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
16世纪上半叶,英格兰与法兰西连年交战,空劳师旅。以致经济凋敝,国困民乏。到1558年伊丽莎白女王上位,王室债务已高达30万英镑,且受到欧陆经济制裁。
更为可怕的是,英格兰的邻居——苏格兰,此时已完全倒向法国。境内允许法军驻扎,大小国策均由法国人决定,俨然法国一省。
英国书记员阿米格尔·沃德评价道:“当时,女王经济拮据,王国耗尽财源,人民混乱...我们内部互相倾轧,对外与法国和苏格兰同时作战,我们只有不共戴天的敌人,却无坚强忠实的盟友。”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16世纪50年,宗教改革之风传入苏格兰,使事情迎来了转机。信仰矛盾使苏格兰逐渐分为两派。其中亲法派为天主教信仰,亲英派为新教信仰。龃龉日久,两派大动干戈,苏格兰内战爆发。苏格兰新教军派信使向英国求救。这对英格兰来说,无疑为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
然而军国大事,不可轻举妄动。此时法国人口为英格兰4倍,且法国吉斯家族有继承英格兰王位的血统。一旦战时不利,法军兴师问罪,结局很可能是成就一个囊括法-苏-英的吉斯帝国。在此两难之际,英国国务大臣塞西尔下令:
“首先给苏格兰人以适中的承诺,然后是金钱,最后是武器。”
至于直接出兵,还要静待时机。
伊丽莎白与塞西尔达成一致,选择按兵不动。密派专员向苏格兰输送资金,武器。并挑选能言舌辩之士,深入苏格兰,宣传新教思想。
在之后的几个月,英格兰等待的“时机”竟真的到来。法国援军在海上遭遇风暴,损失大半;法国后院起火,内战爆发;苏格兰摄政遇刺,亲法派群龙无首。最终,法国被迫向英国妥协,签订《爱丁堡条约》:撤出苏格兰驻军,并把苏格兰政府移交给新教贵族掌控。
英国大获全胜,破解了苏格兰危机。
16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刚刚形成,就已经掌握了现代外交的基本伎俩,
“操盘胜于下场,棋手胜过棋子”
。在以后几百年里,这种场景还将不停上演。
21世纪,在资助乌克兰人以前,俄国已经资助过朝鲜、越南,尼加拉瓜等等内战。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攻城”。我相信不单是普京,任何国家领导人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这次普京宣布乌克兰
顿巴斯地区
(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独立。并通过决议,准许俄罗斯总统在境外动用武装力量。很多人说:“普京大帝这是来真的了,都说不敢打,这不狠狠打西方的脸。别说乌克兰,一生气欧洲都给你平推了”
我认为,这种观点完全是梦话。
乌克兰危机,表面上是俄罗斯在蚕食乌克兰。其实是俄罗斯危机,北约在蚕食俄罗斯。
俄罗斯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乌克兰建立一个缓冲区,防止被北约赶到边缘。至于什么平推乌克兰,平推欧洲,那完全是痴人说梦了。
这就像16世纪的苏格兰危机,表面看是英格兰参与苏格兰内战。但大的层面上,是法兰西参与不列颠内战。如今普京的困局也类似伊丽莎白女王的困局。俄罗斯弱,北约强。所以普京不敢直接跟西方冲突,只有循序渐进,搞代理人战争。静待时机有变,方能破局。
不同的是,俄国所处的局势更为严峻,有变局的可能性更小。
16世纪的法国并非铁板一块,宗教革命风起云涌,内战不停。英国作为新教中心,可以与法国的新教徒遥相呼应,进而在苏格兰问题上取得转机。但今天的西方,在对付俄罗斯上,绝对是铁板一块。这已经不是苏联时代,欧洲还有亲苏左翼政治势力。俄国可以等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从东欧出西德”的年代了。
现在的俄国人已经失去了自彼得大帝始,用无数鲜血换来的谈判桌资格。相反,现在的俄国人是以欧洲公敌的形象出现,应对整个西方的攻势。从曾经的柏林危机,到如今的乌克兰危机,战火都烧到俄国家门口了。怎么还有人弄不清:“攻守之势异也”,幻想俄国能平推欧洲呢?
乌克兰危机是西强东弱的产物,而西强东弱将长期存在。普京就像国足球员,他能守住门就不错了,你怎么能指望他进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