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汉尺一尺折合如今23公分,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人,山东大汉,高大英伟,一米八五上下的个头。而且既有英霸之气,是应该派头十足才对。

《三国演义》则说:

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这是罗贯中给诸葛亮增加了神仙气派,弱化了他的伟岸属性。

所以历代戏剧里,诸葛亮都有点像个道士:过于强调他的神仙之概和儒雅气。

这里的一个大问题是:

诸葛亮也年轻过。比如,历史上,周瑜比诸葛亮大了六岁,然而各路戏剧里,总仿佛周瑜年少俊美嘴上没毛,诸葛亮老成持重一把胡子。

历来最大的刻板印象,是总把诸葛亮演成一个道士般的小老头。

其实诸葛亮出山时,二十七岁。年少英发,目穷天下。怎么能净是小老头儿呢?

又诸葛亮的人生,是分阶段的。

公元207年,刘备四十七岁,奔走半世,髀肉复生,为刘表部下。

诸葛亮时年二十七岁,茅庐三顾,加入刘备。长期计划,为刘备规划隆中对。短期计划,拉拢刘琦,招募流民。

两年后刘备依靠刘琦与新招募的军队为筹码,诸葛亮亲自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击退曹操。

依照诸葛亮的规划,刘备五十岁,得到了荆州。五十四岁,得到了西川。五十九岁,得到了汉中。六十一岁称帝。

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时年四十一岁。

刘备六十三岁,召来诸葛亮,明明白白地当所有人下诏令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还怕说得不清楚,写诏书给后主: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诸葛亮的回应是: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举世皆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上出师表时已经四十七岁,距离过世只有七年。

此前二十年,他可不是这么苦哈哈的呀。

1985年的电视剧《诸葛亮》,李法曾先生的演法,就是传统演法之大成:整部剧里都演得很端正,只有一点不太好:仿佛诸葛亮出山的气概,就是京剧《失空斩》里那个老成持重、胸有成竹的诸葛亮。儒雅,聪慧,端正,厚重,然而多少有些些老气了。

关于年轻的诸葛亮,《赤壁》里的金城武,给了一个有趣的设定。乍看去,这个诸葛亮俊秀温润,还有几分调皮的萌;对什么事都谦虚低调,“略懂”,“我给牛接过生,马,也差不多吧?”但剧情渐进,发现他天文地理、阵法历数、韬略计谋,无一不通,虽然满口“略懂”,笑得温润,其实深不可测。

这个诸葛亮是乍看有些轻,越看越觉得,嗯还可以的——年轻时的诸葛亮,也可以是这样的。

高希希《三国》里的陆毅诸葛亮,多少流于平面了。

年少时俨然侯亮平,看谁都想耍耍嘴皮子,舌战群儒时简直在抢话;年老了却又只剩苦哈哈,每天皱着眉。

说他是荀彧,有几分可信:毕竟荀彧一辈子温润,又一辈子活在夹缝中,晚年也确实忧患系之。

说陆毅演的是诸葛亮?却不知诸葛亮一辈子从来逆天而行,年少就猜中二十年后天下,与君王鱼水之欢,最不缺的就是自信——却又不是陆毅这么随时愁眉苦脸,是个人都能让他发愁的架势了。

《虎啸龙吟》里,王洛勇老师扮晚年诸葛亮,也是有几分像的。至少把鞠躬尽瘁的苦劲头,演出来了。

当然,剧本本身胡扯黑化,把诸葛亮抹黑得一塌糊涂,然而诸葛亮背负之多、心境之苍凉、心思之幽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头,是出来了的——《军师联盟》两部剧情实在胡说八道,人设尽崩,但于和伟老师的曹操和王洛勇老师的诸葛亮,本身是演出味道的。

于和伟的魏武挥鞭,谈笑自若,天下无我不知几人称孤的架势;王洛勇的心苦后人知与丁宁周至,是对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唐国强老师来了。

二十多年前,唐国强老师茅庐三顾出场时,许多评论者都说,“唐国强演得过于英武”。后面舌战群儒,更有人猜测,“唐国强是为了洗刷奶油小生的恶名,刻意要演得刚强些。”

其实不然。

想诸葛亮二十七岁,正是年少气盛;隆中一对,遂定天下三分。这种穿越一般屌炸天的经历,当然意气飞扬。隆中对时指点江山,那也不用客气。

而舌战群儒,关系到孙刘联盟大局,诸葛亮自己又从来心存汉室,看到吴国群儒谋划投降,辞气慷慨,溢于言表,也很正常。

一个二十七岁就比别人聪明一大截的年轻人,你怎么能指望他跟老头子一样温吞呢?

所以诸葛亮出场,看看什么叫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之后隆中对时,从头到尾谈笑自若啊。

至于著名的舌战群儒,一图咄咄逼人气场全出。

那时二十七八岁啊,胸中三分已定啊。出使被人围攻,就是这么碾压的气场吧?

然而十五年后,白帝城托孤,已是另一番样子了:四十三岁啦。危急存亡之秋啊!

妙在后半部,等诸葛亮拜表出征后,唐国强老师又是一个演法。

刘备没死之前,魏国已经这么说了:没了关羽,蜀汉算个屁。

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刘备夷陵一败,更是精英丧尽。四年之间,刘备、关张马黄外加法正,开国诸将,一时俱尽。

所以王朗(嗯,敬爱的王司徒)为首的魏国大官,在刘禅登基那几年,不断给诸葛亮写劝降信,让他举国称藩,老老实实降了吧。

亮集曰: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

所以诸葛亮居然北伐,显然是逆天而行。

出师表时思虑幽深,却不是颓丧;骂王朗时义正辞严,却不是焦躁。

上方谷时萧然惆怅,表情都没有,只一闭眼,一个嘴角,都在里面。

须知诸葛亮一生,尤其是出师表前后,是有区别的。

此前则一帆风顺,万事在掌中,操弄历史;此后则逆天而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贯穿其中的,是思虑深远,是将命运视作敌手的高瞻远瞩。

《三国演义》里,到诸葛亮临终,最后巡视五丈原诸军时,如是说: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诸葛亮年少时英霸之气逸群之才。

中年时托孤承重,誓以死报。

晚年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唐国强老师,是把这 每个时间段 ,都表演得精确了。

年少时舌战群儒和晚年时舌战王朗,两场戏的语速和节奏全然不同。

前一场是丰富的肢体语言+抑扬顿挫的句式变化+横斜睥睨的眼神,怒斥薛综时更是辞气慷慨。面对鲁肃和刘备时还不时会大笑(许多表情包的出处)。

后一场则众所周知,基本静坐不动,靠缓慢累积的气势,最后一口喝破。

这种少年与老年的对比,是一个年轻谋士与年老宰相的区别,得同时对比这两场戏,感觉才对。

多提一场被低估的戏:

取汉中时,诸葛亮和刘备闹得曹操晚上睡不着觉,当时诸葛亮独自羽扇轻摇,雍容端正,那一下不同于少年时的辞气急厉与老年时的鞠躬尽瘁,是最闲适的一下子——真是好。

(就像鲍国安曹操杀吕伯奢时、祭袁绍时、汉中杀杨修时,三幕戏曹操一对比,才知道鲍国安何其深邃,何其到位)

从未有一个演员演诸葛亮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类型如此之丰富,又如此之深刻。

他这不同阶段的演法,才真是打破了历来各色戏曲评书对诸葛亮智者化身的刻板印象。这才是真演到家了。

所以金城武演绎年少诸葛亮,王洛勇老师演绎老年诸葛亮,各擅胜场。李法曾老师的诸葛亮也有味道。

但跟唐国强版如此深厚,如此庞杂、如此细腻,如此精致的诸葛亮相比,终究是差了一点点。

当然,于和伟老师和王洛勇老师能把被抹黑至此的曹操与诸葛亮演成这样,他们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也不怪他们。压不过鲍国安老师的曹操和唐国强老师的诸葛亮这样已成标杆的角色,那实在不丢人——就像司马懿被诸葛亮压着打畏蜀如虎并不说明他本身差,毕竟破孟达斩公孙擒王凌战绩卓著呢。

只是恰好遇到了更强更全面的存在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