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章1924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地质系
;1935年获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
博士学位;193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任东北地质学院教授;1955年选聘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
委员(院士);1980年10月3日在长春逝世,享年82岁。
[1-4]
俞建章毕生从事古生物地层学的研究。
1959年,俞建章(中)与林英锡(右)在额尔吉纳河滨工作
1898年1月12日,俞建章出生于安徽和县历阳镇。
1918年,从南京钟英中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
1920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士学位,同年受聘于河南开封
中州大学
。
1928年,进入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33年,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留学。
1935年,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博士学位。
193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
1941年,任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兼重庆中央大学教授。
1945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代理所长。
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51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无脊椎古生物组主任。
1952年,任东北地质学院教授、地勘系系主任兼地史古生物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4年,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
1980年10月3日,在长春逝世,享年82岁。
俞建章专著《石炭纪二叠纪珊瑚》
俞建章一直从事古生物地层学研究。对中国石炭纪及二叠纪珊瑚分类、珊瑚群特征、地理分区以及建立珊瑚带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20世纪30年代建立中国下石炭统珊瑚的四个化石带。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中珊瑚目。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对异珊瑚的研究。
截至2018年12月,俞建章先后在中国国内、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500余篇。
其他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
俞建章.论述泡沫内沟珊瑚与六射珊瑚的关系并建立中珊瑚目与泡沫内沟珊瑚科[J].古生物学报,1963(03):3-14.
[2]
俞建章,林英铴.中国丰宁世地层概况及其珊瑚群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77(4):7.
[3]
俞建章,林英铴,黄柱熙等.新疆东部地区早石炭世地层及珊瑚(摘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77(2):40-44.
[4]
俞建章,林英铴,黄柱熙等.新疆东部地区早石炭世地层及珊瑚(摘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77(2):6.
[5]
俞建章,林英铴,黄柱煦.吉林中部早二叠世珊瑚[J].古生物学报,1981(04):4-17+114-116.
[6]
俞建章.石炭纪二叠纪珊瑚[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
1942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八届年会
|
|
1959年
|
莫斯科中苏科学考察学术年会
|
|
1978年
|
东北地质学术交流会
|
|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1933年
|
建立了中国下石炭统的四个珊瑚带,首次与西欧作了对比
|
赵亚曾奖金
1951年,俞建章到长春筹建成立地质院校工作,他作为教学组织和领导人之一,与学校领导一起抓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设备等项工作。
为满足地质专业和古生物专门化教学需要,俞建章编写了《古生物学》和《珊瑚专论》等教材。
1952年,东北地质学院成立,俞建章先后主讲了“地史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珊瑚专论”等课程。
俞建章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因材施教,把理论概念讲得清楚透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亲自带队到野外从事地矿探测实习。为严把教学质量关,他亲自审查实验内容,亲自指导学生做实验。认真贯彻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许多科研成果就是结合教学和生产任务而完成的。
俞建章备课从不草率而是刻意求精,指导研究生一丝不苟,修改论文时做到逐句逐字修改,连标点符号的使用都做了斟酌。以这种身教为学生们树立严格学风,为他们终生之楷模、治学的典范。
俞建章重视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其一生培育了数千名地质工作者,不少人已经成为地矿战线的骨干力量,其中不乏院士、教授等 。
“俞校长
(俞建章)
学术湛深,练达有为,积极进步,如此规划之县立中学,诚皖省不易观也。”
(安徽省教育厅评)
“俞建章教授是中国地质界老前辈、老科学家。拥护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几十年来,为发展中国的地质科学,办好地质教育事业,培养地质科技人才,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教育司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