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灯成品
注释:此联出自《
王安石
捡联获妻》的典故。传说王安石二十三岁那年去赶考,晚上上街闲逛,见马员外门口的走马灯上有一联语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显然是在等人下联。王安石看后,不禁拍手
连称
“好对!”他的意思是说这上联出句妙。站在旁边的马家家人误以为王安石的意思是容易对,立即禀告员外。这上联是马家小姐为择婿而出的,因此员外急忙出来找王安石,王安石却夸了一句就走了,两下里没见着面。
在科场上,
王安石
第一个交卷,主考官见他交卷快,想试他的才艺,就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出句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用马员外门前的“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来对,自然又快又好,令主考官惊奇不已。
回头想起走马灯给他的机缘,忍不住又来到马家门前。马家家人认得是日前说“好对”的人,便请他到府中应对。有了主考官的飞虎旗,自然就好对了,马家当即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并择吉成婚。
王安石捡来两联,上应主考,下获贤妻,一时传为美谈。
加热空气,造成气流,并以气流推动
轮轴
旋转,按此原理造成的灯就是走马灯。走马灯的发明,至晚在宋代。宋代
吴自牧
的著作《
梦粱录
》述及
南宋
京城临安夜市时,已指出其中
有买卖
走马灯的。
周密
《
武林旧事
》在记述临安「灯品」时也说:「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可见,走马灯在南宋时巳极为盛行。
在一个或方或圆的
纸灯笼
中,插一铁丝作立轴,轴上方装一叶轮,其轴中央装两根交叉细铁丝,在铁丝每一端黏上人、马之类的剪纸。当灯笼内灯烛点燃後,热气上升,形成气流,从而推动叶轮旋转,于是剪纸随轮轴转动。它们的影子投射到灯笼纸罩上。从外面看,便成为清末《
燕京岁时记
》一书中所述「车驰马骤、团团不休」之景况。
走马灯虽是个玩具,但其与近代
燃气轮机
的原理,却如出一辙。
一、制作火焰笼。找1块稍硬的纸板,裁出1个直径约10厘米的圆,圆心处留1个可供1根长竹签穿过的洞。将圆分为16等分,每等分为22.5°,并画线做上记号,然后用刀沿线
切出
一小口并向外稍折出。热空气就从此通过。圆的边缘切出若干个
小角
,折出,粘上刻有(挖空)各种自己喜欢的图案的长条
道林纸
(长约为上面
圆的周长
,宽约16厘米)。挖空图案的部分可在背面贴上各色
彩色玻璃
纸,就变成了彩色图案,会更加好看。上下要粘牢,成筒状。最后把竹签穿上。竹签与圆纸之间(下面)缠1块小纸,托住圆纸。火焰笼就做成了。
二、制作框架。找些重量较轻的小木条或小木棍钉成1个比火焰笼稍大的四方体,在下方(底座)中间钉1根宽木做横底板。上面放蜡烛,中间放1个小
玻璃瓶
或其他较滑的东西,火焰笼的竹签放在上面容易滑动和旋转。框架四面贴上白色窗纸(透明)。上方(顶座)拴一根绳子可提、可挂。中间一横木,打洞。火焰笼中间的竹签一头穿在此木上,一头落在较滑的东西上,这样一个走马灯就做成了。如在外面精心修饰一番,更加漂亮。只需要点上蜡烛,它就转动了。走马灯内的蜡烛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马灯时要放正,切勿斜放。
走马灯
制作步骤
1、把红纸剪成一方一圆,方的为36×14CM,圆的直径12CM,方的作圆筒,圆的作顶盖(
风轮
)。
2、把圆筒一端边剪成许多小齿,粘上胶水,以便贴顶盖。
3、作顶盖上的风轮:把圆形纸中央剪出8个
小窗
门,每个窗门半开着,方向要一致。作完之后把它粘在圆筒上。
4、用细铁丝作支架,做成双环状套在台灯灯泡上,尖端顶在顶盖的圆心处,为了耐用,圆心处嵌上子母扣作为轴承。
运用
机械原理
,创制一些玩具,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
设计思想
和创造才能。水转百戏和走马灯,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国时期,有人送给
魏明帝
一个木制的玩具,上面有百戏(古代的杂技)的造型,形象优美、制作精巧。但是,这些小模型都是固定的,不会活动,于是便请著名的机械
发明家
马钧
加以改制。马钧用木头做了一个大原动轮,平放在地上,用水力驱动,原动轮便能带动百戏的模型活动起来,变得非常热闹:“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舂磨
斗鸡
,变巧百端。”如此精巧生动的造型活动,其内部一定有一套复杂的
齿轮
系统,以及
凸轮
、
连杆
等
传动机构
。它所达到的机械水平,是十分高超的。
走马灯是中国长期流行于民间,受到
人民群众
喜爱的玩具,有的达到了相当精美的程度。走马灯的构造,是在一根
立轴
上部横装一个斜翼系统和叶轮,立轴下端附近则装一盏灯或一支烛,点燃后,上方空气受热膨胀,密度降低,热空气即上升,而
冷空气
由下方进入补充,产生
空气对流
,从而推动叶轮旋转,并带动与立轴相联的各种图像转动。走马灯的制作原理,与现代燃汽机相同,是燃气轮机的雏形。欧洲在1550年发明了燃汽轮,用于
烤肉
,以后在
工业革命
中,燃汽轮得到发展,用于
工业生产
,产生巨大的
革命性
的后果,燃气轮机及衍生而出的
涡轮喷气式发动机
,
涡轮风扇发动机
对被广泛用于发电、船舶、航空,对人类经济、军事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中国古代
劳动人民
智慧可见一般。可惜的是,中国古代发现、利用了空气驱动的原理,制造玩具,但始终没有能进一步加以研究,使之在
生产活动
中加以应用。
槐坎走马灯
“
马灯
”是
长江
中下游一带,在民间驱除疫鬼的活动。其渊源可追溯至《
诗经
》所记载的“祃祭”,即出师前祈祷胜利的“出师祭”。槐坎走马灯相传已有230多年的历史。清朝咸丰年间,当地有
王氏
兄弟四人,长兄王荣堂是极具经济头脑之人,动员家乡人种树养畜,因此家家户户圈养了许多
家畜
,如马、牛、羊、鸡、犬、猪等,称为
六畜
,其中马为
六畜之首
。夜晚喂食时,村民
点灯笼
照明,灯笼上写一个“马”字,以祈求六畜兴旺,后经过演变,出现了具备马的形状的“马灯”,并渐渐形成了一套表演形式,每逢喜庆节日,村上便有走马灯表演。走马灯象征着太平、吉祥,所以亦有“太平马灯”之称。最早的走马灯表演规模很小,只有一、两只,经过发展加工,渐渐增加,最多时达16只。
槐坎走马灯作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一般在喜庆节日时演出。槐坎马灯的表演人数没有特别规定,视演出场地而定,恢复后的走马灯表演人数有17人,其中小丑1名,马灯8只,马夫7人,表演的队形有九天星、梅花阵、十字板门阵、金钩阵、锁条阵等,演员按照
音乐节奏
变换队形,演唱曲调有五更调、洋
腔调
等。演出时,演员先按锣鼓节奏走动,速度由慢到快。然后开始演唱,由女演员先唱,马夫及小丑则在过门等地方加入演唱,称为“
帮腔
”,歌词内容多为讲述古代名人故事。伴奏人员一般有7至8人,伴奏乐器分别是:锣、鼓、号、锁呐、叽呐、二胡、招君,其中“招君”为特色乐器,在马灯出场时吹奏。早些时候,马灯演员多为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恢复以来,一般为十二、三岁的少年,女生饰演马灯,马夫及小丑由男生饰演,马灯分为头、身、尾三截,每一截都装有小灯泡(最早用蜡烛),女演员从身体与尾部中间钻进去,将马灯用绳拴在身上,用手拿着马头舞动。小丑手握一根棍子(棍顶有一盏灯)在前面引路,马夫手持
马鞭
,在马灯周围表演。
当地走马灯富含特色,马灯形状栩栩如生,表演人数多,阵势较强大,场面热闹、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