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首席军机大臣
刘统勋
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先后历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冀宁道台、江宁知府、江西盐驿道、陕西按察使、
内阁学士
、
湖南巡抚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调入京师后,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兼吏部尚书、吏部兼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以及尚书房总师傅、管理国子监事务大臣等职。官至
吏部尚书
、
体仁阁大学士
、太子太保
。刘墉以为官清廉著称,深得百姓信赖,早在任江宁知府时就获赞誉“少时知江宁府,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朝鲜使臣称赞。以奉公守法、
清正廉洁
闻名于世。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
,刘墉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追赠
太子太保
,谥号文清。
刘墉的书法与
翁方纲
、成亲王
永瑆
、
铁保
齐名,并列为乾隆朝四大书法家。刘墉擅长于草书,书法用墨饱满,墨浓字肥,浑厚端庄,雄厚劲遒,时人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美誉。其诗的体裁和内容都很广泛,语言朴实清新,颇有可读性。著有《石庵诗集》。
(概述图参考资料
[46
]
家族是名门望族,其曾祖父
刘必显
在顺治年间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祖父
刘棨
在康熙年间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
刘统勋
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
会试
和
殿试
,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
翰林院庶吉士
,在
散馆
担任
编修
,不久又升迁为
侍讲
,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刘墉的父亲
刘统勋
因为办理军务失宜被下狱,刘墉受牵连也被惩治。后来父子得到宽释,刘墉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刘墉担任广西
乡试
正考官。十月,被提拔为安徽
学政
。刘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还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刘墉在任期间针对当时
贡生
、
监生
管理混乱的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
贡监
,责令察优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得到皇帝肯定。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职
玉牒馆
副总裁。但在此后数年里,刘墉不断犯错,官声渐不及从前,并多次受到皇帝责备。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与皇帝关于
嵇璜
、
曹文埴
的谈话内容而受到申饬,被罢免了协办大学士。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却因没有按规定行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
德保
的参劾。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夏,刘墉兼理
国子监
期间发生乡试考生馈送堂官的贿赂案,被御史
祝德麟
弹劾,刘墉受到处分。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上书房的皇子、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做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吏部侍郎。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刘墉担任当年会试主考官,却安排失当阅卷草率,导致违制与不合格的卷子很多。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迁内阁学士,任吏部尚书。
嘉庆二年(1797年)三月,刘墉被授予
体仁阁大学士
,但被太上皇(乾隆)指责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并称是因为没有其他人选,所以提拔刘墉。
[17-18]
五月,刘墉奉旨偕同尚书
庆桂
到山东办案,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刘墉上书请求在决口处筑坝,下游疏导分流,朝廷采纳了意见。
刘墉
善始善终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参与审理文华殿大学士
和珅
不法之案。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嘉庆皇帝
看后,深以为然。
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
会典馆
正总裁。
嘉庆七年(1802年),皇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刘墉已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05年1月24日,《清史稿》则称刘墉卒于庚辰日即25日)
[20-21]
,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去世前两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值班,夜间招宾客饮宴。而据《
啸亭杂录
》记载,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善于解脱之意,可说是寿终正寝、功德圆满。死后赠
太子太保
,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刘墉
政治
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
刘统勋
更是官拜内阁大学士,位极人臣,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享有清名,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
文字狱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
成亲王
、
翁方纲
、
铁保
)。
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他对
黄庭坚
书法深有研究,刘墉行书《评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轴》云:黄文节公书刘宾客(禹锡)《伏波神祠》诗,雄伟绝伦,真得折钗屋漏之妙。公尝自言黄龙山中,忽悟草书三昧,又云自喜中年字书稍进,此书後云持到淮南示, 故旧何如。此真迹现
在亦不免坡公所识。
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
钟繇
、
王羲之
、
颜真卿
和
苏轼
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
《
湖南通志
》:“(刘墉)政简刑清,吏民畏服。尝劝捐州县社仓谷凡十二万石,民以为便”。
《诸城县志》:“(刘墉)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
清朝
徐珂
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
金声玉振
,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
张维屏
:“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
袁枚
:“初闻(刘墉)领丹阳,官吏齐短脰。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
萧一山
:“以刘石庵墉、王惺园杰之纯谨,
洪亮吉
则讥为当场鲍老指刘,刚愎自用指王,余可知矣。嘉庆初年,刘以名相之子,继正揆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宠有加,足与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
刘墉与
纪昀
、
和珅
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
乾隆皇帝
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
状元
失之交臂。
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
嘉庆皇帝
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
刘墉
此虱勿杀
一次,刘墉受到乾隆皇帝的召见,一只虱子顺着刘墉的衣领爬上去,一直爬到他的胡须边上,乾隆帝忍住笑,什么也没说,而刘墉还不知道这件事。刘墉回到府邸,虱子被他的仆人看见,仆人请示是否要把虱子去掉,刘墉听了仆人的话,直摇头:“勿杀此虱,此虱屡缘相须,曾经御览,福分大佳,尔勿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