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盛春原名董世春(董红雁),艺名筱盛春,祖籍河北任丘,出生在天津南市“三不管”,八岁随父亲学唱梆子,十二岁唱老生,在天津登台,14岁拜京剧演员董玉山(京剧名家董文华的祖父)为师学武生。1952年,小盛春到天津民营剧团——“扶新京剧团”唱戏,以猴戏著称于世。1958年,塘沽京剧团组建后,他来到塘沽,成为挑大梁的角儿。
那时候,在东北三省,河南、山东等地,剧团每到一地,只要是小盛春的猴戏,常常观者如云,场场爆满。剧团常年在外地演出,小盛春是绝对的头牌主演,宣传牌上常年写着“南北驰名、标准猴王”。哪怕到了北京、上海这些名角荟萃的大都会也同样如此。
(1954年,报纸刊出由小盛春主演的《美猴王棒打二十蛟》广告)
▲
小盛春的猴戏独树一帜
当时,猴戏分南北两派,南派猴叫“小毛猴”,代表人物就是绍剧团的“六龄童”章宗义,抓耳挠腮,偏重于演猴王出世时的形象,强调对猴形态的模仿,代表剧目如《水帘洞》等。
北派猴称“大猴”,代表人物是李万春、李少春。形象上除猴型外还强调大武生的气派,穿大靠,要有一种齐天大圣的轩昂气度。典型剧目如《安天会》(又名《闹天宫》)。
而小盛春介于两者之间,融各家之长为一炉。他编创的四十本《西游记》,从石猴出世到西天取经,完整地在舞台上塑造了独具魅力的孙悟空形象。小盛春的动作大方、洒脱,一静一动气宇不凡,他含胸、躬腰、曲腿、以状猴型;同时,却很少抓耳挠腮、活蹦乱跳的举止,并且不大用“筋斗”,更不走“抢背”之类的动作,他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的最大特点就是猴王的气度。
据说小盛春在梨园的名望之高,当时天津当地武生他是头一份,后来的天津两位享誉全国的武生霸王厉慧良、张世麟在当时名气都没他高,他俩都是服小盛春能耐的。 曾有人拿南方绍剧团的六龄童(六小龄童的父亲)与小盛春的猴戏做过对比,被京剧名家董文华先生一梗脖子斥之为“根本没有可比性”。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生前曾写过一篇文章怀念小盛春,题目叫《台下一条心,台上一片金》,盛赞小盛春宽厚的为人和超群的技艺。
天津观众最难服人,观众都懂戏,上了台没能耐是真敢给你往下轰,直到现在天津观众都有这个遗风。小盛春能在天津站稳几十年,其功力可想而知。
▲
不
疯魔,
不
成活
解放初,天津有个著名武生王鸣仲,他在演《十八罗汉斗悟空》时,有个绝活叫“宝剑入库”,很新鲜招人。这“宝剑入库”,是在舞台上由一名演罗汉的配角将宝剑抛入空中,待宝剑剑尖朝下从空中下落时,饰演孙悟空的王鸣仲先生手握剑鞘将宝剑接入鞘中。这活儿须分毫不差,稍有不慎就会有闪失。
只用半个月,小盛春也贴出了“宝剑入库”海报,他演的《八仙斗白猿》,是白猿(小盛春饰)从吕洞宾手中夺过宝剑,嗖地将宝剑掷向空中,然后在身后将剑接入剑鞘之中。不用眼看,全凭身后细微之极的感觉来接剑,难度上要比王鸣仲大很多。而最为主要的是这一设计合乎戏理,有助于表现白猿高超的本领和调皮任性,目空一切的性格,而不是流于纯粹的技巧卖弄。技巧的表现要进戏理逻辑之中,为角色的性格刻画添彩,这正是小盛春艺高一筹的地方。
小盛春在《八仙斗白猿》中饰演白猿
戏曲评论家赵绪昕先生撰文称道他的开打武艺,“其技艺娴熟的程度使人惊叹,其花样之繁多更让人目不暇接。他的耍锤、鞭、刀、棍、枪、剑、圈均有特色。在《水帘洞》、《闹龙宫》中,小盛春表演时,时而对锤头顶锤头,时而锤把顶锤把;忽而倒下耍,忽而站立耍;一会儿脚踢锤,一会儿以棒耍锤。尤其是向上抛锤,一次高过一次,最后把锤几乎扔到舞台顶棚,然后背手接锤,真使人叹为观止,无不拍手叫绝.....他的耍枪,也是花样层出不穷;他刷鞭能让鞭在手指上时转时停;他的金箍棒耍刀更是一绝,棒顶刀盘、刀尖,刀在棒上转,抛手转身用棒接......他的出手总是那么随心所欲,如同信手拈来,轻松自如。”
不疯魔,不成活,小盛春靠疯魔一样的技法,将传统京剧艺术提上了新高度,也成就了“标准猴王”的菊坛美名。
▲死,也要留给这个世界一个惊叹
那个时期,小盛春不堪忍受这个乱世,1966年8月28日,在塘沽永利新村小花园的湖岸上,有人看到一个身影站在一块石头上,忽地腾空而起,在空中做了一个绝妙的空翻动作,一头扎入湖中,即便是死,也以京剧武生中的英姿留给这个世界一个大大的惊叹。
他是去龙宫借宝,还是再闹地府想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也许真的勾销了,因为至今他仍活在许多猴戏戏迷的心里。
哀哉,美猴王小盛春!
(小盛春先生在《智激美猴王》中饰演孙悟空)
京剧名家叶盛长曾在塘沽戏院演出
叶盛长先生
叶盛长(1922-2002),男,汉族,籍安徽太湖, 京剧老生演员。出生于京剧世家,叶盛长行五。其父为“富连成”社长叶春善,其四哥叶盛兰为红极一时的文武小生,三哥叶盛章是著名京剧丑角艺术大师。
▲叶盛长与
“
富连成
”
说起“富连成”,地位是中国整个梨园行外加半部京剧史。富连成按照“喜、连、富、盛、世、元、韵”七字排序,排列为七个科次。每科都有出类拔萃的演员,像我们熟知的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叶盛章、叶盛兰、袁世海、李世芳、黄元庆、谭元寿等,而搭班学艺的,则有周信芳、梅兰芳等人,用“星光灿烂”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叶盛长9岁进了“富连成”,跟萧长华、王喜秀、雷喜福、张连福、马连良学戏,初学武生后改老生。他的父亲叶春善对教戏的老师说“对我的孩子,只能严,不能宽”。
“富连成”科班有“学规”,也叫“训词”,全文如下:
传于我辈门人,诸生须当敬听,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技之能。
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以后扬名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何况尔诸小子,都非蠢笨愚蒙;并且所受功课,又非勉强而。
此刻不无正业,将来老大无成;若听外人煽惑,终究荒废一生。
尔等父母兄弟,谁不盼尔成名?况值讲究自立,正是寰宇竞争。
至于结交朋友,亦在五伦之中,皆因尔等年幼,哪知世路难生。
交友稍不慎重,狐朋狗党相应,渐渐吃喝嫖赌,以至无恶不生。
文的嗓音一坏,武的功夫一扔;彼时若呼朋友,一个也不应声。
自己名誉失败,方觉惭愧难容;若到那般时候,后悔也是不成。
并有忠言几句,门下务必遵行,说破其中厉害,望而日上蒸蒸。
这个学规,把个人修行、前途、利害、得失都糅合进来,是很实在的。当下,相声名家郭德纲的“德云社”,走的就是“富连成”的授徒模式,其“云鹤九霄”的四科,已经成果蔚然,涌现出一批传统相声新秀。
▲“
下台美如冠玉,上台老气横秋
”
《战太平》中叶盛长饰华云
叶盛长1940年出科,先后加入叶盛章领衔的金升社和叶盛兰领衔的育化社,在京、津、沪、杭、宁等地演出,三兄弟齐上阵,真是红极一时,天天客满。
1947年秋,哥仨同时接受邀请,参加杜月笙的六十六大寿的堂会。他们演的戏是《武松》,叶盛章的武大郎,叶盛兰的西门庆,叶盛长的何九叔,而武松的扮演者是李少春,潘金莲的扮演者是李玉茹。那次堂会戏可谓空前绝后,标志着中国京剧的最高水平。“语其扮相,实觉春容,语其武功,良亦精通。”——这是口味挑剔的上海小报对叶盛长的评价。尤其欣赏他如此年纪,竟善演衰派老生,所以形容叶盛长“下台美如冠玉,上台老气横秋”。
1957年,叶盛长因言获过。一夜之间,被清出队伍,送到天津宁河的“清河农场”。
▲ 叶盛长跟塘沽戏院的缘分就是从清河农场开始的
20世纪60年代叶盛长及全家照子女
由于清河农场有个“清河农场文教队业余京剧团”,说是业余,其实是全脱产的专业剧团。于是,叶盛长没有干任何农活,就在这里继续唱戏了。
叶盛长的幸运,并非源于政策,而是遇到了一个戏迷,这个戏迷就是清河农场负责人,北京市公安局五处的粱处长。此人比较开明,又喜欢京剧,便一手创办了这个剧团。
大概是在1960年,清河剧团到新建的塘沽戏院演出,这个戏院正是塘沽京剧团所在地。剧团里有个郭仲林先生,他先学谭派,后给名票夏山楼主(韩慎先)操琴。郭先生在后台看见叶盛长,眼里噙着泪,紧紧的握着他的手说:“老五,你的戏下来以后,到我家坐坐。”
好在当日叶盛长的戏排在前面,演完了,他去郭先生的小屋小坐。一进门,就惊呆了:原来老两口正为自己包饺子呐。时值饥荒,有两个窝头就是不可多得的美餐了,深受感动的叶盛长说:“干嘛这么破费,我们的伙食还可以,这饺子您留着自己吃吧!”这也是实话,那时剧团的人吃的是农场的干部食堂,细粮多,粗粮少,演戏归来,还加一顿夜宵。黄元庆(武生演员,马连良之婿)是回民,一场武戏下来,体力消耗大,领导有时还特意犒劳他涮羊肉呢。
郭先生却嗔怪起来:“老五,你这么说是什么话,我们是诚心诚意给你预备的。想你从小就没有受过磕碰,如今落得这个地步,我们心里真替你难受。大忙我们是帮不上的,这么多年不见,总该让你吃上一顿可口的饭吧。”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叶盛长端着热腾腾的白面饺子,一时哽咽难言。重回首,往事蹉跎。
董文华、尚明珠都曾是塘沽京剧团的台柱子
京剧名家董文华尚明珠夫妇
▲著名老生迟世恭说:
“
你姓尚,又是你母亲的掌上明珠,就叫尚明珠吧!
”
1939年8月,尚明珠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自幼随母尚凌云学戏,12岁登台演出《贵妃醉酒》、《红娘》、《杨排风》等。京剧名家尚凌云为培养女儿,让她在《红娘》一剧中出演崔莺莺。当时同台演出的著名老生迟世恭提出建议:“现在的演员都是以小某某为名的,小王玉蓉、小毛建秋、小王桂卿等等,太俗了,你姓尚,又是你母亲的掌上明珠,就叫尚明珠吧!”从此,这颗明珠就在京剧舞台上闪烁出绚丽的光彩。
1953年尚明珠拜荀慧生为师,1960年受到梅兰芳的赏识并予精心传授。
在塘沽京剧团期间,1965年尚明珠主演现代戏《渤海渔歌》,参加华北局现代戏会演(注:该剧编剧为我父亲高近远,是将自己发表在1964年10月7日《天津日报》的文学散记“女驾长”改编而成。)
(《渤海渔歌》就是根据我父亲高近远作品《女驾长》改编的)
1960年尚明珠在长春京剧团演出现代京剧《白毛女》中的喜儿;1970年天津文化局成立《海港》剧组扮演方海珍。
董文华与尚明珠合演《平贵别窑》
尚明珠扮相端庄秀丽,雍容华贵,嗓音圆润、明亮,清脆高亢,拥有丰富的艺术阅历并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在她参加编创的一些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中,不断为观众成功地献上鲜活的、性格不同、造型各异的人物形象。1997年,尚明珠随中国京剧艺术团赴香港参加“庆回归、七一香港大型文艺活动”,与梅葆玖、杜近芳、李维康、李炳淑等艺术家同台,在这一令世界瞩目的历史时刻到来之时,展现出一位表演艺术家的风采。
▲董文华十三岁挑班,人送雅号“董四早”
京剧名家董文华先生的前半生堪称津门梨园界的传奇典型,一辈子经历在行内来说简直牛到不行:他出生梨园世家,自幼随父练功,八岁就开始登台,十一岁开始搭班演出。
这都不算什么,他真正牛的是十三岁就可以独自挑班演出了。因此董文华行内得了一个雅号“董四早”,就是说他学艺早,登台早,出名早,挑班早。他的出世轰动了整个天津卫。
京剧挑班头首先是个实力招牌,得是这块牌子才有威望招人,才有大名传到戏院老板耳朵里,人家才会把戏班子全请来,看的全是老板的功力老板的能力。就是两点:一是戏里的能耐必须要大,不然没观众看你;第二点就是戏码必须得多得全,戏院方给你派什么戏你就得演什么戏,不管你会不会。如果不会哪怕现钻锅(梨园行话,即临时学习)连夜熬你也得学会。
有挑班能力者,每天夜戏(曲艺行话叫“灯晚儿”)的末一出大轴戏就要老板演。最低限度是“一个月不翻头”,即一个月的大轴戏不重复,加上别的什么要求,至少要会六十出压台的大戏镇住场面。
▲三天学出大戏《法门寺》,服了。
董文华代表剧目《华容道》饰关羽
像上面被派戏难住的情况董文华就经历过一次。
那时候他在天津刚刚落户挑班,带着一伙人靠上了一个大戏园子。有一天派戏的跟董文华的父亲商量说要给几天之后的大轴安排一出吃功大戏《法门寺》,问董文华有没有这出。董文华那时候其实根本不会,但父亲为了一班人的生计硬头皮接下来了,马上水牌子就戳出去。
董文华一看水牌子上的大轴戏自己根本不会,就和父亲说了这事叫他们赶紧改戏,谁知父亲毫无征兆的“啪”一个大耳帖子就上来了,并训斥董文华:不许你说不会。戏班子指着你一个人吃饭,你要说不会戏院方非得把人辞了不可。你不会不代表我们不会,戏班老人可以教,但就是不能说不会。
就这样爷俩连夜找明白人去学,而且不能学大路货色,要学就学一鸣惊人的、拿得住观众眼睛的。他们就照着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关东伶王”唐韵笙的路数学(唐先生与当时南北须生两位泰斗马连良、麒麟童并称“南麒北马关外唐”,是东北系京剧的代表人物,沈阳京剧院的创始人之一)。
这出戏的前面人物如赵廉都是正常的老生,关键在后面还要赶一个刘媒婆,这都是彩旦的活,属于丑角,俩根本挨不上。而且这个刘媒婆也与众不同,按老路子要有一百零八句流水板的唱,还有耍烟袋的绝活。这个戏路董文华三天拿下,靠着这手活戏院连续满客一个月。服了!
▲董文华猴戏津门一绝
董文华的猴戏也堪称津门一绝。因为他的猴戏不仅是一家一师所传所授,而是那个年代北派猴戏的精华都凝聚在他一个人身上了。最开始学猴戏得到的名师传授,就是猴戏名家小盛春。
董文华跟小盛春学猴戏条件简直得天独厚,原来小盛春跟他们家关系不是一般的近,小盛春本人就是董文华的祖父“手把徒弟”。小盛春直接把师父认成义父成了一家人,而他本人也就自然成了董文华的叔叔,就这样董文华把小盛春的猴戏精华学了一个遍。真正能叫他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的恩师,则是他的第二位,也就是“活神仙”李少春。
1957年,当时董文华在天津已经是大红大紫的挑班老板了,有一次演了一出猴戏,谁知台下就坐着一位真佛,就是李少春。他听说董文华戏好过来相看人才了。
散戏之后李少春对刚下台的董文华说:“戏还行,不过没进人物。光是出手活还有把子(京剧里所有对兵器的运用统称把子功)玩的花花那没用,还比不如去杂技团看好了。”
说完就邀请董文华隔天晚上看自己的戏,也是猴戏《闹天宫》。董文华当时好歹也是小老板,带着几十口子人活着呢!这话一听不乐意了,非要看看这“活神仙”究竟几斤几两。
谁知第二天一看立马就服了。据董文华本人说“看了少春先生的戏才知道什么叫进人物”,于是择日找了个机会赶紧拜师。从此董文华就成了李少春的门人之一,李少春把一身好能耐倾囊相授。
▲盛况空前的中国京剧名家演唱会
2004年前后,由当时我所工作的媒体策划了一场名为“中国京剧名家演唱会”活动,演出地点在塘沽体育馆。活动请来了包括于魁智、李胜素、耿其昌、李维康、孙毓敏、杨春霞、孟广禄、李经文、王平、刘长瑜等众多名家,可谓盛况空前。
其中董文华、尚明珠先生也在邀请之列,演出中奉献了拿手剧目选段。尤其是董文华先生彩妆登场,拿出传统猴戏《闹天宫》。在戏中,董文华使出了跟京剧大家李万春学来的吃真果“吐果嗑皮”绝招。
所谓吐果,就是在戏中,他嚼完之后的果子非常碎,吐出来时,靠口腔之中的喷力一下子喷出像雾一样的感觉,仿佛神仙作为。
所谓嗑皮,就是他能用门牙像小刀一样一点一点把一整个苹果的皮旋下来而不断,一直藏在嘴里,等抻出来时观众大惊,仿若惟妙惟肖的活猴动作。那场演出,观众看见连绵不断的果皮从孙悟空的口中吐出,让人叹为观止,大呼过瘾。
当初李万春先生给董文华训练很简单,就是用一筐苹果不停地练,据董文华回忆说:真是痛苦呀!腮帮子都累得动不了了,牙生生嗑出一条缝儿出来,之后相当长时间他见到苹果本能的就想吐。但是,皇天不负苦心人,苦练这一番本领让他有了另一个夺人眼目的绝活。
我当时负责宣传采访,在后台跟董文华、尚明珠先生聊天,当无意中说起我是高近远的儿子时,他们同时“啊”的一声,一把把我拉到跟前,很是激动地说:“我们跟你父亲是多年的好友,当年在塘沽京剧团时就认识,还演过他写的戏,真想不到会在这里看见他的儿子,你回去一定要代我们跟你父亲问好,说我们很想他。”回家跟父亲说起,他也很欣慰。
2008年,董文华先生去世,一代梨园名家随他的人物孙悟空腾云而去,幸运的是,他们的千金,梅派一门第三代的大师姐董圆圆已经粉墨登场,传承着中华京剧的一脉烟火。
(董圆圆及姥姥尚凌云、母亲尚明珠、父亲董文华合影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