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四德被称为是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提到古代女人要守三从四德,会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议。大家会认为三从四德的标签就像是对女性的极大不尊重。会认为这是封建社会中女人没有地位、没有权利的表现。

什么三寸金莲、贞节牌坊、女子无才便是德,有哪个不是浸润了女性的血与泪,有哪个不是建立在牺牲女性的权利的基础上的。

在近段时间,一个叫丁璇的传统文化学者,在大学的公开演讲中讲到“女德”。声称,“女人最好的嫁妆是贞操”,在网络舆论中引起网友们的口诛笔伐。

今天想写这个话题,是因为中国文化概论的老师今天讲到了中国的婚姻家庭及道德伦常。老师同丁璇的观念是一样的,课本中的原文是这样写到的

“人生第一要义在于修身,身修而成婚立家,家立然后推修身之理以齐家,家齐然后和平,事故男儿不修身,则不宜娶妻成家。是以古之女子,必讲三从四德与闺门礼乐。古之男儿,亦必明五礼六经与六艺,然后可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大婚六礼而行嫁娶”。


听完之后有些气愤,什么三从四德,女人不就是三代婢女吗,没有自我的价值。于是对老师提出质问,“那女性没有自主的选择权吗”

老师勉强的笑着解释道,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解释过于浅显。听完下面的解释,你会有另一种认识。

三从四德之说

“从”字,大家都会从表面的意义理解成顺从的意思, “从”,帮助也。

未嫁从父,是指女子在家善助父母,以报养育之恩;出嫁从夫,男人在外面挣钱,女人在家里持家;夫死从子,是指男人走了,女人要教育孩子,不要让其走弯路。

未嫁从父,古代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出嫁善助夫子,以为典型之妻;夫死善助子女,以效孟子之母。

三纲五常之说

女人有三从四德男人同样也有三纲五常之说。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听到男性也有其道德上的严格束缚,心里有了些平衡感。

之所以用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来对男人和女人进行约束,目的是为了达到修身的目的。婚姻家庭的稳定对于维系社会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这是通过儒家的伦理文化来维护社会的道德和政治秩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女德”的过度解读有一定的偏见意识,不过时代的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的,在如今女性从家庭解放出来的今天在讲女德,大多数人就会认为这是男权社会的专有名词,是对女性的不尊重。

但是思考一下现代的女性幸福吗?

虽然从家庭关系中解放出来了,但是现在家庭中的女性要承担三个角色,白天既要在外面工作,晚上还要带孩子,另外还要给家人做饭。

还有一个社会问题是,离婚率非常高的原因又是什么?离婚问题又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成长的不健全,将来社会又造成一定的影响。家庭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中国的女子地位提高了,但是重男轻女的思想仍旧严重;被杀死在襁褓中的女孩应有尽有。

“中国之婚礼,家庭及道德伦理,自古以人性为本;而人则以修身为本,修身以复性为本,复性所以安心安人也,身
不修,则缺德,缺德之人,行近禽兽、固不足以称人”

在封建的社会中对于女性的三从四德的要求在有一定的道理,不想过多的去批判,只想引起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要想解决现世的矛盾,还是需要根据现世的情况。对于“身不修,则缺德,缺德之人,行近禽兽、固不足以称人”观点还是很赞同,现代人的习惯是被满足不了的欲望所填充,变得利欲熏心,不择手段,把道德早已置之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