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看好商汤科技?

最近开始很多关于商汤的负面消息,去年我还想着以后去商汤工作的,为什么画风会突然就变了?
关注者
5,896
被浏览
7,385,612

323 个回答

我来给你介绍个公司,刚上市的,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忽悠:

寒武纪。 上市当天最高价297,目前131,即使跌了一半多,目前市值仍然有525亿,上市当天这股的市值达到1200亿,然而你看看这家公司的基本面:2020年三季报营收1.5亿,净亏损3.1亿。2019年营收4.4亿,净亏损11亿。现在还没出2020年报,大概率营收是要跌的。因为2019年的营收大部分是华为970 980采购npu增加的营收,他们的招股书显示,第一大客户的营收占比接近90%,并没有透露具体客户,但是毫无疑问就是华为,之后华为抛弃寒武纪,推出自家的npu,这90%的营收基本就没了,当初华为发布970,这公司还厚着脸皮发了祝贺信蹭热度,然后被最大金主抛弃后,靠着中科院的关系火速科创板过会,反正现在金主不金主的已经无所谓了,股市割韭菜比靠金主滋润多了,即使再跌50%也是血赚,在我眼里,这股的社会价值远远不如钢铁猪肉股,甚至对于做实业的国家来说,是危害,是虚浮的资本,只会收割社会资金。 十大股东里除了创始人,清一色中科系国资,是谁在操纵不用我多说了,反正寒武纪之后,科创板对于这一类的公司过会非常谨慎,寒武纪靠着联想这一层关系火速过会,对二级市场造成很大伤害。

当年最火热的ai双巨头,寒武纪做硬件,商汤做软件,寒武纪这德行你们也看出来了,纯粹就是概念炒作,npu这玩意,传统硬件巨头稍微发力下就做出来了,华为做了达芬奇,苹果a13开始也有了npu,高通联发科都有,这护城河也太浅了,被资本抛弃才是正常的,只要资本市场稍微收紧,寒武纪股价就会跌成零头。

再来谈谈商汤科技,别看商汤概念多牛逼,话糙一点就是人脸识别+大数据,基本上是个有规模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做,不过比寒武纪好的是,商汤有实实在在的营收,而且商汤是为数不多的第三方,不属于bat,2019营收50亿。

这是商汤的业务,我又仔细看了商汤的成功案例:

给小米手机做了人脸识别,给vivo手机做了拍照美颜算法,给华为做了人脸表情,为奔驰提供人脸识别,给写字楼提供人脸识别,给房地产公司上海西岸提供人脸识别。。。。

无论再怎么包装,脱离了前几年的概念炒作,商汤的真实面目资本都知道了大概,人脸识别,基本上除了这块也就没营收了。 所以商汤在资本市场要疯狂包装概念,没有概念的话,撑死也就营收缩小版的海康威视,海康威视2020营收635亿,净利润133亿,市值5328亿,商汤预测2020营收增80%,那就是90亿,那么估值就只有700亿,商汤去年被机构估值120亿美元,大致相当。

跟商汤相似的旷视科技,这是阿里旗下的人脸识别,但是外界给的估值非常低。旷世为了上市,先来了一轮财务大洗澡,大搞股权激励,前三年亏损140亿,好家伙,亏损算股民的,股权算阿里的,赤裸裸的割韭菜港交所都看不下去了,于是撤回去了。然后等着科创板开张,又被科创板刷了,机构给出的估值是40亿美元,创始团队肯定不答应啊,光是股东和机构们烧的那些钱都已经有13亿美元了,现在才40亿,回报率才这么点,赚惯了快钱的阿里不愿意了。

旷世的问题就是商汤的问题,旷世背靠阿里输血,不上市没多大关系,所以才会一而再的达不到条件就终止上市,商汤的问题更严重,商汤从2014年到现在融资超过40亿美元,完全靠一级市场在续命,不得不说,以前资本市场概念火的时候,认购还得排队,现在ai炒了六七年,什么样的玩意大家也清楚了,于是就有不看好-”估值修复“。

当年的ai四小龙,商汤、旷世、云从、依图,全部折戟ipo,要么放弃上市,要么折价上市,商汤有融资还能烧,旷世有金主爸爸,后两者就惨了,人家是想ipo,但是财务问题被ipo审核卡住了,上交所已经认定这公司上市就是为了圈钱跑路的,上不了市,也融不到资,于是裁员降薪,惨啊。

商汤如果在港股上市,也就是100亿美元,港股流动性不足,是是实实在在的价值估值,商汤肯定不甘心,光融资就40亿美元了,机构几乎没赚啥钱。如果在科创板上市,200亿美元,毕竟啥玩意回A股上市都是double一下,越往后拖,可能估值越低。

大家好,我是吴昊,一个注重项目落地经验分享的算法工程师,如果您也对人工智能类的项目落地这一块儿的相关知识感兴趣,可以关注下面这个专栏,大家交个朋友,共同学习进步:

葛大爷说过一句话:

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商汤现在在资本裹挟下,本来就迈得大的步子又多往前迈了一点儿,直接给大伙儿劈了个叉。

咱们先来看一张图:

图1. 商汤营收亏损图(图片来源海比研究院,侵删)

您可能会说,互联网大厂哪个不是年年亏损?这里咱们必须要弄清一个概念,不能赚钱和不想赚钱是两回事儿。

有的公司短期亏损是把利润再投入扩大生产了(比如说兄弟东),而有些公司是真挣不了钱;不巧的是,目前的商汤属于后者。

咱们去商汤官网看,应用场景涵盖之广,医疗、娱乐、智慧城市、智慧工业一大堆,但是剥离这些花里胡哨的概念之后,其实核心就三块: 硬件、定制化解决方案、软件产品

来,您给翻译翻译,什么叫 定制化解决方案?

那您接着猜,上面这3类业务里面,毛利润哪个最高哪个最低?哪类业务为营收贡献最大?

用脚想都知道,必然是软件产品的毛利润最高,但是对商汤而言,对营收贡献最小的恰恰是软件产品,而贡献最大的是定制化解决方案(据说超过50%),说白了就是高级外包。

咱们都知道有个玩意儿叫边际成本,软件产品边际成本低,而且会随着规模效应越来越低。

但是这种所谓的定制化服务的边际成本不光不会随着规模的增长变低,反而是会随着规模地增长不断变高的,而且这种变化通常情况下可能还不是线性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图1里面为啥营收越高亏损也越高这种情况也就不难理解是怎么回事儿了。

而商汤在主营业务不清晰的情况下,就一味追求高估值,统计下来累计融资快40亿。

在C+轮的时候不惜引入软银的融资(反正据业内人士都说软银碰过的项目他们是不会接盘的,估值普遍浮高),孙老爷子每天睁眼就要还两个亿,您这100亿估值够谁吃的。

资本的裹挟再加上自己的半推半就下,逻辑链条就变成了,为了维持估值->烧钱->增加营收->再烧钱的这个恶性循环里面。

一级市场的各位职业投资人要想寄希望于二级市场的韭菜们来为自己止损,就只能想尽一切办法维持高估值,骑虎难下。


其实这个现象不光是商汤,很多AI初创公司都有类似的问题。手上握着一些所谓的顶会或者专利,然后到处拿着锤子找钉子。

作为AI行业的从业人员,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都知道软件产品的毛利润高,为啥都不去做?

不是不想做,是一开始真做不了。

不是我方太无能,而是敌方有高达。

为啥一开始做不了?咱们来盘一下这个逻辑。

首先,要想在行业内做智能化应用,光有算法实力是不行的,您还必须得具备相当深刻的行业知识。

但是老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这句话真不是吹牛的;都不说行业之间的知识有多分散了,行业内部的不同岗位之间那差距都大得离谱。

看我写的东西的读者大多应该都是算法工程师或者即将成为算法工程师的同学,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深入到行业一线去调研过。

这事儿我干过,前后加起来可能在基层调研了差不多两个来月的时间,是吃住都在一起的那种深度调研。

你以为你好歹名牌大学生,去一线调研就是小菜儿,玩儿着就把活儿给干了;但是等你真去了之后,现实情况会把你脸打得你妈都不认识。

第二,任何行业能够智能化的前提必然是先数字化,但是咱们反问一句现在各个行业的数字化水平真的够吗?

数字化不是说办公用个电脑通个网就数字化了,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数据到底有多少是 有效地,紧跟业务 流转起来的?

张一鸣说过,数据的流转比数据本身还要重要。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找需求方要数据,需求方各个工位跑,最后递了个U盘或者硬盘给你说你要的数据在里面?我遇到过更夸张的直接问给我无人机行不行,数据都在无人机里面。

上面说的两个因素,就导致了想要做行业智能化应用,必然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

但是对于专业投资机构来说,慢?什么叫慢?慢钱挣着有什么意思?

所以想做行业智能化应用的企业,如果在业务不成熟的时候引入了外部资本,很有可能压根就没时间去做行业的深耕,直接被赶鸭子上架地追逐高估值去了,然后等下家接盘。

但是不引入外部资本,在深耕行业的过程当中有可能就死掉了,这个局怎么破?

所以你看,AI四小龙里面除了商汤外的其他老三位,虽说确实也找到主营业务了,但是他们的主营业务方向其实更倾向于提供AI基础设施,而非AI在行业当中的智能化应用,我相信也有这些原因在里面。

行业智能化应用道阻且长,革命尚未成功,共勉啊同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