兴二十六年两次续贬永州。在永期间,曾连上50疏,反对秦桧与金议和。在永州清冷的“三省堂”,他度过了孤寂的十几年。
俗话说,将门虎子。崇善勇武的父亲,却培养出了与朱熹、吕祖谦齐名的理学泰斗儿子张栻。张栻父长期居永州。他自幼师从胡宏学孔孟仁义忠孝之道。无论那篇自我警策的《希颜录》,还是后来那部厚重的《南轩集》,都表明他的确无愧为宋代理学体系建构的领军人物。难怪当湖湘文化奠基者胡宏读了他的《希颜录》,欣然慨叹:“圣门有人矣!”
在永州的贬谪族中,有一位“累赦不宥”的人,他就是南宋诗人汪藻。汪藻江西德兴人,崇宁二年进士,高宗时召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绍兴二年(1132)谪居永州,朝廷多次大赦而不在其列,前后滞留永州十二年。自忖“湘水有飞枭之集合,衡阳无过雁之传书”,只好在愚溪畔建“玩鸥亭”,以诗会友,排遣愁怀。绍兴十四年,邑人在愚溪重建柳子祠,他作《永州柳先生祠堂记》:“故有唐三百年,世所指尊者,日韩柳而已,岂非盛!”显然,评柳子,也是评自己,其深怀复用之心与柳子几乎同出一辙。汪诗初学江西派,后学苏轼。他那《庚午岁屏居零陵》几首五古诗,已表露出对永州文雅、苍劲山水的新感觉:“暑退潦亦收,潇湘静如染。时观自跳鱼,冲破青琬琰。纤纤初弦月,不受薄云掩。近村应渐寒,已有鸦数点。”
与上述贬官不同,杨万里是考取进士荣任零陵县丞的。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九年(1159)调任零陵县,隆兴元年(1163)离开永卅。他到任不久,便结识了张拭。时张浚第三次谪居永州,杜门谢客,杨三往而不见。后在张拭的引荐下,终于得见。张浚勉其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不仅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诚斋”,还自号为“诚斋野客”。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立意清新,语言平易自然,形成了充盈性情、思致的“诚斋体”。而他的“诚斋体”即发端于永州。曾作《东山》诗云:“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零陵山之理趣、水之活泼,牧童之呀语、村夫之俚言,处处都可进入杨万,里灵敏度极高的诗的“快镜”。
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是永州一张最亮丽的名片,也是最让永州人引以自豪的历史人物。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其父柳镇,是一位正直而富有学识的中下级官吏,母亲卢氏出身于书香门第。柳宗元4岁能读古赋,13岁能写出漂亮的文辞,21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公元805年,柳宗元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他壮志凌云,积极参与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自永贞元年(805)贬永,到元和十年任柳州刺史,柳宗元在永州谪居10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这十年,是他对自然、社会、人生深入思考的十年,是他思想升华和文学创作最辉煌的十年。那时,柳宗元才32岁,正是是人生风华正茂时,不幸而处于逆境之中。但柳宗元没有因此而颓丧,他住乡间,串农家,游山水,勤笔耕,并与韩愈倡导“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柳宗元全集》流传下来的670余篇诗文,约有500篇作于永州,其中广为传颂的名篇佳作,大多是在永州所写。他在永州的文学创作,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成就是多方面的:雄深雅健的论说文,如《封建论》、《贞符》;绘时鞭浊的寓言,代表作有《三戒》、《罴说》;传示后世的传记文,有《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河间传》、《宋清传》等;“牢笼百态”的山水游记,典范之作是《永州八记》一一《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独具特色的骚赋,如《囚山赋》、《梦归赋》、《惩咎赋》、《天说》、《天对》;清新俊峭的诗歌,如绝妙古今的五言诗《江雪》等。
柳宗元堪称永州山水的千古知音。永州的山水,没有泰山华岳的挺拔,也没有黄河长江的奔腾,但山明水秀,清新隽永。是柳宗元,用简短凝炼的清词丽句,第一次以寻幽探胜的游记形式,以西山为中心,按西南走向的次第,描写西山及其附近的八处胜景。在他的笔下,原本无甚名气的山山水水,无情无绪的自然之物,出神入化地变成了有性有灵、神秘而幽丽的“生态”。瞧,那突兀特出的西山,那屈折东流的钴鉧潭,那水尤清洌的小石潭,那幽绝奇处的袁家渴,那风摇其巅、韵动崖谷的石渠,那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的石涧,那遍生嘉树美箭的小石城山……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其动静远近,是那么简朴,那么自然,又那么清丽爽心,时时至味,处处至情。在这里,人们可以看见自然山水美学价值的永恒。
对于柳宗元来说,西山是他亲近大自然的开始,西山也给这位忧患而沉重的文学家以无穷的慰藉。他的那种身为“僇人”的“惴栗”感,也在这种境界中得到了暂时的消解。他写山,每座山都有自己的特色;写潭,每个潭都有不同的风采。他“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道之不行,寄情于山水,而山水不仅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也成了作者一腔积愤的寄托与象征。后代的文学家们,凡写作山水游记的,无一不从他这里学习。
柳宗元在政治、哲学思想方面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辉;他一生“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理想,认为“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他提出了“民为君本”的思想,在《捕蛇者说》中对“苛政猛于虎,赋税毒于蛇”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鞭挞。
柳宗元的谪居生涯是孤寂而苍凉的。其两任妻子均在贬永之前不幸先后病故。805年,随同他到永州的有母亲卢氏、女儿和娘、堂弟柳宗直以及表弟卢遵。初到永州时,一家蜗居千秋岭龙兴寺的西厢房。次年,老母染病身故。他的这个家五年间四为天火所迫,不得以在809年搬至东山法华寺即今高山寺。见“量移”无望,他于810年在愚溪旁置地筑房,“甘终为永州民”。不幸的是,这一年10岁的女儿和娘夭折,柳宗元更觉凄楚。自愚溪定居后,柳宗元的境况渐有好转厂先后与两位永州女子共同生活,并生有一对双胞胎女儿。
永州的山水人文孕育了柳宗元这位文学巨匠,而永州也因柳宗元更加名播中外。诚如诗人汪藻所说:“盖先生居零陵者十年,至今言先生者必日零陵;言零陵者必日先生”。永州人民对柳宗元怀有深深的敬仰之情,据说,早在唐元和九年十二月,柳宗元将要离开永州时,本地百姓即筹建柳子祠。如今的柳子庙,是清代重建的,近年又按原貌进行修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座落在潇水西岸柳子街中段,面对愚溪,背负西山。庙系砖木结构,简洁朴素,石脚、梯阶、台跺,三进三开间,正殿宽宏,高耸巍峨,殿内供奉着柳宗元塑像,挂有“文冠八家”、“福我寿民”等联额,正殿后有“荔子碑”,文出韩愈、书出苏轼、德怀柳子,世称“三绝碑”。春秋社日,四方百姓来此虔诚膜拜。每逢农历七月十三日柳宗元生日这一天,则杀猪宰羊、演戏、赶庙会,以示怀念。
“千古零陵擅风月”。零陵古城经过两千年的历史烽烟,到20世纪初城垣基本完好。抗日战争时期,城内府学宫、城隍庙、镇永楼等多处重要建筑,被日寇炸毁。1950年以后,陆续拆除了太平门、大西门、小西门城墙,用城墙砖修建西关外小学和花鼓剧院,整修码头等。“文化大革命”中,城区名胜古迹进一步遭到破坏。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已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定古城整体保护规划,保护区东起东山一一鹞子岭,西至西山一一芝山,涵括城区潇水河段,总面积为8.8平方公里。保护与整修项目,亦将付诸实施。人们期待,在继往开来的新世纪,零陵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湘南古邑,必将更加生机盎然、璀璨夺目。
主办单位:永州市零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零陵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联系电话:0746-12345
网站标识码:4311020009
备案号:湘ICP备11003146号-1
湘公安网备43110202000118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萍洲中路100号 E-mail:linglingzwzx@163.com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湖南省政府网
湘易办(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