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和尚画家,许多人首先会想到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这四位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僧人画家在画史上合称“四僧”,而在中国绘画史中涌现过许多僧人画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遁入空门,在青灯古佛下孜孜以求的不仅有佛法经典,还有翰墨丹青。
十六罗汉图·迦诺迦 贯休
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僧。他能诗善书,长于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
秋山问道图 巨然
巨然师法董源水墨一体。他的画既有平淡自然、浑厚幽深的特点,又兼有高峭雄厚、宏伟壮阔之气概,尤擅画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
观音图 牧溪
牧溪,佛名法常,四川人,是当时神僧无准和尚的弟子。牧溪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擅长画山水、蔬果和大写意泼墨僧道人物。牧溪在日本获得了远胜于故土的声望与尊崇。牧溪的画作大约在南宋末年流入日本,对日本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是日本“禅余画派”的鼻祖之一,被称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当时日本幕府将收藏的中国画按照上、中、下三等归类,牧溪的画被归为上上品。
沙汀丛树图(局部) 惠崇
惠崇(965—1017),福建建阳人,北宋僧人,擅诗画。他随着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而名传千古。他的画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山水图 担当
担当(1593—1673),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担当,云南晋宁人。画史说他“为人志存气节,放浪形迹,故画作飘逸有奇气”。他虽出家为僧,但不坐禅、不上堂说法,唯以诗词书画自娱,绝口不谈世事。担当是董其昌的弟子。他的绘画融会了佛家“不着色相”的空灵以及道家“冲和”的意境,外化成诗、成书、成画,作品无一不具禅机,无一不充盈着逸远简淡的意韵。
层岩叠壑图 髡残
石谿,俗姓刘,法名髡残,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石谿,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他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的幽栖寺。他善用秃锋渴笔画山石树木,以浓淡墨渲染,苍劲凝重中透出丰润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蒙茂密、浑厚华滋之质。石谿画中题跋多作佛家语,借画谈禅,因禅说画,熔禅机、画理于一炉,风格超卓。
黄海松石 弘仁
弘仁,又名见谅,清初“四僧”之一,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新安四大家”。“师法自然,独辟蹊径”是他艺术思想的核心。他曾作诗:“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崖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
秋山图 石涛
历史上吃苦瓜最有名的人物,首推明末清初画家石涛。石涛自号“苦瓜和尚”,餐餐不离苦瓜,甚至还把苦瓜供奉于案头膜拜。石涛是山水画家,也是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论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共18章,不仅阐述了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还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他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对近代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枯木来禽图 朱耷
朱耷,8岁能作诗,11岁能画青绿山水,20岁时“遭变,弃家后避贤山中”,23岁削发为僧,释名传綮,号刃庵,31岁时“竖拂称宗师,从学者常百余人”,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之交病癫,康熙十九年(1680)还俗,之后住江西南昌,以诗文书画为乐,直至去世。晚年,他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作画时常常把“八大”和“山人”连写,取哭之笑之、哭笑不得之意。朱耷在艺术上成就卓著,书法、绘画、诗跋、篆刻无所不通。八大山人是中国水墨写意画的高峰,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
枇杷图 虚谷
虚谷(1824—1896),本姓朱,名怀仁,安徽新安人,家居江都,客居扬州。虚谷尤精花鸟、动物,所绘金鱼、松鼠、仙鹤活泼清新,富于动感。吴昌硕赞其“一拳打破去来今”。
这些僧人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01
画僧的虚心好学与刻苦努力。如唐代师道之师事吴道子,五代巨源之师事董源,不二不异,殊见成就;如唐代道芬之潜心绘事,精进不懈,死而后已。
02
画僧与民间画工、宫廷画师以绘画为谋生手段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是以画为寄托,以画为乐趣,故能不受外界商品经济之干扰,能较独立地作画,抒发自己对美的追求,创造出高于生活的作品。
03
画僧在晨钟暮鼓声中生活,较失意宦海的文人士大夫画家而言,更少一层凡俗的束缚,而多一层禅思的切身体会,因能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诚如六祖《坛经》所云:吹却迷妄,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见。
04
画僧所居大多为自然环境保护较好之丛林兰若,能直接接触自然、接触乡野,较他人易获得自然天真、淡泊宁静的创作环境,外师造化。而这正是画家创造佳作所需的基本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