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把“只讲事实,不想当然”认作“办报理念”的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研究结果”——他们对全美922位最有权势的“名人”进行了种族分类,认定其中80%属于白种人。

然而,这里面却不包括在伊比利亚半岛出生的任何人或他们的后代(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后裔),顺势,该研究还把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欧洲人归类为了“非白种人”。

比如,下图这位大叔,帕布罗·伊斯拉,是Inditex集团的CEO,出生在西班牙马德里,再加上南欧味道的姓氏,竟然直接被列为了非白种人。

然后,大洋那边的西班牙,就炸锅了,仿佛受到了巨大的侮辱。

西班牙网民讽刺道——总有一天,所有非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都会被踢出“白人行列”。

——希特勒都说过,在种族问题上,英国人是德国人的老师,美国人又是英国人的老师。

西班牙ABC新闻网的社会版头条转载了美国《时代周刊》的文章,马上就炸开了锅

其实,从古至今,世界各国人民在创造族群和人种的分类上,手法往往都比较粗陋。

所谓的“族群”或者“人种”,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在以无知为基础,傲慢为脊骨,权力关系为核心的体系上,搭建起的模糊且混乱的概念,用抽象的身份给人贴标签。典型的,比如纳粹德国曾经鼓吹的——“高贵的雅利安人”。

纳粹德国鼓吹的雅利安人形象

咱们再说回西班牙。

当然,如果从肤色、毛发这些外貌特征看,地中海拉丁语系的南欧人(下图红色地区),确实长得“不够白”。而且,在大航海时代之前,这些地区又均受到过穆斯林世界的长期影响,特别是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还曾经被穆斯林统治了差不多700年时间。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地人在血统上,免不了会跟亚非国家有一定的交融。

还有一点,就是,跟英德荷兰那些新教地区和殖民地原住民“界限分明”的圈子不同,南欧天主教国家们,对于其他族裔,只要对方肯皈依他们的天主教,他们就不忌讳互相通婚,将对方融入自己的文化圈当中。

这方面,典型的当属拉丁美洲的殖民史。

早期的西班牙殖民者对原住民确实搞了大屠杀,但在持续时间和残暴程度方面,还是远远比不上后来的美国人。

殖民时代的西班牙人对待原住民,屠杀、强暴、通婚同化是多管齐下的,而不是像美人那样,简单粗暴的致力于把北美印第安人男女老幼屠杀殆尽,后来剩下了1%没杀干净的,又开始搞“印第安人保留地”,双方过得依旧泾渭分明。

而西班牙人,就比较“不讲究”了。特别是在同美州土著上层人士的交往中,西班牙人总是很乐于给酋长们做“上门女婿”。

比如,如今西班牙贵族中非常显赫的一员——蒙特祖玛公爵家族。其祖先就是阿兹特克皇帝蒙提祖玛二世的两个女儿。

蒙特祖玛公爵家族纹章

15世纪的时候,这两位阿兹特克公主,都按照父亲的安排,皈依了天主教,同两名西班牙贵族结合了,过起了当年欧洲贵妇们的生活。

这是现任的蒙特祖玛公爵,在电视节目上大赞西班牙王室

他们的后人,后来又回到了旧大陆,并长期定居在西班牙~几代人下去,竟然逐渐发展为了西班牙颇有权势的大贵族,官至摄政王一级。

更有意思的是,据后人统计,阿兹特克和印加皇族的后人们,大多都受封了贵族,定居西班牙;反倒是征服者科尔特斯的后代,几乎都成了“老墨”,受了不少美国人的气。

另外,“西班牙人杀光了印第安男人抢走印第安女性”的说法,其实也较为片面。

早期的大屠杀结束后,西班牙殖民者对当地土著开搞了大规模的“同化”政策。只要那些贵族愿意改信天主教,就可以继续统治自己的领地,照样的有权有势。

所以,整个殖民时代,西班牙女性同样也很乐于嫁给上层的阿兹特克或者印加贵族...

这么折腾了数代人后,至今,很多南美历史上的著名族群,并不缺少相关的血缘后代,但它们的文化,却早已经处于了灭绝状态。

这些人,无论是毛发肤色的深浅,都被统统被归为了“拉美裔”,说西班牙语的人。

西班牙语地区

再后来,由于美国这边不想过多展现出拉美人的“原住民身份”,因而又按照他们的语言习惯,被刻意叫成了“西班牙裔”。

所以,在一些美国人的日常认知中,每提到西班牙人Hispanic/Latino (西班牙裔/拉丁裔),很多时候,指的就是拉美人。

日常,Latino(拉丁人)、Hispanic(西语人)、Spanish(西班牙人)这些身份,一些美国人自己也傻傻的分不清。

于是,潜移默化的,真正的西班牙人(Spanish)也顺便“躺枪”了。

更不可忽视的还有一套西方“高贵白人”们自古以来的“习惯操作”——喜欢把一些表现比较“挫”的国家踢出白人行列,其相对应的族群,直接“开除白籍”。

这类的操作,可不算是什么新鲜事。

老早前的中世纪,比如马可·波罗那个时代,中国人也曾被欧洲人归到了白人行列,这种划分,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中期。

随着19世纪的几声炮响,中国人又被踢出了白人行列,变成了“黄皮猴子”...

在美国,针对那些欧洲血统的民族,曾经一度,除了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爱尔兰人、东斯拉夫人(主要是前苏联地区)和他们的后裔,都不被认作真正的“白人”,顶多也就算“半个白人”。

比如,描述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种族关系的电影《绿皮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意大利裔的白人司机托尼,拉着黑人钢琴家路过日落镇时,被上前故意刁难的警察轻蔑的嘲笑道——你们意大利人就是半个黑人。

《绿皮书》剧照

要说意大利南方人肤色较深,个子不高,跟那些新教国家移民们比,外形外貌方面,的确有差异。

可像爱尔兰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这类高纬度国家出来的移民,要看外貌的话,无论是皮肤还是头发,这些人的“色号”,可能比“高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还要浅,怎么就不够“白”了呢?

喜爱绿色的爱尔兰人,典型的凯尔特人种,肤色和毛发在欧洲人中都偏浅

爱尔兰——独立前一直被英国踩在脚下当牛做马,近代移民大多都是逃荒来的,没文化、没技能,卫生习惯差,“不配”当白人(现在有了明显改善,几乎没歧视了)。

俄罗斯——国际形象一向不讨喜,被认作“野蛮的国家”,加之其历史上曾经被蒙古人统治过好几个世纪,而当年蒙古西征时给欧洲人留下的各种负面印象,也“顺便”被转移到了金帐汗国的继承者,俄罗斯人的身上了。

以至于有句谚语说——“Scratch a Russian and find a Tatar.” ——剥开一个俄国人的皮,就会看到皮下鞑靼人(指的就是西方语境中的蒙古人)的血脉。

直到冷战时期,一些西方政客还很轻蔑地称苏联为“红色鞑靼”。

一个祖先被黄种人折腾过的族群,怎么配当“白人”呢?

俄罗斯电视剧《金帐汗国》中,莫斯科大公女儿康察黑嫁给蒙古大汗的场面

所以,在西方语境中,很多时候,俄罗斯人也会被无情地“开除白籍”。

而咱们再看南欧的几个国家。除了西班牙、葡萄牙,还有意大利和希腊,近二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都十分拉跨;再加上,这些族群本身长得就不够白,更有美国人那个非常宽泛的“西班牙裔”的指代,也特别容易把西班牙人看作“混血人种”。

这么细品品,他们被“开除白籍”,还真不是特别令人惊讶。

那么,满足什么条件,才属于真正“足够白”的白人呢?

在美国,所谓的被广泛认可的“白人”,除了看皮肤和头发的“色号”,更看重的是,是你或者你的祖先所在族群背景~只有符合WASP“标准”的,才配称作“白人”。

这个WASP中,W代表white,白人;P代表Protesant新教徒;AS代表盎格鲁-萨格逊,即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

简单归纳就是——必须来自新教国家,而且还得带着欧洲传统“征服者”,盎格鲁-萨格逊血统或者文化背景。

从历史上看,盎格鲁-萨格逊人和维京人又都属于古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再加上新教信仰方面的认同感,英格兰、德国和一些西欧、北欧国家的移民后代,才配被称为——“真正的白人”。

美国国父们,几乎都来自于WASP群体

老实说,以美国为代表的这种对“白人”身份的界定,更多的,还是在表达政治,和人类学意义上的种族,关系并不大。

荒唐的就在于,一方面,美国人到处宣扬所谓的“普适价值观”,号召平等、反差异化,恨不得连性别差异都给“淡化”掉;一方面,自己境内的白人还要搞“内卷”——根据其“白”的程度,不厌其烦的细分,这是要区分成雪山白、珍珠白,还是伊丽莎白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