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首席军机大臣 刘统勋 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先后历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冀宁道台、江宁知府、江西盐驿道、陕西按察使、 内阁学士 湖南巡抚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调入京师后,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兼吏部尚书、吏部兼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以及尚书房总师傅、管理国子监事务大臣等职。官至 吏部尚书 体仁阁大学士 、太子太保 。刘墉以为官清廉著称,深得百姓信赖,早在任江宁知府时就获赞誉“少时知江宁府,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朝鲜使臣称赞。以奉公守法、 清正廉洁 闻名于世。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 ,刘墉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追赠 太子太保 ,谥号文清。
刘墉的书法与 翁方纲 、成亲王 永瑆 铁保 齐名,并列为乾隆朝四大书法家。刘墉擅长于草书,书法用墨饱满,墨浓字肥,浑厚端庄,雄厚劲遒,时人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美誉。其诗的体裁和内容都很广泛,语言朴实清新,颇有可读性。著有《石庵诗集》。
(概述图参考资料 [46 ] 家族是名门望族,其曾祖父 刘必显 在顺治年间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祖父 刘棨 在康熙年间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 刘统勋 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 会试 殿试 ,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 翰林院庶吉士 ,在 散馆 担任 编修 ,不久又升迁为 侍讲 ,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刘墉的父亲 刘统勋 因为办理军务失宜被下狱,刘墉受牵连也被惩治。后来父子得到宽释,刘墉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刘墉担任广西 乡试 正考官。十月,被提拔为安徽 学政 。刘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还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刘墉在任期间针对当时 贡生 监生 管理混乱的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 贡监 ,责令察优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得到皇帝肯定。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刘墉调任江苏学政,赴任前乾隆皇帝仍有诗相赠,可见其对刘墉抱有厚望。刘墉也不辱使命,为政严肃认真,出任学政时按试扬州,因为把关严格,使得一些想以作弊蒙混过关者最后不敢入场。他还上书皇帝称:“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又切中时弊,深受乾隆皇帝赏识,称赞其“知政体”。

刘墉 宦海沉浮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刘墉被任命为山西太原知府。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宁道台。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刘墉因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按律革职被判极刑,但乾隆皇帝爱其才,加恩诏免,仅发配军台效力赎罪,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被赦免,释还,在修书处担任行走。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刘统勋病故,刘墉辞官回家服丧。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诏授刘墉 内阁学士 ,任职 南书房 。十月又任《 四库全书 》馆副总裁,并派办《 西域图志 》及《 日下旧闻考 》总裁。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后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刘墉曾劾举秦州举人 徐述夔 著作悖逆,建议按律惩办,年底因办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三月,直南书房,不久又充任 三通馆 总裁。同年,御史 钱沣 弹劾山东巡抚 国泰 贪纵营私,刘墉奉旨偕同 和珅 、钱沣赶赴山东济南府审理此案,期间,和珅有意偏袒国泰,钱沣据理力争,刘墉主持正义,终使国泰伏法,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 刘公案 》。 同年,迁工部尚书,任上书房总师傅。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也只能“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表现出其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面对乾隆专宠于和珅,刘墉只好静默自守、 虚与委蛇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升任 直隶总督 、协办大学士,兼理国子监事务。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职 玉牒馆 副总裁。但在此后数年里,刘墉不断犯错,官声渐不及从前,并多次受到皇帝责备。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与皇帝关于 嵇璜 曹文埴 的谈话内容而受到申饬,被罢免了协办大学士。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却因没有按规定行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 德保 的参劾。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夏,刘墉兼理 国子监 期间发生乡试考生馈送堂官的贿赂案,被御史 祝德麟 弹劾,刘墉受到处分。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上书房的皇子、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做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吏部侍郎。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刘墉担任当年会试主考官,却安排失当阅卷草率,导致违制与不合格的卷子很多。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迁内阁学士,任吏部尚书。
嘉庆二年(1797年)三月,刘墉被授予 体仁阁大学士 ,但被太上皇(乾隆)指责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并称是因为没有其他人选,所以提拔刘墉。 [17-18] 五月,刘墉奉旨偕同尚书 庆桂 到山东办案,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刘墉上书请求在决口处筑坝,下游疏导分流,朝廷采纳了意见。

刘墉 善始善终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参与审理文华殿大学士 和珅 不法之案。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嘉庆皇帝 看后,深以为然。
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 会典馆 正总裁。
嘉庆七年(1802年),皇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刘墉已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05年1月24日,《清史稿》则称刘墉卒于庚辰日即25日) [20-21] ,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去世前两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值班,夜间招宾客饮宴。而据《 啸亭杂录 》记载,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善于解脱之意,可说是寿终正寝、功德圆满。死后赠 太子太保 ,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刘墉 政治

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 刘统勋 更是官拜内阁大学士,位极人臣,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享有清名,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
文字狱
刘墉在地方为官期间,主导了两件文字狱大案:《俣俣集》案与《 一柱楼诗 》案。其中,《俣俣集》发生于乾隆二十六年,本为 阎大镛 逃粮拒差案,因阎大镛为监生,上报江苏学政刘墉,经刘墉查办,变为文字狱案 。起初,刘墉将案件和相关文稿上奏乾隆皇帝,乾隆也不重视,“不过愚贱无知尚无悖逆之语”,“先置本案为轻罪”, 等到刘墉进一步挖掘,查到《俣俣集》案并上奏,乾隆指示“如此可恶,当引吕留良之例严办矣。” ,刘墉受到嘉奖,次年升任太原知府 。《 一柱楼诗 》案原为蔡嘉树强买 徐述夔 之孙徐食田地产纠纷,后蔡嘉树思谋报复徐食田,首告徐家藏有禁书,《一柱楼诗》有“非常悖逆之词”。徐食田为自证清白,主动上交该书,各级均认为无违禁之语,蔡不服,上告江苏布政使,江苏布政使陶易也不以为然,他认为蔡嘉树告徐食田,完全是出于“挟嫌倾陷”的不良动机”。 乾隆四十三年八月,蔡嘉树唆使如皋县民童志璘向江苏学政刘墉告发,遂成文字狱案,此案牵连较广,株连甚多,成为著名的《 一柱楼诗 》案 [42-43] 。乾隆嘉奖刘墉,“徐述夔所作逆词,若非刘墉据实陈奏,几至漏网。” ,升任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乾隆四十五年春任湖南巡抚。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 成亲王 翁方纲 铁保 )。
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他对 黄庭坚 书法深有研究,刘墉行书《评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轴》云:黄文节公书刘宾客(禹锡)《伏波神祠》诗,雄伟绝伦,真得折钗屋漏之妙。公尝自言黄龙山中,忽悟草书三昧,又云自喜中年字书稍进,此书後云持到淮南示, 故旧何如。此真迹现 在亦不免坡公所识。
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 钟繇 王羲之 颜真卿 苏轼 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
湖南通志 》:“(刘墉)政简刑清,吏民畏服。尝劝捐州县社仓谷凡十二万石,民以为便”。
《诸城县志》:“(刘墉)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
清朝 徐珂 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 金声玉振 ,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
张维屏 :“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
袁枚 :“初闻(刘墉)领丹阳,官吏齐短脰。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
萧一山 :“以刘石庵墉、王惺园杰之纯谨, 洪亮吉 则讥为当场鲍老指刘,刚愎自用指王,余可知矣。嘉庆初年,刘以名相之子,继正揆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宠有加,足与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
刘墉与 纪昀 和珅 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 乾隆皇帝 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 状元 失之交臂。 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 嘉庆皇帝 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

刘墉 此虱勿杀

一次,刘墉受到乾隆皇帝的召见,一只虱子顺着刘墉的衣领爬上去,一直爬到他的胡须边上,乾隆帝忍住笑,什么也没说,而刘墉还不知道这件事。刘墉回到府邸,虱子被他的仆人看见,仆人请示是否要把虱子去掉,刘墉听了仆人的话,直摇头:“勿杀此虱,此虱屡缘相须,曾经御览,福分大佳,尔勿如也。”
1996年电视剧《 宰相刘罗锅 》中, 李保田 饰演刘墉。
1998年电视剧《 刘罗锅断案传奇 》中, 任宏恩 饰演刘墉。
2002年电视剧《 七品钦差刘罗锅 》中, 陈小春 饰演刘墉。
2002年电视剧《 乾隆王朝 》中, 李心敏 饰刘墉
2005年电视剧《 人小鬼大刘罗锅 》中,谢昀杉饰演刘墉。
2021年电视剧《 刘墉追案 》,何冰饰演刘墉。 《刘文清公英制诗集》卷末有英和作《刘文清公诗集跋》:“嘉庆甲子岁,公年八十五矣,腊月二十二日曝直南书房,适和在愚勤殿作书,公呼至,告以雍正至乾隆初南书房旧事,复理前作传语,且云:‘昨日已嘱瑛梦禅镌印记,曰:“洞门童子以当息壤,今为期己迫,岂展限耶?”’既行复还坐,纵谈良久。起曰:‘吾去矣,毋恋。’是月二十四日晨兴,饮啖如常,至未申,闲端坐而逝。” “再回夷安——陈廷佑诗词书法展”在山东高密举行 .人民网 .2015-10-09 [引用日期2020-08-22]
  • 刘墉《刘文清公遗集》卷十一《题朱谋墨迹》:“予生康熙庚子,距先生入翰林之年已一纪矣。” 陈连营,方瑞丽 .《传说与历史:宰相刘墉的一生》 :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4 《清史稿 刘墉传》:墉,字崇如,乾隆十六年进士,自编修再迁侍讲。 《清史稿刘墉传》:二十年,统勋得罪,并夺墉官下狱,事解,赏编修,督安徽学政。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 《清史稿刘墉传》:督江苏学政,疏言府县吏自瞻顾,畏刁民,畏生监,兼畏吏胥,阘冘怠玩。上嘉其知政体,饬两江总督尹继善等淬厉除旧习。 清人笔记:“昔日刘石庵相国视学江苏,严肃峻厉人多畏惮。” 《清史稿刘墉传》:授山西太原知府,擢冀宁道。以官知府时失察僚属侵帑,发军台效力。逾年释还,命在修书处行走。 《清史稿刘墉传》:“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 《清史稿刘墉传》:旋推统勋恩,命仍以知府用,授江苏江宁知府,有清名。 《清史稿刘墉传》:再迁陕西按察使。丁父忧,服阕,授内阁学士,直南书房。迁户部、吏部侍郎。授湖南巡抚,迁左都御史,仍直南书房。 《清史稿刘墉传》:命偕尚书和珅如山东按巡抚国泰贪纵状,得实,授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署直隶总督,授协办大学士。 《清史稿刘墉传》:五十四年,以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降为侍郎衔。寻授内阁学士,三迁吏部尚书。 《清史稿》:“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 《清史稿》:“兹以无人,擢升此任。” 《清史稿刘墉传》:嘉庆二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命偕尚书庆桂如山东谳狱,并按行河决,疏请宽濬下游。 《清史稿·仁宗本纪》:十二月丁卯,调徐端为江南河道总督。庚辰,大学士刘墉卒。甲申,祫祭太庙。 清史稿·本纪十六·仁宗本纪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9-10-08]
  • 《清史稿刘墉传》:四年,加太子少保。疏陈漕政,佥丁不慎,途中盗米,致有凿舟自沉,或鬻及樯舵,舟存而不可用,请饬各行省佥丁宜求殷实,皆如所议行。九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谥文清。 《清稗类钞》,徐柯。 刘墉书法喜临古人诗文 .新浪 [引用日期2014-11-03]
  • 清史稿·卷三百二·列传第八十九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9-10-10]
  • 李瀚章(清) .《湖南通志》(光绪) :岳麓书社 ,2009 《诸城县志》(乾隆年间山东诸城地方县志) 张维屏,《松轩随笔》,清朝。 王英志 .《袁枚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 .历史网 [引用日期2015-06-30]
  • 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刘石庵相国,文正公子,幼即工书。殿试卷前十本进呈,已列第一,高宗皇帝欲得寒畯,遂拔吴云岩鸿居榜首,相国终以书法名天下。” 李春光 .清代名人轶事辑览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1月1日 《清史稿 刘统勋传》: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父棨,官四川布政使。 刘墉行书《评经伏波神祠诗轴》 .词典网 [引用日期2021-05-25]
  • 电视剧《刘墉追案》第1集(腾讯视频版/2021)片尾字幕43分34秒 .腾讯视频 [引用日期2021-09-26]
  • 刘统勋 -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引用日期2021-10-01]
  • 刘墉 -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引用日期2021-10-01]
  • 郭琪.刘墉与文字狱[J].中国档案,2015(11):74-75. 霍存福.弘历的意识与乾隆朝文字狱[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06):16-26. 江祖桢 .中国古代诗案 :崇文书局 ,2018 :309 《清代文字狱档案》之阎大镛俣俣集案:上谕 军机处档实录圣训慎刑门卷一一五一,   谕据刘墉奏沛县监生阎大镛抗粮拒差诬官逃走旋经拿获未结一案因其情形异常桀骜随查出该犯诗稿二纸并伊祖阎尔梅伊伯阎圻稿本及阎尔梅犯罪时文移一本粘签进呈并查该犯家内无伊诗稿存留揆其情形必系悖逆之词曾经销毁等语阎大镛以监生抗粮拒差情属可恶治以应得罪名已无可宽贷至查出稿本各条以朕观之不过愚贱无知尚无悖逆之语若牵引伊祖伯等诗文遽以悖逆定谳而先置本案为轻罪又不切究其烧毁灭迹之由是既不足以服本犯之心而议者或转疑为刻核非朕用法平允务得实情之意且销毁之语亦属揣度之词该犯平日果系居心悖谬形之笔墨即使本人豫事销毁而天理不容断不令其毫无踪影脱然漏网之理非有一二销灭不尽即有留遗他处使之旁出败露者此正案中吃紧关键该督抚果肯实心详悉研鞫自无不明之理若实有悖逆本朝形迹即应严处以肃刑章而惩匪类者著将原摺抄录并粘签稿本交与高晋陈弘谋令其确切严讯并悉心踩访及该犯悖谬诗文有无留遗在外之处秉公推勘按律定拟具奏钦此乾隆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赵晓耕.一柱楼诗案——清朝奇案系列[J].中国审判,2008(10):94-96. 江祖桢 .中国古代诗案 :崇文书局 ,2018 :336: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 《东华录》乾隆上谕:“徐述夔所作逆词,若非刘墉据实陈奏,几至漏网。” .学习强国 [引用日期2022-07-25]
  • 《乾隆十六年进士登科录》:刘墉,贯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民籍,字崇如...庚子年七月十六日生...父统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