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数字政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按照电子政务外网与互联网“双网并行、逻辑隔离、统一出口”的应用模式,完成 全市政务外网升级改造并实现市级政务部门和乡镇(街道)全覆盖。建设了市级政务云并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一云承载”的政务云服务体系,为 各地 、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提供基础支撑。

政务数据共享稳步推进。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成与省级平台级联对接,持续代理发布国家部委、省级等数据接口,支撑各级政务信息系统应用。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整合汇聚政务服务、市场主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 13 个领域数据资源, 接入了 16 个数据应用分析展示系统,可通过政务数据中心实现“一屏统览”。

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深入推进“一网通办”,截至 2021 年底,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 93.1% 。建成政务服务 “好差评” 系统,好评率超 99.9% 。建设了 12345 热线平台,全面整合全市 39 条政务服务热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试运行,为公众提供 “7×24小时” 全天候服务。住房公积金业务通过与公安、民政、税务等部门数据共享,实现 28 项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25 项全程网办。

社会治理智能化取得局部突破。网格化建设全面推进,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全部建立,开展综治视联网建设,实现了“一网多用”。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进入试运行阶段,将逐步形成“大城管”模式。“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推行, 851 个事项纳入双随机抽查并对社会公示,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覆盖率达到 100%

政务运行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应用进一步推广,基本覆盖所有县(市) 区和市直部门,支持非涉密文件的流转和签批。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持续加强,完成主要政府部门网站向全市统一的市政府门户网站迁移。初步完成市级党政机关用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可随时查询各单位办公用房现状、使用情况、人员变动情况等信息。

伊春数字政府建设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 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数据资源支撑能力不足。本级采集的数据大多通过垂管系统上传至省级,未在本地留存,数据回流难度大,且尚未开展本级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数据资源总量少,对数字政府建设的支撑能力有待提升。二是业务领域数字应用 成效不足 。各部门数字应用主要依靠上级垂管信息系统,本级个性化、特色化的业务缺乏数字应用支撑。三是应用系统跨部门协同有待加强。应用系统建设仍以部门内部用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条线系统为主,系统整合打通进展缓慢,跨部门协同治理和服务的模式需要强化。四是统筹协调机制仍不完善。缺乏统筹协调和协同联动机制,各部门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资源浪费、粗放管理等问题较为突出。五是数字化要素保障不到位。干部队伍数字素养有待提升,对数字化的重视程度不高,数字化专业人才缺口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需进一步加强。

(二)面临形势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伊春落实上级政策部署的必然选择。全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正在重塑经济社会格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实施网络 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 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国务院、黑龙江省纷纷出台数字政府相关指导文件。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是伊春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龙江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必然选择。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伊春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十四五”时期是伊春“三大改革”带来体制机制重塑后的第一个五年,亟需 紧抓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机遇,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通过推进“大转型、大改革”,加强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深化“放管服”改革与集成创新,全面实现“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治理”,提升政府决策水平、响应速度和执行能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数字政府建设将全面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务效能,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伊春步入高质量转型发展“快车道”。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伊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重要举措。 数字政府建设将着力破解企业和群众关注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推动“互联网 +政务服务 纵深发展, 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以“一网通办”为核心推进事项集成办理,让民众办事更便捷。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将着力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全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数字政府建设坚持数字普惠,消除“数字鸿沟”,从而让数字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对伊春特指要求,牢记“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政治嘱托,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市场主体满意度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政务数据资源在转变职能中的驱动作用,全面推动经济调节、智慧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政府运行等六大政府履职领域数字化建设,打造便捷普惠、智能精准、协同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为伊春营商环境向高水平迈进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高效惠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宗旨,围绕疏通群众和企业办事的痛点、难点、堵点,推动政府业务流程优化和服务渠道整合,全面提升政府履职能力,增强群众和企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数据驱动、创新发展。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深化数据共享交换,推动数据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数据的要素资源作用,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治理现代化。

整体统筹、一体协同。强化统筹推进、协同发展,着力推进政府内部运转与对外服务一体化建设,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能力。

底线思维、安全可控。树立网络安全底线思维,严格落实网络安全各项法律法规,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大平台、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打造全天候在线、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政务服务体系,初步构建数据驱动的政府治理和决策新模式,逐步建成协同联动的整体政府,探索形成以数字政府助推生态旅游城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发展路径,数字政府发展水平与伊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相适应。

数字底座能级提升。全市统建共用的政务“一朵云”和“一张网”全面建成,网络孤岛与机房孤岛基本消除,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机制逐步健全,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政务数据有序归集和高效共享, 建成全市统一的共性支撑平台,为数字政府应用的协同高效运行提供基础能力。

公共服务便捷普惠。“一网通办”模式得到推广,“秒办”“无感申办”“免申即享”等创新服务模式落地应用,“掌上办”“办好一件事”体验持续优化。全链条、全周期精准有效的惠企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医疗、养老、教育、人社、医保等领域智慧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社会治理智能精准。数字技术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矛盾化解、公共安全保障、突发事件应急、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建成智能预警、敏捷反应、精准精细的智慧治理应用体系,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的现代化治理模式。

政务运行协同高效。构建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体系,机关内部办公、事务管理线上流转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以政府网站为主、政务新媒体矩阵为辅的政策发布新格局,与群众互动渠道更加畅通,建立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

表1 伊春市数字政府建设主要指标

图1 伊春市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架构

充分利用省级统一建设和市级现有的设施、数据、系统等资源,夯实基础设施、完善数据资源、建设公共平台、丰富数字应用,健全一体化的安全保障体系、一体化的组织保障体系,以“四横两纵”的总体架构推进我市数字政府建设。

“四横”是指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公共平台层和数字应用层。

基础设施层。在黑龙江省政务云网统一架构下,建设伊春市的政务云网资源,为数据资源治理和数字应用运行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形成集约、高速、智能的数字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底座。

数据资源层。按照黑龙江省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管理模式,建设伊春市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社会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库,医疗健康、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主题库,开展数据资源治理和融合应用,形成数字政府数据底座。

公共平台层。在充分利用省级各类公共支撑平台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伊春市的特色需求,拓展资源和能力,打造市级公共平台,为各类政务应用提供业务和技术共性支撑能力,实现对资源的统筹调度和应用的集成接入。

数字应用层。面向经济调节、智慧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政务运行六大领域,丰富完善数字应用,促进业务流程优化和业务过程协同,构建“部门应用+协同应用”的数字应用体系。

“两纵”是指安全保障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

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全市统一的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和技术,构建涵盖云网边端、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的数字政府建设一体化安全保障体系。

组织保障体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组织架构,加强项目管理、运维运营管理统筹,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全市统筹协调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三、构筑智能集约数字基础设施

(一)升级完善电子政务网络

升级电子政务外网。落实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外网优化升级任务,以构建“双平面、高带宽、负载均衡、安全可靠”的政务外网通道为目标,统筹推进市县两级纵向骨干网升级,支持IPv6双栈接入、软件定义网络(SDN)、内容分发网络(CDN)等新技术,提升电子政务外网多业务承载能力,实现数据、视频等多业务流量统一承载,满足不同单位不同业务网络服务需求。拓展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按需向企事业单位拓展。加强电子政务外网统一互联网出口管理,扩大互联网出口带宽,市级互联网出口达到4Gbps。

加快网络融合应用。按照省级要求,分阶段推进非涉密业务专网(含国家部委垂直部署业务专网的省以下部分)向电子政务外网迁移整合,各级各部门原则上不再新建业务专网。提高电子政务外网业务支撑能力,推动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支持虚拟专用网络(VPN)安全接入。推进电子政务外网综合运维管理和等级保护建设,深化密码技术应用,加强农村和社区终端设备等薄弱环节的安全管理,建立安全可信的网络传输通道,构建形成防篡改、可追溯的网络信任环境。

完善电子政务内网。按照黑龙江省统一规划和部署,加快全市电子政务内网网络平台和安全体系建设,实现与省级电子政务内网网络平台的联通。规范市级各部门内网建设和管理,推动涉密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内网迁移整合,实现市电子政务内网平台的全面接入。根据省统一部署,按需拓展电子政务内网覆盖范围,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间的信息安全交换机制。

(二)构建智能化政务云平台

构建全市政务云计算中心。梳理各 、各部门政务云资源需求,整合利用现有基础环境、计算、存储和灾备中心等资源,统筹建设市政务云计算中心,为全市各级各部门政务系统应用提供绿色集约、安全可靠的一体化云计算服务。各 、各部门原则上不再单独新建政务云数据中心或独立机房,加快推动 现有 独立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向全市统一的政务云计算中心整合。强化政务云灾备建设,依托省级容灾备份中心,推动核心数据和业务系统的备份部署,保障政务应用安全稳定运行。

建设全市统一政务云平台。依托全市政务云计算中心资源,建设全市统一政务云平台,建立政务云资源接入和智能化调度机制,支持按需申请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等服务,实现政务云资源的集中调度、共享共用和统一防护,打造全市政务“一朵云”。加强与省级“龙云”电子政务云平台衔接。推进政务云安全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政务云安全防护能力。

推进政务系统整合上云。持续推动政务信息系统上云迁移,新建非涉密政务系统在市政务云平台直接部署,已建各业务系统逐步向市政务云平台迁移。开展全市政务信息系统摸底,梳理各级各部门已建、在建和拟建政务信息系统,推进实施内部信息系统整合,逐步消除以处室和科室名义存在的独立政务信息系统,引导“一部门一系统”建设,推动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成为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统”。

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以居民身份证信息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全市人口的基础信息库,逐步丰富人口基本信息和信息维度。

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建设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的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社团法人及其他依法成立的各类机构、单位的基础信息库,逐步归集法人单位组织结构、股权结构、经营范围、资产规模、法人信用等信息。

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基于测绘基础地理信息,进一步整合和扩充伊春本地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数据,拓展图层信息,建立自然资源“一张图”和三维实景数据库。

电子证照库。构建统一互认的电子证照库,完善电子证照基础信息,加快 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结婚证(离婚证)、不动产权证书、不动产登记证明,以及营业执照、生产经营许可证等 电子证照建设

信用 信息基础数据库。依据国家级、省级信用信息标准体系和 公共信用信息目录 ,持续拓展自然人、企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类信用主体信用信息归集,支撑新型信用监管。

(二)深化数据资源共享互通

建立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实现数据共享服务提供、申请、使用和反馈的全流程管理。建立政务数据供需对接机制,加快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供需有效对接和共享应用。积极对接 国家级 、省级 业务系统, 建立 健全数据闭环流转机制, 推进政务数据向各县(市) 区返还和 数据回流 赋能基层治理 。逐步扩大政务数据共享范围,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协调推进公共服务机构、相关企业及第三方平台数据等社会数据共享。制定政务数据共享评价办法, 开展数据共享交换绩效评价,确保共享数据及时更新 ,推动政务数据有序共享。优化市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全市政务数据 跨部门、跨层级交换共享 提供有效 支撑

(三)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编制全市公共数据开放目录和责任清单,明确开放范围和领域, 建立健全 公共数据分级分类 共享开放 管理和动态更新 机制 。依托 省统一公共数据开放平台 ,加快推动公共数据资源依法有序向社会开放,优先开放企 业登记监管 、医疗卫生、教育服务、 交通运输 、气象监测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社会迫切需要的数据资源。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主动开放数据。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在充分保障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深度参与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强化数据运营监管,探索 利用 区块链技术 ,确保 数据要素流通全过程 追溯 、安全风险可防范。

五、建设全市统一共性支撑平台

(一)建设应用支撑平台

完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市级政务数据共享平台与县(市) 区两级政务信息系统对接,加强与黑龙江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级联对接,打通数据共享通道。依托市级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目录动态管理、数据质量自动稽核和安全管理,形成数据资源“一本账”管理模式。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政务数据共享应用,推动政务数据跨层级、跨部门共同维护和利用。

完善视频资源共享平台。结合“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建设,统筹全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规划、布点、建设、共享和联网应用,有效整合公安、综治、城管、水务等部门以及校园、工地等重要公共场所的视频图像资源,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推进智能摄像机在社会治安防控、环境保护、市政管网等领域的应用部署,加大视频检索、图像增强、人像比对、智能识别、数据挖掘等智能分析力度,增强视频监控资源的智能应用水平。

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依托全市信用信息平台,加快各部门公共信用信息汇聚整合。构建政府、社会共享共用共治的公共信用信息联动机制,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拓展征信范围,推动信用数据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共享应用。

建设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基于“智慧伊春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市级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应用BIM、GIS、3DGIS等技术,建立三维城市信息模型,构建二三维一体化、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业务一体化的时空大数据。丰富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利用卫星、无人机、管道机器人等技术,开展年度地理信息勘察。推动CIM平台在空间规划、林区保护、红线管控、资源开发、河道管线、防灾减灾、 交通运输 、生态防治、应急救援、社会治理等领域应用。

探索建设政务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积极融入黑龙江省区块链政务服务网络建设,利用政务云网资源,部署政务区块链公共节点,打造全市统一的区块链政务服务网络,为市县两级各部门统一提供“灵活多样”“统管共用”的区块链应用支撑服务。

(二)强化共性服务支撑

统一身份认证。按照黑龙江省统一身份认证中心标准规范要求,加快全市政务信息系统接入省统一身份认证中心,实现自然人、法人、公务人员的统一注册、统一登录和实名认证,促进流程重构重塑和业务深度协同。探索利用数字证书、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手段,完善和创新认证服务方式,推进身份认证的无感化应用,提高群众生产生活、办事出行等便捷体验。

统一电子印章。完善市电子印章系统,为全市党政机关、审批部门、执法部门、政务服务机构提供制章、用章、验章等服务。对接省电子印章系统,实现电子印章省内互认,推进跨层级、跨地域政务协同办公应用。推广电子印章在电子证照、电子文书、电子公文等业务和政务服务场景应用,最大限度降低社会运行成本。

统一公共支付。按照省政务服务统一公共收缴平台架构,建设市统一公共收缴平台,聚合多种电子化支付方式,形成统一线上支付渠道,为企业群众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提供在线缴费、缴费结果查询、退付办理、电子票据查验、电子票据下载等服务。打通各部门收费系统、非税收入代理银行系统,加强电子合同、电子发票、财政电子票据等电子交易凭证的应用,实现快速验证与交换,在满足线上非税收入征缴需求的同时,为各类数字化业务提供安全便捷的资金支付、结算和管理服务。

统一电子证照。优化电子证照制发证体系,加快历史存量证照电子化录入,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加强电子证照的签发、使用、共享、安全等管理,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办理与电子证照有机融合,促进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全面应用。加强电子证照信息互认共享能力建设,深化居民身份证、营业执照、婚姻登记证件、驾驶证等电子证照在个人和企业办事中的关联应用,支持在线用证、线下用证、授权他人用证等多种用证形式。

优化完善支撑平台功能。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升级改造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电子印章系统、电子证照平台、公共支付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已有平台系统,并和省级平台互联互通。

建设政务数据中心可视化平台。实时感知并可视化展现全市政务数据资源采集汇聚情况、政务数据共享交换进展、政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成效。面向企业群众开展数字政府宣传,提高全民数字政府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1.加强经济运行动态监测

深化财政、审计、金融、国资、统计、税务等领域数字化建设,推进全市经济运行相关数据采集、整合、汇聚,建设经济运行监测数据库。研究建立符合伊春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经济运行监测指标体系,打造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应用,结合区域、行业、时间等多维度信息,综合展现全市经济运行态势,为政策制定和领导决策提供支撑。

2.推进经济调节精准有效

构建重点领域经济计量模型,加强对重点产业发展动态、重大项目实施进度、企业运行情况等的分析研判,提升经济运行监测的客观性、预警性和有效性。依托省级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探索开展经济政策模拟仿真,推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调控政策统筹衔接,加强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实际效果的跟踪监测,提升经济政策精准性和协调性。

1.完善“互联网+监管”

推动监管数据和行政执法信息的归集共享和有效利用,强化监管数据治理,实现政府监管领域全覆盖,为多部门联合监管提供数据支撑。依托省级“互联网+监管”系统,提升监管事项认领率、检查实施清单填报完成率及完备度、监管行为事项覆盖率和监管行为上报及时率。拓展“互联网+监管”在产品追溯、社会信用、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强化与市场监管、城市管理、 交通运输 、生态环保等领域综合执法工作的有效衔接,全面提升“互联网+监管”应用效能。

2.推进智慧市场监管

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依托省级事中事后综合监管系统和 随机、一公开” 监管工作平台,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并对抽查结果进行多渠道公示。推进以信用风险为导向的分级分类监管,对企业开展信用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实施差异化监管和分类施策,动态调整监管方式、抽查比例和频次。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依托省级食品生产许可监管追溯系统,提升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水平。按照省级统一部署,推进智慧药品监管。加大对医疗器械、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生产加工、市场准入和流通等环节的数字化监管力度,逐步实现对市场主体、产品种类的全覆盖。

3.拓展新型监管技术应用

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对监管数据的分析挖掘,运用多源数据为市场主体精准“画像”,探索建立行业风险监测预警模型,提升对监管风险的分析研判、预测预警和快速处置能力。推动智能感知设备、视频监控、移动终端等远程化、移动化、实时化新型监管手段应用,提升非现场监管能力。依托移动端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推动各类市场监管服务向移动互联网络延伸,便捷监管服务事项办理。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监管模式和手段。

(三)加强治理模式创新,完善社会管理平台

1.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共建“数智警务”新生态。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深化重点区域视频监控覆盖,加快农村地区视频监控建设,提高前端监控设备高清和智能化比例。依托市级视频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全市各类视频数据统一联网、安全共享,加强视频图像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充分利用省级视频图像共享平台提供的视频图像识别、检测、特征值提取、检索等功能,强化对边防管理等业务支撑。按照省公安厅统一部署,依托省“安全云”“数据云”“应用云”“网络云”开展智慧警务应用,提高警务工作决策、行政管理、便民服务的精准性,增强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推动“智慧边防”建设,完善边防拦阻报警设施,推进边防数据信息汇集融合应用,提高边境地区智能化管控水平。

推动智慧交通管理建设。依托省“智慧交通”基础支撑综合平台和应用平台,推进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综合执法等各业务板块数据共享,开展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应用,提升交通领域共治慧治水平。依托全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加强对物流行业的管理,促进物流市场发展质量提升。推动电子警察、卡口、视频监控、电子标签等物联感知设施设备的数据共享,提升交通行为动态感知和监测能力。深化“两客一危”车辆监控等系统应用,提升全市重点营运车辆管理能力。基于市 交通运输 执法指挥平台,提升交通领域执法监控管理能力。

2.推进应急管理协同化建设

深化应急管理感知网络和通信网络“双网”建设。依托省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加强危险化学品、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地震、物资储备等重点领域应急系统应用,部署市、县两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等应急管理应用,推进各类应急数据汇聚,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转化。完善市、县两级应急指挥中心和伊春市应急电子沙盘系统功能,提升全市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事故的调度指挥能力。落实黑龙江省疫情防控要求,建立健全市级疫情防控管理机制,推进全市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相关数据归集,加强与省级平台联通,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提升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的识别和预警能力,提升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的科学研判和精准施策水平。

3.加强基层治理智慧化建设

开展网格化综合治理。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动治理体系建设要求,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强化基础网格数据采集管理。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基础数据采集录入、关联数据查询比对、社会事件分流督办、社会服务延伸落实等功能,在做好安全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推动基层治理数据按需入格共享,支持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综合治理应用,推动实现党建在网格中扎根、群众在网格中参与、 民生 在网格中落实、矛盾在网格中化解。

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完善“大城管”格局,推动各县(市) 区智慧执法、智慧市政、智慧园林、智慧环卫管理等应用系统与伊春市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并按黑龙江省要求接入省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推进数字住建建设。依托省级房屋市政工程施工现场“数字工地”监测服务平台,提升市政施工质量监督检测和消防审验等业务支撑能力。依托省级“数字住房”“数字建设”“数字城乡”等应用系统,增强住房、工程项目、城市建设更新等业务管理能力。

1.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紧密衔接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相关标准规范,进一步梳理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统一事项名称、办理材料和业务流程,推进同一事项市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为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夯实基础。深化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应用,推动各 、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数据的分级分类统一管理,实现数据同源、动态更新、联动管理。

创新“一网通办”服务场景。推广“办好一件事”服务,以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为重点,梳理市级便民惠企“办好一件事”主题服务清单,明确牵头管理部门、涉及电子证照类目与办事材料清单,推动业务审批流程优化再造,提升办事服务便利度。加强电子证照多领域应用,基于统一身份认证中心和电子证照库建设,梳理各政务服务事项所需信息,以后台信息关联与自动填写替代人工提交材料环节,探索在公积金贷款办理、企业开办等领域打造“秒办”“无感申办”“免申即享”创新服务。依托线上服务渠道提供在线开具证明、“扫码亮证”等服务,促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次办成”。提升政务服务“掌上办”能力,支持市级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接入“全省事”APP,实现市级政务服务“应上尽上、全程在线”,逐步接入各类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资源。完善中介服务运行管理办法,推动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建设,持续规范中介服务市场。

提升12345热线服务质量。将12345打造成全市政务服务总客服,强化热线知识库管理,统筹推进政策法规、部门职能、便民问答、办事指南等知识信息的采编录入和更新维护。优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完善智能文本客服、通话语音智能识别、全流程电子监察、满意度评价等功能,提高诉求处理和咨询处理满意度。推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与市域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对接,为网格化治理提供支撑。进一步提升12345热线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优化线下政务服务体验。推动除涉密、敏感事项外政务服务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应进必进”。全面推行“一窗通办”,深入推进“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建设。提升市、县(市 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建设“7×24小时政务服务站”,加强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投放力度,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体验。围绕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需求,推动更多事项以委托受理、授权办理、部门派驻、帮办代办等方式办理,为运用智能技术存在突出困难的群体提供个性化帮助。

升级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运维管理平台、安全管理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电子印章系统、电子证照系统等应用,积极推动垂管业务系统与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进行对接,强化与省级平台间数据双向共享。开发电子档案应用,集成管理个人、企业办事相关政务服务数据,实现“一人一档”“一企一档”,为提供主动化精准化服务夯实基础。

建设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建设统一的中介服务事项库、中介机构库、中介机构信用库、服务合同库等数据库,强化中介服务监管和信用评价,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中介服务,营造服务高效、公平竞争、监督有力的中介服务市场。

2.打造助企惠企服务新模式

全面提升对企数字化服务能力。建设市级重点项目调度管理平台,开展对全市重点项目的全流程跟踪服务,强化项目调度协调,以精细化管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项目转化率。完善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加快与相关审批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提升审批效率。按照线上“一表填报”、一次实名验证,线下“一个窗口”、一次领取全部材料模式,将企业登记注册、公章刻制、申领发票和税控设备、社保登记、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银行预约开户等业务纳入企业开办“全程网办、一网通办”范围,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一链办理”“一次办结”。探索实施“一业一证”“一企一证”改革,建立多部门联动、协同配合机制,推动申报材料整合、办理流程优化、证照一码集成,大幅减少企业开办跑腿次数。

深化数字税务应用。依托税务网格化管理平台,探索推进税务网格与政府网格的对接联动,将网格化服务贯穿到政策宣传、纳税辅导、优惠办理、政策落地等各个环节,提升纳税服务的精准性。建设“市移动办税平台”,加强税务部门与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部门数据互联互通,推动更多税费业务掌上办、网上办。进一步优化智慧办税服务厅各项功能,推广应用“伊税通”智能办税系统,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充分融入到导税、咨询、办税服务全流程,实现纳税服务无感化、个性化、智能化。提升自助办税服务区、自助办税终端的覆盖面和使用率,更好满足非接触模式下各项税费业务需求。构建以“信用+风险”为基础的监管体系,开展税收大数据应用,对纳税人风险进行全景扫描、精准画像,根据结果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开展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纳税信用评价,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将纳税信用融入社会信用体系。

畅通惠企政策兑现渠道。梳理惠企政策兑现的政策标准、申请条件、申请材料、申报方式等要素,实现惠企政策“一库汇聚”。编制惠企政策服务指南,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服务平台等渠道向社会发布,为企业提供政策匹配推送服务,确保企业对各项政策“应知尽知”。加快推进财政、市 、人社等部门数据共享,对企业申报政策实现一次申报、全程网办,实现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快速兑现”。推广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实现符合条件的企业 免予 申报、直接享受政策。探索绘制企业画像,围绕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所需的金融服务、人才服务、政务服务等资源,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3 . 推行智慧普惠的便民服务

加快推动“互联网+医养”建设。持续推进“健康伊春”建设,加快建设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促进区域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医疗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进一步完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医院各部门间数据交换,实现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自助查询、远程医疗等智慧化服务。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进一步推广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健康咨询、远程会诊等线上服务,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优化基本公共卫生管理系统,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各级基层卫生机构管理全覆盖,逐步实现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推广省远程医疗平台、影像云平台应用。搭建居家社区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通过应用程序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健康咨询、慢性病随访、药品配送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

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推动市属医疗机构以及有条件的区县医疗机构业务数据接入平台,实现区域内卫生数据的采集、交换、共享和使用。建设疫情流调应用,为流调溯源工作提供保障。推动市级平台与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进行对接。

建设市级居家社区智慧养老信息平台。推进社区医院、养老服务机构、护工、老年人等多样化信息的综合管理,实现机构、社区养老信息和资源的整合运用。结合县(市) 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中心、街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智慧化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农村留守老人安居看护系统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管理智慧化、供给多元化、服务人性化、交互数据化的多层次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智慧教育服务。推进全市中小学校、中职学校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安防视频监控全覆盖,打造互联互通的数字校园。结合全省“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要求,建设教育督导系统、校园安全系统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着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现对教学应用、学习应用、家校互动应用的全面支撑。强化对校本资源建设管理的支撑,探索提供教学管理、作业批改、线上考试、在线阅卷等功能,辅助日常教学工作。加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接入和共享,推广专递课堂、名师课堂、远程教学等应用。

优化“互联网+人社”服务。基于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业务服务平台实现全市社保数据的统一集中管理。持续推广电子社保卡,拓展应用场景,推进公共交通、就医购药、惠民惠农补贴发放等功能在电子社保卡的集成。基于社保大数据开展全市层面的就业、失业、社会保险基金等信息的分析和预测预警,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推动“互联网+医保”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全省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加强对全市医疗保障基础信息数据、结算数据、定点医药机构管理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使用,为基金监管、药品采购、公共服务等业务提供支撑。大力推进医保电子凭证激活推广工作,实现在挂号就诊、检查检验、取药支付、信息查询、医保结算等医疗保障服务全流程的应用,为参保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可及的医疗保障服务。

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基于伊美区、铁力市前期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基础,依托伊春市市域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将全市智慧社区建设纳入网格化管理统筹推进,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数据共享,实现社区数据规范管理、社区服务普惠便捷。升级社区基础设施,合理部署智能感知设施,完善自助便民服务设施布局,打造覆盖政务服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基本需求和使用习惯,提供适老化和无障碍服务。鼓励社会第三方建设智慧社区应用,提供覆盖全、质量高的社区生活圈服务。

创新“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推广“林都老兵”APP应用,为全市退役军人提供通知公告、政策法规、机构查询、移交安置、优待抚恤、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等服务,加强与“龙江退役军人”APP、“全省事”APP的互联互通,实现身份核实、待遇保障、就业扶持、社会优待、信访投诉等服务的多渠道“一网通办”。

4.提升数字文旅服务水平

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深入挖掘生态文化、林区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要素内涵,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实现伊春特色文化的动态展示。支持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城市书屋、森林书房等文化场馆开展数字化升级改造,为公众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数字文化服务。加快推动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一区一品”的公共文化品牌。

深入推进智慧旅游建设。重点推动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等智慧化建设,加强景区5G、无线网络建设,普及智慧导览、智慧停车、预约预定、分时游览等智慧化服务。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完善“一部手机游伊春”APP功能,为游客提供行前、行中、行后全过程的智慧旅游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感知体验。融入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强化与省内城市的智慧旅游合作,主动探索旅游数据共享、旅游监测协同、跨区域导览、线上立体营销等合作模式,完善全域智慧旅游平台,以数字技术擦亮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金字招牌与“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的旅游品牌。

1.加强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

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感知体系。依托物联网、卫星遥感、人工智能、无人机、无人船等技术,加强对大气、水、土壤、温室气体、噪声、辐射、生态状况等环境要素及各种污染源的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加大对汤旺河、呼兰河等重点流域,及林业湿地等重点生态环境的感知设备部署力度。依托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开展生态环境可视化监管,提高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整合各 、各部门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和企事业单位环境监管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生态环境主题数据资源库。

强化一体化生态治理协同。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草、水务、气象、农业农村等部门间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加强跨县(市) 跨部门的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化调度、协同和指挥能力建设。依托国家、省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生态灾害监测预警、生态修复辅助决策等应用,提升容量规划、舆情分析、风险洞察、污染溯源等管理水平。

加强生态环境执法信息化管理。完善生态环境移动执法系统,利用无人机、5G、手持终端等技术手段提升现场监察执法效率。强化生态环境执法信息化管理,搭建指挥调度、执法联动、督察督办的数字闭环,形成行政处罚全过程全链条电子化记录。推广应用省级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系统,推动企业依法按时、如实披露环境信息。推广应用省级秸秆焚烧监察执法系统,以空中卫星监测和地面监管执法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执法水平。

2. 加快自然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

强化自然资源数据建设。参与配合省自然资源云上全域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建设自然资源专题数据库,汇聚山、水、林、田、湖、草、矿等各类自然资源数据,以及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土地保护、地质灾害监测、执法监察等业务数据。配合省自然资源资产(生态银行)管理系统建设,按照省级标准做好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核算、评估和报告,实现自然资源清单式管理,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推进空间规划“一张图”应用。按照省级要求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依托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开展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实施监督。应用省自然资源政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全市自然资源“一库汇聚、一图管理、一网通办”,提升自然资源审批、监管、决策的信息化支撑能力。

3.提高水利智能化治理能力

完善水要素智能感知网络体系,加强对江河湖库、水利工程设施、涉水管理活动的监测感知。应用省河湖长制管理信息化系统,及时发现和持续跟踪河湖水体、岸线变化、涉水涉砂活动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落实省智慧水利网建设,强化全流域水系管理的业务整合。推广省级水安全、水资源、水工程、水生态、水监管、水服务等数字水利应用,强化水务精细管理、分析研判、决策支持与协同联动,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的智能化水平。

4.加快推进智慧林草发展

强化林草资源数字化监管。探索运用卫星遥感、低空巡航、视频监控等技术,开展对全市林草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实时监测和精准定位,完善林草资源“一张图”。依托省“数字林草”大数据平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林草管理深度融合,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草原防火、森林草原病虫害防控能力。加快对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培育等全流程业务的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林业管理业务协同。推广应用省林长制管理系统,强化森林资源动态管理,全面提升林长履职尽责效能。

助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森林食品、北药等为重点,建立健全“一物一码”的林下产品身份认证体系,推广“合格证+追溯码”模式,实现追溯信息线上线下监管一体化。探索引入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种植、生产、施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数据上链,确保信息可信、可追溯,发展定制林业、认养林业等新业态。围绕林农和林草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对企技术支持服务和政府政策引导。利用“伊春生态日”、招商引资推介会等活动,依托各类线上线下媒体资源,大力开展伊春林草产品的品牌推介。完善产销对接机制,拓宽林草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建设线上促销、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多渠道产品电商体系。紧抓森林经营碳增汇试点机遇,充分发挥森林、草原、土壤等固碳作用,提升伊春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积极推动林业碳汇交易,打造“碳汇伊春”。

2.推动全市政务办公协同

优化政务协同办公平台。优化全市电子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功能,拓展覆盖范围,完善公文流转审批、会议承办、领导日程、督查督办、人事考核等功能模块,满足各部门个性化业务需求。推动政府部门内部非涉密公文电子化流转,实现非涉密文件网上报送、内部文件电子签批、部门间文件线上流转和市政府会议无纸化审议等功能。推动市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和省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对接,打造安全可靠便捷省市公文交换渠道。

建设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依托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构建包括驾驶舱、仪表板、热力图等多种呈现形式的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围绕营商环境优化、宏观经济调节、应急指挥决策、社情民意获取等重点热点领域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为及时、准确研判决策提供参考。实时展现城市概览、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经济运行等城市运行全方位实时动态,支持各级领导决策。

建设“数字机关”。建设市直机关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办公用房管理、资产管理、故障报修、服务申请等服务。建设“一张网”公车管理平台,集成用车申请、调度管理、运营管理、位置服务、事件提醒、服务评价、电子派车、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公车精细化管理。

建设“数字档案”。开展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和进馆档案电子化工作,建设全市数字档案资源库和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管理各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档案服务平台,与省级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对接,实现网页端、移动端档案查询和利用。完善数字档案资源安全保管体系,确保数字档案资源可靠可用、长久保存。

建设“数字财政”。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改造升级,增加资产管理等功能,实现与省管业务平台对接,提升管理效率。推广政府采购管理平台、电子卖场、服务工程超市,定期开展宣传推广,普及新版平台操作方法。

(一)完善安全基础设施

强化数字政府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严格执行网络安全等级防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密码应用与安全性评估技术要求和管理规范,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跨领域协作、跨行业协同的云、网、数等关键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机制。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组织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目录,提高系统访问、技术应用、运维服务、数据保护等安全管理能力。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加大对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等数据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应问责机制。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和密码应用与安全性评估的机制,定期开展相关检查。

(二)强化安全技术支撑

建立健全动态监控、主动防御、协同响应的数字政府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动态监控,建设集智能监测、态势感知和威胁预测于一体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开展党政机关、重要企事业单位网络安全异常行为监测,实现高级威胁与异常行为精准发现、全网安全态势可视和全过程攻击溯源取证,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强化网络安全主动防御,充分运用主动监测、智能感知、威胁预测等安全技术,强化日常监测、通报预警,加强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网络泄密事件预警和发现能力。提升网络安全协同响应能力,开展全市安全监测分析和联防联控,提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防瘫痪、防窃密水平,实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一体联动。

(三)加强安全运营管理

建设网络安全运营管理中心,打造专业化、一体化的安全运营服务体系,强化面向 各地、各 部门和重要行业的网络安全服务,统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基础服务工作。建立数字政府安全评估、责任落实和重大事件处置机制,加强对参与政府信息化建设、运营企业的规范管理,确保政务系统和数据安全管理边界清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开展常态化、实战化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提高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开放协作网络安全保障机制,鼓励相关企事业单位为全市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便捷高效的安全咨询、项目实施、评估检测、审计认证、安全运维等专业化产品和服务。

八、加强全方位统筹落地实施保障

(一)完善组织管理机制

依托伊春市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高位协调推进全市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统一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和行动方向,审定数字政府建设相关规划计划,研究解决数字政府建设遇到的重大问题,部署推进重点工作,督促检查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 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 ,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牵头统筹全市数字政府建设,负责组织制定全市数字政府建设工作计划和标准规范,开展全市数字政府建设项目的前置审查、工程验收和组织协调等工作,组织全市数字政府考核评估工作。

地、 各部门 确定数字政府工作的分管领导、内设机构和联络人员,建立健全数字政府工作机制,在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按照全市统一的数字政府项目管理要求,负责本 地、 本部门牵头的数字政府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维工作。

市大数据中心 负责提供技术支持,运行维护跨部门、跨业务、多用户单位场景的基础性、公共性、通用性、支撑性的数字政府项目。

组建 伊春市数字政府建设专家委员会 ,为伊春市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前瞻性、高水平的项目建设咨询和决策咨询服务。

(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加大数字政府建设资金投入和统筹管理力度,设立数字政府建设专项资金,健全专项资金审批流程和评审办法,开展项目资金的预算管理、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争取上级专项经费,鼓励支持各 、各部门、各园区争取国家、省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和政策性补贴,争取各类试点、示范或配套项目,加快相关领域建设进度。

(三)加强项目统筹管理

制定数字政府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规范项目建设申报、评估论证、项目实施、竣工验收、资金管理、审计监督、运行维护、绩效评价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数字政府建设项目进行前置技术审查,设立技术考核指标,参与验收后的项目建设成效评价和运维评估评价。结合数字政府建设项目完成进度和成效评价,开展资金预算动态调整和项目管理约束。

(四)创新建设运营模式

着眼于提高数字政府应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政府部门主导发展需求、专业公司统筹建设运营、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建设运营模式。专业公司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对伊春市政务信息化项目进行整体建设运营,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入国内的领先企业,构建专业化、本地化的数字政府建设运营和产业发展生态。

(五)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制定适应数字政府发展要求的人才新政,建立激励机制。探索政、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培育模式,打造人才实训基地。加强公务员干部队伍建设,将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列入领导干部和各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内容,培养干部队伍的 数字 意识,增强干部队伍理解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赋能作用的能力,聚焦运用数据和数字技术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改善管理服务。

(六)强化绩效考核评估

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任务考核纳入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考核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部门工作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结合黑龙江省数字政府工作部署和伊春市工作计划,建立任务台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考核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