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百万的故事很生动地告诉我们,生活不会亏待每一个热爱它的人,东边的门关上了,西边的窗一定会为你打开。杨百万成功的那个时代,那是每一个人都有梦的时代,不可能每个人的梦都能成功,但是有梦就有希望。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 ,作者:周俊生,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端午节里忽然闻听杨百万去世的消息,一股浓重的悲伤感向我袭来。
我和杨百万虽然在30多年前即已熟识,但近年来却因种种原因很少走动,我只是在媒体上偶尔了解到他一些信息,近几年更是声息全无。
没料想就在人们几乎已经忘却他的时候,他竟然以自己的死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让我们得以重温中国证券市场在荜路蓝缕的草创岁月里所走过的道路。
恍惚间,杨百万的音容笑貌呈现在我的面前,我笑着迎上去,老杨你好,多年不见,可是我伸出手去,却没能抓住你的手……
一、杨百万赚的是“辛苦钱”
杨百万起家的故事,在坊间早已耳熟能详,他是靠着异地收购国库券赚取差价起家的。但是在各种传说中,杨百万当年的这个举动渐渐被拔高,他被塑造成为一个勇于开拓的投资家。
其实,杨百万自己对这段经历的说法倒一直是实事求是,从来没有夸大过。
</p><p><br/></p><p><br/></p><p>上世纪80年代末,他还是一家不景气的国有小企业的一个普通职工,同当时马路上为生活奔忙的芸芸众生并无区别,只是工厂里发生的一件失窃案让他蒙受了冤屈,后来虽然得以澄清,但他依然意气难平,于是愤然辞职,把自己手里捧着的这只铁饭碗砸碎了。</p><p><br/></p><p>杨百万辞职时只是凭着他的血气方刚,但辞职以后没了收入,很快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好在他是一个爱学习的人,<strong>他很快从报纸上看到一条重要的消息,央行决定在上海等8个城市开放国库券交易。</strong></p><p><br/></p><p>当时的国库券,可不像今天一样受欢迎,因为百姓收入普遍偏低,再加上缺乏投资意识,国库券的发行十分困难,甚至出现了地下倒卖黑市,一些因摊派而购买了国库券的居民都以低价卖掉。</p><p><br/></p><p>国家开放国库券交易原本是为了让居民手里的国库券有个正当的出路,<strong>而杨百万正是从中看到了一个机会——这些试点城市之间同样的国库券品种,有不小的差价。</strong></p><p><br/></p><p>那么,如果把甲地的低价券收进来卖到乙地去,岂不是就能赚到其中的差价了?说干就干,<strong>杨百万从此开始了他的“列车生涯”,干起了倒卖国库券的营生,并且获得了意外的成功。</strong></p><p><br/></p><p>通过这个简单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strong>杨百万走上这一条路,固然有他的聪明之处,但也与当时国家改革开放的形势密切合拍。</strong></p><p><br/></p><p>其时,尽管已经有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但当时整个大陆的经济基本上还处在计划经济的桎梏之中,国家很希望通过证券市场的发展来为企业增加一条融资通道,于是在上海等先行地区,都开始建立了证券公司。</p><p><br/></p><p>但是,<strong>由于当时股票发行稀少,证券公司业务开展很难,连生存几乎都成了问题。</strong></p><p><br/></p><p>这个时候证券公司的经营,其实主要也是国库券异地交易,例如当时在上海红火一时,如今已不见踪影的万国、申银两家证券公司,都是从这种交易迈出了它们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第一步的。</p><p><br/></p><p>今天我们看杨百万的这一段投资经历,大概都会慨叹杨百万的幸运。其实,这段日子对于杨百万来说,其辛苦程度也让他终身难忘。</p><p><br/></p><p>当时,<strong>信用卡还未推广,所有的交易都是现金交易,在列车上,他从上海出发要背上大量的现金,回上海时又要背着大量的国库券,不仅一路上风尘仆仆,怎样保证路上的安全也足以让人提心吊胆。</strong></p><p><br/></p><p>那段日子,杨百万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哪怕是回到家里,他也必须忙着筹划新一趟的出行。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个个体户,一天不出工,就一天没有饭食……</p><p><br/></p><p>这一段让一个名叫杨怀定的普通平民成为杨百万的经历,在今天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已经成为绝响,成为传奇。<strong>然而实际上,杨百万同任何一个白手起家的上海平民一样,赚的是“辛苦钱”。</strong></p><p><br/></p><p>曾记得90年代初,我有一次和已经名声大躁的杨百万一起到合肥去,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便捷的高铁,坐在车上的杨百万忽然对我感叹一声,这条线路我太熟了啊,那时候我在这条线上贩国库券,火车上的服务员都认识我。</p><p><br/></p><p>听着绿皮火车轮子有气无力地在轨道上滚动,我想起了徐志摩的诗,“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旧时代的诗人为生活所迫,曾经在沪宁铁路上忙碌奔波,60多年后,又有一个上海人为了生计在这条线上忙碌奔波,不同的就是旧时代的诗人夭折在匆忙的旅途上,<strong>而新时代的一介平民成就了他的一段投资神话。</strong></p><p><br/></p><p label="大标题" class="text-big-title">二、因爱读书看报,逃过投资陷阱<br/></p><p><br/></p><p>杨百万的这段投资经历很快被新闻媒体挖掘,杨百万迅速走上了报纸版面,走上了电视荧屏,他迅速成为名闻海内外的“当代英雄”。</p><p><br/></p><p><strong>出名对杨百万来说固然是好事,却断送了他的国债异地交易之路。</strong></p><p><br/></p><p>很快,杨百万的投资故事成为一部生动的经典教材,不仅吸引了各地的人们竞相效仿投入到国库券买卖中,而且也刺激了一些原来冷寂之地的国债价格,各地的国债价格在不长的时间里几乎拉平,杨百万的“列车生涯”也不得不终止了。</p><p><br/></p><p><strong>虽然国债的大门向他关闭了,但另外一条奇异的道路已经向他打开。</strong></p><p><br/></p><p>当时,随着著名的南巡谈话的风行,证券投资的热潮在中国大地席卷而过,杨百万的事迹激励着国人投入证券市场,每个人都希望复制杨百万的成功故事。</p><p><br/></p><p>但其实<strong>当时中国证券市场的热点已经从国债转移到了股票,国债收益成为鸡肋,股票的火爆行情刺激着人们蜂拥投入。</strong>在上海,密集发行的股票接踵而至,每一支都被一抢而空,这也刺激了当时发行的股票认购证的黑市价格扶摇直上。</p><p><br/></p><p>杨百万当然也义无反顾地参与到了这支大军之中,但是,这时候的杨百万,已经有了新的身份。他被国内很多地方邀请去讲述投资的成功之道,<strong>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形象代言人,而他的名声也不可阻挡地快速上升,红遍了大江南北。</strong></p><p><br/></p><p>他被东北一家财经学院邀请去担任了兼职教授,学院里那些饱读经济学理论的教授见到他都是毕恭毕敬。杨百万的名字在很多地方畅通无阻。一次在中缅边境,杨百万和朋友们很想出境到缅方去观光一番,但未办理通行证,站岗的士兵听说杨百万来了,居然一切都好商量,满足了他们的出境愿望,唯一的要求就是让杨百万给他们传授一些投资经验。</p><p><br/></p><p>多年来,杨百万开讲座,写专栏,甚至出书,他头头是道地向人们传授投资经验。可是,他到底有没有投资经验可以传授给他人呢?有一次我向他提出了这个傻问题,杨百万看看我,呵呵一笑,没有回答。</p><p><br/></p><p class="img-center-box"><img src="https://img.huxiucdn.com/article/content/202106/16/094431968685.png?imageView2/2/w/1000/format/png/interlace/1/q/85" data-w="478" data-h="316"/></p><p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杨百万出的书(图/网络)<br/></p><p><br/></p><p>但是,这个时候的杨百万,其实他的身份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转换,他除了继续他前景难测的投资生涯以外,他还成了一个能说会道的演说家。</p><p><br/></p><p><strong>杨百万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他爱读书看报。</strong></p><p><br/></p><p>这个习惯使他在人生困顿的时候寻找到了国债异地交易的致富通道,而他在成为名人以后,一直保持着这个朴素的爱好,使他能够及时跟上时代的步子,把各种规范的官方语言嫁接到自己的演说之中。</p><p><br/></p><p>这使他在媒体交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新闻记者们乐于与杨百万打交道,在他的侃侃而谈中,新闻记者总是能寻获写作的灵感,完成工作任务。杨百万之所以能够像一面红旗一样多年不倒,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条件。</p><p><br/></p><p><strong>事实上,杨百万爱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不仅使他有收获,还能够避免投资陷阱。</strong></p><p><br/></p><p>1992年的时候,上海因为股票认购证的火爆,出现了一股投资各种投资凭证的热潮。当年秋季,一家机构在上海发行美国土地证,号称购买此证可以在美国50个州各获得一平方英寸的土地,其实这就是一个骗局,但一时也引起了上海市民的轰动。</p><p><br/></p><p>当时上海有两位在股票认购证黑市买卖中获利丰厚,几乎与杨百万齐名的人将所有资本全部购入这张美国土地证,随着骗局很快揭穿,土地证成为废纸,两人的财产顿时化为乌有,其后一直陷入贫病交加的困境,再无翻身。</p><p><br/></p><p>这张土地证在上海发行的时候,还开了一个隆重的路演大会,主办方基于杨百万的名声,以重金邀请他参与,还有朋友撺掇他一起购买,但杨百万经过仔细研究,总觉得这事太不靠谱,起码从未看见有什么正规渠道的消息证实美国官方有出卖国土的计划,于是他没有参与到这场闹剧中去,避免了把自己好不容易赚来的“辛苦钱”丢到黄浦江里的悲剧发生。</p><p><br/></p><p><strong>杨百万在股票投资上获得了多少成功,这是一个秘密。</strong>其实这也是很多在股票投资上斩获颇丰的大佬的共同秘密,倒是那些高调宣扬的所谓“民间股神”,其故事的真实性往往是经不起检验的。经常有人以轻蔑的口气表示,杨百万钱不多的。</p><p><br/></p><p>其实,在证券市场上,一说钱就俗了。</p><p><br/></p><p>在我和杨百万的交往中,记得只有一次他说到了钱,他跟我说,现在这个社会,家里没有一点钱是不行的啊。话很朴素,似乎没什么深意,但这正是一个上海平民浸透了生活体验的肺腑之言。</p><p><br/></p><p label="大标题" class="text-big-title">三、杨百万赖以成功的时代环境<br/></p><p><br/></p><p>杨百万走了,终年只有71岁,太可惜了。</p><p><br/></p><p>一个上海街头的普通平民,当他离去的时候,我们回忆他的点点滴滴,我们再也没有了这样的朋友。我看到一家公号撰文,标题就是“世间再无杨百万”。</p><p><br/></p><p>我觉得这话不仅是指杨百万的自然生命无可奈何地终结了,更深层的意思在于,<strong>杨百万成功的那个时代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strong></p><p><br/></p><p>杨百万的故事很生动地告诉我们,生活不会亏待每一个热爱它的人,东边的门关上了,西边的窗一定会为你打开。杨百万成功的那个时代,那是每一个人都有梦的时代,不可能每个人的梦都能成功,但是有梦就有希望。</p><p><br/></p><p>证券市场的风险是巨大的,博弈是无情的,但是机会却是公平的,<strong>事实上在中国证券市场建立的早期,有很多和杨百万一样出身普通的市民,通过股票投资获得了成功。</strong></p><p><br/></p><p>因此,当杨百万走的时候,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悼念他,怀念他。</p><p><br/></p><p>有人说,<strong>杨百万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我觉得这话对,又不对。</strong>说它对,是杨百万赖以成功的投资场域确实不复存在了,但说它不对,则是杨百万赖以成功的那个时代环境,在我们今天仍然具有价值,仍然是我们所需要的。</p><p><br/></p><p>在杨百万讲述的自己的投资故事中,有一件事他经常津津乐道,说是他在国库券交易上成功以后,就想到了是否要交税,一次向税务局咨询,税务局长当面回答他,你的事情我们已经有过研究,根据国家规定,公民买卖国库券免税,因此你不用交税,你放心去干吧。</p><p><br/></p><p>今天重温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到意味深长。<strong>杨百万提出税的问题,体现了他的谨慎,体现了他的守法精神,而税务部门的回答,则充分体现了政府的守法精神。</strong></p><p><br/></p><p>这种公民和政府各自守住自己的法律边界,正是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得以井然有序,百姓也才有了安居乐业、向上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个人来说,法无规定即可为,对政府来说,法无规定不可为,社会才能生气勃勃,投资者的投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市场才真正是一个有希望的市场。</p><p><br/></p><p>这是杨百万在去世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的遗产,值得每一个人思考学习。</p><p><span class="text-remarks" label="备注"><br/></span></p><p><span class="text-remarks" label="备注">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pan><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jcwNzExMg==&mid=2247500399&idx=1&sn=e559927b4d75a7ed2daf45bd5d5e497e&chksm=e9dd2a28deaaa33e7cb81ea802d58d534da6e640038aeb81c48595539e56a9f9afa5454f397e&mpshare=1&scene=1&srcid=0616QyJRN8Sdxf6uZEZnb7UR&sharer_sharetime=1623807253261&sharer_shareid=71f767aac76a75906e709de91388a4e5&version=3.1.2.6203&platform=mac#rd"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span class="text-remarks">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span></a><span class="text-remarks">,作者:周俊生</span></p>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br/>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