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期】
7
6
卷,第
2
期
【期刊分区】地理资源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T1
级
【来源网站】
http://www.geog.com.cn/CN/10.11821/dlxb202102005
【
DOI
】
10.11821/dlxb202102005
人口失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在尊重生命与保障人权的现实背景下,对失踪人口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李钢教授带领其团队成员,从地理学的视角探讨整个失踪人口群体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分布特征与规律,并解析中国失踪人口的形成机制,为科学精准预防人口失踪与及时找回失踪人口提供参考。该研究成果近期已在《地理学报》官网在线发表。
人口失踪是指人由于特定原因,主动、被动或无意识地消除自我信息、破坏关联载体信息记录和重现功能,进而隔绝与“熟悉”
社会联系的一种存在状态。人口失踪不仅给家庭带来重大创伤,也严重危害社会和谐与稳定。据中国广播网
2013
年报道,
“
中国每年失踪儿童约
20
万人,成功找回的仅占
0.1%
”。国外人口失踪问题同样严重,美国“失踪人口境遇”
组织统计美国
2016
年上报失踪的案件高达
64
万件,意大利内政部失踪人口统计报告显示
2018
年全国失踪人口超过
1.8
万人,英国每年约有
30
万人失踪,澳大利亚每年有
3
万人失踪。可见,人口失踪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何预防人口失踪与及时找回失踪人口是目前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主要结论
1
中国失踪人口的基本特征:人口失踪的高发年龄由高到低依次为
8~16
岁、
2~7
岁、
0~1
岁和
60~65
岁,失踪人数男性多于女性。失踪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无意识失踪、主动失踪和被动失踪;失踪亚类由高到低依次为离家出走、走失、被拐卖、身患疾病、联系中断与家庭不和,且对应的高发年龄分别为
7~17
岁、
3~15
岁、
2~9
岁、
60~85
岁、
13~40
岁和
18~59
岁。
2015—2019
年中国不同失踪亚类人口的年龄分布
主要结论
2
中国失踪人口的时间变化特征:失踪人口的年变化总体
呈
“驼峰”状
,并以
2017
年为轴线于两侧对称分布。性别和年龄变化与总趋势一致。月变化中,
3—7
月为高发月份,
8
月至次年
2
月为低发月份。日变化中呈现
“月初波动低发,月中稳定低发,月末波动高发”态势。
2015—2019
年中国失踪人口局部
Moran
散点图
主要结论
3
中国失踪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失踪人口在省域上以“低—高”和“高—低”集聚为主,广东、浙江和四川是人口失踪的高发省份,新疆、辽宁、天津和吉林是人口失踪的低发省份。不同的失踪亚类在省域分布中存在显著差异,广东是各失踪亚类的高发省份。家中、村子里、小区附近、街道里巷、学校附近和家附近是人口失踪的高发微观空间。
2015—2019
年中国失踪人口不同失踪亚类的空间分布格局
主要结论
4
中国失踪人口失踪后找回占比与流动路径:找回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离家出走、走失、被拐卖、身患疾病、联系中断和家庭不和。失踪人口在失踪后滞留在本省的几率大于省外。省内流动以广东、四川、河南和江苏为最,跨省流动以“安徽—江苏”和“广西—广东”为主要路径,不同失踪亚类的流动路径也存在差异。
2015—2019
年中国失踪人口不同失踪亚类的流动路径
主要结论
5
中国失踪人口形成机制:人口失踪可用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强弱连接理论”来解释,由于社会网络关系强度发生变化,甚至社会网络关系的断裂,导致人在社会网络的联系由熟人社会的“强关系”变为陌生的“弱关系”,从而使人处于“失踪”的状态。
中国失踪人口的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