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豪气的桔子  ·  python ...·  1 年前    · 
打篮球的啄木鸟  ·  Introduction to Razor ...·  1 年前    · 
道上混的上铺  ·  matplotlib 使用指南 - ...·  1 年前    · 

破浪,向着“甜蜜”奋力远征

——走近我校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陈保善教授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我校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陈保善教授关于支持广西建设国家甘蔗蔗糖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保障国家食糖供应安全的建议得到李克强总理的肯定和指示。李克强总理指示,蔗糖是食品加工行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原料,要组织一批科技人才,找准薄弱环节,不惜重金在蔗糖相关研究领域实现突破。随后,为落实李克强总理指示精神,国家发改委科技组、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相继到校就相关工作开展调研,了解陈保善团队蔗糖产业的创新情况,探索合作项目,协同创新途经。这为陈保善带领团队创新科研,培优育良,为提高广西蔗糖产业效益和质量,保障国家食糖安全提供了新机遇和输送了新动能。

陈保善测量甘蔗高度

广西地处亚热带,光温水充足,为甘蔗优势产区,全国糖料作物生产保护区为1500万亩,其中广西甘蔗占1150万亩,原料蔗和食糖产量占全国60%以上,是我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广西糖业的发展关乎国家食糖安全。而广西蔗糖产业也成为广西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对振兴乡村经济、增加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蔗糖产业科研载体的我校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则是“使命必担”。连年来,带头人陈保善教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忠诚履职积极“上书”的同时,还带领团队肩负“保障国家食糖安全”重任,向着“使命必达”的远景,聚焦区域特色,面向国家食糖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和广西食糖主产区建设重大科技需求,凝聚优势力量,顽强探索,不懈攻关,着力打造甘蔗糖业全链条的高质量创新平台,协同攻关,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形成一批标志性科研创新成果,为探索中国特色糖业发展之路,为国家和广西糖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为保障国家食糖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师”者之范

走进陈保善教授的办公室,他一边招呼我们坐下,一边开空调,一位老师说“陈老师很省,他一个人时从不开空调,觉得开着窗就可以了”。

“我们的领头人可好了”!在实验室,团队成员都异口同声说着陈保善教授的为师之范。

张木清教授说,陈老师提出并率先在学科内试行细致的研究生中期综合考核制度以及毕业论文答辩后论文修改的具体程序,经过多年的实践,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他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每年都产生校级优秀论文,指导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每年都产生校级和自治区级优秀论文。他每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都大幅度超过学校规定的标准,连续10年年度工作考核为优秀。

李茹教授说,作为老师,他除了力求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外,更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批判地吸收知识的能力。通过布置一系列的文献阅读和综述写作任务,让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并拥有广阔的研究视野。通过在实验室设立工勤组、试剂组、仪器组和秘书组,让学生主动参加实验室的管理,在仪器维护和药品试剂采购等实验室日常工作中,培养学生耐心细致、脚踏实地的品格以及相关研究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陈保善(左)指导研发调试甘蔗切种机

邹承武老师是陈保善教授指导培养的硕士博士生,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陈老师不但治学严谨,对人才素质和品行的培养也格外重视。他说,陈老师常说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做学问。陈老师要求学生进到实验室,凡是公益性的事情都要去积极参与。同时,陈老师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每天早晨总是最早到实验室,看见实验室的地板脏了都会亲自打扫。在攻读博士期间,陈老师带我一起出差,一起到田间地头考察采样,为了节约住宿费,我们在酒店同住标间,晚上在处理采到的样品时不小心把酒店的地板弄脏了,陈老师带我一起清理地板,陈老师以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时常教导我们要有家国情怀,要学好党史,爱国爱党,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努力学习,增强本领,成为国家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疫情期间,为便于同学们线上学习,陈老师带领大家开发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甘蔗梢腐病的发生和防治虚拟仿真实验》,该项目获批省级一流实验课程。他带领的《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建设的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也获得了省级一流课程。他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倡导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接受研究型实验室浓厚的学术氛围的熏陶。他温文尔雅和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感染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同学们对他主讲的课程评价很高,认为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更受到了陈老师严谨的学术和人格魅力感染”; “陈老师和我们一起进行甘蔗育种工作,带领课题组师生进行甘蔗新品种筛选、品种测产、实生苗假值、生防菌喷淋等工作。一有时间就到扶绥农科基地,深入现场查看甘蔗的生长情况,并进行实地教学。还协同包括农机专业的师生开发研制全自动甘蔗切种机、甘蔗种植机等自动化机械,提高甘蔗种植效率。” 温荣辉、蒙姣荣、 黄有总、 卢姗 等师生们这样纷纷为这位“师”者点赞。

陈保善(左四)组织查定中蔗系列甘蔗品种产量

这就是一位共产党员,一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位科研工作者、一位同事的“师”者之范,这也是他的团队所向披靡,取得一项项硕果的“头雁效应”。而他所获得的多项荣誉也是他表率作用的又一个彰显,他是广西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被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和科技部授予"杰出专业人才"荣誉称号,曾获得“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被评为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宝钢优秀教师、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等等。曾任广西大学副校长、副厅级调研员,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自他从美国回国“为祖国多做事情”20多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等研究课题40多项,领导研究人员成功建立了一个研究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崭新的实验系统,使我国在该领域拥有了一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研究平台,并在病毒宿主因子和病毒靶标的发现和鉴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率先在国内开展基于调控宿主因子的农作物抗病育种方法研究,克隆了一批重要农作物的宿主因子基因,并通过对这些基因的调控,获得了这些农作物抗病毒新种质。

“育”者之志

“使命必担”是陈保善教授带领团队始终坚守的本分,是深深烙印在他们攻坚克难路上不变的初心。一直以来,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效益低等问题,是广西乃至全国甘蔗产业的共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校就联合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等单位在甘蔗良种培育、甘蔗农机和制糖工艺及设备方面迈开了探索的步伐,为了“甜蜜”事业一代代有志者付出了不懈的努力。2012年由我校牵头,联合相关院校组建的广西蔗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第一批广西协同创新中心,由陈保善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开始了创新攻关,把甘蔗基因资源评价利用,甘蔗转基因技术,新品种选育和示范,小型甘蔗种管收机械研发,甘蔗高效节水灌溉和优化减量施肥,甘蔗黑穗病及梢腐病防控,制糖全过程自动化控制,酶法制糖新工艺,无二氧化硫制糖新技术,蔗梢、蔗渣、滤泥、废蜜等副产物高附加值的综合利用技术等确定为主攻目标,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广西蔗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升格为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紧跟时代,进一步选育适宜广西种植条件的优良甘蔗新品种,陈保善教授带领团队坚持不懈围绕甘蔗生物学开展“顶天”的基础研究,着力阐明甘蔗重要性状的生物学基础,并将相关成果应用于指导育种和栽培实践。以重大需求为牵引,围绕蔗糖产业的全产业链进行“立地”的产业系列关键技术研究,加快高产高糖和高抗病性甘蔗的育种进程,着力推广健康种苗、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和宿根蔗轻简栽培的绿色安全高效的栽培模式,提高甘蔗生产效率,保障我国食糖安全。

陈保善教授说,开展研究之初的几年,科研条件比较艰苦,育种用地均靠从科研院所租借,有时候遭遇干旱或洪水,一年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只能从头再来。而由于设备设施等实验条件的落后,育种工作开展的异常艰难,陈保善教授和团队成员一起既是科研工作者,还是“农民”,经常顶着月色,两腿泥、一身土,带着满身蚊虫的咬痕回到休息地。后来,团队与海南专业育种企业合作,委托企业育种,委托方将育好的种子邮寄过来,大家再进行试验、分析、优选。但是这样耗时长,成本高,为科研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但团队成员还是克服困难,携手攻坚,开创了广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育种平台的先河,积累了大量经验,拥有了一套成熟的甘蔗育种、选种规范,为后来育种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保善(右三)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团队成员研讨课题

而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位于崇左市扶绥县的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的建立,为团队的育种工程掀开了崭新一页。如今,该中心在农科新城拥有5000多亩的甘蔗新品种选育、繁育和示范基地,拥有了较齐全的实验装备和较完善的试验基地,为该团队的“甜蜜”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杨细平教授说,在陈保善教授带领下,团队抢抓机遇,众志成城,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同时兼顾蔗农利益,围绕甘蔗遗传与种质创新、甘蔗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甘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原料蔗生产机械化、制糖过程强化与自动化、综合利用与清洁化生产等研究方向进行了不懈的科研和技术攻关。如今,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1项,包括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国家基金项目以及地方糖料蔗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等。

“征”者之远

经过近20年的不懈攻关,陈保善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不少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并向着更高目标奋进。

培育出一批好的品种。育成可管一新四宿(种一次收四年)的高产高糖高抗病系列甘蔗品种,比目前的主推品种宿根延长两年以上;开发出高效全程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研发出配套农机和缓释肥料,将春季破垄施肥和夏季施肥培土两大工序简化为冬春破垄施肥起垄和蔗叶还田一次性高质量完成,改良了土壤并改善了机械化收获条件,同时解决了效率、效益和农时三个瓶颈问题,亩产节本增效250元以上;绿色制糖技术和蔗糖产业链延伸取得初步成果,把陶瓷膜技术用于蔗汁的物理澄清,已实现规模化应用;开发了系列甘蔗饮料并已进入市场。育成了高产高糖和高抗黑穗病的中蔗1号、中蔗6号和中蔗9号、高糖和特早熟的中蔗10号、高产高糖和早熟的中蔗13号等优良品种,已获得农业部新品种登记证书,并正在进行甘蔗新品种的推广示范。

新品种选育促进了甘蔗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与协同单位通过联合承担重大专项等项目的实施,通过9轮国家区域试验和4轮产业技术体系集成示范,2013年-2017年选出的18个品种通过国家鉴定(或审定),5年来已累计推广超过1000万亩。选育的中蔗1号、6号和9号等新品种表现优异,正按程序进行生产示范试验和推广,初步形成了我国甘蔗新品种“使用一代、选育一代和储备一代”的良好格局。制定了《甘蔗种苗》《糖料甘蔗生产技术规程》《甘蔗种茎生产技术规程》《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甘蔗》《农作物品种鉴定规范-甘蔗》等农业和广西地方行业标准,初步形成了国家和广西甘蔗质量标准体系。以选育的甘蔗新品种为核心技术,通过集成水肥一体化、农机农艺融合、病虫害绿色防控、旱地甘蔗的综合栽培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陈保善(左一)带领团队成员下乡调研作物生长及病害情况

甘蔗生物学基础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协同单位通过联合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等重大(点)项目的实施,在已有的300多份引进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创新了100多份新种质、无性系和育种中间材料,特别是内陆型割手密和近缘属植物斑茅种质的创新利用达到国际领先,云南内陆型割手密亲本的培育于2017年获得云南科技进步一等奖;建立了一套现代甘蔗高效育种程序;助育种和基因组选择和编辑育种,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并进的新时代;首次完成了甘蔗最主要病害(黑穗病和梢腐病)的病原菌基因组解析和新病害鉴定等。

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依托科技部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协同中心各单位联合协作,广泛开展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开展甘蔗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引进一系列重要野生资源;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等产蔗先进国家开展联合新品种选育、基因组编辑和选择的国际合作研究;2016年-2020年累计面向印度、巴基斯坦和东盟等国家招收博士后5名、留学博士生和硕士生共20多名。

尽管该团队培优育良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突破,但广西蔗糖领域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依然不足。为此,已60多岁的陈保善教授不忘初心,正带领团队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联合国内外优势力量,集聚校内资源,形成强大合力,打造协同创新新高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为良种的“甜蜜”行稳致远不懈奋斗。

编辑:新中
上一条: 桃李风华春晖满园 学高德厚行为师范 ——我校教师风采展(三)广西大学清洁化制浆造纸与污染控制创新团队 下一条: 桃李风华春晖满园 学高德厚行为师范 ——我校教师风采展(一)郑皆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