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区是航空工业成飞公司、航空工业成都所的所在地,是众多航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地和航空产业创新高地。随着近十几年以歼10、歼20系列飞机为代表的高端航空装备的研制和批量生产,青羊区得以形成了以航空产业为特色的工业发展格局。青羊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青羊区要围绕“人文青羊·航空新城”建设,开展聚力改革创新赋能、产业强基提能等行动,当前如何更好地结合全球航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构建能够适应长远发展的航空产业体系,是青羊区必须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航空工业重点型号的研发、批量生产,众多的航空产业零部件加工企业、配套的上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以航空工业成飞公司为核心区的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为青羊区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聚集提供了大量优质平台和资源。但近几年因受新冠疫情、上游供给端产能过剩、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部分航空制造企业在军民品订单、产值和基础能力建设上均出现了较不稳定的趋势和预期,与此同时在成都市范围内的其他行政区及其他省、市也在航空产业领域加大了规划布局和招商引资力度,青羊区在成都市航空产业中的影响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存在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航空链主和头部主机企业单一,产业未来发展规划容易局限

青羊区航空产业的起步和发展离不开以航空工业成飞为代表的诸多国有企业的带动,离不开航空工业成都所在搬迁到青羊区后对航空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目前青羊区已处在做优、做强航空产业生态的最好机遇期,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航空产业的发展正孕育着一些新特点、新趋势,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及多场局部战争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当前无人机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大国家优先发展的航空产业领域,无人机作为成都市建圈强链的重点发展领域,全市已确定的三家链主企业却没有一家落地在青羊区,同时其他通用航空主机制造企业也没有落户青羊区。我们想强调的是虽然国有头部企业是青羊区保障的重中之重,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但航空工业集团有其在供应链自主性和安全性上的战略考虑,很多机载设备并无法转包到外部配套企业、民营企业生产,未来随着疫情发展也许部分配套产能还会更多回流到航空工业体系内部。从另一个方面讲,形成产业发展的持续态势,就一定要和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和配套体系关联,青羊区虽已和航空工业成都所共同创建了飞行器设计创新协同中心,引入了很多创新型企业,但毕竟设计开发阶段的产值及其持续性受航空产品研发的周期性影响较明显,是否未来具有持续性,具有多大的产业规模尚无法预测。综上,青羊区在链主和头部企业上仍着眼于眼前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形成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态势,且对民营航空经济和企业的带动存在增量持续性不足的风险,产业链局部空白问题短时间内也很难高效快速解决。

(二)链主在青羊,链属在外围的趋势持续显现

近年来,大量飞机和发动机的供应链企业搬迁至新都区的航空产业新区,新都区承接了大量的航空主机单位非核心制造产能建设项目,新都区以军民融合航空产业园建设项目为突破,实现了发展航空产业“0”的突破,形成了一定的虹吸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同时位于川南的自贡市,借着无人机试点试验区政策、良好的空域条件、双跑道机场硬件设施吸引了包括成飞公司、中航无人机公司、中国电科特飞、腾凤科技、顺丰无人机、航天彩虹无人机等多家链主企业和以江苏新扬复合材料、江苏恒神复合材料、西安宇立航空科技、安徽众望、四川渝拓橡胶、贵州航锐标准件为代表的国内数十家配套企业落地,仅成飞公司就规划了500多亩的产业用地用于无人机的总装生产线建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潜在主机单位配套企业的产能和人才在向青羊区外流失,面向未来航空装备更加智能化、无人化、低成本化的新特点,这种趋势会愈加明显。

(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链属企业不多

航空产品的供应链中机载航电系统、飞控系统、高端电连接器、高端芯片、机载及地面软件、航空发动机、新型材料、航空智能化自动化装备、任务载荷等是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较高的部分。而如成飞公司、成都所等主机单位的上述配套供应布局,大多没有集中落地在青羊区,而是大多分布在北京、上海、陕西、江苏、湖南、贵州等省市。青羊区目前聚集更多的则是附加值相对较低的零部件加工和代加工企业、地面保障设备研制企业、工装模具生产企业和配合飞行器设计开发的协同创新企业,从产业链发展角度,这些领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竞争导致的产能过剩、营收低等问题普遍存在,后期转型升级难度会很大,青羊区的成都市航空产业“核心”发展优势也会随之在未来逐渐丧失。

(四)航空产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缺乏有效举措

青羊区在下力气把打造“航空新城”的重心放在构建航空产业生态圈,打造产业集群上,而航空人才战略上只对经营团队及重点产业人才进行激励,对一线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激励是不够的,毕竟能够进入“领航计划”的人才屈指可数。庞大的具有高水准的航空技能工匠队伍、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才是航空产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2022年的就业形势很差,很多企业都在裁员,但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很多航空制造企业在高水平技能人才、技术和管理人才方面仍然有较大缺口。这些其实体现了成都市在航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技能认定方面的一些不足,特别是航空专业类的技能鉴定,除国有链主企业有认定渠道优势外,民营航空企业技能鉴定渠道非常狭窄。

二、思考和建议

(一)增加针对链主企业的招商力度,且对象要多元化。青羊区几十年来一直围绕航空工业下属主机单位推进航空产业发展,航空工业链主企业也要发展壮大,也会需要走出去,我们的政府也要眼光放远,思维打开。今年金牛区政府就引进中航智无人直升机50亿的项目落地,加上此前已经在金牛区落地的腾盾科创总部基地项目等,已经在无人直升机和固定翼无人机方面走在了青羊区的前面,优质民营主机单位因为资本、人才和技术的高效融合,其实在供应链拓展,技术创新方面也更具有活力,对民营链属企业的带动效率并不弱于国有企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需要未来重点关注。同时政府在国有企业的招商引资方面,也不要局限于航空工业集团,像中国电科集团的一些研究所也在特种飞机、教练机、通航飞机、蜂群无人机等领域走在了行业前列,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三院、九院、十一院等单位都有中大型无人机、小型无人机系列产品的扩产能需求,青羊区目前航空产业供应链生态完全可以支撑上述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完善他们的供应链体系,同时这些主机企业也会反哺青羊区的航空产业生态建设,引入更多的优质配套单位入驻青羊区。

(二)找到青羊区航空产业发展的差异性新优势。要避免在成都市产业布局的大框架下,出现航空产业供应链的重复建设问题和产能过剩问题,方法就是找到青羊区差异化的发展新优势、新领域。建议青羊区在航空电连接器研发生产中心、装备制造表面处理中心、航空锻件和铸件制造中心、原材料和标准件综合智慧仓储和信息化物流平台中心、碳纤维复合材料纤维和预浸料生产中心、航空起落架集成制造中心、小型航空发动机制造基地等细分领域入手,瞄准航空科技发展前沿,和有企业真实需求引导的供给侧特点,增加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抓住航空供应链中的源头环节和长期卡脖子环节,突出特色,形成优势。

(三)走出去,向沿海省市和其他产业学习经验。建议青羊区负责航空产业的同志能够走出去,去常州、芜湖、台州、深圳、西安阎良等地考察调研,向沿海省市、航空产业重点城市学习航空产业或某一专业领域产业生态培植和招商引资的经验。向一些发达地区的汽车大厂或新能源汽车企业学习产业链融合发展和管理理念,打开管理思路,结合自身特点提出青羊区航空产业发展的后续行动方案和发展道路。建议由政府牵头,带领优势链属企业走出去,推介青羊区的航空产业优势,以政府间合作为牵引,带动外地链主企业延链至青羊,锁定青羊,实现供应链的互补,实现过剩产能的对外销售。

(四)引入政府军民融合基金或成立国有航空投资企业等方式参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投资。据了解,很多沿海城市的政府除了在企业用地、产业政策、人才激励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外,也通过军民融合基金、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或成立国有产业投资企业等多种方式参与优质链主、链属企业入股投资,同时带动链主企业、社会优质资金、地方金融机构等多种融资渠道综合解决优质链属企业的发展问题,并提供更多政府性专项增值服务项目,这样使产业链融合更紧密、稳链强链效果更突显,很多刚起步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因此得到快速融资、迅速发展。

(五)与链主企业合作,共同支持和鼓励青羊区产业链配套企业创新。产品的起点在市场需求、创新的源头在对未来技术发展的预期,青羊区可以与链主企业合作,设置政府航空产业预研基金,每年拿出链主企业急需解决的供应链难题和技术攻关难题,采用“揭榜挂帅”的模式,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课题攻关和创新工作,一同助力青羊区成为四川乃至中国航空技术创新的前沿。

(六)夯实航空产业人才高地基础。政府既要引入高端人才,也要关注一线人才。建议一方面青羊区要努力与国内航空重点院校开展合作,如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或其航空学院合作,设立航空精分领域的“产、学、研”创新中心,努力申请各大重点院校将航空专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设在青羊区;另一方面建议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优质高职院校合作,在青羊区设立分校区或航空产业学院、航空技能人才联合实训中心或航空专业技能认定中心(社会化服务机构平台),将航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体系转移到地方,走社会化的培养模式,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民营链属企业实现长久的人才供应和储备。全面将学校的培训师资优势、企业工程实践资源和政府平台服务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为青羊区的航空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开创性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