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简称为
干支
,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
天象
的观测。十干是指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是指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1]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称为
十天干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称为
十二地支
。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
干支纪元法
。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1]
根据现代天文学知识,可以知道周天
二十八星宿
是由恒星组成的,天文学上恒星十分稳定,相对位置几千几万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保持不变,对地的影响也是相对稳定的,而地球及其他太阳系的行星不断的围绕太阳公转,而整个太阳系则是相对于
北极星
(即
紫微星
)位置不变的在银河系中做螺旋运转,这就形成了因日月五星运行而造成天星之间位置关系的改变,进而改变了特定星宿对地球及地上万事万物的影响,所以古人通过夜观天象来预测吉凶。
天文上把黄道平面划分为十二宫,以日躔过宫划分十二个月。所以古代把
黄道十二宫
以地支命名,十二宫又与二十八宿相对应,即子宫有女、虚、危三宿;丑宫有斗、牛二宿;寅宫有尾、箕二宿;卯宫有氐、房、心三宿;辰宫有角、亢二宿;巳宫有翼、轸二宿;午宫有柳、星、张三宿;未宫有井、鬼二宿;申宫有觜、参二宿;酉宫有胃、昴、毕三宿;戌宫有奎、娄二宿;亥宫有室、壁二宿。所以,二十八宿的天文象意是干支学中地支取象的象意来源,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星宿,其意义也是来源于此。
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甲乙携带着风气,丙丁携带着火气,戊己携带着湿气,庚辛携带着燥气,壬癸携带着寒气,它表明了天上的五行之气在按部就班地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运行变化。以一种独特的程序运行,表明出地上五行之气有着另外的一种既遵循五行相生规律。天干表明是说天上的五气
规律
,地支表明是说地上的五气规律。
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昔盘古氏明 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远古时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
天道
与地道决定着
人道
,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
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用以阐述天地人。从文献记载来看,远古时代就已有天干地支,其中十二地支分别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天干地支,是应用易学在实践方面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很多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通过它来认知。
[2]
[5]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9-12-21]
[6] 张培瑜,陈美东,薄树人,胡铁珠.《中国古代历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ISBN 9787504648365
[7]
历法
.腾讯网
[引用日期2018-12-18]
[8] 《五行大义》
[9]
时间与历法
.中国科普
[引用日期2019-12-21]
[10]
年与岁差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9-12-21]
[11]
天干地支五行解读
.中国网教育.2013-07-01
[引用日期201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