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起步之年。

重庆如何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12月29日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指出,要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部署,对标对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结合重庆实际,系统全面谋划。会议提出了抓项目促投资引外资行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国企改革提效增能行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行动、惠民暖心优服行动等系列具体举措,加快推动实现变革性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标志性成果。

把握三大机遇

要把握战略机遇 要把握政策机遇 要把握市场机遇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扎实全面推进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实落细是主题主线。

一要把握战略机遇

围绕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释放重庆发展活力潜力。

二要把握政策机遇

为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提供重要支撑。

三要把握市场机遇

促进重庆在更大空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参与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强化四方面工作导向

稳进增效 除险清患 改革求变 惠民有感

谋划制定明年经济发展目标,要突出引导市场预期、社会预期、企业预期,确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以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要强化四方面工作导向:

一是稳进增效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住经济大盘作为重大任务来抓,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下更大力气稳工业、稳市场主体,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做到有效投资有进、结构优化有进、新动能培育有进、质量效益有进。

二是除险清患

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准确把握疫情防控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保持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三是改革求变

以数字化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市域治理体系重塑,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大力度改革促进更高水平开放。

四是惠民有感

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抓实七方面重点任务

2023年工作要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部署,对标对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结合重庆实际,抓实七方面重点任务。

一要着力推动经济企稳恢复提振

记者发现,会议将“着力推动经济企稳恢复提振”放在2023年7个重点工作的第一位,认为这是“明年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

会议提出,要抢抓政策机遇期,用好政策的“船”和“桥",推动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开足马力,跑出经济恢复提振“加进度”。

具体做法是,在科学精准高效抓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精准高效实施一揽子政策包,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快激发消费潜能,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实施好“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打响“爱尚重庆·渝悦消费”品牌,加快取消各领域存在的消费限制性政策,适时推出消费促进政策,合理增加消费信贷,稳定吃穿住行等基本消费。

此外,我市将谋划实施抓项目促投资引外资行动,并计划推出一批面向民间资本招商推介的重大示范项目。强化项目统筹,完善专班推进机制,有力有效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二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谋划实施制造业提质增效行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会议提出。

为此,我市将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实施汽车软件、生物医药、电子芯片、绿色低碳等科技专项;抓紧落地一批关键产品、高端辅料等项目,推进关键技术产品国产备份替代,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同时大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我市将分行业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将实施“2+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提升培育行动,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引领带动全市制造业整体提升。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也是重要举措之一。会议指出,我市要组织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构建“产业大脑”体系,深化“一链一网一平台”部署,打造重庆智能制造“升级版”;深入实施软件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统筹打造“芯屏端核网”数字产业集群,全面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丰富拓展场景应用,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康养、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新业态。

三要着力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提振经济,关键靠市场主体。

会议指出,我市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迸发,实力持续壮大。

具体包括:

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实施国企改革提效增能行动,推进新一轮市属国企重组整合,培育壮大一批主责主业突出、创新能力领先、战略功能强大的优势国有企业集团。

扎实推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健全上市企业培育库,推动更多企业上市;建立各级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民营企业活动,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持续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包括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要素保障环境,用政府的服务效率换取企业的发展效益。

四要着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对此,会议鲜明地提出:高质量打造全国经济“第四增长极”。具体的工作举措包括:

首先是实施一批牵引性项目。包括聚焦打造轨道上的经济圈,持续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加快形成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大力推动川渝千亿方天然气基地、特高压交流工程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双城经济圈建设,共享国家战略实施红利。

其次是做强一批支撑性平台。包括重大产业平台,加强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共建汽车、电子信息等世界级特色产业集群;重要科创平台,提质建设西部科学城,联合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加快推进10个毗邻地区功能平台建设,打造区域高水平协作样板。

再次是落实一批关键性事项。如实施第三批便捷生活行动,拓展居民服务“一卡通一码通”应用场景,让两地群众享受更多同城化待遇;深化政务服务“川渝通办”,实现能通则通、能通尽通,打造跨省市统一政务服务标准的合作样板;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力争取得一批制度性成果等。

五要着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

会议提出,要找准重庆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战略方位和定位,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争当西部地区开发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为此,我市将加大向国家部委沟通对接,加强与“13+2”省区市合作,深化与通道沿线国家与地区对接,持续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朋友圈;同时提升内畅外联水平,优化通道物流组织体系,全面提升通关效率,促进铁公水空高效衔接、降本增效。

在引外资促外贸方面,我市将建立外资重点项目库和企业库,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和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外资企业“靶向”招商,落地建设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同时将实施外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抓好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

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方面,我市将加快推进口岸物流领域国资国企改革,着力引进培育国际一流的多元化运营企业,提升通道运行效能,带动经贸提质扩容。

此外,我市将推进制度创新,深化通关便利化、内外贸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一批重要改革成果,建立通道规则标准体系,深化RCEP、东盟、中新等国际合作机制。

六要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这是底线要求,也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议指出,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行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具体包括:全力维护政治安全,全力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全力维护社会安全。

如,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探索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稳妥处置重点企业信用风险,保持对非法集资高压态势;紧盯重点行业领域,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健全各领域生产安全隐患动态识别、清单式闭环处置机制,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等。

七要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老百姓生活得越来越好。

会议提出,实施惠民暖心优服行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变化、见到成效。

如何实现?

首先是千方百计促增收。为此,我市将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促进低收入群众稳定增收;加快构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财税政策体系,完善收入增长和财富分配合理调节机制。

其次是千方百计稳就业。深入实施“就在山城·渝创渝新”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推进百万青年就业促进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脱贫群众、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实施“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围绕产业链需求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解决好“结构性”就业难题。

再次是千方百计优服务。我市将滚动实施一批民生实事,真正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围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相关领域推出一批“一件事”便民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