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斗笑社》开播这么长时间,你有什么感受?
目前播出到第5期了,最大的感受是印证了我的一个看法:
郭老师这么多综艺、电影、网剧什么的,一直做不好还真是他自己的原因。
郭老师参与度越多,话语权越重的节目,基本是越做越烂。
接下来是详解了,
《德云斗笑社》每一期都是两部分,前半段是综艺游戏,后半段是小剧场相声。
按照大家的理解,因为节目的总导演是严敏,所以前面游戏环节他来负责是没问题的,后面相声环节一方面是看各位演员的表现,另一方面就是看郭于两位对相声的解说,也就是由郭老师来负责。
但是看完这么多期,明显游戏的部分和严敏之前的《极限挑战》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甚至比同期播出的《元气满满的哥哥》的游戏环节都差的很多。
其实,每一期游戏的部分都是有主线的,
第一期:如何看待观众对相声演员的热评。
第二期:郭德纲的金手指。
第三期:德云社曾经的经历。
第四期:德云社团建,以及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秘密。
第五期:郭德纲选婿,以及男女生思考问题方式的不同。
因此每一期的各种游戏,都是围绕着这些主线来设计的。其实从单独每个游戏的设计来说,虽然比不上曾经《极限挑战》里各种扎根人民群众生活的游戏,但是和《奔跑吧》《青春环游记》《元气满满的哥哥》这些节目里的小游戏相比,还是很有特色的。
比如,第一期
德云家宴设计用弹幕热评截图给徒弟们排序,然后选完队友之后,上街拉观众用热评做问卷调查,到第二天相声环节设计成有云端弹幕的形式。
可惜,节目中「热评」这个线索基本就不存在了,首先是弹幕环节之后,每个人加都获得了对应的热评(差评),然后这个环节唯一优势的是尚九熙(没有一条差评是说他的)。那么赢了这一环节的,可以优先选大褂的应该是他。而且看这个趋势最后才能选的应该是秦霄贤。
但是郭老师直接来了一个规则是「吃没吃完他说了算」,把第一给了栾队, 甚至岳云鹏都直接问出来 “和吃面没关系?”
虽然从目前播出的这么多期来看,郭老师和于老师确实偏爱栾云平,栾队的能力自然也是当得起这份偏爱,但是从这最开始就破坏游戏规则,这个环节的意义直接就没了。虽然最后秦霄贤还是最后一个做结尾,但是观众肯定没注意到他是差评最多,反而会觉得是因为霄字科的缘故或者直接就淡化这个原因了。
而且,接下来选大褂的环节,其实很有「鸡条动不动就反转」的苗头。因为先上楼选完大褂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前两个人只要不互相选择,从第三个开始就很有看点了,中间几位想选择谁都是有优势的,反而是前几个和最后两个都变成了被别人选择,甚至第一个人都可能选不到搭档。
但是这一part,郭老师很明显没有想到这么多。 这个环节要是没有于老师和岳云鹏综艺感爆棚,真就没得看了。
然后,节目组又把找观众的环节从正片里减掉了,从花絮《斗笑社TV》里能看出来,这里面找观众找出租车司机的环节,都有「热评」的设定在里面。(其实严敏的优势就是这个,整体剧情的设定和立意这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但是落到各个环节的游戏设定上从鸡条第三四季和第一季的对比就能看出来还是偏弱)
这一part结束到节目里的 找梁子的环节,
最后郭老师又直接找了个理由把张鹤伦搭档给拆了 。
结合后面第四期漂流的环节郭老师直接给张鹤伦从第一判到最后一名,第五期找了个花钱大手大脚的理由淘汰张鹤伦。次次针对张鹤伦,感觉像是给他营造一个「惨」的人设。但这个和鸡条里「沙溢太惨了」相比,太让人反感,反而是王九龙每一期各种蛮干憨憨的感觉,更像沙溢、郭涛在鸡条里的感觉。
这里「破坏规则」的又是郭老师。
再比如,个人感觉目前最好的第三期,
前面说了主线是德云社起家的经历,但是从正片的游戏环节里真是一点都没看出来。
结合开头阎鹤祥的评书和《斗笑社TV》里于谦老师解释游戏规则,才明白整个综艺里各个游戏环节都是贯穿这个主线。
首先是《斗笑社TV》中大家一起泡温泉时候,郭老师开始回忆德云社最开始的小剧场演出和最困难的时候(观众听相声癫痫犯了、现场生孩子、住大兴的大院家里被盗、三哥躺病床上给警察做笔录……),然后玩了个小游戏分成两组人,之后于谦老师说出了这一期规则:
之后,
游戏第一部分挣钱:拉洋车、拉洋片、逗狗熊和人力不倒翁,都可以看做是早年间相声艺人撂地吸引观众的一些小表演。
游戏第二部分考试:白沙撒字、太平歌词、柳活、贯口,明显就是相声的基本功了。
这里面同样有类似《极限挑战》隐藏的反转设定,郭家班的挣钱找于家班考核,最后钱应该都被于家班的拿走了。(这部分虽然被九岭九熙他们看出来了,但正好是最后相互勾心斗角可看的地方)
按照规则走下来,最后应该是谁挣钱多谁先选搭档,结果郭老师又把规则改了:
第一个还是「最卖力气的」栾云平(从节目剪辑的角度看,最卖力气的不应该是王九龙么?)
第二个是于老师选择的张九龄。然后是秦霄贤。
这里其实要按照欢乐豆多少计算已经不可能了,因为节目组安排了一个隐藏任务,是需要郭德纲于谦两个人也要挣欢乐豆。 另外前两个游戏环节中,郭老师把德云社起家的历程给套入到节目中,这个欢乐豆的设定其实就没有意义了。
刚开始烧饼岳云鹏、栾云平王九龙的时候还是认真考试的, 到郭老师加入进来之后,就开始走德云社历史的故事线了:
郭老师先邀请孙越带着高筱贝加入郭家班(孙越当年和刘喆他们一起加入德云社)
后又邀请于家班和郭家班合并(当年邀请于谦老师全职加入德云社)
孟鹤堂想当于家班卧底后来被郭家班除名(暗指当年德云社的叛徒)
…………
为了完整这个故事线,前面很多环节都没了。除了白沙撒字,贯口只有王九龙的大保镖(还没背),太平歌词只有周九良被批,柳活只有岳岳一首歌。
但是看花絮里,张九龄快板打了一路,值得一看。王九龙背了一段完整的贯口,孟鹤堂还考了张九龄一段贯口。栾云平考了周九良太平歌词……
很多人觉得每期游戏环节看得虎头蛇尾的,甚至是看了个寂寞,好多次其实都是因为郭老师一顿操作把游戏过程的作用给抹掉了。
当然每一期相声点评的部分,郭德纲老师的点评还是一针见血的,王九龙、张九龄的气口节奏,尚九熙的活太杂太碎,张鹤伦不会收敛等等。
但是从观众的角度,既然都是郭老师的徒弟,节目一大半都是相声,第一期大家表现的明显都很不如人意(甚至比小剧场演出都差的不是一星半点),那是不是应该给点指导?而不是在选搭档的环节硬凑。
其实用现在的角度看,郭德纲最大的能耐是擅长营销,从早期他的相声到后来各种综艺节目再到现在他的徒弟们开始小有名气,郭老师营销的能力一直是在线的。
就像,
德云社早期,活在郭老师段子里的那些人
李菁,一想到就是「 太刺激了…… 」
侯震,一想到就是「 干嘛呢干嘛呢干嘛呢 像话吗像话吗像话吗」
于谦,最明显了「 抽烟喝酒烫头 」
郭老师给人立个人设,基本上一场演出之后观众就能记得。
包括早期郭老师自己的相声是在传统相声的梁子上创新,很多需要代入人物角色的段子,郭老师自己扮演的形象都很统一,都是「 奸懒馋滑但本质不坏的小人物 」。
而在相声之外,从德云社搞商演开始,郭老师一直在营销 「商演的影响力」 ,后来借助早期的视频网站搞火了 「纲丝节」 ,包括各种 「吃一口唐僧肉长生不老,骂一句郭德纲大红大紫」 ,每一种都是善于制造话题营销的策略。
这样的能力化用在他的节目中,《今夜有戏》里他和嘉宾聊天基本上是五五开,抓住嘉宾身上的特点再利用自己的口才疯狂输出。各种其他访谈类的节目,有他主持都能留下很多嘉宾的经典片段让人印象深刻。个人感觉最能体现他这种能力的是当年和孟非一起主持的《非常了得》,由于都是一句话概括每个参加节目的人,郭老师正好可以利用自己「立人设」这个能力放大每个人的特点。
但是,电视剧、电影和真人秀中,这个能力就不是优点,反而成了致命的缺点。
电影和电视剧首要的是故事性,即便是故事性并不很强的情景喜剧,每个小节中也需要用故事来塑造人物。而郭老师放大一个特点的做法势必会导致人物的扁平化,郭老师自己参与的电视剧和网剧中这个现象太明显了,以至于他和任何其他角色的对话都无法引导情节,剧情就变成了段子的堆砌。可以对比一下郭老师的网剧和同样是一群德云社演员拍的《林子大了》。
而电影,同样是岳云鹏主演,《鼠胆英雄》中他的角色还算是比较饱满,整体情节至少是合格的喜剧片的节奏。而《祖宗十九代》就是偏向各种强化配角特点去堆砌反差和笑点了,看完之后你几乎还原不了岳云鹏这个角色的形象。
而到真人秀里面,也是同样的问题, 郭老师自己参与的真人秀类节目(比如《花样男团》去对比《花少》,甚至当年同时间段《跑男》《极限挑战》,还有去年的《大叔小馆》对比《中餐厅》和今年的《冲浪店》) ,他很容易从一个评论员的角度给其他人安插角色设定,导致节目的各项设置都和他像是在平行的两个世界一样。 所以郭老师也别批评观众看见他就出戏,这么些年综艺里的刘华强、白展堂、曾小贤、黄小厨哪个不比他更出戏。
所以才说,郭老师更适合访谈类的节目,但凡需要「演」的,他都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