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达尔人

古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
收藏
0 有用+1
0
汪达尔人为古代 日耳曼人 部落的一支,曾在 罗马帝国 的末期入侵过罗马,并以 迦太基 为中心,在 北非 建立一系列的领地。
西班牙的省份“ 安达卢西亚 ”(Andalucía)的名字可能来源于 北非 穆斯林 摩尔人 对汪达尔人的土地的称呼,汪达尔人在入侵北非前曾在那里居住。
中文名
汪达尔人
外文名
Los vándalos、 Vandals
部    落
日耳曼人部落
名字来源
安达卢西亚
事    迹
建立王国、洗劫罗马等
发展史
起源 发展 、建国强盛衰落灭亡
名字原意
流浪者

目录

  1. 1 大事记
  2. 2 历史背景
  3. 起源发展
  1. 建国
  2. 强盛
  3. 衰落
  4. 灭亡
  1. 汪达尔与罗马的战争
  2. 3 后裔

大事记

播报
编辑
汪达尔人分布
汪达尔人公元429∼534年在北非建立一个王国。455年曾洗劫罗马。此后他们的名字就成了肆意破坏和亵渎圣物的同义语。
5世纪初,他们为了躲避匈奴人而逃往西方,曾侵入并蹂躏 高卢 的部分地区。
409年定居西班牙。罗马联军把西班牙境内的锡林汪达尔人及阿兰汪达尔人都驱散之后,阿斯丁汪达尔人在国王贡德里克(Gunderic)成为占 支配地位 的集团。
429年,贡德里克的兄弟和继承人 盖塞里克 (Gaiseric, 428∼477年在位)领导下人民在北非定居,435年成为罗马的联邦。
4年后 盖塞里克 摆脱了罗马 宗主权 ,占领 迦太基 ,建立一个独立的专制政权。他们牢固地统治着当代的 突尼斯 北部、 阿尔及利亚 东北部地区,进而占领了 撒丁岛 科西嘉岛 西西里岛 ;他们的海盗船队控制了 地中海 西部大部地区。
455年6月入侵 意大利 并攻陷 罗马城 ,历时半个月,有计划地洗劫该城和将许多珍贵艺术品抢掠一空。
汪达尔人宗奉 阿里乌 教义,在 非洲 对天主教的迫害有时非常残酷,在 盖塞里克 的继位人亨奈里克(477∼484年在位)统治末期尤甚。
533年,拜占庭军队在 贝利萨留 统率下攻入北非(533∼534),摧毁了 汪达尔王国 特里卡梅伦战役 )。从此以后,汪达尔人在历史上不再起作用。

历史背景

播报
编辑

起源发展

汪达尔人
“汪达尔人”一词的原意是“流浪者”,他们是在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从 波罗的海 沿岸迁徙到今 波兰 西南部的 西里西亚 地区的。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内,它都是附近强大民族的附庸,时而追随哥特人,时而为马考曼人卖命,真可谓朝秦暮楚。
公元前72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随同施瓦本王阿里奥维斯特入侵 高卢 ,最后于公元前58年被 恺撒 全部歼灭了。还没有从这次毁灭性的打击中完全恢复过来的汪达尔人,很快又被他们的新盟主马波德国王拖入了西 日耳曼 内战的泥潭,损失十分惨重。但马考曼王国在战后的衰败,也使得他们从此过上了一段独立自主的好日子。
大体上,公元1世纪的汪达尔人可分为两个主要部落:阿斯林人和西林人。
西里西亚 之名就来自于后者。由于此处山林密布,平地较少,又没有出海口,所以汪达尔人没有像其它东 日耳曼民族 那样重点发展 畜牧业 和渔业,而是主攻 手工业 兼营农业 和狩猎。
当时, 日耳曼民族 之间的贸易是相当活跃的:在 格皮德人 控制的 维斯瓦河 三角洲 ,有一座盛产琥珀的岛屿,惹得四面八方的商人都定期前来拜访,逐渐成为了整个东北欧的期货集散地,近水楼台的汪达尔人更是此处的常客。考古发掘证实,他们的陶器远销 丹麦 日德兰半岛 ,皮革制品、石雕、木雕和金属首饰在周边地区也广受欢迎,它们往往带有浓郁的凯尔特艺术风格。

建国

公元1~3世纪汪达尔人住在 奥得河 中游两岸。
335年作为 罗马帝国 的同盟者迁入潘诺尼亚。
5世纪初因匈奴人袭扰,汪达尔人和非日耳曼族的阿兰人越过莱茵河涌入高卢地区,他们又一路劫掠,于409年越过 比利牛斯山 ,占领西班牙半岛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地区。但时隔不久,来自北方的西哥特人又夺取了西班牙大部分地区,使汪达尔人不得不退守西班牙半岛南端和西北一隅。
公元429年,汪达尔王 盖塞里克 (428~477在位)审时度势,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从西班牙半岛渡海迁往北非,439年攻陷罗马在北非的首府 迦太基 , 并以该地为首府建立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对 西罗马 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
442年,罗马终于承认 汪达尔王国 北非 大部分地区的统治。

强盛

汪达尔人建立汪达尔王国后继续在北非扩张领土,并征服 西西里岛 西部、 撒丁岛 科西嘉岛 巴利阿里群岛 等西 地中海岛屿 。455年,盖塞里克乘罗马混乱之机,率舰队渡海,攻陷罗马城,纵兵焚掠两星期(6月2日—16日)。罗马古文物遭到 严重破坏 ,“ 汪达尔主义 ”也就成了毁灭文化的代名词。从此一跃成为地中海的强国。

衰落

汪达尔王国 的统治下,北非城市衰落。汪达尔贵族没收罗马大地主的土地而成为封建大地主。在 盖塞里克 统治时期,汪达尔人信仰基督教的 阿利乌派 ,对 罗马教会 进行迫害,教会财产被没收。其子胡内里克(477~484在位)统治时期,对罗马教会的迫害加剧。
王国末期,柏柏尔人崛起,占领了努米底亚南部和 毛里塔尼亚 等地。胡内里克之子希尔德里克(523~530在位)对外屈服于拜占庭,镇压柏柏尔人,终被军队所推翻。

灭亡

533年 拜占庭帝国 查士丁尼一世 出兵北非,534年末王盖利默(530~534在位)被俘, 汪达尔王国 灭亡。
汪达尔人从此在历史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汪达尔与罗马的战争

查士丁尼一世在其发动的西地中海战争中,对 贝利撒留 委以最高 军事指挥权 ,希望他在打击蛮族的战争中再立新功,而贝利撒留则不负厚望,在征服西地中海战争中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最充分的展示。 [1]
所谓蛮族,是古希腊人对非 希腊语 民族的称呼,拜占庭帝国时代,蛮族泛指拜占庭帝国周边落后的野蛮民族。当时,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包括 多瑙河 以南的 巴尔干半岛 、从 克里米亚半岛 黑海 东岸的黑海地区、自高加索经 两河流域 上游到 亚喀巴湾 以西的小亚细亚和地中海东岸地区,以及今 阿斯旺 以北的埃及和今 苏尔特湾 以东的北非地区。在拜占庭帝国领土周围出现的日耳曼人各部落中,入主原罗马帝国高卢行省的法兰克人、占据北非迦太基地区的汪达尔人、控制 意大利 中部和北部的哥特人势力强大,成为查士丁尼一世实现其政治目标的主要障碍。
(拜占庭帝国版图)
533年,查士丁尼一世发动了对西地中海世界的征服战争。查士丁尼一世在西 地中海地区 打击的第一个目标是以迦太基为中心的汪达尔人。533年,贝利撒留统领18 000名将士和百余条战舰渡海直取汪达尔王国。汪达尔人原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406年时从中欧地区跨过 莱茵河 进入高卢地区,与阿兰人和塞维鲁人肆虐 西欧 地区达3年之久,后迁移到西班牙西部和南部。429年,汪达尔人跨过 直布罗陀海峡 ,进入北非 马格里布 地区,并于数年后夺取 迦太基古城 ,建立汪达尔王国。新兴的汪达尔王国实力发展迅速,其凶残野蛮的作战方式几乎摧毁了原罗马帝国在北非的所有防务。汪达尔人利用迦太基扼守西地中海与东地中海通道的 战略地位 ,不仅很快控制了西西里岛和撒丁岛,而且进一步掌握了西地中海的海上霸权。此后,他们多次渡海入侵意大利南部地区,危害拜占庭帝国在西地中海地区的商业利益。5世纪时,拜占庭军队曾两度远征汪达尔王国,均以失败告终,被迫承认其对北非的占领。
汪达尔人
查士丁尼一世登基后,将汪达尔人视为眼中钉,他特别不能允许拜占庭帝国在西地中海的利益受到汪达尔人的破坏和剥夺,不能坐失富庶的北非地区。因为,北非的谷物、油料和酒在历史上曾对罗马帝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拜占庭帝国时代,北非丰富的农牧业产品对东地中海地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拜占庭帝国带来大量的 商业利润 ,而且构成拜占庭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资。查士丁尼一世决心以武力征服汪达尔人,消灭汪达尔王国,迫使其或承认拜占庭皇帝的宗主权,或成为帝国的行省。查士丁尼一世作为当时地中海世界最精明的政治家,之所以迅速结束 波斯战争 并展开对汪达尔人的征服战争,是因为他等待时机、充分利用当时汪达尔王国的内乱。6世纪初时,汪达尔王国虽然经常与拜占庭人发生利益纠纷,但是,对于拜占庭帝国基本上保持友好关系,特别是国王希尔德里克(Hilderic)力主结好拜占庭人的政策。这一政策引起汪达尔人内讧,强硬派认为远在东方的拜占庭人没有权力也没有可能干涉西地中海事务,因此,汪达尔王国也没有理由惧怕他们。 外交政策 上的争论成为争夺王权斗争的 导火索 ,终于导致希尔德里克被推翻,新国王盖利默(Gelimer)夺取王权。查士丁尼一世立即抓住这一时机,派军队武装干涉。
汪达尔人
(汪达尔侵占路线)
贝利撒留率军渡海远征,进入西地中海后没有贸然发动进攻,而是首先利用对汪达尔人充满恐惧且与之对立的东哥特人,争取后者的支持。就当时西地中海世界而言,汪达尔王国与东哥特人存在利害冲突,双方多次发生争夺西西里岛的战事。特别是东哥特人趁汪达尔王国内外交困之机夺取西西里岛后,担心汪达尔王国日后进行报复,因此支持拜占庭军队进攻汪达尔人。他们不仅允许贝利撒留远征军在西西里岛休整部队,解除远航疲劳,而且帮助拜占庭军队补充军需,使贝利撒留得以很快完成进攻前的准备。534年,贝利撒留发动攻势,在彻底侦查清楚汪达尔人的防御情况后,命令拜占庭军队避开与西西里岛隔海相望的汪达尔人主要 防御阵地 ,从其防务薄弱的卡布特瓦达(Kaputbada)突然登陆,夺取沿海地区,建立屯兵大营。而后,拜占庭军队迅速从南向北在沿海陆地和近海同时发起海上和陆地进攻,袭击汪达尔人的右翼。这一 作战方向 完全出乎汪达尔人的预料,引起其全军恐慌。贝利撒留则乘机迅速攻占卡布特瓦达以北的西科莱克特(Syklektos)、莱伯第(Lepte)、阿德拉米特(Adramitos)、格拉西(Grasse)和代基蒙(Dekimon)诸 沿海城市 。汪达尔国王盖利默急忙调集各地军队增援。为了汇合海陆军队,增强拜占庭军队的攻击力,贝利撒留命令部队暂时停止进军,选择代基蒙附近沿海地区扎营,在天然海港左右两侧分别建立基地,舰队则部分进入海港,等待汪达尔人的到来。双方的决战发生在代基 蒙城 以南阿龙沙漠以东的平原地区。
汪达尔人
贝利撒留根据拜占庭远征军人数较少,而本土作战的汪达尔人人数占优的情况,选择这个相对狭小的空间作为决战战场,从而可以达到限制敌方优势的战术策略。同时,他考虑到汪达尔人不像波斯军队那样注重作战 阵形 ,因此,拜占庭远征军必须 集中兵力 ,不在地域广阔的平原上作战,使汪达尔人大面积散兵作战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当汪达尔军队骑兵先锋突然出现在战场时,贝利撒留不等对方后援部队到达,就命令早已作好 战斗准备 拜占庭骑兵 发动攻击,汪达尔人措手不及,全军后撤。次日,汪达尔人集结各路军队后再次向拜占庭军队发起攻击。此番作战意义重大,贝利撒留充分认识到这将成为决定 汪达尔战争 胜负的关键战役,因此改变阵形,将拜占庭远征军全部集中在 沿海地带 排成纵队。突前骑兵前锋部队的任务是引诱敌军,挑起汪达尔军队全军的攻势,而后后撤与主力前锋部队汇合。主力前锋部队的任务是只对汪达尔军队进行简单抵抗,继续后撤,等待贝利撒留亲自统帅的 主力部队 发动决定性反击。汪达尔人虽然作战骁勇,但是缺乏基本的战略战术素养,他们在猛烈地进攻中过早兴奋,当与贝利撒留的主力部队正面冲突时,士兵们似乎已经有些疲劳。而贝利撒留在敌人兴奋点刚刚过去的时候,立即汇合全军掩杀,等待已久的拜占庭士兵,一举击溃汪达尔人的冲锋。经过双方暂短的激烈搏杀,汪达尔人终于顶不住拜占庭军队的 反冲锋 ,全军溃败,兵败如山倒,自相践踏,死伤无数。汪达尔军队的有生力量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此战胜利决定了拜占庭人征服汪达尔王国战争的最终胜利。
汪达尔人
(拜占庭军队)
(拜占庭军队)
(汪达尔军队)
贝利撒留在取得代基蒙战役的胜利后,乘势北上,夺取汪达尔人在 突尼斯 地区东部沿海最后一个军事重镇卡尔西丹城(Karchedan),从而沉重打击了汪达尔人反扑的力量,解决了拜占庭军队向西追击汪达尔人残余部队的后顾之忧。经过短暂的休整,拜占庭军队从卡尔西丹城发动西征,进而完成对汪达尔人最后的征服。失去控制的汪达尔人残余部队和内地增援部队慌忙退守特里卡马洛(Trikamaron),企图重新组织抵抗。该城位于特里卡马洛河西侧,控制沿河向西的道路,易守难攻,拜占庭军队为了能迅速占领该城,抢先渡过特里卡马洛附近的大河,占据有利地形,并趁敌军惊魂未定之时,挥师掩杀,取得特里卡马洛战役大捷。
至此,拜占庭军队基本完成了西征的战争目标,按照查士丁尼一世的原定计划,在盖利默承认拜占庭帝国宗主权后就可以结束战争。但是,贝利撒留不放过这唾手可得的最后胜利,决定灭亡汪达尔王国,消除拜占庭帝国在西地中海的潜在威胁。这样,他不等查士丁尼一世派遣的大臣到达就命令拜占庭军队继续追击向西逃窜的盖利默残部。他亲自率领精锐骑兵部队昼夜兼程,跟踪盖利默向西疾进,终于在伊彭城(Ippon)抓住最后一股敌军。此时,屡战屡败的盖利默已经走投无路,众叛亲离,前国王的支持者和国内 反对派 纷纷表示效忠拜占庭皇帝。汪达尔国王盖利默及其残兵败将眼看大势已去,小小伊彭城也是孤城难守,被迫出城投降。
(汪达尔军队)
(汪达尔~罗马帝国的对决)
贝利撒留将胜利后在北非重新建立拜占庭帝国地方政府的任务留给查士丁尼一世派来的大臣处理,自己则押解着盖利默、汪达尔人贵族和将领返回 君士坦丁堡 。被俘的汪达尔人后来被编为拜占庭军队中的汪达尔人兵团,最终在拜占庭人对外战争中消耗殆尽,这个民族也逐渐从历史中消失了。贝利撒留的胜利为他赢得了极大的荣誉和声望,拜占庭帝国周边地区的蛮族更是闻风丧胆,称之为“蛮族克星”。查士丁尼一世对于他“超额完成任务”也感到意外惊喜,因为,汪达尔王国的灭亡使他隐约看到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即将再现,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即将实现。他对自己爱将的赞赏是无法表达的,但是,生性多疑的查士丁尼一世也对贝利撒留在军队里的巨大声望感到担忧。为了表示对贝利撒留赫赫战功的 奖赏 ,查士丁尼一世在其班师回朝后,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凯旋典礼。当贝利撒留身穿戎装礼服,骑乘高头大马通过君士坦丁堡的胜利 凯旋门 时,欢迎的贵族高官和士兵都感到无比自豪,因为,自 君士坦丁大帝 以后,还没有人取得过如此显赫的战功,也没有人享受到如此辉煌的荣誉,特别是数百年来没有一位军事将领获此殊荣。为了笼络贝利撒留,查士丁尼一世慷慨赏赐参加汪达尔战争的将士,并亲自授予贝利撒留执政官的 荣誉称号 。查士丁尼一世大肆犒赏贝利撒留及其部下并不仅仅是为表彰其已经取得的功绩,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励全军将士死心塌地为他实现重建罗马帝国的政治理想效力,在即将进行的 哥特战争 中继续奋战。

后裔

播报
编辑
历史上一般认为汪达尔人是在北非的 汪达尔王国 灭亡后同化于当地土著及后来的阿拉伯人了。但又有发现表明至少有一部分汪达尔人后来没有跟大队人马向西南方迁徙,而是一直留在 中欧 西里西亚 原地生活着。
公元1875年,一个德国农民在山脚下挖出了好几袋 罗马帝国 金币,其铸造时代涵盖了到东西分治为止的几乎整个 罗马帝国 时代,显然是在此期间为罗马帝国充当 雇佣兵 的汪达尔人所获的报酬。
后来这里的考古发掘越来越频繁,汪达尔人当年的大批陶器作坊、房屋、坟墓、器皿纷纷出土。
公元1934年,即希特勒当选 德国总理 的第二年,兹伦斯山附近的布莱 斯劳 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师生们在当地进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调查。他们首先测量了在此出土的、于公元1──3世纪死亡的所有人类骨骼的大小、长短、比例情况,然后又在西里西亚800个村庄的现有居民中作了同样的调查,接受测量的共有67000名成年人。在几年后,他们公布了令人震惊的分析结果: 西里西亚 的现住民中,竟有相当一部分与此地公元1──3世纪的 原住民 (即汪达尔人)长得一模一样。
汪达尔人的外貌特征很容易辨认:他们个头很大,骨骼粗壮,头骨较长,颅骨和颧骨较高, 鼻翼 较窄,和其它 日耳曼 民族及后来的斯拉夫人都有明显的区别。这个发现雄辩地证明:至少有一部分汪达尔人后来没有跟大队人马向西南方迁徙,而是一直留在 西里西亚 原地生活。
向来不肯买德国人帐的英国报刊以嘲讽的标题报导此事说:《在西里西亚发现了活化石》……不久,该研究项目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而中止,此后再也没有恢复过。
可惜,二十一世纪在西里西亚已经没有几个汪达尔人的后代了:在 二战 之后, 苏联 为了把 波兰 东部据为己有,将包括西里西亚在内的德国 东普鲁士 地区作为报偿划给了波兰,大部分 德意志 原住民都被赶到奥德河西岸,布莱斯劳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去了千里之外的 美因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