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明王朝1566》说谭纶(上)

从《大明王朝1566》说谭纶(上)

明朝四大抗倭名将 谭戚俞李 ,一马当先的 谭纶 是草根 进士出身, 戚继光 俞大猷 是军人世家的武进士, 李如松 则是将门之后。文科生谭纶初入职场就在东南抗倭,后期北镇蓟辽,终其一生走的都是武将路线。

谭纶总督蓟辽时对北境的军事改革是 万历 阻挡 女真 南下的根本所在,他的军事思想是以后 关宁锦 防线的存在基础,而 努尔哈赤 更是直接死在了他的火器遗产上,他至少延缓了大明的灭亡。

征战之余他还是个戏曲家, 海盐腔 是以军内文工团的形式随谭纶征战才传遍的江南。他回 宜黄 丁忧期间亲自教本地戏班学习海盐腔,然后融合诞生的 宜黄腔 ,而本地人 汤显祖 正是在宜黄腔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听谭纶抗战的故事成长起来的,这是以后 临川四梦 《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的创作基础和素材。

但谭纶的名声却始终不及戚继光俞大猷等同期将领响亮,本人以为这是受了 嘉靖 影响。谭纶是嘉靖晚年提拔重用的干部,而晚年的嘉靖被一些史学定义为昏庸,昏君提拔的人不被重视就成了一种人之常情,文之常情。

一、出身

谭纶生于1520年,嘉靖23年中进士,时年24,说明他极聪慧(神童张居正23才中)。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但前三代除了名字再无信息,说明他出身草根,完全是靠自己挣出的前途。

本剧他以裕王府的 詹事 出场,其实这个身份是杜撰。谭纶大 裕王 17岁,裕王继位前和谭纶没啥关系,故事只是为把他调去浙江埋个伏笔,因为这段履历如果按史实写剧情设定会出大问题(后面会说)。

詹事府 是东宫专设的总管其他属官的机构,一把手就是詹事,职权相当于东宫的幕僚头子,正三品,可不是小官。按剧中时间算裕王不是储君,而且他没当过太子,不可能设置詹事府。但本剧确实有詹事府的官,那个人不是谭纶而是 张居正

嘉靖去世前两年, 景王 死, 裕王 作为独子成了储君。裕王的老师 徐阶 就把自己的学生张居正塞进裕王府充作侍讲侍读,假如裕王被立为太子有正式名分,张居正的具体职务应该是詹事府下 左春坊 右春坊 的大学士,专侍太子读书。这个职位是必须经过皇帝同意的,教坏娃娃可不行。

其实明中期后 詹事 就成了虚职,一般用来给将要升迁的 翰林 刷简历,因为名义上就是太子的老师。张居正就是从翰林院刷进的詹事府,两年后嘉靖驾崩,他随裕王登基进入隆庆内阁就是名正言顺的事。这套模式放 高翰文 身上也行的通——只要死的不是 严世蕃 的学生 景王 而是 徐阶 的学生 裕王

顺便提一点,张居正和谭纶关系很好,正因为有张居正坐镇内阁,谭纶才能在总督蓟辽期间不受猜忌的干出一番伟业。后世常说张居正和戚继光关系好,但其实张戚只是张谭关系的延续,戚继光二十多年都是谭纶的下属,谭纶走哪就把他带哪,谭纶去世后张居正必须弥补自己在朝外的权益,才选择和戚继光延续私交,可以理解为戚继光是谭纶军事思想的接班人。

谭纶和张居正私交好我觉得是因为前后科关系,谭纶是嘉靖23年的进士,张居正是26年,谭纶相当于张居正的学长。而且张居正少小就有神童之名,但23岁才中进士,如果是考了几次,那嘉靖23年他们都是同届,只不过老张落第了。在古代官场这是仅次于师生的关系,比同乡都近,皇帝担心同乡结党而不担心同科,因为同科关系无法延续到下一代。

《红楼梦》中黛玉的父亲 林如海 贾雨村 就是前后科关系,他两都是进士,林如海是雨村前一科。雨村主要凭这层关系成的黛玉老师,而且黛玉进贾府时林如海是把女儿的未来托付给的雨村,这也是为什么以后雨村会对贾府下狠手,因为黛玉不仅死在了贾府,而且她带到贾府的林家财产和嫁妆都被贾家侵吞了——说图财杀人一点都不过。

不知大家兴趣如何,如果大明王朝写不动了可以在开个专栏探索雨村和黛玉的关系,写二十回不成问题。

要论同乡谭纶其实有当时最大的靠山——首辅 严嵩 。谭纶是江西 宜黄 人,严嵩是江西 分宜, 两地相距150公里,是相邻市,放按省论的朝廷算十足的老乡,但谭纶却不是严党。可能正是不牵扯这层关系在后来的倒严中谭纶才能立住,也因此 张廷玉 在修《明史》时不会想着改谭纶的历史,所以通过谭纶的文献我们反倒能看出更多当时朝局中的真相和细节。

没去过抚州,在2013年去过宜春,不过是万载不是分宜。

二、抗倭

(一)从戎

嘉靖23年谭纶中进士,随即外放 南京礼部主事 ,三年考核期满后调任 南京兵部, 武库清吏司郎中 ,正是这个职位让谭纶没有投笔就走上了从戎路线。

嘉靖朝的倭患占了明朝倭患的80%,富庶的南京频繁遭遇从江口登岸的倭寇侵袭。别的衙门不打跑路能说过去,兵部不打就跑说不过去,于是当 郎中 的谭纶收拢人手刀枪打了几个小胜仗。接连败仗中有人获胜就格外亮眼,朝廷注意到了能打仗的谭纶,会不会另说,至少这个书生敢打,谭纶就在郎中期满后的嘉靖29年调任 台州知府 ——倭患中心。

朝廷怎么知道小小的郎中能打仗?谭纶的领导——南京兵部尚书 张经 上报,谭纶从新兵升级成老兵的经验都是跟着张经打出来的。

谭纶任台州知府后张经也高升,官职大的吓人——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军务,且便宜行事(曾国藩……)。三年后的嘉靖34年,总督张经和浙江巡抚 李天宠 被嘉靖下狱斩于西市,罪名是 养寇不战, 张经死后取而代之的总督就是连升三级的胡宗宪!

必须的啊,自己哪说的清!

这是本剧为什么没有按谭纶真实履历讲的原因,因为不改就会扯出张经,而张经被嘉靖杀了,里面牵扯的问题很重,《明史》把张经之死归为严党阴谋。如果想一笔插到以后平了浙江倭患的胡宗宪身上就只能跳过张经——也就跳过了谭纶的同期履历,不然他抗倭谁当主帅就成了大问题。

【后话:张经一生多数时间都在东征西讨,而且《明史》中张经和胡宗宪的列传在同一卷。 隆庆 继位就给张经平了反,说明在隆庆和内阁看来张经杀错了,但隆庆的内阁班底和嘉靖后期差不多,可见这些人当初都揣着明白装糊涂,是慑于严嵩权势或有其他意图,嘉靖究竟知不知道谁在背后捅刀子就只有鬼知道了。】

(二)猫腻

谭纶到台州后发现当地几乎没有保护,明明是倭寇进犯的重地,但就是没有可战之兵,那么本地兵去了哪?

能调台州兵马的肯定是台州的上级,没兵就抗不了倭,又不能和上级要,于是谭纶干了件本地官想不到的事。他组织训练了 上千 民兵,当倭寇进犯时谭纶带着民兵屡战屡胜,四处追击。这下浙江及南京有官员傻了,被吹上天的皇军在谭纶面前就是纸老虎,如果谭纶不是武神,那他们就是武大,这个锅肯定不背。

于是赶紧奖励谭纶,把他调离台州,再待下去浙江的倭患就被平了,这会严重影响本地官场和豪绅集团的利益(下章说)。谭纶的奖励是带薪休假,回乡照顾母亲,因为上级听说谭纶家母重病,让他回乡尽孝。这个名义非常高大上,皇帝都挡不住,在谭纶回乡几个月后母亲去世,开始三年丁忧……这背后的猫腻明白了嘛?

丁忧期间谭纶也没闲着,在家乡大力发展戏曲艺术(最后一章再说)。

(三)浙江

丁忧结束后谭纶回台州继续当知府,其实江浙是富庶地,知府没那么容易出缺,但架不住知府(知府是文官,文官是流官,流官回避本地)总死倭寇手里,好位置也就没人争了。所以到嘉靖35年谭纶还在台州,依旧募兵、训练、打倭寇,但此时江南抗倭的大局变了——原总督 张经 被斩,新总督 胡宗宪 上任。

嘉靖33年,胡宗宪进入浙江,官职很低,正六品御史。

嘉靖34年,浙江巡抚 李天宠 和总督江南的 张经 下狱被杀,胡宗宪接任浙江巡抚。同年,山东 戚继光 调往浙江任参将,分守宁绍台地区。这应该是胡宗宪的主意,胡在山东 益都 当县令时就和 登州 的戚继光父亲有交往,两县都是备倭区,又离得近,所以戚继光还是个娃娃时就认识叔叔辈的胡宗宪(胡大谭8岁,谭大戚8岁)。这一刻后的许多年,戚继光都是谭纶的下属,他的许多练兵思想和战法都是在谭纶胡宗宪的影响下集大成的。

嘉靖35年,倭寇进犯 龙山 ,明军三战三捷,应该就是剧中文字带出的这段。

我简单再配张地图:

龙山 在防守宁绍的戚继光兵线上,剧中出现戚家军倒是正常,但后半段说从 龙山 转战 温岭 时后援断了应是小说虚构,是为把剧情带到杭州的案子上。实际随后明军吃了败仗,龙山战役中被击溃的倭寇退到龙山东南的 雁门岭 时设了伏(看地名就是易设伏的地势),明军追进伏击圈吃了夹击败仗,其中只有谭纶和戚继光两部(都是团级规模)临阵不乱。这个情况应该被胡宗宪注意到了,戚继光是老熟人,于是重点培养谭纶。

嘉靖36、37两年,抗倭猛男 胡宗宪 谭纶 戚继光、俞大猷 都在浙江(俞猛男嘉靖35年入浙接任浙江总兵),此时的浙江是倭寇重点进攻的区域,浙西浙东到处化整为零的倭寇,明军疲于奔命,还无法形成决战态势。

(话说紫禁城唯一全盘明建的建筑端门就是嘉靖36年建的,其他都是清代,午门里面几乎看不到明代建筑的痕迹。)

嘉靖38年出现转机,三千倭寇从浙东南登陆,遭到谭纶戚继光合击,伤亡过半,倭船被焚毁三十多艘, 台州 温州 地区的倭患一举荡平。谭纶因功被胡宗宪保荐 浙江提刑按察使司巡视海道副使 ,主管海防,驻军宁波,兼管外交外贸。如果此时嘉靖没有裁撤浙江福建 市舶司 ,那谭纶就是浙江市舶司的一把手。

23集赵贞吉训斥谭纶升官时的理由可不是因为打仗,毕竟小说创作。

谭纶到宁波就从农民中募兵训练,当时戚继光 义乌 班底的戚家军已经练成,与谭纶合兵一处,统辖权归谭纶。因为37年戚继光和俞大猷因在 舟山 剿倭不利被御史弹劾,戚继光靠36年平定海盗头子 汪直 的功劳仅仅被革职。俞大猷则被革职下狱,还被剥夺世袭百户的爵位,俞猛男是通过基友 陆炳 贿赂亲家 严世蕃 出的狱(陆炳次女嫁于严世蕃次子),然后才重回军中戴罪立功打出的以后功勋。

嘉靖39年谭纶升浙江布政史,仍兼巡视海道治兵的差使。

这是电视剧后几集谭纶换官服的原因,布政史从二品,按察使三品海道副使四品。

嘉靖40年,谭纶戚继光在浙东打了许多胜仗,(戚继光就是在这年的台州大捷中缴获了日本倭刀及其刀谱和练法!!)浙江倭患眼见要平时谭纶父亲去世,他再次回乡丁忧……

隔年胡宗宪击杀倭寇头子,浙江的大规模倭患平息,倭寇余部南下进入俞猛男的福建防区。浙患平息的另一个结果是 严嵩 被罢相; 严世蕃 被处斩; 胡宗宪 徐阶 弹劾,在嘉靖亲自辟谣后没有问罪只是致仕回乡(帝曰宗宪非嵩党,朕拔用八九年,人无言者),在家养老两年后胡宗宪旧事重提被鑑送京师,最后在诏狱自杀——这就是朝局裹挟的力量。

浙患平息就是剧中这段,不过,谭酒窝你不是回家丁忧去了吗?怎么在这凑热闹!

(四)福建

实际上谭纶丁忧还没结束就被夺情起用,因为福建出了大事。

嘉靖41年底,倭寇攻占福建 兴化府城 (莆田)并屠城,这是倭寇第一次攻占府城,在朝野引起巨大震动。

彼时福建总兵俞大猷、浙江 总兵戚继光、广东总兵 刘显 (他儿子就是打遍东亚东南亚的晚明第一猛将 刘綎, 高光时刻是万历丁酉时抗倭援朝)都极能打,但倭寇会流窜,朝廷缺一个能统帅 俞、戚、刘 ,会布铁桶阵的主帅(胡宗宪早被弹劾致仕,而且他和俞大猷不和),当时能让这三个猛男都服软的只有谭纶。

谭纶总督福建兼巡抚,全权负责平倭事宜,几个月后就指挥俞戚刘合击倭寇老巢,斩倭寇首级两千多颗,解救被俘百姓三千多人,夺回兴化城。嘉靖为此告谢郊庙,戚继光的副总兵就是因此功劳转正的。

现藏台北故宫的明代宫廷画卷《出警图》描写的就是皇帝出京拜谒宗庙的事,大陆专家认为是嘉靖,台湾认为是万历,如果是嘉靖可能就是因为此事。

此后倭寇还纠集过两万以上的军力侵犯福建,但都被谭纶挫败,创下福建抗倭十二连胜的记录,至嘉靖43年福建倭寇基本肃清。


未完待续,顺手点赞加关注啊。

从《大明王朝1566》的市舶司说倭寇

从《大明王朝1566》的市舶司说倭寇(续)

婚姻中的情报学——锦衣卫帅陆炳的姻亲圈

编辑于 2022-12-13 00:57 ・IP 属地江苏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